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育隨筆

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人教版必修)

 春天美麗因百花齊放,秋之讓文人墨客喜愛因它未屈服人的意志。當然,要當一位好老師,上一堂好的語文課,應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這樣纔會不使一些學生黯然神傷,形容憔悴。若想他們之所想,急他們之所急。那麼,學生的態度一定會改變,一定會開顏振奮,着迷而沉醉。在課堂上,老師和學生往往不自覺地陷入一種誤區:“老師樹立絕對的權威,這個權威或者是教師本人的,或者是名人的著作、經驗,或者是教科書的提示、小結及教參的觀點,或者是練習、考試所設的標準答案。”的確,很多老師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不向學生展示自己的精闢的論斷何以讓人信服。在教師行列中,不乏有人把這些人稱“大師”,把他們當作偶像,漸漸地這類人得意忘形,趾高氣揚,同時他們也自命不凡。哪知在學生面前採取經驗之談,滿堂灌。這也成了學生的“偶像”,只不過是嘔吐的對象。整個教學流程中,學生常處於低迷狀態,睡眼朦朧,大師們於心又何忍呢?是否你們曾遇到過這樣的事:在公衆場合中,一個有強烈表達慾望的人,常被長者或者領導的滔滔不絕或“一言堂”所震懾,只能唯唯諾諾。這樣的態度好嗎?當然在自由、平等的社會中,人人都不願看到這樣的事情。更何況學生?他們的思維還未定型,他們的慾望是那樣的強烈。不忍目睹的筆者提出強烈的吶喊: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自己的自主權,讓青少年像鮮花一樣自由的競放,去裝點春天般的世界。

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人教版必修)

    新語文課程標準明顯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作爲課改下的老師,應順應潮流,讓學生自主性學習。當然,在教師隊伍中,很多人不明白自主性學習的內涵,而讓學生放任自由,這樣一來,還用得着老師?而實際上,自主性學習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主體地位的充分發揮。在學習過程中,“學什麼,怎麼學”的問題均是學生自主解決或在教師指導下自主解決,學生在學習中能充分地“參政議政”,充分地“當家作主”,既是學習的決策者,又是學習的實施者。

      如果用固定的鈴聲招喚狗,用簡單的話語教鸚鵡學舌,就只會讓它們對一事物敏感,從而導致思維固定,我們對待個體的人,特別是成長的學生,在課堂中,要激發他們的興趣,採取的教學形式應具多樣性,纔會讓他們做課堂的主人。 

    第一,小組活動模式 。有一位教育家曾這樣說過:社會在傳遞中、在溝通中生存。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爲社會作出貢獻。因此,透過小組活動來組織課堂是必要的。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透過小組來開展閱讀、寫作、背誦等學習興趣活動。比如:“閱讀大比拼”,透過同伴的鼓勵與競爭,閱讀共同感興趣的書籍,相互探討並相互交流閱讀心得,以此來互相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在“背誦會”上,可以把學生分爲幾個小組,進行比賽,看誰背得多,彼此增加對一些不知道的美文的瞭解。在寫作教學上,可以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他們各自推出優秀的作品,在小組之間進行探討,總結得失。

第二,問答式模式。在教學流程中,採取問答式教學,雖說很傳統,運用好了也有四兩撥千斤的妙用。例如:在上人教版第四冊的《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時,設計如下一組問題:1.爲什麼杜十娘要和攢百寶箱?從這個簡單的問題中,讓學生能理解主人公的命運。2. 杜十娘自己有銀兩,爲什麼不早告訴李甲,而讓他爲難?當籌集到銀兩贖出後,這時就應該告訴他實情,又是爲什麼?這可以讓學生更好去思考李甲這個人,從而理解文章的主題。3.有人說:“愛是要經得起考驗的才叫愛。”那你是怎樣看待的?這個問題是拓展型的,有利於將人格教育落到實處。當然可以看出,採取問答式不僅可以引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而且可以鼓勵學生結合自我深入思考。

第三,反思評估模式。這裏所說的反思評估不僅僅說的教師,當然也包括學生。作爲教師,應時常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和評估,我們應該摒棄過去那種以“知識和能力”爲中心的單一評價模式,樹立起突出整體性和綜合性,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和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評價的新模式。在現代教育中,有很多老師一味地讚揚學生,沒有給同學一個正確的定位,導致有一些學生飄飄然。同時,如給學生過低的估量,當然也會使學生認爲老師看不起他。所以,我們對待學生一定要謹慎,一要叫他們對自己的學習和行爲時刻反思。二是要正確的估價自己。

當然,教學中教學模式很多,不一定適合每一位學生,因此我們在課堂中應注重學生的個性化。學生有他們的表演慾望,只不過很多教師一味的武斷,導致他們想說而不敢說的局面,從而做不了課堂的主人。於是,我提倡個性化應從教師做起。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的組織設計和引導活動必然要受自身經驗的影響,同時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習慣對學生往往有示範作用,一個善於教學的教師總是在潛移默化之中實施教育的。在上高中課本第四冊《守財奴》之前,我叫班上的學生到街上去買東西,故意少給商販的錢,看他們是什麼反應。讓他們從中認識到錢的重要性。同是又叫一些學生在鬧市區,見一個人就說:我給你錢你要不要?讓他們認識到錢在有些地方不一定起作用。同時班上很多學生的父母長期在外,學生要什麼買什麼,可以說是一呼百應呀,而這些學子往往養成挑肥吃精的習慣,更有甚者父母給得不夠就掠奪,走上犯法的道路,於是叫學生們探討作爲現代學生真正需要什麼?來認清自己和社會。

然而現在很多學生的語文課堂卻近乎“戴着鐐銬跳舞”,少有真正的心靈自由。很多時候,學生不是在簡單的讀書,而是在做一門高深的學問。我們需要學生在課堂中把他們應有的思想展現出來。擺在他們面前的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文章往往前有“閱讀提示”,後有“思考練習”,它們像“伏敵”和“追兵”一樣,把閱讀“逼”向編者根據所謂的知識系統與能力層級而設定的“訓練目標”。在這種前後夾擊的閱讀處境中,鮮活的文字大多成了詮釋與印證某個知識或某項讀寫技能的“例子”。 有人戲說,現在的語文課,特別是中學語文課,其實是“生理解剖”課和“資訊處理”課,不僅語文教師自覺地成爲“生理解剖”、“資訊處理”的恭行者,而且學生也盡最大可能地被要求成爲這方面的高手。在師生們看來,彷彿只有熟練掌握這兩項技能,才能讓語文這塊薄田有上好的`產出。問題的根本還在於語文教學在高考大棒之前低下了它本該高昂的頭顱。高卷評判標準的“大一統”,“一言卷”的流弊造就了一大批限於“一言堂”的教師、苦於“一言堂”的學生。在上《滿江紅》時,作者岳飛是我國南宋時期著名的愛國將領。他一生精忠報國卻被秦會陷害致死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那麼,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說岳飛是愛國喲,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這樣的語文課堂,沒有富有情趣的欣賞,沒有深入內質的思考,沒有自由平等的對話,沒有教師的創意,沒有學生的創造,只有違心無奈的曲從,何來活潑的形式、美好的情感和動人的效果!這樣學生只會無味並痛苦着。其實在上這一首詩時,思想活躍的學生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岳飛是“愛國”還是“忠君”?有同學說:讀詞的上闋,詩人那種慷慨激昂的愛國之情真是震撼人心,但當讀到末句“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時,岳飛的高大形象在我心中大打折扣。所持理由是:“朝天闕”顯然是朝見皇上啊;前面還有“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詩人以臣子自居,“怒髮衝冠”是因爲“靖康恥”和“臣子恨”爲雪恥滅恨詩人才“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如此看來,“收拾舊山河”就只是出征前對皇帝立下的一份軍令狀,而並非豪情滿懷的戰鬥誓言了。甚至有學生進一步假設:假如出征時剛好又發生農民起義,詩人會不會又屈從於昏君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而毫不猶豫地披掛上陣去剿滅起義的農民呢,而歷史上岳飛的確殘酷鎮壓過農民起義。這樣學生的思想情感得到充分的展現,往往學生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如果上一節缺少了情感的語文課,只能像聽一次空洞乏味的報告,讓人打不起精神來。  話又說回來,高考固然有很多的弊端,但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們還不能找出一條較之高考更爲合理的選拔人才的途徑。既然“山不過來”,何不試試“我過去”呢?

著名作家吳伯簫先生生前十分關心語文教學,曾對語文教學提出過言之灼灼的忠告:“現在的教學把課文都講'腫了',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生閱讀原文上。” 爲什麼不能在緊張的語文學習中抽出一點時間、挪出一方空間,讓學生進行輕鬆自由的自主閱讀呢?在《讀書的藝術》一書中,林語堂先生也有過類似的妙論:“什麼才叫做真正讀書呢?這個問題很簡單,一句話說,興味到時,拿起書本來讀,這者叫真正的讀書,這纔是不失讀書之本意”、“所謂學習,就是喜愛。學生應該對讀書發生狂喜” 。一週中,何必安排一兩節自讀課外書的時間,讓他們有自己的自由空間,去讀喜歡讀的書。在課堂上應不拘於形式,課本固然有它的價值,何必我們把課本當作消遣,再給予延伸,多以哲理故事爲主的文章介紹給他們,讓學生掌握主動權。相反在課堂上沒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的老師,也必被學生厭棄。《語文學習》2002年第2期中摘要刊登一封學生來信:“高考語文我贏了,我不會去感謝我的語文老師,我要感謝的是《平凡的世界》等等中外名著和《讀者》《收穫》等優秀雜誌。”信中還寫道,如果按老師的要求去學習語文,那麼高三畢業生的語文水平和初三畢業生是沒有區別的。當然,這就給我們語文老師一種極大的挑戰,也是給我們一種深思。我們在課堂上兢兢業業,爲什麼會得到這種結果呢?自然是我們沒有給學生主體地位,沒有尊重他們的權利,所以也得不到他們的尊重。

許多學生有着這樣一種共識:語文課多讀少讀一個樣,多寫少寫一個樣,在語文這門課上費熱情、下功夫,不值。多讀多寫,是否一定能提高語文成績,自有公論。但如果我們僅僅把語文理解成一架登上高考堡壘的雲梯,那麼,這樣的語文教學功利性太強,它勢必把語文知識、應試能力當作語文教學的第一要務。這樣的語文教學,除去分數,別無意義。  字、詞、句、章,結構特點、思想情感,表現手法、修辭手法,說明文閱讀、文言文閱讀、現代文閱讀,一切就像是閒置在牆角的農具,缺少了語文字該有的魅力、本該有的力量。語文的力量,來自於欣賞者文學趣味的生成、美好情感的孕育、價值觀念的樹立、審美能力的提高等等。語文的動人,源於研習者純正、成熟的趣味。鑑賞莫泊桑的《項鍊》時,爲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能夠主動積極地去做課堂的主人,針對文章結尾發揮他們的想象空間,取得了好的效果。外國文學作品《項鍊》生動地刻畫了路瓦栽夫人愛慕虛榮的這一典型形象。最終慘失三萬多法郎,最後存在着懸念,當佛來思節夫人感動的說到她的項鍊是假的時候,那麼碼蒂爾德聽到這個事實,究竟會有怎樣的結局?針對於此,學生們討論便熱烈地展開了。有的說路瓦栽夫人因爲她愛慕虛榮,經受不住這樣的打擊,於是她跳樓自殺了;有的認爲當他得知這個消息,她看破紅塵,削髮爲尼;還有的說路瓦栽知道這件事情後,當時就提出與他的夫人離婚,最終家破情斷……這些觀點雖然有很多帶有中國特色,但學生的興趣被激發了。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得到了體現,真正做了課堂的主人。

給自己鬆綁,還學生自由,從語文教師做起。語文教師是語文學習的先行者、促進者,他應該成爲文學欣賞的策劃者、師生對話的組織者和語文“合唱”的指揮者。   美國教育家杜威指出:“使教育過程成爲真正的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成爲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過程。” 讓對話在語文課堂中自然展開,讓情感在語文課堂中到處涌動! 

魚缸裏養不出肥美之魚,盆景中長不出參天大樹,羈籠中養不出翱翔千里的雄鷹,同樣限制學生行爲培養不出優秀的人才。所以,只有讓學生髮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做課堂的主人,纔會激發他們的興趣,纔會成爲社會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