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資料

麻葉洞天(人教版高二選修備課資料)

 一、作者

麻葉洞天(人教版高二選修備課資料)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江蘇江陰人。明朝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他經30年考察撰成的60萬字《徐霞客遊記》,開闢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統考察祖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夏風景資源的旅遊巨篇,還是文字優美的文學佳作,在國內外具

有深遠的影響。徐霞客,幼年好學,博覽羣書,尤鍾情於地經圖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當朝遊碧海而暮蒼梧”的旅行大志。徐霞客的旅遊生涯,大致可分爲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爲28歲以前的紀遊準備階段。重點放在研讀祖國的地理文化遺產,並憑興趣遊覽太湖、泰山等地,沒有留下游記。 

第二階段爲28歲(1613)至48歲(1633)的紀遊前段,歷時20年,遊覽了浙、閩、黃山和北方的嵩山、五臺、華山、恆山諸名山。但遊記僅寫了一卷,約佔全書的十分之一。

第三階段爲51歲(1636)至54歲(1639)爲紀遊後段,歷時4年,遊覽了浙江、江蘇、湖廣、雲貴等江南大山巨川,寫下了9卷遊記。 

徐霞客的足跡遍及今16個省、市、自治區。他不畏艱險,曾三次遇盜,數次絕糧,仍勇往直前,嚴謹地記下了觀察的結果。直至進入雲南麗江,因足疾無法行走時,仍堅持編寫《遊記》和《山志》,基本完成了60萬字的《徐霞客遊記》。55歲(1640)雲南地方官用車船送徐霞客回江陰。56歲(1641)正月病逝於家中。遺作經季會明等整理成書,廣泛流傳。《徐霞客遊記》以日記體爲主的中國地理名著。徐弘祖經30多年旅行,寫有天台山、雁蕩山、黃山、廬山等名山遊記17篇和《浙遊日記》、《江右遊日記》、《楚遊日記》、《粵西遊日記》、《黔遊日記》、《滇遊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餘萬字遊記資料。死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遊記》。世傳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數種。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詳細記錄,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卓有成就。在記遊的同時,還常常兼及當時各地的居民生活、風俗人情、少數民族的聚落分佈、土司之間的戰爭兼併等等事,多爲正史稗官所不載,具有一定歷史學、民族學價值。《徐霞客遊記》被後人譽爲“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麻葉洞位於湖南茶陵平水鄉水源村境內,在雲陽山下,與秦人古洞是姊妹洞。按徐霞客“遊麻葉洞”一文記載,麻葉洞幽深曲折,只是洞中狹窄之地較多,不太好進去,但其中的美麗勝景,則是他所遊覽過的洞中最吸引人的。 

二、分組自學課文,疏通文意

1、積累基礎知識        

.注音:

   

布幄 wò 東瞰kàn裂隙xì夾峙 zhì關隘 ài荷鋤 hè接踵 zhǒng石坳 ào

橫亙 gèn攀躋 jī 攝服 shè上穹 qióng鏤雕 lòu所齎火炬 jī矯首 jiǎo

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點

①即麻葉洞也    判斷句

②此衖中第一奇也   判斷句

③童子之牧者         定語後置句

④行人之負載者      定語後置句

⑤今何以枯洞也      賓語前置句

⑥何以致之          賓語前置句

⑦非有法術,不能攝服 ( 之)省略句

⑧予以爲大師    ( 你 )     省略句

2、 質疑

三、問題探討

1.概括各自然段的內容

第一段:簡述麻葉洞周邊的地理形勢、山脈走向、水流方向等.

第二段:由寫景轉爲敘事,記了極有趣的一件事.

第三段:按照行程記述遊洞經過.描述所見所感所思.

第四段:繼續寫行程,描摹洞內景物.

第五段:寫出洞後的所見所感.

2.文中兩次關於當地土人的記敘,在文中有何作用?這反映了徐霞客哪些可貴的品質?

作者兩次寫到當地土人,從行文上而言,寫景中插入這樣的敘事,一方面使得行文富有波瀾,另一方面增添了行文的趣味性.從結構安排上看,作者兩次寫到當地土人,前後也構成了一定的照應關係,這也使得本文的結構安排更加獨具匠心.

    從內容上而言,這也與作者無所畏懼的探險行爲構成了對比,從而突出作者獻身科學的無畏精神.當然,這也從另一個角度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當地的民俗風情.特別是迷信思想在當地土人頭腦中根深蒂固,人們的思想觀念中還保有萬物有靈的”泛靈”痕跡,神祕事物對他們仍具有極大的威懾力.這種對神祕事物的恐懼是用”重資”都不能改變的.

   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我們認爲在這裏更多地體現出徐霞客勇於探索未知事物的無畏精神.他對於破除迷信敢於現身說法,這也體現出一個大無畏的無神論者的高大形象.

四、寫作特色 

1.文章思路清晰。 

此遊記涉及的景點、地理位置較爲複雜,但全文貫穿着一條線索,那就是遊蹤,亦即作者足跡、目力所及的次序。依次經過的景觀,逐一描寫。最後寫出來的情形。 

2.詳略得當。 

全文有詳有略,處理得恰到好處。略寫出發時間,詳寫上山遊洞的經過,其中關隘、景物的情形都寫得極爲詳盡,又以遊洞的經過寫得最詳,把過程中游者的感受都寫了出來。詳寫出洞的過程,表達了自己的感慨。 

3.觀察細緻。 

作爲一個以勘察地貌爲目的的旅行家,所到之處對一些細節觀察得比一般人都要細緻。如洞裏的裂縫、石頭的形狀等,寫到每個景點,尤其注意地形地勢、周圍環境等。 

4.科學性與文學性相結合。 

記敘中注重實際,如實記錄所見之景,而且觀察細緻,爲地理學研究提供了材料,有科學的嚴謹性。同時,景物描寫也各有特色,生動形象,如“上則蓮花下垂,連絡成幃,結成寶蓋,四周垂幔,大與榻並;中圓透盤空,上穹爲頂,其後西壁,玉柱圓豎,或大或小,不一其形,而色皆瑩白,紋皆刻鏤”都將景物的形象活現於筆下,讀後歷歷在目,頗具文學的形象性。 

課文翻譯:

麻葉洞天

   (崇禎十年,1637)正月十七日,離開上清洞三裏,有一個麻葉洞。洞在麻葉灣,西面是大嶺,南面是洪碧山,東面是雲陽山和棗核嶺的支脈,北面則是棗核嶺的西麓。大嶺向東延伸,兩面高山夾着澗水流下,(高山)對峙像門一樣,而對着門有一座山峯,高聳的大石頭突兀出來,(這就)是將軍嶺;澗水從它的西部奔騰而過,而棗核嶺的支脈,(它的)西端也到這裏爲盡頭了。澗的西面有石崖向南,環轉像鳥展開的翅膀,向東俯看澗中,而大嶺的支脈,東面到這裏也是盡頭了。環轉的山崖下面,也開了一個縫隙,太淺而不能進入。山崖前面有一條小溪,從西向東,經過崖前流入大澗中。沿着小溪到山崖的西部亂石間,在下面水流盡了,在上面開了一個窟窿,就是麻葉洞啊。洞口朝南,只有斗大,在

石縫中折轉幾個梯度下去。

開始尋找火炬請向導,也都答應提供火炬,而沒有敢做嚮導的。說:“這裏面有神龍。”有的說:“這裏面有妖精鬼怪。若不是有法術的人,不能震住(它們)。”最後用重金找到一個人,剛要脫衣服進去,問我(知道我)是個讀書人,不是道士,又驚恐而出說:“我以爲(你是)大師,所以想跟着(你)進去,若是讀書人,我怎麼能以身陪葬呢?”我就去前面的村莊,把行李存放在他家,與家僕各拿一個火把進洞。當時村民跟着到洞口的有幾十個人,砍柴的腰別鐮刀,耕地的扛着鋤頭,婦女做飯的不再燒火做飯,織布的扔下織梭,兒童放牧的,路人揹着擔着(東西)的,接踵而至,都沒人敢跟隨(我們進洞)。

我們二人就把腳先探進,踏着一級一級的石階入洞,傳遞着火炬下去,轉了很多個彎兒到洞底。洞稍微寬敞了,可以側身擡頭看了,纔開始拿着火把前進。那洞東面西面的裂縫,都沒有進口,正北有個洞孔,低得只有一尺高,寬也是這樣,然而它的下面很乾燥而且平坦。就先把火把放進去,然後像蛇一樣匍匐前進,背部擦着洞壁,腰部貼着地面,身體向後翹起(用力),才度過這個裏洞的第一關。它那裏面的裂縫已高了,東西也貫通了,然而也沒有進去的地方。又過了第二關,它的狹窄與低矮和前一關一樣,進入的辦法也同前。進去之後,(洞壁的)裏層也有橫向裂縫,那西南裂的地方不很深,那東北裂的地方上面有一個凹陷的石洞,猛地又縱向裂開,上高下窄,高不見頂。到這裏石頭幻化出怪形,紋理(也)頓時改變,(彷彿)每一小塊兒都具有靈性。那西北的裂谷,漸入漸窄,裏面只是夾着一條石縫了,不能容納下火炬。(就)轉而去東南的裂谷,仍然下了一個石洞,它的地面平鋪着沙石,像澗底一樣潔淨光滑,只是乾燥沒水,不只是不用提起衣裳,而且避免了弄髒。裂谷東南的盡頭,亂石高累,像樓臺一樣重疊,從它的縫隙都可以攀登而上。那上面有石孔一線,一直透到洞頂,光線從縫隙中往下照射,像明星彎月,可以遠望而不可以摘取啊。疊石的下面,澗底通向南面,覆蓋的石頭壓得很低,僅僅一尺來高;這以前一定通到洞外,是澗水流入的地方,但不知從前爲什麼涌流,現在爲什麼乾涸了,不可思議啊。

從重重疊疊的石臺下來,向北沿着澗底進入,那窄的地方非常低,和外面的兩道關相似。慢慢從它西面攀登上一個石窟,向北轉再向東,就像度過馬鞍形狀的山石,又像越過尖峭的山峯。兩邊洞壁上的石頭質地色澤,光鮮欲滴,垂下的石乳,倒掛的石蓮,紋理就像雕刻出來的一樣,形狀就像要飛舞起來的樣子。往東下一個階梯,又是溼潤的地面,已轉入關隘的裏面了。這裏開闢出一個巷道,寬有兩丈,高有一丈五,覆蓋的石頭平整得就像布幔,澗底平坦得就像大路。向北走半里,下面有一塊石頭,架置在那裏,像一張牀一樣,邊棱整齊。它上面則石蓮下垂,連接在一起就像幃幔,結合成一個“寶蓋”,四面垂下石幔,大小像牀一樣;中間渾圓通透,盤空直上,上面隆起爲頂,它後面的西壁,潔白的圓柱豎立着,或大或小,形狀不一,而都色澤晶瑩,紋理都像雕刻上的,這是巷中第一奇景啊。又向正北半里,洞分爲上下兩層,澗底向東北而去,上面的洞可以

從西北攀登。這時我所持的火炬已經燒完十分之七,恐怕回去的路上(沒有火炬)辯識不清(路徑),就從來時的道路轉幾個彎兒,穿過那兩個關隘,到達透光的地方,火炬恰好燒完了。穿過洞口出來,彷彿像脫胎轉世換了一個世界一樣。

在洞外面守候觀看的人,又增加了幾十個,看見我等(二人)都把手放在額頭上,表示慶幸,稱奇,把我們當成了具有大法術的人,並說:“剛纔久等以爲(你們)一定落入怪物之口,所以我等想進不敢進,想離離不開。現在安然無恙,若不是神靈保佑,怎麼能這樣!”我分別答謝他們,說:“我做我想做的事,我探我的勝境罷了,煩勞各位(在這裏)久立,怎麼才能表達我的歉意呢!”然而那洞只是入口的地方多狹隘,那裏面(則)潔淨乾燥,我所見過的洞,(在這一點上)都趕不上(它),不知當地人爲什麼害怕進洞到了如此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