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資料

科學設計作業提高語文素養(教學論文)

 內容提要:作業是鞏固知識,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途徑。新課程理念下作業的設計應是開放的,應努力實現課內外聯繫,學科間融合,真正讓作業成爲培養和發展學生能力的一座橋樑,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教學中,我做了如下嘗試:(1)形式多樣,體現趣味性。將傳統意義的作業加以改革,讓學生興味盎然地去完成作業。(2)分層作業,尊重學生差異性。教師佈置作業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使每個學生得到最優發展。(3)關注生活,顯示作業的實踐性。在語文教學中促使學生運用新知識,新理念去理解、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從中增加語文知識,增強語文才能力。

科學設計作業提高語文素養(教學論文)

主題詞:語文作業設計  趣味性  差異性  實踐性

作爲教學過程基本環節之一的作業設計,是實施素質教育,進行課程改革的重要載體,也是促使學生認知、能力、情感全面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長期以來,教師在作業佈置上,更多注重的是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訓練,忽略了課程目標三個維度中的“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索、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新課程中作業的設計應是開放的,應努力實現課內外聯繫,學科間融合,真正讓作業成爲培養和發展學生能力的一座橋樑,從而優化語文學習環境。因此,在教學中,我做了如下嘗試:

一、 形式多樣,體現趣味性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索真理的慾望。”透過教師對作業的設計,能讓學生興味盎然地去完成作業,透過教師對作業的評價,能讓學生喜歡上做作業,並期待着下一次作業,這樣的作業肯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們的語文作業形式不能呆板,內容不能枯燥,教師要尋求作業創新,要形式多樣、多元化的作業。

(1)查一查。在學習課文之前,佈置學生查找有關資料。這樣,課文的許多疑難問題在課前得到了解決,不僅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同樣也提高了學生多方面獲取資訊的本領。例如,在學《周總理,你在哪裏》前,爲使學生情文相通,課前可讓學生蒐集、閱讀大量總理生前的事蹟,達到情感上的共鳴……,再如,教學《蘇州園林》等課文前,佈置學生蒐集與課文有關的圖片、文章等資料,教學時,結合資料理解文章內容。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讓學生主動求知,學會合作,學會搜尋資訊,提高處理資訊的能力,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

(2)畫一畫。學完課文內容後,讓學生把所學的內容畫下來。例如,教學朱自清的《春》一課時,讓學生畫一幅自己想象中的春天的美麗景色,體會作者對春的喜愛之情。鼓勵學生以看、聽、摸、想象等多種感官感受知識的存在,進行學問的探討,完成生動活潑的、精彩紛呈的作業。

(3)摘一摘。如古詩《錢塘湖春行》讓我們感受到了早春一派生機勃勃的美麗景象,感受到了春的氣息,其實在我國璀璨的文化寶庫裏還有許多描寫和讚頌春天的優秀詩篇,請學生蒐集並摘抄到“讀書筆記”上。這樣既能積累豐富的知識,不斷增加學生的文化內涵,而且又使學生興味盎然。

(4)展一展。在班上開闢一個“佳作展覽”欄目,主要展覽學生課外作業中的書畫、練筆等作品。可以1-2周辦一次,也可以根據作業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然後由學生自己張貼出來,展示個性,體驗成功,感受不足,師生共同欣賞、評析。透過比較,評選出若干名“書法家”、“小畫家”和“小作家”。這樣,學生面對自己的作業在展覽中亮相,都會認真對待。

(5)演一演。根據課文內容進行課本劇的演出,將文字轉化爲具體的形象。教完《皇帝的新裝》等課文之後,引導學生自由選擇表演夥伴,組織表演小組,利用課外活動時間,把課文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再加合理想象,並配上一些動作、表情,讓全班學生進行話劇表演練習,最後由學生評出最佳創意、最佳演員、最佳編劇等獎項,讓每個學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悅。這樣,透過角色表演活動,引導學生把豐富的學習資源內化爲自身的財富,從而激活學生思維,激發他們的創造力,發展他們多樣的個性。

……

學生興味盎然地完成了新穎多樣的作業,不僅獲得了許多知識資訊,鍛鍊了全面參與學習的能力,還得到了大量的愉快而又難忘的體驗,極大地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喚醒了學習的主動性。 

二、 分層作業,尊重學生差異性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學生的身心發展由於先天稟賦以及後天諸多因素的影響,存在差異,要想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使每個學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礎和不同的起點上得到最優發展,教師就必須採取作業分層的策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習題,品嚐屬於他們自己的“果子”。語文教師要根據不同語文能力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增加作業的層次性,供學生選擇,讓每位學生都能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保護,個性得到張揚,不同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展示。 具體做法有:

①作業量分層。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適當減少他們的作業量,減輕他們的課業負擔,是必要的。每課的基礎性練習,必不可少,以紮實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至於教師結合課文內容設計的一些拓展性練習,他們可以選做或不做。如背誦練習,一般學生只要按教材要求背誦有關篇目,對部分學有餘力的學生,可以要求他們多選擇一些精彩片段背下來。適量、適當的作業和練習要求,能有效地幫助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培養自信心。

②作業難度分層。針對學生語文能力有差異的客觀事實,我們重視找準每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爲他們確定相應的目標,設計難易有別的作業。一般來說,確定爲基礎、發展、創造三級目標,要求一般學生能實現基礎目標,努力完成發展目標;基礎較好的學生努力完成創造目標。這樣,讓學生針對自身情況自主選擇合適的作業,促使他們語文能力得到發展。

③完成作業時間分層。語文課程必須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在完成作業時間上分層要求,能有效保障後進生“吃得了”的問題。在課堂上就要求背誦的段落,允許課堂上背不熟的同學回家繼續背到熟練爲止;要求優等生隔天就得交的作業,後進生可以寬限幾天。這樣,保證了後進生的作業質量,使之紮實鞏固所學知識,形成良性循環。

由於分層作業的分量、難度適宜,選擇自主,完成的時間靈活,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作業不再有困難,這無疑激發了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既感到輕鬆愉快,又紮實掌握了知識技能。當然,教師還應相機鼓勵學生向更高層次挑戰。

三、 關注生活,顯示作業的實踐性

新課程倡導學生積極探究,獲取資訊,創新知識,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並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業應是語文實踐。學習語文的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教師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學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內容、形式與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裏學語文、用語文,縮短文字與情感的距離,學用結合。

教師可以透過作業把學生引向家庭、引向社會、引向生活,顯示作業的實踐性。

1、“口語表達型”作業

學生在家,可謂無拘無束,暢所欲言,爲此可有目的地讓學生進行口語練習。如在學《范進中舉》後,我就讓學生回去給家長講講范進中舉的故事,向別人講述故事的過程,是學生對作品的理解過程,也是對文字進行再創作的過程。學生在家人面前“顯示本領”,往往態度十分認真,而家長直接聽孩子“演講”,又隨時對孩子加以點撥,這種學生與家長之間的雙向互動,填補了教師不在時的空白,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2、“觀察積累型”作業

觀察是積累的前提,學生往往會對生活的所見所聞有着濃厚的興趣。因此可結合語文教學佈置一些觀察類的作業。如教學完《看雲識天氣》後我佈置學生自己觀察雲彩的變化,判別天氣變化的情況;佈置學生觀察家長忙農活幹家務的情景,要求學生寫《致父親(母親、爺爺、奶奶)》類的文章。當然這類作業教師需要進行觀察目的和方法的指導,要求學生觀察要有順序、有重點,抓特點、多聯想。

3、“動手操作型”作業

現代教育理念告訴我們語文作業不能受學科的限制,教師要打破學科的限制,加強學科間的聯繫,讓語文與歷史、政治、物理等學科結合起來。因此作業時可讓學生動手做一些小實驗,作一些小研究,進行一些小探索。並寫出自己真切感受,這樣既能拓展學生知識面,又有助於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4、“蒐集整理型”作業

這類作業的佈置可因人而異,一方面可根據學生愛好的不同,引導他們蒐集郵票、圖片等。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貼在專門的作業本上,並根據畫面的內容寫一些作品簡介,還可以讓學生對蒐集的內容進行分類,如“迷人的風光”、“古老的建築”、“別緻的民居”、“偉人的風采”、“輝煌的成就”……另一方面可進行“語言知識”的蒐集。可讓學生從書報雜誌、廣播電視以及網絡中去搜集一些名言警句、趣味常識,還可到羣衆中搜集諺語俗語,至理名言等。

節假日建議學生一起做一些社會調查,寫好“生活花絮”。學生自由組合成調查小組,上街“找尋身邊的錯別字”活動;要求學生每天看新聞、說新聞;到大街小巷收集廣告語、警示語進行交流……

總之,語文作業的內容應是豐富多彩的,形式應是多種多樣的,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引導學生關注生活,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爲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實施新課程標準的大背景下,語文教師要以新課程標準精神爲依據,確立以學生爲本,新穎多樣、面向全體、重視學以致用的語文作業觀,要樹立起新的語文作業設計理念,使學生的個性在這裏得張揚,使學生的人格在這裏得尊重,使學生的情感在這裏得到體驗,使學生的生命在這裏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2、《中國教育教育報》 2003 4 5 《面對新課程,作業怎麼做》 王培峯

3、《中國創新教育》2004  2《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作業設計》 吳世列

 

範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