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5篇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5篇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3自然段,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詞語。

2、在細讀詞句中感受景美文,從而感悟到德國的風土人情。

3、品讀詞句,感悟到“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境界。

教學重難點

1、透過詞句的細讀,理解德國街上的風景美。

2、讓學生潛移默化的感受到“人人爲我,我爲人人”境界

教學過程

一、通讀全文,尋找美麗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25課,請同學一起讀課題。

2、課文寫的是花,季先生用了哪些詞語形容花的美麗?(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海洋、美麗等)你還會用些什麼詞語呢?

3、四五十年前在德國留過學的季先生,重新回到德國時,走在大街上,他心裏是怎麼想的,心地發出了怎樣的讚歎?請同學大聲的自由朗讀課文,找到有關詞句,用筆劃劃。(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

4、的確,季先生走在德國的大街上,他感受着奇麗的景色,那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找到這樣的句子。

二、細讀詞句,走進美麗

過渡:讀着這樣的句子,你覺得這裏的景色怎麼樣?(美、奇麗)請在美美讀讀這句話。

出示句子:走過任何一條街,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1)哪些詞語中讀懂了花很美?透過這些詞你看到了一幅幅怎樣的畫面?(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花的海洋)

(2)花的海洋,季先生爲什麼把比作海洋呢,他們有哪些想通的地方

(3)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是一幅美不勝收的畫面,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隨着老師的朗讀,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爭奇鬥豔的花兒、你你爭我擠的,……)

(4)引讀:走在這條街上,看到的是……走到那條街上,看到的也是……

(5)還有哪些詞語可以寫出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美?(爭奇鬥豔、競相開放、五顏六色……)課文爲什麼只用這兩個詞語呢?(不重複、囉嗦。)

(6)指導學生帶着吃驚讀這句話。

(7)德國人栽種這這麼,美麗的花朵,把大街都裝扮着這麼奇麗,他們的目的是什麼呀?(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三、細讀詞句,感悟養花方式的奇異

過渡:季先生和遊人,爲什麼走在大街上能夠欣賞到這樣的奇麗的景色呀?(因爲德國人的養花方式不同,他們是把花再重在臨街窗戶的外面)

出示句子: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界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裏只能看到花的脊樑。

1、理解養花方式的不同

A季先生對德國人養花的方式感到怎麼樣?(吃驚)他吃驚於什麼?(家家戶戶都在養花、花朵都朝外開、他們是把花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只能看到花的脊樑)

B家家戶戶都在養花,“都”看出了養花方式德國人的民族習慣;花朵爲什麼都朝外開了呀?(是主人有意的安排,讓別人看自己的花。)從這三個都字,我們可以看出季先生對德國人養花的方式是越來越吃驚,越來越驚奇。

C 學生用驚奇的語氣練讀這句話。

2、理解“花的脊樑”

(1)過渡:德國人養花方式的不同,讓我們都看到花朵朝外開,在屋子裏只能看到花的脊樑。請同學們關注“脊樑”這個詞。

(2)請同學把這個詞來讀一讀,這個詞應該是輕聲的,一起讀一讀。花的脊樑指的是什麼?(花的莖葉,枝幹,花托等)

(3)在屋子裏的人只能看到花的脊樑,而站在街上的人們能看到什麼?

(A萬紫千紅的花、五顏六色的花,這是從色彩上來說的。B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競相開放,有人鮮花怒放,這是從姿態上來說的)

(4)在這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的花海里,花朵隨着微風涌動着,站在街上的遊人們甚至還能怎麼樣?(甚至能聞到馥郁的芳香)

(5)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讀讀這句話,先個別讀,再齊讀。

(6)德國人奇異的養花方式,讓我們感到吃驚,同時也讓我們觸摸到了美麗,之所以他們的鮮花如此美麗,是因爲他們始終都有一個心願:自己的花事人別人看的。

四。細讀詞句,感悟民族之奇特

1、理解德國民族之奇特

(1)過渡:前面我們感受到了花的奇麗,德國人養花方式的奇異,我們也可以看出德國這個民族是奇特的

(2)出示句子: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裏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着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3)走在街上,每一家都是這樣,都只咋樣呀?(花團錦簇、奼紫嫣紅)德國人爲什麼能把這花栽種的如此美麗呢?(因爲他們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因爲他們心中都有一個信念:人人爲我,我爲人人)

2、老師還找了一些描寫花美的句子,請同學們仔細默讀,去發現比較,在花的生長地方有什麼不同?從而體會到了什麼?

3、季先生看到了這奇麗的景色,感受到了奇異的養花方式,感悟到德國這奇特的民族,他們結合在一起就有一種頗耐人尋味的境界——人人爲我,我爲人人

這個時候,你覺得德國人民怎麼樣?(奇特、偉大)帶着這樣的語句讀讀這句話。

2、細讀詞句,在感悟養花時間之久中感受美。

過渡:闊別幾十年,季先生再次回到當時的小鎮,他還是那麼吃驚。

(1)請同學一起讀課文第四自然段,是什麼讓季先生吃驚?(養花時間之久、美麗並沒有改變。)

(2)美麗並沒有改變,依然有哪些美麗呢?請同學快速讀全文,然後按自己的理解填寫這首小詩。

闊別幾十年

又到德國

美麗

依然沒有改變

迎接我們的主人

依然___________

家家戶戶

依然__________

滿街的窗子前

依然___________

這境界

依然_______

那就是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多麼奇麗的景色!

多麼奇特的民族!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自學生字詞,掌握“脊樑、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耐人尋味”等詞語。

2、瞭解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初步感受德國民族“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課文的優美語言。

教學重點:感受德國民族風情。

教學難點:初步體會德國民族“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精神境界。

教學過程:

一、開門見山,直入課題。(2分鐘)

說到德國,很多人都知道這是一個愛花的民族。德國人養花與衆不同。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深受感動,寫下一篇精美的短文(齊讀課題)——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題目中有一對反義詞,很有意思,注意讀好,一齊再讀課題。

這節課我們就隨着季老的介紹去欣賞德國獨特的民族風情。

二、初讀課文,把握大意。(8分鐘)

在讀課文之前,我們先來學習三個生字。

wǎn

莞 莞爾一笑(抽讀。想想,“莞爾一笑”是怎樣的笑?做個“莞爾一笑”的樣子)

ch yān

奼 嫣 奼紫嫣紅(抽讀。“嫣”寫的時候哪兒要特別注意?用食指寫一遍。)

我們一齊讀兩遍。

請同學們開啟書,自由朗讀課文,注意把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讀完後想想,每一個自然段寫了什麼。

說說每個自然段寫了什麼?(板書:愛、養<點明讓別人看>、賞<點明看別人的花>、夢)

接下來,請同學們想想課文的主要內容。四年級的時候,我們學習了段意連接法來歸納文章主要內容。五年級了,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可以用抓重點段落的方法來歸納。課文四個自然段,二、三自然段是重點。誰來把兩個自然段的意思連起來說說本文的主要內容?

三、析形會神,領略風情。(29分鐘)

文中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話就說到了(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自己又看別人的花)這樣兩層意思,找出來,畫上波浪線。

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裏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齊讀。這句話就講了緊密聯繫的兩個方面的意思,所以中間用了分號隔開。

瀏覽課文,文中哪些語句具體在寫“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畫上直線;哪些語句具體在寫 “自己又看別人的花”,畫上虛線。

A、(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裏,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裏只能看到花的脊樑。)

抽生彙報,[指導過程:

1、這幾句在具體寫德國人“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起讀讀。

2、再默讀這段話,想想怎麼就能看出德國人養花是給別人看的。

3、德國人養花真是與衆不同,非常奇特呀!](板書:奇。)齊讀。

B、(走過任何一條街,擡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生彙報(指導讀好“山陰道”)。這兩句重在寫“自己又看別人的花”。我們一起讀讀。

這裏景色真美呀,這段文字也很美!同學們再默讀這兩句,看看哪些詞語最先跳入你的眼簾,使你興奮,令你心動。

預設一:花團錦簇、奼紫嫣紅

聽老師讀第一句(讀兩遍,後一遍從“家家戶戶”處開始),結合你的生活所見閉眼想象,“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是一幅怎樣的畫面?

你的描繪,讓我們彷彿聞到了濃郁的花香,還聽到了蜜蜂的嗡響,小鳥的鳴叫,遊人的驚歎。

想看看這樣美的畫面嗎?(出示圖片)師解說:花成團,一簇緊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這就叫“花團錦簇”(抽幾生,讀出“花團錦簇”的形象),它側重寫花的形態;這些花有紫色有紅色,五顏六色,十分豔麗,這就叫“奼紫嫣紅”(點幾組,讀出“奼紫嫣紅”的味道),它側重寫花的色彩。作者用詞多麼準確呀。

預設二:應接不暇

不光一家窗前是這樣美,家家戶戶都是這樣呀!放眼望去——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這個詞見過沒有?沒見過,我們先跟它打個招呼。)

“應接不暇”中哪個字最不好理解?“暇”什麼意思?(空閒,沒事的時候。“暇”與時間有關,所以要記住它是“日”字旁。)“不暇”就是——(沒有空閒)。“應接不暇”呢?(看圖)這裏的花非常奇麗。看了左邊又想看(右邊),看了樓上又想看(樓下),看了近處又想看(遠處),看了怒放的還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這條街,還想看(那條街)。看得我們眼花繚亂,眼睛都忙不過來了,這就叫做——應接不暇。

花多而美,讓人眼睛看不過來,這就叫——

商場裏,商品琳琅滿目,我們眼睛都看不過來,這也叫——

爸爸過生日,來了很多客人,全家接待不過來,這也叫——

生活中,你還有“應接不暇”的時候嗎?

這裏的鮮花如此美麗,如此壯觀,讓人應接不暇呀,我們欣賞到了德國奇麗的景色。(板書:麗)

你能透過朗讀再現這樣的美景嗎?自由讀——抽讀——點評(特別要把“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讀好,讀慢一點,慢慢回味。)——再抽讀——一起美美地讀讀。

作者優美的語言,將我們帶到了德國。(齊讀)

同學們,我們就在德國,到街上去看看吧!(齊讀)走過任何一條街——

這裏花如海,總也看不夠啊!(背)走過任何一條街——

內容理解了,讀的遍數多了,自然就能背誦。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熟讀成誦”,也是我們慣用的背誦方法。

過渡:走在美麗的大街上,花香醉人,心曠神怡,自然地讓人想到奇麗景色背後人們崇高的思想境界,這種境界就是課文中說的'——

(“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板:我爲人人。)

是呀,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這多麼有意思呀!所以作者說(齊讀)——

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課件:後於“人人爲我,我爲人人”出現)

“這一種境界”指的是什麼?聯繫上文說說。

再讀: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我爲人人,人人爲我。” 這種境界意味深長,多麼值得仔細體味呀。讓我們再一次從人們養花與賞花的經歷中去品味這種美好的境界吧。接讀課件:

(我爲人人——他們奉獻美。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請讀(手勢):

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裏,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裏只能看到花的脊樑。

(人人爲我——他們收穫美。自己又看別人的花。)(手勢):

走過任何一條街,擡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原來德國有如此奇麗的景色,是因爲德國人都具有這樣的思想境界呀!)

人人爲我,我爲人人。(課件:慢慢飛出)

(多麼崇高的思想境界!)

人人爲我,我爲人人。

這一種境界是頗——(生說)耐人尋味的。而且四五十年了都沒有改變。1985年,季老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了這樣的景象:(齊讀——課件)

C、我走在街上,擡頭一看,又是家家戶戶的視窗上都開滿了鮮花。

所以當主人問他德國有什麼變化沒有時,他說(師讀)——

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並沒有改變。

“美麗”指什麼?(鮮花。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思想境界。)

這也是沒有改變的。這令作者無比驚歎:(齊讀最後三句。)

課件: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我彷彿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

我在初讀課文的時候,發現最後一句不好懂。我們一起再讀讀。(課件出示最後一句。)

我當時就想:學習語文,我們可以透過蒐集資訊,瞭解寫作背景來幫助理解。

文章是1985年寫的(板:1985),四五十年前是什麼時候?1935年到45年這十年間,作者正在德國哥廷根大學留學。這次再到德國,勾起了他的回憶,想起了學生時代所做的夢。

同學們,這是一個怎樣的夢?(花的夢,思鄉的夢。)

常言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你從花的夢,思鄉的夢想開去,留學德國,他見到的什麼給他印象最深,他在德國想得最多的是什麼?

[“思鄉” 指導策略(根據實際,選擇使用):

1、你離開過父母嗎?多久?那段日子你會想些什麼?

2、季老離開祖國十年啊,“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每年春節,家家戶戶團圓的時候,他卻孤獨一人呆在哥廷根,他會想些什麼?

3、(課件)季老曾說過:住在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爲什麼,母親頻來入夢。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道爲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他在1935年11月20日的日記中寫道:我現在還真是想家,想故國,想故國的朋友。我有時想得簡直不能忍耐。)這是他思鄉的真實寫照呀,請讀——]

誰能想得更深一點?季老僅僅是思念故鄉嗎?他看到德國景色這樣美,德國人有這樣美好的境界,他就不想對祖國說點什麼嗎?(像德國一樣美,像德國人民那樣,具有“我爲人人,人人爲我”的崇高思想境界……)

是呀,這就是季老對祖國的祝福,這就是季老的夢。一起再讀讀。但願全

人類都有這美好的境界!

四、回顧板書,總結課文。(1分鐘)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跟隨季老的介紹認識了德國人養花的(奇特),欣賞了德國(奇麗的景色),品味了德國人(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美好境界。讓我們再一次回味德國獨特的風情,再一次深情地朗讀課題——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3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作者先點明瞭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後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德國人非常愛花;接着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德國家家戶戶視窗都開滿鮮花的情景,並抒發了自己的感慨:“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最後講述作者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情景,表達了自己舊地重遊的感受,即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衆不同風俗習慣的讚美之情。

本文不同於一般寫景物風情類的文章,不是純粹描寫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樣娓娓道來,在講述德國風景民俗的同時,用最精練概括的語言點明瞭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長的哲理,讀起來讓人既開眼界,又回味無窮,頗受教育。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

2. 認識3個生字,會寫7個。理解“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的意思。

3. 感受異域風情,理解“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學重點:

1.理解詞語的意思,讀懂課文,有感情朗讀。

2.體會“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境界,並從中受到教育。

課時安排:

2課時

所授課時:第二課時

課前準備:

1.德國風光片

2.“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畫面。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匯入

1、播放德國風光片

2、介紹德國哥廷根,並介紹季羨林的有關資料

3、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1、自讀課文

2、學習生字

“菀”是多音字 “奼”是翹舌音

3、強調易錯字音

4、詞語解釋

房東莞爾一笑 花團錦簇 奼紫嫣紅等

三、初讀課文,感受“美麗”

1、讀課文第一自然段,重點理解德國人在愛花民族中佔重要的地位。

2、瀏覽課文,初步感受“美麗”

四、佈置作業,課外拓展

第二課時

一、 回顧匯入

1、讀課題

2、師:多有意思啊,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本文的作者季羨林先生青年時代曾在德國留學了十年,在他留學的十年裏,哥廷根奇麗的景象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後,當他再一次踏上這片土地時,他發出了由衷的感嘆:

(學生讀)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

師:是什麼樣的景象,讓作者有這樣的感嘆呢?讓我們繼續跟隨語言大師季羨林走進異國的風情畫卷,在欣賞他語言藝術的同時去體會做人哲理。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從課文的哪些句段中體會到景色的奇麗,又是從哪些句段體現民族的奇特?你們可以圈點、標畫、批註,有了感受之後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後把你的感受說出來。(學生默讀課文)

教師巡視。

二、領悟“美麗”

1、奇麗

預設1:“走過任何一條街,擡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

① 談感受,是怎麼體會到景色的奇麗的?

② 體會詞語“家家戶戶 任何 花團錦簇 奼紫嫣紅”

③ 想象“花團錦簇 奼紫嫣紅”是怎樣的景象

④ 生有感情朗讀

預設2、“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① 從詞語中感受花的多

② 學生練讀

③ 一生讀,其他學生想象,彷彿聽到什麼,看到什麼,聞到什麼?

④ 看到這樣的景象,你的心情如何?

奇特

預設1、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把花都栽種在外面,不像我們中國人把花養在屋子裏。

① 對比中國人和德國人養花的不同之處,體會作者的吃驚。

② 生讀

預設2、“每一家都是這樣,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到別人的花。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①“耐人尋味”的理解

②爲什麼說這種境界是耐人尋味的呢?

③ 聯繫上下文理解“人人爲我,我爲人人”

④ 學生聯繫實際舉例說明

⑤ 再讀,理解“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⑥有感情朗讀第三自然段,試着背誦。

三、再感美麗

1、這樣“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境界,這樣奇麗的景色,會長久嗎?

2、出示“變化是有的,但美麗並沒有改變。”

①理解“美麗”

②朗讀

3、指導朗讀句子: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我彷彿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

4、簡單瞭解這是怎樣一個夢?

四、拓展練習,推薦書目。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重點指導書寫“脊”“暇”“嫣”這三個生字。

2.透過引導學生用抓關鍵句、品關鍵詞、想象畫面的方法來領略德國獨特的風情。

3.能透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並積累文中優美的語言以達到熟讀成誦。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用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想象畫面的方法從而領略德國奇麗的風景和與衆不同的民族風情特點。

【教學難點】

能帶着自己的理解想象畫面,從而達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積累文中優美的語言。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

【課前交流】

同學們,這世間美的東西很多,範老師就特別喜歡花。你們喜歡養花嗎?說說喜歡的理由。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匯入新課。

1.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德國去看一看。這個國家的人不僅愛花,更樂於把自己種的花讓給別人看,讓別人陶醉於花的豔麗與芳香中。

2.齊讀課題

3.指名讀題-齊讀課題

(這個題目裏含着一對反義詞,想想看怎樣讀才能體現出來?)

(老師教大家一個朗讀的小技巧,當我們要強調某個詞語的時候,可以把這個詞語讀得重一些。)

4.簡介作者(這篇課文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季羨林寫的,大家對季羨林還有印象嗎?出示相關資料)

二、檢查預習情況

1.相信大家課前都預習過課文了,老師先來檢查一下文中的生詞。

課件出示生詞:脊樑 莞爾一笑 花團錦簇 奼紫嫣紅 應接不暇

(1)指名生讀,教師相機強調生字的讀音。(提醒學生讀準 “脊樑”的“樑”爲輕聲;“莞”多音字,讀地名裏讀guǎn ;多音字“應”)。

(2)全班齊讀

(3)描紅的是課文的生字,這麼多的生字裏頭,你覺得哪些生字比較容易寫錯,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4)指導書寫生字“脊”,提醒學生注意“脊”的筆順,“暇”字應注意是日字旁。

(5)學生在紙上書寫生字“脊”,寫好後同桌之間互相看看。

2.指名生逐段輪讀

(同學們,我們解決了生字詞的障礙,相信一定能把課文讀得更好。老師想請四個朗讀水平最好的同學來讀一讀,向老師推薦一下這四位同學。

(其他同學認真聽,邊聽邊思考:作者幾次來到德國?德國給他留下了怎樣印象?)

(作者年輕時在德國留學期間看到這個國家的人不僅愛花,更樂於把自己種的花給別人看,時隔四五十年重返德國時看到的還是這樣的景象,作者發出了怎樣的感嘆?出示句子)

(這兩個相同的句式都用上了感嘆號,怎樣才能讀出讚歎的語氣?)

三、品味語言,想象畫面,感受風情。

1.請同學們認真默讀課文,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景色奇麗”“民族奇特”?用筆畫一畫,做上記號。(可以在邊上標註“奇麗”“奇特”)

預設(一)想象畫面,品街頭景色之“奇麗”

出示PPT:走過任何一條街,擡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上,應接不暇。

1.讀着這麼美的文字,哪些詞語最先跳入你的眼簾,使你興奮,令你心動?

生彙報:花團錦簇、奼紫嫣紅

師:多麼富有意境的兩個詞!想想看這兩個詞語分別是從什麼方面來描寫花的?(寫出了花的數量多、花的顏色美。)

師:描寫花的數量多、花的顏色美的詞語很多,你能說出幾個這樣的詞語嗎?

(同學們真了不起,一下子就說出了這麼多的詞語。能試着用自己的話把它說成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嗎?可以試着從花的顏色和花的形態來說一說。)

師:同學們的描述,範老師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個五彩斑斕、鮮花競相開放的景象。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就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出示圖片)

師:同學們,季羨林不愧是我國的語言學大師,他僅用了“花團錦簇、奼紫嫣紅”這兩個詞語就把同學們剛纔說的那麼多的意思包含在裏頭,這就是作者用詞的精妙。

2.你還從哪個詞體會到景色奇麗?

生彙報:“花的海洋”“山**上”“應接不暇”

師簡介“山**”(出示相關資料)

(這“山**上,應接不暇”是一個八字成語,這個成語是有來歷的。山**,是個地名,在浙江紹興城的西南郊外。這條道,是用石板鋪成,遠山近水、小橋涼亭、綠樹成陰、草木蔥蘢,身在其中,就像在畫中游覽一樣。一千多年前著名詩人王獻之來到這裏,看到這兒的美景,情不自禁寫道“從山**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

可見在作者的眼裏,走在德國的大街小巷上的感覺跟走在國內的山**上的感覺是一樣,它會讓人感到——

3.出示:走在這開滿鮮花的大街上,我彷彿看到了 ,聽到了 ,聞到了 。

師:帶着自己的感受讀這個句子——

師引讀:(音樂)

在德國,這樣的美景隨處可見,我們走在這條街上,擡頭向上看(女生讀)—

我們穿過這條街,進了一條小巷,擡頭向上看,(男生讀)— 。

這樣的美景豈能匆匆錯過,不禁讓人放慢腳步,細細欣賞。我們走過任何一條街,擡頭向上看(全班讀) —

2.播放德國風光圖片,感受景色奇麗。

(讀着讀着,我們彷彿置身於花的海洋中。人們常說“百聞不如一見”,同學們想不想去德國的大街小巷上去看一看,感受一下那裏的美景呢?)

3.試背這個片段。

師:同學們,此時此刻,我們彷彿置身於德國的大街小巷上,此時此刻,你最想做什麼?

師:是呀,怎樣讓這些美麗的畫面印在我們的腦海中呢?有個很好的辦法,就是把這些文字記在心上。當我們熟記這些文字時,這些美麗的畫面自然就會在我們的心中定格。多年以後,當你想起這些文字時,它就像陳年老酒一樣,散發出誘人的芬芳,揮之不去。因爲,好的文章是有生命的。

出示片段,讓生試背。(出示片段——出示填空的片段——出示提示語的PPT)

4.小結學法:剛纔我們用抓關鍵詞、想象畫面的方法來領略了德國奇麗的景色,感受德國獨特的風情。

預設(二)抓關鍵詞,品民族之“奇特”

師:你從哪些地方讀出了德國人養花的奇特呢?

出示: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裏,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花的脊樑。

師:試着用剛纔我們學過的抓關鍵詞、想象畫面來學習這個片段,用筆圈一圈這個句子中的關鍵詞,試着想象畫面。

1.理解 “脊樑”

知道什麼是“花的脊樑”嗎?我們平時是怎樣養花的?透過“花的脊樑”這個詞語你都看到了一番怎樣的景象?

2.理解“家家戶戶”

“家家戶戶”這個詞語說的是每家每戶,它讓你想到了可能想到了什麼?文中出現“家家戶戶”這個詞語的句子可不止一處,快速瀏覽課文,找出這些句子讀一讀這些句子,說說你的發現。

出示:

家家戶戶都在養花。

走過任何一條街,擡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

我走在街上,擡頭向上一看,又是家家戶戶的視窗上都開滿了鮮花。

2.師小結:

作者年輕時在德國時,看到的是家家戶戶都在養花,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時隔四五十看後看到的又是家家戶戶的視窗上都開滿了鮮花,作者從心底裏發出了由衷的感嘆——(出示)

四、回顧小結。

2.師:同學們作者年輕時在德國留學十年,看到德國人種的花是——(讀課題),時隔四五十年後,他重返德國,看到德國人種花仍是——(讀課題),這裏頭其實還包含着德國人獨特的處事原則,到底是什麼呢?這個問題留着我們下節課學習。

五、作業

1.把課文中描寫花美的句子抄下來並熟記於心。

2.推薦閱讀《留德十年》

六、板書

25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奇麗 奇特

抓關鍵詞

想象畫面

教學反思: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爲我們敘述了季羨林先生在德國留學時的所見所聞,文字簡練優美。透過描寫德國人種花的與衆不同,突出他們每個人都有“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精神,也因爲如此,他們纔會將自己的花種在臨街的窗戶外面讓別人看。全文充滿了作者的真情實感。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請學生自由默讀課文,以“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爲主線讓學生潛心默讀課文,抓住關鍵詞進行想象畫面。如教學“奇麗的景色”中,讓生圍繞“走過任何一條街,擡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上,應接不暇。”這句先讓學生說說這段話中的哪些詞先跳入自己的眼簾,引導學生想象“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情景,透過說表示花多、花美的詞語後,讓學生領悟作者用詞的精妙。而後利用圖片幫助學生理解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意思,體會花之美。之後,再讓學生說自己印象最深的詞語,透過這些詞語彷彿看到了哪些畫面。讓學生在練說片段中把想象中畫面表達出來。透過文中的關鍵詞語,把這些畫面呈現出來。在體悟讀、自由讀、師引讀等多種讀的形式中,讓學生感受畫面之美。最後都是總結學法(即抓關鍵詞、想象畫面),讓學生學着用這種方法,自學“奇特的民族”這個部分。由扶到放,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

整節課,我努力遵循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讀,在品位的基礎上讀,在讀中進行想象,力圖使學生融入作者的情感,把學生領進濃濃的詩意境界,言爲心聲,希望學生把心境和感受讀出來,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回顧整堂課,還是有一些讓自己不甚滿意之處:教師對學生牽引的過多,學生的朗讀指導的還不夠到位。這樣一次充滿馨香四溢的異國風情之旅,讓我感受之真切到老師的高度將決定課堂的深度和廣度是何故。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將會是我不懈之追求的目標。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5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向學生展示了德國這個奇特的國家的與衆不同之處,在本課教學中我首先抓住 “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這句讚歎,提出貫穿全文的大問題,引導學生去研讀課文,透過朗讀去欣賞感受奇麗的景色,去理解體會德國這個民族的奇特,然後再理解“我爲人人,人人爲我”使學生從中受到啓發,有所收穫。

反思這節課,我覺得主要有以下的收穫:

一、精心進行教學設計,架起學生與文字之間的橋樑。

文章能夠感動我,未必能感動學生。因爲學生的生活經歷與文字有較大的差距,怎樣讓學生逐漸走進文字,深入文字,受到感染和薰陶呢?我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實際,進行精心的教學設計,架起了一座學生與文字之間的橋樑。這節課總體的設計意圖是這樣的:

(1)抓關鍵詞句,透過朗讀感悟和圖片的渲染,感受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

(2)透過自由朗讀課文,抓重點詞句的方式,領略德國的奇麗景色和感受德國民族“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3)透過音樂渲染,資料補充,感受德國民族的“美”。

二、靈活創新地實施教學策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凸顯教學的實效性。

1、對關鍵詞語的理解,使詞語教學鮮活起來。首先對“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理解,採用朗讀感悟,聯繫上下文理解,藉助畫面,再次渲染的方法。這種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對語言文字的感知、領悟和積累,使詞語教學鮮活起來。其次,對“應接不暇”的理解,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推想其意思,藉以指導學生運用;

2、透過反覆誦讀,層層推進,水到渠成,熟讀成誦,在不知不覺中,積累背誦優美的詞句,凸顯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3、在體會“自己的花讓別人看”和“自己又看別人的花”的意境中,進而將文章主題昇華爲“人人奉獻美”和“人人收穫美”。

然而,在這堂課中還存在着一些遺憾,還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進如:

在品味“景色奇麗”時應該先讓學生想象德國街頭的景色,之後再讓學生欣賞德國街頭的美景。使學生逐步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有了切實的感受再來讀,學生一定會讀得更好。

在重點句的理解上還不夠透徹。

“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這是本節課最重點的一個知識,放在本課的課文情景中,學生能夠明白他的意思,但是學生不能由此舉一反三,把這種良好的精神境界應用到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甚至在拓展練習時,我請學生說說生活中有沒有感受過類似的境界,學生不能夠很好的聯繫實際。

“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並沒有改變。”在理解這個句子時,其中的“變化”和“美麗”,學生的表述不夠準確。尤其是美麗,此處的美麗,不只是德國的花美、街道的景色美,更有精神境界的美,而學生理解時過於表面化。

有人說,課堂是一門充滿遺憾的藝術。每節課後,我總要回頭想想,簡單反思一下,正視並剖析自己的不足。每逢此時,我總會告訴自己,這不是妄自菲薄,這是在經歷中成長……

標籤: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