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設計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設計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理解詞語舉、空乏、拂、所以、曾益、恆過、作、徵、喻、恆的含義。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含義,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

教學重點:

1)理解詞語舉、空乏、拂、所以、曾益、恆過、作、徵、喻、恆的含義。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1)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

3)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含義,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

學情分析:

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經典議論文,且部分語句比較晦澀,學生首次接觸此類文章,對文體理解上必然存在困難,且初中學生對孟子的思想不可能過於透徹,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要結合教材和學生特點,適當引導,把重點放在“疏通文意,積累重點字詞;反覆品讀,體會作者思想,把握主旨”上,文體解讀上可簡單帶過。

教學過程:

一、前置學習質疑問難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

一讀,讀準字音;

二讀,讀對停頓;

三讀,讀出氣勢和感情;

四讀,讀出疑問。

二、設定情境激趣匯入

有一隻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鍋裏,恰好水已經開了,青蛙嚇壞了,使勁一跳,逃離了險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樣的錯誤,又掉進了那口鍋中,同樣的鍋裏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這次水還沒有煮開,青蛙覺得還挺舒服:這個熱水澡好哇!結果呢?——青蛙熟了!青蛙在開水裏逃生,青蛙在溫水裏死亡,給我們什麼樣的啓示呢?——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三自主學習整體感知

1、譯讀:

a疏通文章的重要字詞的含義,生生互動,探究解決,不會的交全班討論。

b在理解主要字詞的基礎上試着翻譯全文,自主翻譯,學生藉助課下注釋,逐詞逐句把文章翻譯成現代漢語。

C引導學生歸納課文重點詞語質疑問難。

d小組交流,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討論解決疑難詞句。

通假字:曾=增衡=橫拂=弼

詞類活用:苦:使……受苦;勞:使……勞累;餓:使……經受飢餓之苦;

動:使……驚動空乏:使……受到貧困之苦;:使……堅韌

古今義:發:古義:被任用;今義:送出;

舉:古義:被舉用;今義:舉起;

徵:古義:徵驗;今義:出征;

喻:古義:瞭解;今義:比喻

虛詞:於:

①在;

②從;

③給;

④由於

2品讀

本文中作者闡述了什麼樣的人才觀?

反覆品讀,讀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深刻思想。

四、合作探究理解內容

1、孟子這篇文章論述了生活中的什麼問題?他的觀點是什麼?

2、課文是怎樣論證中心論點的?

3、學習了課文,你從中得到了什麼啓發?請談談自己的看法。

五拓展延伸成就人生

1、《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提出擔當大任的人必須經過艱苦的磨鍊。請查找相關資料,補充一些例子,說說你的看法。

2、你還知道哪些與課文觀點相似的名言?試寫一兩句。把你喜歡的名句寫在積累本上。

六、學有所獲智慧背囊

生活上要培養不怕吃苦,勇於吃苦的精神,學習上遇到困難,要迎難而上,學習退步了,不必灰心,積極進取。

人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經歷困苦。

要在解決困難的過程中及時總結經驗教訓。

困難是鞭策自己前進的最好的老師。

成功之後還要不斷的開拓創新,取得更大的成就。

永遠要記住所有的成功都是暫時的。

七中考連結當堂訓練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着重號的詞語。(2分)

①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是:_

②所以動心忍性所以: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舉:被選拔)

B、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任:責任,使命)

C、入則無法家拂士(拂:通“弼”,輔佐)

D、人恆過,然後能改(過:過去)

3、下邊句中加着重號的字不屬於通假字的一項是()

A、舜發於畎畝之中B、曾益其所不能

C、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D.入則無法家拂士

4、下列加點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亂其所爲B、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出淤泥而不染C.舜發於畎畝之中宋何罪之有

D.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賢於材人遠矣

5、下列句子朗讀停頓/標示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B、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C.行拂/亂其所/爲D.入則/無法家/拂士

6、下面是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主要講了兩個問題: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國家。

B、文章開頭先用六位名君賢臣的事例來引出論題。

C、第三段先反面論述磨難對人生的意義,再從正面論證沒有憂患的危害性。

7、請概括回答“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類人。(2分)

答:

8、爲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作者開篇運______的論證方法,因爲六人的經歷相似,都是先_________又都_____。本文主要論述了()和()兩個方面的問題。

八、板書設計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列舉六位聖賢事例(舉例論證)

個別

一般

擔當重任必先經過一番磨練(道理論證)

身處逆境須努力奮發國無憂患易滅亡(正反論證)

個人(正)(反)國家

(中心論點)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九、課後作業鞏固提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於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大任”指什麼?“是人”指哪種人?

2.用橫線標出“是人”需要經受哪些磨鍊?

3.透過這些磨鍊能帶來什麼好處?(用原文回答)

4.概括本段主要內容。

5.翻譯下面的句子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有人說:“逆境能成才”,“順境也能成才”,請你舉例談談對此說法的看法。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設計2

《(孟子)兩章》選自《孟子公孫丑下》。戰國時期,諸侯各國之間的吞併戰爭日益激烈,爲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業,各國君主不約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體恤百姓。面對這種現實,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國理想。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文先以六個出身低微,經過種種磨鍊而終於身負“大任”的顯貴人物爲例,說明人只有經過艱苦的磨鍊,纔能有所作爲,才能成就大事,井由此引申,從正反兩方面說明經受磨鍊的益處,最後得出“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結論。由造就人才類推到治國的道理,顯得水到渠成。

教學兩篇短文,應在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孟子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排比、對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全面認識《孟子》散文的藝術特點。學習文言文,重在古今對讀,賦予經典作品以新的內涵,體現文化傳承的特點。基於此,教師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得道多助”“生於憂患”的時代意義。

課堂教學應以誦讀法爲主,輔之以討論點撥法、比較法、競賽法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朗讀、譯讀、思讀、背讀、延讀、品讀,最終實現美讀,讓琅琅書聲伴隨整個課堂教學。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象。

2.瞭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3.背誦兩篇短文,積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標

1.反覆誦讀,理解文意,培養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2.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德育目標

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含意。並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以樂觀的態度對待生活。

教學重點

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認識“得道多助”及“生於憂患”的時代意義。

教學方法

1.誦讀法學習文言文的關鍵是誦讀。特別是像《孟子》這樣富於文采的文章,誦讀顯得尤其重要。可透過不同的朗讀方式,引導學生美讀課文,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2.討論點撥法

3.競賽法

4.比較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教學磁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學生自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師設計相關問題指導學生自讀,幫助學生理解文意,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延伸拓展、總結昇華:比較閱讀,把握《孟子》散文的藝術特點。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大家都熟悉“臥薪嚐膽”的故事吧。越王勾踐在患難中矢志不渝,終於打敗了吳國,重振越國;然而在此以後,“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沉溺於安樂中的越王重蹈覆轍。越王勾踐的經歷給我們什麼樣的啓示呢?請走進《孟子告子下》的選段中去尋找答案。

美國阿拉斯加的一個自然保護區內原是鹿與狼共存的,爲保護鹿不被狼吃掉,人們趕走了狼。不料,在“和平安寧”環境中的鹿,優哉遊哉,不再狂奔快跑了,體質明顯下降,不久便有許多鹿病死了。人們只得再把狼“請”回來,不久鹿羣又生機煥發充滿活力了。同學們聽了這個故事,會有什麼樣的感想呢?(學生答“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師板書文題。)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句名句的作者是誰?(孟子)今天我們再學習他的散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畎畝(quǎn)傅說(yuè)膠鬲(gé)拂士(bì):同“弼”空乏(kōng)

2.教師播放示範朗讀磁帶,提示學生把握句中的停頓及重音。

多媒體顯示:

(1)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2)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加點詞重讀)(3)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3.學生大聲讀課文。

三,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結合註釋,藉助工具書翻譯課文。

指名依據書下注釋,試譯第1段。重點講清“發”“舉”等動詞的意義。

發:起,被起用。舉:被舉用,選拔。

明確:“發”與“舉”意義不盡相同。“發”與“舉”既表現了人物由低微向顯貴轉換的過程,又暗示了人物身分。“舜”爲君,是聖人,他的成功,固然與“堯”的賞識有關,但主要的還是他自身的才幹與努力的結果,故曰“發”;傅說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賢人、平民,他們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還取決於明主的知遇,故曰“舉”。

2.小組討論交流,解答翻譯中的疑難問題。

3.全班分爲兩組,展開課堂競賽,每道題單數題一組回答,雙數題二組回答。每小題賦5分。以積分多少分出勝負。

多媒體顯示:

第一板塊:文言知識

(1)讀準下面的字。

①畎畝

②傅說

③膠鬲

④行拂

(2)註明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解釋。

①曾益其所不能

②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③入則無法家拂士

④所以動心忍性

(3)翻譯句子。

①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恆過……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③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④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四、分析課文第一段

1、請一學生示範朗讀第一段,並請另外一名學生翻譯這一段

2、這段提到古代幾個人物?他們的共同點是什麼?

(六個,都出身貧賤,都經歷了磨練,最終都大有作爲)

3、作者舉例想說明什麼?(說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經歷磨練;只有經過磨練纔能有所作爲)

4、請你舉出古今中外同類型的事例。

(韓信受胯下之辱成將軍;愛迪生經歷上千次實驗發明了電燈;諾貝爾發明炸藥,實驗中多次被炸傷;貝多芬耳聾後寫出《命運交響曲》;居里夫人發現了鐳元素;;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領導人開創了新中國的歷史;張海迪高位截肢自學了四國外語......)

五、分析課文第二段:

“故”: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是”:指示代詞,這。

“苦、勞、餓、空乏”:原來都是形容詞,課文中均用爲動詞。(注意:對初中生不可出現“使動”這一概念)

“拂”:違背、受阻撓。

“亂”:動詞,擾。(注意:讀“行拂亂其所爲”一句時,可以在“行拂”後稍作停頓。)

“所以”:介詞,課文中的“所以”可譯爲“之所以……的原因”

“曾”:與“增”通假。

1、第一段是記敘,那麼第二段屬於什麼?議論

2、一學生示範朗讀,並請另一同學翻譯,老師給予糾正出現的錯誤。

3、作者在這段中議論的觀點是什麼?

古往今來受“大任”、成大業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經歷種種肉體和精神的折磨,從而鍛練意志,增加才幹。

明確:第2段與第1段的關係:第1段列舉六個特殊的事例,推斷歸納出第2段帶有普遍性的結論:又透過後面的結論,論證前面所舉六個人之所以在事業上能獲得成功的原因:艱險的環境,給人以困苦、飢餓、貧困、疲乏、憂慮,然而,也正由於經受了這些磨難,堅定、振奮了人們的意志,使人們在迎戰困難、謀求生存的過程中不斷增長了才幹。(可以聯繫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例,闡述“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無好男”的道理)

4、背誦第二段(採用抽查一兩個學生的形式)

六、分析課文第三段:

1、一學生示範朗讀,另一學生翻譯

“恆”:常常。“過”:過錯。這裏用作動詞,犯錯誤。

“然後”:這樣以後。“然”,代詞,“這樣”,指有過失。

“衡”:與“橫”通假,梗塞,不順利。

“徵”:觀察到,檢驗。

“入則無法家拂士”:在國內如果沒有善於法的世臣和善於輔佐的賢士的規勸諷諫。“拂”,同“弼”,輔佐。

2、這段從哪兩個方面來論述了什麼道理?

從正、反兩方面論述了個人成才與國家存亡的道理,指出一個人老犯錯誤,就能促使他改正錯誤,思路阻塞不通,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自己的不足。一個國家,如果內無堅守法度的世族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無足以與之抗衡的鄰國和外患的入侵,這樣的國家就會滅亡。

七、

最後,作者提出了一個什麼觀點?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八、第二板塊:思想內容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論證的?請簡述本文的論證思路。

(2)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麼特色?

第三板塊:才華展示

(1)“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你知道有哪些名句與此意思相同?請列出兩句。

(2)哪些事例可以證明這一道理?請列舉幾例。

學生課堂競賽成果展示:

關於思想內容: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作者從個人、國家兩方面論證。文章先談造就人才的問題。先以六個出身低微、經過種種磨鍊而終於身負“大任”的顯貴人物爲例來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同時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的觀點。從兩方面說明人要有所作爲,成就大業,就必須在生活、思想、行爲等方面經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鍊。接着由個人說到國家,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業的因素相仿,最後推出論點。

(2)這篇短論採用了類比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歸納推理論證等論證方法。如把造就人才與治理國家類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羅列,如把成就偉人與國家滅亡對比,如先分析論證,後歸納觀點等等。

才華展示:

(1)相關的名句有: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挎少偉男。

思所以危則安矣,思所以亂則治矣,思所以亡則存矣。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自強爲天下之健,志剛爲大君之道。……

(2)相關的事例有: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白成帶領義軍打進北京城,志得意滿,終致失敗,這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真實寫照。

有人做過一個實驗,將一隻青蛙丟進沸水中,青蛙奮力一蹦跳出來了。將青蛙放入溫和的開水中,青蛙樂於呆在其中,溫度漸升漸高,青蛙慢慢適應,最後竟被煮死了。這也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寫照。

暢銷一時的.書《誰動了我的奶酪》也在詮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

……

4.教師綜合評判,分出優勝組,全班鼓掌祝賀。

5.學生齊背課文。

四、總結昇華

提問:學習《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你獲得了怎樣的啓示?

學生討論。

成果展示:

孟子文中所言的兩個問題,對我們仍具有可貴的啓發意義:一是關於人才的造就問題。孟子在這個問題上強調了兩個方面。一方面他強調入的才能是在艱難困苦的磨鍊中形成的,增長的。擔當“大任”者,必先經歷一番“苦”“勞”“餓”等等艱難困苦的磨鍊,方能增長才能,擔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優哉悠哉,貪安圖樂,自然也增長不了才能。才能從磨鍊中來。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夠經受住挫折困頓的考驗,在挫折困頓中奮起,這樣纔會有所作爲。挫折困頓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奮鬥,發揮主觀能動性,方能衝出困境,別開生面;若頹然喪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從奮鬥中來。一是關於國家的治理問題。孟子指出擁有賢臣,採納諫誡,保持警覺,居安思危對一個國家的極端重要,這關係到國之存亡。孟子的這個思想有深遠的意義。試想,一個國家如果奸邪當道,佞幸弄權,沉湎安樂,喪失警覺,那麼其前途命運是可想而知的。

五、比較閱讀,把握《孟子》散文的邏輯性和文采

1.邏輯性——層層深入的論證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從戰爭這一角度出發。透過對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爭勝負的決定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闡明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短文結構形式“總起——分承——闡述——結論”,體現了作者由點到面,由個別到一般的邏輯思路,使文章極富說服力和感染力。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先列舉六位歷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與此相似的“是人”,從個別到——般,闡述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磨鍊的,接下來從個人作爲推論到治國,最後歸結出全文論點。作者論述的邏輯思路,外化爲一種“層進式”結構。

2.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明確:這兩篇短文氣勢磅礴,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感染力,這與孟子善用排比等修辭不無關係。章一“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用的是雙重否定。排比有力;“域民不以……固國不以……威天下不以……”層遞排比,更有氣勢。章二開首列舉歷史人物,自然用的是並列排比;而“人恆過……”用的則是句式排比。足見孟子說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靈活,形式多樣,既給文章平添了氣勢,又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

兩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蘊藉。閃爍着哲理的光華。

六、課堂小結

《(孟子)兩章》,筆帶鋒芒,語言犀利,氣勢磅礴,善於說理,手法多樣.論證嚴密。這些特點對於我們今天讀寫議論文具有多方面的指導作用和借鑑意義。孟子的政治思想對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仍有一定的教益。“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希望大家悉心體會,思有所悟,學有所獲。

七、佈置作業

1.兩篇短文中,你更喜歡哪一篇?說說你的理由。

2.寫一篇瀆後感。淡談在物質生活日益豐裕的今天,該如何認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板書設計

  XXX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設計3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大家知道古代科舉考試考什麼內容嗎?對了,四書、五經 。能具體說一說四書、五經指的是那些書嗎?(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非常正確,同學們很博學,今天我們學的這篇文章就是選自兩千多年以來莘莘學子們讀的《孟子》一書。

二、文章簡介、作者簡介

《孟子》是一部什麼書呢?哪位同學簡單介紹一下?(《孟子》這本書是孟子與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撰寫的,文章氣勢磅礴、論證嚴密,富有說服力和感染力,今天要學的這篇文章,就能看出這些特點來。)

大家對孟子這個人瞭解嗎?誰能把孟子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僅次於孔子,被尊稱爲“亞聖”,後世以“孔孟”並稱。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我們先整體感知一下課文內容

1、聽錄音範讀:聽讀注意:讀音停頓重音 節奏

2、齊讀一遍。(要求)讀音準確 停頓恰當 重音突出 富有節奏 正音:舜發於畎畝之中(quǎn)傅說舉於版築之間(yuè) 膠鬲舉於魚鹽之中(gé) 行拂亂其所爲(f ú)

法家拂士(bì) 曾益其所不能(z ēn g)

3、自由讀,思考本文的中心是什麼。學生髮言(明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四、翻譯全文

下面我們翻譯課文看文章具體寫了什麼。

明確翻譯步驟:結合課下注釋以及其他資料分兩步翻譯完全文,

(1)①第一步第一自然段

②倆人到講臺上指着黑板上的課文翻譯

③我重複翻譯一遍並重點強調一些詞語。

(2)①第二步第二自然段

②倆人到講臺上指着黑板上的課文翻譯

③我重複翻譯一遍並重點強調一些詞語

(3)學生通篇翻譯全文一遍

五、研讀賞析

疏通了文意,我們就應該分析文章。

1、文章開頭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排比句

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道理。

2、這六位古代賢能的人所處的時代不同,但是他們的經歷什麼共同點?

出身卑微、歷經磨難、終有成就

3、由他們經受磨難而成就大事業的例子歸納出什麼結論?(背誦)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起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其中闡述在思想上磨練的句子是:必先苦其心志

在生活上經受磨練的句子:勞起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在行動上受磨練的句子是:行拂亂其所爲,受磨練的益處: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那幾句是從個人角度正面進一步論述經受磨難的好處的?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愈。

5、那幾句是從國家角度反面進一步論述論點的?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6、文章的最後一句有什麼作用?點出全文的中心論點。

7、總結:文章開頭列舉古代六位聖君賢臣起於微賤的事例。(擺事實)這些事例暗示:逆境對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

緊接着就歸納概括第一段的事例。說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講道理)

第2段:從個人和國家的角度進一步闡發上述結論。 (正面)和(反面)

最後點明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優越的條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蝕人的健康肌體,使人喪失成功的上進心;而艱苦的環境,坎坷的經歷,卻能磨練人的意志,增強人的上進心。文中也提出擔當大任的人必須經過艱苦生活的磨練。請查找相關資料,補充一些例子,說說你的看法。

請查找相關資料,補充一些例子,說說你的看法。

屈原放逐,乃賦《離騷》;仲尼厄而作《春秋》;韓非囚秦,《說難》、《孤憤》.;馬遷受腐刑而作《史記》;歐陽修兩歲喪父,篤而成才。司愛迪生小時候一邊賣報一邊作化學試驗。有一次,不慎在火車上引起了火,被車長打聾了一隻耳朵。由於他的刻苦努力,終於成爲舉世聞名的發明家。

(蓋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爲作也。)

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擴寫《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寫了《離騷》;左丘明失去視力,纔有《國語》;孫臏被截去膝蓋骨,《兵法》才撰寫出來;呂不韋被貶謫蜀地,後世才流傳着《呂氏春秋》;韓非被囚禁在秦國,寫出《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都是一些聖賢們抒發憤懣而寫作的。

七、作業:背熟並默寫全文

八、結束:我們這節課是從四書五經開始的,就讓我們用朗朗的背書聲結束這篇課文吧,實在背不過的地方可以看一下課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設計4

一、初識課文,自然匯入:

孟子認爲,人才是艱苦環境中造就的,有了艱苦環境的磨鍊,才能使人的性格堅韌、頑強,才能擔負重大的使命。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課文是怎樣論述這個問題的。

板書課題,理解課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可翻譯爲“憂患可以使人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可以使人萎靡死亡。 ”

出示學習目標:美讀課文、理解文意、評價手法

二、自學指導

1、聽讀,掌握句子節奏。

2、自由朗讀,讀順課文。

3、結合課後註釋和有關資料,疏通重點字詞意思、文意。

4、初步讀懂了什麼內容?並將自己的學習體會與同桌交流。

5、開頭這一段列舉了6位名人,這六個人有什麼共同點?

6、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三、展示交流

1、讓一名學生朗讀課文,加強朗讀指導。

2、齊讀課文,重點指導重點句: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其所不能。

3、檢查學生對文章字詞、句子、文意的理解。

4、開頭這一段列舉了6位名人,這六個人有什麼共同點? 共同點:出生貧賤、歷經磨難、終有成就

5、由此,我們得到的人生感悟是:苦難是人生的一種磨礪,我們只有戰勝苦難才能取得成功。

6、文章開頭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排比句)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地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道理。

7、請舉一個現代人經過逆境磨鍊成才的典型事例。德國音樂家貝多芬在遭受兩耳失聰的情況下寫出了不朽的《歡樂頌》等音樂作品。

8、請概括回答"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中"是人"指的是哪一類人。 上述六人和與此相似的其他人。(經得起考驗的有志人士、有才能、可以擔當大任的人)

9、由他們經受磨難而成就大事業的例子歸納出“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的結論,增強論證的說服力。

10、再讀: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等到曾益其所不能。

11、這一大句闡述的道理是什麼?成就大業,必須先經受苦難磨練。

其中闡述在思想上磨練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動上受磨練的句子是: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行爲。

在生活上經受磨練的句子: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其結果才能動心忍性,(受磨練的益處)增益其所不能。

12、最後一段講人的主觀因素對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發人的鬥志

寫人心理狀態的變化,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寫人面部表情的變化。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13、最後一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述經受磨練的好處,從正面講磨練激發人鬥志(個人)。人恆過,

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從反面提示國家滅亡的原因(國家)。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14、孟子對治理國家提出的論斷是: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孟子認爲國家要長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敵國外患。

15、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16、成語"居安思危"和《〈孟子〉二章》中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都告誡人們要有憂患意識。

17、文章的論據思路是怎樣的?(從個人到國家、從小到大、從點到面)

18、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說明了什麼道理?

(要有憂患意識、逆境成就人才、苦難是對人生的一種磨練,只有戰勝苦難,才能取得成功。)

19、本文和第一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相比,它們提出闡述論點的方式有什麼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相同點:都是議論文,都運用了道理論證,都屬於治國理想的議論文。

不同點: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屬於道理論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既有舉例論證,又有道理論證。

四、挖掘美點

文章有不少美點,美在哪裏呢?(排比美、對稱美、結構美、論據美、思想美,美在詳略得當、美在短而精闢)

五、拓展延伸

1、溫總理在四川發生地震的時候,說過“多難興邦”,你認爲這句話與什麼有關?(憂患意識)

2、辯論:

辯題⑴ :是否有憂患意識

正方——我方認爲不管從個人、集體乃至於國家,都應該有憂患意識。

反方——我國地大物博、國富民安、軍力強大,不應該有憂患意識。

辯題⑵:環境與成才(選這一論題辯論)

正方——逆境對成才更有利 反方——順境對成才更有利

4、分組準備,教師指導結合名人和生活中的例子做論據。

5、展開辯論。

6、今天我們以“環境與成才”爲辯論題目,贊成和反對的雙方都說出了各自的理由,認識到了不管順境還是逆境都能出人才,關鍵在於人自身的主觀願望和努力。

六、總結

學了課文,你打算怎樣面對生活或學習中的困難、挫折,使自己的人生之花開得更燦爛、更美好,使未來的日子更幸福?(培養不怕吃苦、勇於吃苦的精神,增長才幹,有所作爲)提示:其實同學們不畏嚴寒,不怕酷暑,每天堅持來上學,這種恆心與毅力讓人佩服,你們在老師眼裏就是最優秀的。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設計5

一 、教學目標:

(一) 德育目標: 領會人處於困境纔會奮發有爲,國無憂患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

(二) 智育目標: 學習有關文言文知識,分析作者如何層層深入論證論點。

二、 教學重點.難點:

(一) 分析文章內容,特別是文章第二.三段。

(二) 引導學生結合實際領會文章論點蘊涵的深刻哲理。

三、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1、“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句名句的作者是誰?(孟子)今天我們再學習他的散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2、用兩分鐘時間搶記和作者有關的文體常識。

(作者孟子。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僅次於孔子,被後人尊稱爲“亞聖”,名軻,字子輿。文章是一篇議論性散文。課文選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幾位弟子共同撰寫的,是孟子講學遊說言論的記錄,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他主張“仁政”、“民貴君輕”。)

二、感知課文

1、齊讀課文,版述學生讀錯的字詞並解釋:

畎(quan)畝:田間水溝 付說(yue)

曾(zeng)益:同“增”,增加 膠鬲(ge)

拂(bi)士:同“弼”,輔佐君主的賢士 拂(fu)亂:違反、阻撓

2、自由朗讀課文,疏通文意,教師出題檢查掌握情況:

(學生圈點勾畫出穎難字詞,並且學生之間自由討論,共同解決)

A、詞類活用。

勞(形容詞活用爲使動詞,使......勞累)其筋骨餓(使......飢餓)

空乏(使....窮困缺乏)所以動(使......驚動)心

忍(使.......堅韌)性行拂亂(使......受到阻撓)其所爲

人恆過(名詞活用爲動詞,犯錯誤、犯過失)

入則、出則(動詞活用爲名詞,國內、國外)

B、古今異義詞。

舉於版築之間(今義:建築、修路古義:搗土用的杵)

舉於士(今義:士兵古義:獄官)

C、多義詞。

於:舜發於畎畝之中(從)而:而後作(承接連詞)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給)而死於安樂也(並列連詞)

徵於色(在)

生於憂患(由於,在)

發:發於畎畝(舉,被任用)是:於是人也(這樣的)

發於聲(表現)今義,判斷動詞

拂:行拂亂其所爲(阻撓,違反)

拂士(同“弼”,輔佐,輔弼)

學生如果還有疑難,可以讓他們舉手示意,老師再加以疏導,共同解決。

3、齊讀課文,加深印象。

第二課時

一、 齊讀課文,感知內容

二、 分析課文第一段:

1、請一學生示範朗讀第一段,並請另外一名學生翻譯這一段

2、這段提到古代幾個人物?他們的共同點是什麼?

(六個,都出身貧賤,都經歷了磨練,最終都大有作爲)

3、作者舉例想說明什麼?(說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經歷磨練;只有經過磨練纔能有所作爲)

4、請你舉出古今中外同類型的事例。

(韓信受胯下之辱成將軍;愛迪生經歷上千次實驗發明了電燈;諾貝爾發明炸藥,實驗中多次被炸傷;貝多芬耳聾後寫出《命運交響曲》;居里夫人發現了鐳元素;;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領導人開創了新中國的歷史;張海迪高位截肢自學了四國外語.........)

三、 分析課文第二段:

1、第一段是記敘,那麼第二段屬於什麼? 議論

2、一學生示範朗讀,並請另一同學翻譯,老師給予糾正出現的錯誤。

3、作者在這段中議論的觀點是什麼?

古往今來受“大任”、成大業的人,起先都要吃大苦,經歷種種肉體和精神的折磨,從而鍛練意志,增加才幹。

4、背誦第二段(採用抽查一兩個學生的形式)

四、 分析課文第三段:

1、一學生示範朗讀,另一學生翻譯

2、這段從哪兩個方面來論述了什麼道理?

從正、反兩方面論述了個人成才與國家存亡的道理,指出一個人老犯錯誤,就能促使他改正錯誤,思路阻塞不通, 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自己的不足。 一個國家,如果內無堅守法度的世族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無足以與之抗衡的鄰國和外患的入侵,這樣的國家就會滅亡。

五、 最後,作者提出了一個什麼觀點?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六、 當堂背誦課文

七、完成練習(二)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詞彙,掌握詞類活用現象,理解文意。

2.熟讀成誦,積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標

1.合作探究學習,培養文言文自學能力。

2.理清論證思路,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

德育目標

增強憂患意識,滋養樂觀態度,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

教學重點:

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抑揚頓挫的氣勢和美感。

教學難點:

當堂成誦,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

教學方法:

誦讀爲主,學生爲主,合作探究爲主。

教學板塊:

朗讀——解讀——賞讀——背誦。

教學過程:

序曲:資料激趣,簡介作品

1.多媒體展示二則資料

爲什麼?

[美國康乃爾大學做過一次有趣的實驗。他們將一隻青蛙丟進沸騰的開水中,青蛙奮力一躍跳出來了。將青蛙放入溫和的開水中,青蛙樂於呆在其中,溫度越升越高,青蛙渾然不覺,最後竟被煮死了。]

[著名作家畢淑敏曾講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在某醫院,一名新護士值班,看到衰竭的病人呼吸十分困難,用目光無聲地哀求她——請把氧氣瓶的流量開得大些。出於對病人的憐憫,又加是夜半時分。於是她想,對病人有好處的事,醫生也該同意的,就在不曾請示醫生的情況下,私自把氧氣流量表擰大。氣體透過溼化瓶,汩汩地流出,病人頓感舒服,眼中滿是感激的神色,護士就放心地離開了。那夜,不巧來了其他的重病人。當護士忙完之後,捋着一頭的汗水再一次巡視病房的時候,發現那位衰竭的病人,已然死亡……]

這是爲什麼呢?其實兩千多年前,孟子早已對此作了詮釋,那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青蛙在滾燙的沸水中能逃生,在慢慢變熱的溫水中自由自在、遊哉悠哉,最後喪生了;稀薄的氧氣讓病人無恙,高濃度的氧氣卻讓病人在安然享受中喪失了自主呼吸的能力,悄無聲息的逝去了)(展示課題和解釋:憂愁患難能極激勵人奮發,使人生存發展,安逸享受能使人死亡。)我們不僅讚歎古人的智慧,能將事理闡釋的這樣精確,孟子是什麼人呢?

2.作者作品展示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鄒人,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他繼承孔子的學說,兼言仁和義,提出“仁政”的口號,主張“民爲貴,君爲輕”,被稱爲“亞聖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僅次於孔子。思想事蹟大都見於《孟子》一書。課文選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幾位弟子共同撰寫的,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四書。]接下來我們就欣賞《孟子》中的這篇千古奇文。

本篇課文的學習分四大板塊進行

一、自主散讀,初步感知。

1.請同學們自由誦讀課文3遍。第一遍結合課下注釋讀準子音,第二遍結合課下注釋讀順語句,第三遍試讀出抑揚頓挫的美感。

2.請一位同學讀課文。(學生根據字音、停頓、抑揚頓挫的美感三個方面評價同學們的朗讀。)

3.老師示範吟誦課文。

4.學生大聲齊讀課文。(儘量讀出文言的美,體會古文言的美)

二、理解細讀,合作釋疑。

1、學生默讀課文,圈點勾畫,自由討論交流釋疑。

2、小組提出遺留問題,集體合作解決疑難。

(第1、2步中穿插解決字詞,注意對重點字詞尤其是活用的詞的準確把握和積累)

三、深入賞讀,探究思路。

1.自由讀課文,找一找文中你覺得有特點的段落或喜歡的句子,讀一讀並試着說說喜歡的原因。(可從內容、論證方法及效果、修辭等方面談。)示例:

①第一段運用排比句式,列舉了歷史上6位名人的事例,(師:你認爲他們有什麼共同點?)他們雖然出身卑微,歷經了苦難的磨練,但最終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爲。(師:這是什麼論證方法?)舉例論證。(師:讀一讀,感受6個事例放在一起有什麼好處?)很有氣勢,不僅琅琅上口,也很有說服力。

②第二段是振聾發聵的名句,它的著名,緣於勵志作用。它告訴人們:所有將來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人,都必然要在內心和身體經受一番痛苦與曲折的磨練,並以此來增長才幹。第二段歸納出了第一段的結論。

③第三段也是名句,它論述了人處於困境才能夠奮發,國無憂慮則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師:這是什麼論證方法?)正反對比論證。

④第四段點出了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2.學生合作,試理出本文論證思路(此過程中老師引導學生理解層層推進、步步深入的論證特點)

3.小結:(媒體展示文章思路)

本文先以六個出身低微,經過種種磨鍊而終於身負“大任”的人物爲例,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同時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的觀點。從兩方面說明人要有所作爲,成就大業,就必須經受一番艱難痛苦的磨鍊,這談的是造就人才的問題。接着由個人說到國家,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業的因素一樣,最後推出論點。

4.學生按文章思路圖試背課文。

5.(媒體展示)七嘴八舌談收穫:學了本文後,在議論文寫作方面,你學到了什麼?請以“我學會了……我知道了……我瞭解了……我感受了……”開頭說一句話。(從論證方法、論證思路、語言等方面談)示例:

我學會了層層推進、步步深入的論證方式,這種論證方式可以使文章結

構清晰,富有說服力。

我知道了排比概述的多個事例的連用,既能增加文章氣勢,又給人美不勝收之感。

我感受了孟子散文句式工整、表意蘊藉、富含哲理的特色

四、背誦涵詠,積累提高。

1.自由背誦,同時在筆記本上積累喜歡的句子

2.齊背課文(儘量背出孟子散文特有的氣勢,背出文言美感。並感受這種美。)

尾聲:拓展延伸,情感昇華。

1.你覺得孟子說的有道理嗎?如果有,你能舉出古今中外類似的事例證明他的觀點嗎?

2.在以後的生活中,你打算怎樣面對生活或學習中的困難與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