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資料

閱讀教學中設疑的技巧 (人教版)

 學貴有疑。學習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在不同階段設定精要、有效的問題,正是爲了引導學生更好地完成這一學習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設疑是促進學生理解文字的有效措施,也是訓練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有效途徑。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在閱讀時對文字資訊加工的深淺程度,設定相應的問題,把學生注意力引到完成學習任務需要思考的問題上,在疑問中生成教學內容,完成教學任務。下面,我結合自己教學及觀課的體會來談談閱讀教學中教師設疑的技巧。

閱讀教學中設疑的技巧 (人教版)

(一)根據教學內容設疑

第一,緊扣標題設疑。標題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抓住標題設疑,能綱舉目張,有利於提高學生把握文章中心和結構的能力。如雨花區黎託中學的周唯老師在執教《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時,問“爸爸的花兒爲什麼落了?花的生命和爸爸的生命有什麼聯繫”,從而使學生明白標題的雙關義,並引導學生很快走進文字。常德十一中學範雅莉老師在執教《鄒忌諷齊王納諫》時,問“把標題改爲《鄒忌諷剌齊王納諫》怎麼樣”,從而引導學生理解“諷”、“諫”的意思,透過分析標題,學生對全文的中心有了一個初步感知。

第二,圍繞主旨設疑。這種方式直接針對教學的主要目標,能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爲完成閱讀目標而需要加工的資訊上。如教學《故鄉》時,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我”漸進故鄉、在故鄉、離故鄉時的心理活動,透過相關語段的研讀,就可以準確地把握全文主旨。

第三,抓住重要詞語、句子、語段設疑。閱讀本是對字、詞、句、篇的一個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如果對部分詞語、句子、段落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就會影響對整篇文章的理解。如閱讀《紫藤蘿瀑布》時,文中說“花和人都會遭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教師可如此設疑:“花和人遇到了什麼不幸”“生命的長河怎麼是無止境的”,從而引導學生探索文字,理解主旨。

第四,利用文字的矛盾設疑。閱讀文字時,我們常發現,文章在內容之間、內容與形式之間、語言之間存在互相矛盾的現象。這些矛盾大多是作者有意而爲之。抓住這些矛盾之處設疑,往往使學生於細微之處發現問題,進而深入理解文字。如《孔乙己》結尾“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教師抓住“大約”和“的確”兩個詞設疑,“這兩個詞是否矛盾?孔乙己到底死了沒有”,從而展開對孔乙己死因的探求,進而過度到對主題的探索。

第五,利用文字的異同設疑。這種設疑重在引導學生同中求異。一方面,同一文字可以比較閱讀。如教《愚公移山》時,可提問“愚公之妻獻疑與智叟的阻止目的是否一樣“教《故鄉》時,可問“閏土叫我‘老爺’,楊二嫂叫我‘貴人’,他們對‘我’的感情是否一樣”。另一方面,不同文字也可以比較閱讀,如教學《孔乙己》時,可與《范進中舉》比較,“孔乙己與范進的命運有什麼異同”引導學生認識:他們殊路同歸。從而引導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封建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也讓學生明白魯迅先生對封建社會制度的揭露是如何的深刻。

(二)根據學生特徵設疑

學生的個體差異直接影響教學目標能否達成。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學習情況等因素,設定相應的問題。一般來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分層次設疑。學生對文字的閱讀本來就是分水平層次的。第一級爲認知性閱讀,第二級爲理解性閱讀,第三級爲評價性閱讀,第四級爲創造性閱讀,這四個層次從低到高,往往貫穿於閱讀全過程。教師應根據這四個閱讀層次設定相應的問題,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才能讓學生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閱讀、理解文字。如教《故鄉》一課,分析閏土這一人物時,我設定了以下四個問題:少年閏土有何特徵?二十年後的閏土有哪些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麼?想象一下,別後重逢的“我”與閏土沒說出來的話是什麼?四個問題一脈相承,組成了有層次、相呼應的問題網絡,既提示了思考方向,又啓發了學生的思維。

2、多角度設疑。“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閱讀教學中,學生因爲閱讀經歷和閱讀積累的侷限,不是都能熟練地、自如地變幻角度去閱讀作品、理解作品,這時,教師就可以透過設疑,引導學生多角度去閱讀理解。尤其是那些優秀作品、經典名著。如閱讀《香菱學詩》時,教師在引導學生感知課文內容後,提問:“學習本文,你有什麼發現?可從情節結構、人物活動、環境、作者描寫的角度、方法及作者的寫作目的、編者的寫作目的等方面談談自己的體會”,這樣學生理解的東西多了,思維能力也活躍多了,發現也會隨之增多。

3、激將法設疑。根據學生心理特徵激發學生,互相質疑。如教學《石壕吏》時,教師在引導學生感知內容以後,學生已初步感知作品的主旨,但還不能對文中的細微之處、關鍵之處有清晰的把握,這時,他們渴望對作品有更多的理解。所謂“不憤不啓,不悱不發”。這時教師問:“你們能不能再從文中找一兩個問題考考你的同學啊?”這樣爲學生創造條件,使學生向文字縱深處挖掘。

以上,我從教材和學生的角度粗略地談了教師設疑的幾點策略。此外,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設疑,還應注意:

(1)教師要營造民主、寬鬆的學習氛圍,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師生之間纔會有平等的思想情感的交流。

(2)重視引導,要做到問中有導。教師的問應具有啓發性。因爲教師的發問旨在使學生的思考有個明確的方向。

(3)要提供有效地支架,讓師生對話有效地展開。例教學《破陣子爲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時,老師可以問:看過《三國演義》你們知道的盧馬是誰騎的嗎?這樣化模糊爲清晰,促進了學生對文字的理解

(4)要注意提問的難易程度。只有難易適中,教師設疑纔有價值。太易,則不能喚起學生的思考;太難,則可能出現“萬馬齊喑”的局面,讓學生失去探索的興趣。當教師的提問得不到預期的效果,教師就應該適時變換提問的角度,減小廣度、深度。“無論教育者是怎樣地研究教育理論,如果他沒有教育機智,他就不可能成爲一個優秀的教育實踐者”(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語)有位老師在教《關雎》時,讀了一遍以後就問學生“詩歌中主人公情感有何變化”,學生一頭霧水,這時教師不作引導,一味追問,導致整堂課都如一潭死水。

(5)要調控答疑的時間。教師設疑時規定學生思考、討論問題的時間,讓學生產生緊迫感,有利於激活學生思維。

學源於思,思源於疑。教師的設疑如一把鑰匙,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又如一盞明燈,引導學生走向思索探求之路。精要、有效的設疑往往有舉重若輕、出奇制勝之效。所以說,教師的設疑是一門技術。但在技術的背後,始終不變的是對學生的尊重、關懷和理解。如果我們能透過有效的提問,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探索的慾望,從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精神,那麼,教師的設疑,已成爲一門藝術了。

 

廖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