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實用範文 > 論文

優化科教培訓體系提高農民科技素養論文

論文3.36W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民科技素養的高低,直接決定了農業產出的成果效益。加強並優化農民的科技教育培訓,是提高農民科技素養的重要途徑。本文分析了我國現行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存在的問題,並結合筆者工作經驗,從健全組織系統、立足培訓基礎兩個方面,提出改進的建議措施。

優化科教培訓體系提高農民科技素養論文

1 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存在的問題

1.1 培訓主體傳技動能不足

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我國農業的現代化趨勢發展迅猛,而與之相對應的支撐農民科技教育的培訓主體傳技動能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人員配置不夠。許多地區存在基層農技工作者人數不足的情況,要實現“一村一員”的目標還相距甚遠;二是技術儲備問題。從工作人員學歷情況分析,一半以上的農技培訓工作者學歷較低,大多是初級、中專以上學歷,缺乏本科以上學歷的工作人員。從工作人員年齡結構分析,40歲以上的農技工作者佔絕大多數,有的區域甚至達到80%以上,隊伍呈現老年化、萎縮化趨勢發展;三是服務裝備較差。21世紀是資訊時代,以互聯網爲代表的資訊技術,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產、生活。現行的農技推廣服務工作,其服務理念、模式還較爲傳統,局部區域還停留在“兩條腿走路、一張嘴宣傳”的陳舊現狀,與現代農業發展格格不入。以上問題,嚴重製約着農民科技教育培訓職能的發揮。

1.2 培訓客體接受慾望不強

市場經濟模式的不斷深入,社會分工不斷細化,致使農業生產效益不高,吸引力不強。政府爲了扶持農業生產,實施了減免農業稅的惠農政策,這無疑是廣大農民的福音。爲了保障農民的經濟利益,政府也相繼出臺了相應政策,確保農產品價格持續、穩定上升。然而,即使具備了這些優惠條件,我國農業的產出利益,還是遠遠低於其他行業收入。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絕大多數農民家庭的經濟來源,扮演主體性地位的已經不是農業收入。農業收入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其影響力在並不斷降低。許多農民選擇外出務工,農村留守的只剩下知識文化程度較低的老人、婦孺。對這些老人、婦孺開展科技教育培訓,其接受、學習效率自然不高。此外,我國農村地區的傳統思想根深蒂固,農業種植、養殖等生產環節自不例外。事實上,許多人內心深處不願意接受科技教育培訓,仍以傳統種植方法爲主。

2 提升農民科技教育培訓水平的對策

2.1 健全組織系統

健全組織系統,加強人才隊伍培養,是提高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工作的首要前提。人才隊伍是任何一項系統工程順利、高效、有序開展的重要保障。缺乏人才隊伍,縱使再先進的技術設備、科學的工作理念、理想的管理模式,都難以達到出應有的生產效率。農民科技教育培訓,是一項複雜、長期的系統性工程,因而必須加強農技人才的教育、培訓。縣一級的農廣院校,是培訓工作進行的主要支撐。一方面,農廣院校透過與農業部門合作,在組織、技術、辦學方面具備強大的優勢地位;另一方面,縣級農廣院校作爲主體,鄉級農技推广部門作爲班底。兩者相互協作,能取長補短,促使人才資源得以優化配置,最終培訓出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一批高素質、高技術的師資隊伍。需要指出的是,針對目前村級農技人員缺乏的現狀,可依據“一村一員”的`原則,挑選村幹部、農企骨幹、新型農民作爲代表,參加涉農專業學歷教育或相關技術與技能培訓。

2.2 立足培訓基礎

由於大量的農民選擇外出務工,因而留守農村地區的只剩下文化程度較低的婦女,以及年齡較大的從業人口,總體上來說接受能力較差。針對這種情況,農民科技教育的培訓工作,必須立足於農民的實際情況,並以此爲準繩,尋找、創新培訓的方法、手段。一是實用性原則。農民參與培訓課程,其目的是爲了針對性的解決實際問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因此培訓內容必須具備實用性;二是操作性原則。培訓必須落實“知行合一”原則。縱然培訓課程花樣,然而進入實際操作時卻處處碰壁,這樣的培訓方法不可取;三是靈活性原則。所謂的靈活性原則,即是“不違農時”。農民的生產是最重要的工作,因而培訓時間要儘量選擇陰雨天,或者是農閒季節;四是新穎性原則。培訓工作不應總是一個模式、一個面孔,不同的培訓工作者,具有不同的風格、方式、魅力,因而要透過變換人員、更換內容的形式,保持農民的培訓熱情。

3 結語

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並非一朝一夕能速成,而是一項較爲持久的系統性工程。除了秉承以上的培訓原則,優化院校的教學模式之外,還應當實施其他的方法及措施。例如宣傳工作。要充分利用現代媒體、網絡,藉此擴大、加深宣傳力度,讓科技培訓成爲一種社會現象,吸引更多的人羣、力量加入其中。又如在行政管理上,應將科技教育培訓,納入地方行政考覈的範疇,實行責任負責制度,具體到單位、個人,以此激發工作人員的工作熱情。此外,作爲一項惠民的公益性服務,農民科技教育培訓工作,需要強化其公益性職能。在劃入地方政府預算的同時,需要按照補貼標準與培訓績效掛鉤,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切實提高培訓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