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體裁作文 > 讀後感

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有感

讀後感2.33W

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有感 1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透過陳述舜、傅說、膠鬲等六個出身貧賤卻成就不平凡事業的名人的事例和相關道理,說明人才必須在艱苦的環境中造就,只有經過磨練纔會懂得“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精髓。

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有感

今天,語文老師說亂世出英雄。爲什麼三國時期有英雄,民國時期有人才,而現在和平了,沒有人才。正是論述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一觀點,只有在亂世中鶴立雞羣,嶄露頭角,那纔是人才。小時候都聽過“臥薪嚐膽”這一成語,這來源於吳越兩國。越戰敗,越王勾踐忍辱負重,在睡覺前都會嘗一下苦膽,來警示自己不要忘記滅國之仇,吳王終日沉迷於享樂之間,對越王勾踐放鬆警惕,以至於越王東山再起,打敗吳王,恢復越國。

我們在家裏都是寶,是家長的掌上明珠,什麼缺點都會被無視;我們在學校是學生,有老師,有同學,有集體,在這個集體中,每個人都只是幾十分之一。在老師的眼中,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塊璞玉,在老師的雕琢下,有的變成了美玉,成爲社會上的精英,有的變成了朽木,成爲社會上的失敗者。學習不努力所欠下的債,終將會在後半生還回去。

現在科技發達,手機、電腦、電視都出現了,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科技產品。許多人沉迷於手機,終因手機毀了一生。我們要懂得到玩物喪志與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的道理。

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有感 2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透過寫六個出身貧賤成就不平凡事業的名人的事例和相關的道理,告誡我們人才必須在艱苦的環境中造就。

憂患和磨難可以使一個人奮發有爲,使一個國家興旺發達;安逸和享樂則會讓一個人不思進取,使一個國家衰敗滅亡。在抗日戰爭中,我國人民一次次地頑強抵抗,不讓日軍佔領中國,在憂患和艱難中使中國人民站立起來,並且發憤圖強,拯救了中國。

我所在的班級,很有活力但是缺少秩序,也沒有人能管得了我們班,我們班是讓老師最頭疼的一個班。我們有時候在課上和老師說說投機逞能的話,給老師頂頂嘴,然後大笑一場,一節課就這樣過去了,有時候也感覺很開心。《孟子·滕文公上》有這麼一句話: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移,無不爲己。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有一定的產業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爲準則,沒有一定的產業收入的人便不會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爲準則。假若沒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爲準則,就會胡作非爲違法亂紀,什麼事都幹得出來,而我們班就是太過於享樂了,而忘記隱藏着的禍患。

挫折是任何人都不願意承受的,但是生活中確實有許多人要經歷挫折的階段,要在挫折中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夠獲得真正的成功。所以,我們不要抱怨條件的艱苦,而是要努力奮鬥,把磨難挫折變爲激勵自己前進的動力。

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有感 3

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 ——題記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亙古不變的哲理。深深地震撼着我的靈魂。閱畢孟子之文,思緒飛揚,心潮澎湃。

輕叩歷史之門,王朝的盛衰興廣,過往的歷史煙雲矇蔽不了智慧的明鏡。

嬴政手中的大秦帝國之所以能吞併六國、一統天下,正是“出則”有“敵國外患”,不發展就是消亡。而秦二世的苟延殘喘直至湮滅則是驕奢淫逸,盡享“入則無法家拂士”的安樂。

穿越歷史的塵埃,以史爲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歷史規律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清晰而又深刻地警醒着古往今來的統治者。給予我深刻的智慧與啓迪。 國猶如此,人何以堪?舜、傅說、膠鬲等人崛起於憂患之中,經過“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的折磨使他們走上了成功之路。太史公有言:“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成功人士之所以會有所作爲,是因爲他們有着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與不懈的努力,憑藉着自己“打不死的蟑螂”精神爲自己開創了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言及至此,聯想當下的有着“嬌(氣)驕(傲)奢(侈)獨(特)散(漫)”之美譽的“富二代”。他們肆意揮霍、盡情享受,喪失了父輩的“憂患“意識,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安樂”,從未體驗過“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滋味。試問,談何青春之奮鬥,談何民族之崛起。嗚呼哀哉!

青春的色彩在奮鬥的'汗水中會更加絢爛。作爲青少年的我們一定要勇於磨鍊自己。在生活中、學習中我們要時刻保持着“憂患”意識,不能一味貪圖“安樂”的現狀,否則美好的未來就會跟自己Say goodbye了!

我時刻謹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有感 4

今天,我讀了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句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給我很大的啓發,我覺得這句話和“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意思相近,都是說,人要在逆境中磨練才能成才。對於生活的強者來說,逆境比順境好。“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是可以磨練人的意志的。

多難興才,曾一度被認爲規律。文章中就有很多例子,如屈原被放逐而做《離騷》,司馬遷受宮刑而作《史記》,曹雪芹全家食粥而寫出了不朽的《紅樓夢》,越王勾踐臥薪嚐膽而洗雪國恥,韓信遭胯下之辱而統帥百萬雄兵……他們都是在逆境中搏鬥而取得成功的桂冠。

愛迪生小時侯一邊賣報,一邊做化學實驗,因不慎在火車上引起了火災,被車長打聾了一隻耳朵,但由於他的刻苦努力,終於成爲舉世聞名的發明家。印度詩人泰戈爾早年喪父,靠兄長養大,由於他勤奮好學,從而成爲亞洲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他們哪個不慎與命運搏鬥的強者?優越的條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磨蝕人的心靈;艱苦的環境,坎坷的經歷,卻能磨練人的意志,增長人的上進心。當然,具有優越的條件是好事,但不能坐等吃穿,應更加努力學習。

困難如彈簧,你弱它就強。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一種不服輸的精神,讓困難拜倒在自己腳下。做一名勇敢地駕駛生命之舟的船長,與驚濤駭浪展開搏鬥,逆境是阻擋弱者的大山,是磨練強者的熔爐,更是砥礪鋒芒的磨刀石,我們應該磨出自己的真才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