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的教學設計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的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的教學設計

一、關於本節教材教法的一些思考

《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是教科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必修Ⅰ第四章《物體的平衡》的第一節。將《物體的平衡》一章安排在《牛頓運動定律》之後,老師通常對教材有兩種典型的處理方式。

一種是將物體在共點力作用下的平衡條件當作牛頓第二定律的特例來處理,於是能夠比較簡捷地得出平衡條件,然後透過實驗進行驗證。這種方式實際上跟物理學發展到形成理論體系的階段時,物理研究的一般模式相符(即假設-演繹-驗證)。這種處理方式使得本章與前面一章的聯繫較爲緊密,同時也有助於縮小初、高中物理的跨度。

另一種是由實驗歸納得出平衡條件,正如物理學最初的觀點源於大量的事實一樣。教科版教材是先透過實驗探究三力平衡的條件,再透過理論探究多力平衡的條件,教材接着又由牛頓第二定律匯出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可見教科版教材側重於實驗探究,這是循序漸進的'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水平的必要手段和過程。

我們的學生普遍好奇心強,具有較強的探究慾望,在前面也已經有過小組合作探究的經驗。他們經歷第二章《力》的學習,已經探究出力合成時遵循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掌握了由平行四邊形定則作圖求合力的方法,也知道三角形法則以及多邊形法則,學生還學會了利用正交分解法求合力。此時進入《牛頓運動定律》的學習,學生剛剛掌握的這些方法需等較長時間才得以應用,其實學生迫切地希望能用所掌握的求合力的方法去解決更多的問題。鑑於此,我們將《物體的平衡》一章提前。老師引導學生用多種不同的方式求處於平衡狀態的物體所受的合力,有前面這些知識的儲備作保障,學生大都能順利地完成實驗,並得到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的不同表達方式。從《力》到《共點力作用下的物體的平衡》一氣呵成,學生的學習熱情異常高漲。如果學生學習了《牛頓運動定律》之後再學《共點力作用下的物體的平衡》,他們很容易從牛頓第二定律匯出共點力作用下的物體的平衡條件,編者的用意就大打折扣。當然我們也充分考慮學生對於高中物理的學習有一個逐步適應與提高的過程,在這裏我們的教學並不涉及平衡問題中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而是等進入《牛頓運動定律》的學習之後,讓動力學與靜力學兩架戰車才並駕齊驅!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狀態的涵義,並能判斷物體所處的狀態是否爲平衡狀態。

(2)掌握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

(3)知道應用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解決具體問題的一般思路。

2、過程與方法

(1)實驗探究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

(2)理論探究多個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透過相互協作完成實驗,增強同學們的團隊合作與協調能力。

(2)感受平衡之美,享受探究之樂。

(3)逐步樹立嚴謹科學的實驗態度。

三、教法與學法

本節課採用小組合作探究教學法。

教學過程中體現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雙主模式”。透過“觀察現象——提出問題——做出猜想——設計實驗——討論分析——歸納總結”的程序,擯棄由“教師實驗——分析——總結——得出結論”的傳統教學模式。學生在探究實驗的過程中變“學會”爲“會學”。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生組建成學習小組,透過小組共同研究的方式,發揮各自的優勢,並增強學生的協作能力。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物體在共點力作用下的平衡條件。

難點:實驗探究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

五、課時安排:一課時

六、教學資源

1.實驗器材:金屬環、細繩、3只彈簧秤、直尺、三角板、白紙、木板等。

2.實物投影,自制教學課件等。

七、教學過程

1.課題引入

展示圖片,感受平衡之美。

2.新課教學(要點)

(1)理解“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狀態”。

回憶,列舉,辨析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狀態。

(2)回顧二力平衡條件,猜想多力平衡的條件。

二力平衡的條件:合力爲零。猜想多力平衡的條件:合力爲零。

(3)實驗探究三個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

小組合作探究,教師因勢利導。

(4)理論探究多個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

小組合作探究,教師因勢利導。

(4)小組交流總結,歸納得出結論。

(5)共點力平衡條件的應用(例題)。

3.課堂小結

4.課後作業

八、反思

如何利用教材中“走鋼絲”的素材?

是否透過加速度爲零來理解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狀態?

如何更有效地調控學生的實驗探究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