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楓橋夜泊教學設計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楓橋夜泊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楓橋夜泊教學設計

楓橋夜泊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誦課文,背誦課文

2、瞭解古詩在意和借景抒情的寫法。

3、感受並領悟古詩的意象和意境,體驗詩人的愁眠之情。

教學過程:

一、啓:夜半鐘聲越千年。

1、陳小其 流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封塵的日子,始終不會是一片去煙。

誰知道無眠的意思?給無眠找一個近義詞。(失眠、愁眠、難眠、不眠)、

教師啓發,把難以入眠合成兩個字,把難以入睡合成兩個字,把不能入睡合成兩個字。

大白話就是睡不着覺,再讀這一句。

是誰在敲打我的無眠?這鐘聲是從哪兒來的

2、200多年前,王士楨 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鍾

指名讀後點評。這是古詩,要讀出古詩特有的味道

這是哪裏的鐘聲?沒錯,這就是寒山寺的夜半鐘聲,奇怪的是作者爲了聽寒山寺的鐘聲,昐啊想啊,一等就是十年。這鐘聲爲什麼會有這樣大的魅力呢?

3、500多年前,高啓 幾度經過憶張繼,月落烏啼又鐘聲

這是哪裏的鐘聲?更讓人奇怪的是,高啓只要聽到鐘聲,就會想到一個人,他是誰?張繼何許人也?

4、800多年前,陸游 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鍾

從詩中可以看到,陸游曾經到過哪裏,聽到過什麼,七年後他又到了哪裏,聽到了什麼?如果把七年改成十年,詩人還會怎麼想?

師生對句:十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鍾

百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鍾

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鍾

十年不變是鐘聲,百年不變是鐘聲,千年不變是鐘聲,所以在陳小其的筆下有這樣的鐘聲,(生讀)200多年前的王士楨有這樣的鐘聲(生讀)…………

5、質疑

問題來了,你的腦海裏冒出什麼問題。

爲什麼不同的詩人都會寫到寒山寺的鐘聲?

爲什麼四句詩中都提到了鐘聲?是啊,寒山寺旁邊有那麼多景物,爲什麼詩人只關注到了鐘聲。

爲什麼這鐘聲有這麼大的魅力呢?

其實所有的問題都和一首詩有關,都和一個人有關,這首詩就叫楓橋夜泊,這個人就是張繼

二、承:張繼臥聽寒山鍾

1、通讀《楓橋夜泊》

(1)、學生自由讀,要求:反覆讀這首詩,把這首詩讀通順,讀清爽。

(2)、指名讀

正音後再批名讀,要求讀出古詩特有的味道。

評:送你四個字:聲情並茂。他不僅嘴巴在讀,用表情在讀,用整個身體在讀。

(3)、師生對讀,學生讀前四字,老師讀後三字。

反過來師生對讀,有了剛纔老師的範讀,學生能學着老師剛纔的讀調讀後三字。

船爲什麼要讀得這麼長?

(4)、學生讀整首詩

2、整體感受詩歌的情緒

讀詩不但要讀出味道,更要去體會詩給帶給我們的那種情緒,那種感覺。

用一個詞來形容這首詩帶給我們的感受、感覺和情緒嗎?你會選哪個詞?

愁、

憂愁、

愁眠、

神祕:你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呢/

幻 好一個傳神的幻、

朦朧 月朦朧,鳥朦朧

3、品讀詩歌的意象

(1)你讀李白的詩“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你會有朦朧的感覺嗎?你讀杜甫的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你會有朦朧的感覺嗎?你讀白居易的詩“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你肝有朦朧的感覺嗎?爲什麼楓橋夜泊會帶給你幻、愁、朦朧呢

(2)再讀這首詩,這首詩哪些地方向你傳遞着這樣的情緒,在這個地方做一做記號。

你們記下的不僅是符號,因爲符號的背後是你們的思考和發現。

這個晚上,張繼睡了沒有,睡着了沒有,何以見得?詩中的哪個詞在直接了當告訴了你張繼根本睡不首。(愁眠)把愁眠圏出來。再說愁眠的近義詞,反覆讀這個詞,

a:愁眠啊愁眠,因爲愁眠,詩人在這個晚上看到了一些什麼?我們按詩中寫的順序一件一件說。把這些詞劃下來。

月落

b:江楓:你們看到江楓了,你們看到的只是江楓兩個字。

學生閉上眼睛,師描述:月亮西沉,天地一片秋風瑟瑟地吹過,你看,那江邊一株兩株一排一片那是楓樹,那是楓林,仔細地看,你看到了嗎?睜開眼,說說你的眼前出現的關於楓樹的畫面,有一幅畫面在你的眼前定格,那是什麼?

是啊,因爲愁眠,詩人發現了江楓

c:愁眠啊愁眠,詩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麼?

漁火:找一個詞來形容江中的漁火(微微的,暗,隱隱約約的,忽明忽暗的

d:面對着暗淡的、微微的、隱隱約約的、忽明忽暗的漁火,詩人睡不着覺了,因爲愁眠,詩人的耳邊突然響起了什麼?

烏啼:

e:鐘聲:那是在夜半的時候,那是從姑蘇城外寒山寺傳來的鐘聲。(補充板書)

f:還是因爲愁眠,詩人的感覺然發生了變化,詩中的三個字告訴了我們(霜滿天)補充板書

你們看到過霜滿天嗎?霜是在地上的,李白寫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麼可能滿天呢,只能是滿地,張繼寫錯了,你是怎麼看的呢?

生:這是作者的一種遐想。女孩的心思就是細膩啊,她告訴我們作者看到霜滿的跟什麼有關係(作者的心情)霜滿天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冷的感覺。

張繼爲什麼會有這種感覺呢

生:可能是因爲他懷才不遇

生:可能是被人誣陷了,

有太多的可能了現在我們誰也不清楚是因爲什麼而心冷,而心愁,但是我們分明感受到了那霜氣滿天的冷意和愁意。

三、轉:月落鐘聲對愁眠

1、這景層層包圍着誰,伴隨着誰,用張繼的話說,這是江楓漁火對愁眠,注意到這個對字了嗎?

因爲這個對字太普通太平常,太容易被人忽視了。知道這個對的意思嗎?出示選擇題。你選第幾種意思。

(1)對付

(2)面向 張繼面向着什麼?

(4)使兩人東西互相配合、接觸。 什麼配合他愁,似乎天地萬物都陪着我一塊兒愁眠,彷彿天地之間只寫着一個字“愁”

2、師配樂朗誦

配樂齊讀 在悠悠的音樂聲中,學生入情入境。

江楓瑟瑟,漁火點點,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悠悠傳來,就在客船之上,張繼輾轉反側,這四個字不是從他口中出來,而是從他的心底緩緩流淌出來。再指導朗讀

3、月亮落下去了,還看得見嗎?擦去月落

烏鴉也消失了,擦去烏鴉

那滿天的霜氣也只是用心感覺到的,擦去霜滿天

那江邊的楓樹也只能看到一個輪廓,擦去江楓

那漁火似有似無,若隱若現,擦去漁火,

那寒山寺也看不到了,擦去姑蘇城外寒山寺

4、天地之間似乎沒有什麼可能相對的了。就在這個時候,你聽(放鐘聲)一聲一聲又是一聲,寒山寺的鐘聲穿過楓林貼着水面來到了客船之上,那聲音那樣真切地傳到了張繼的耳邊。那聲音彷彿在對張繼說,此時此刻,你就是鐘聲,你來到客船之上,你來到張繼的耳邊,款款地,深情地對他說

出示:這鐘聲彷彿在說:張繼啊張繼:

學生練習寫話,

5、交流寫話

寫多寫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提筆的時候你有一種感覺,你有話想對張繼說,其實不是鐘聲,而是你的心聲。

鐘聲悠悠傳來,鐘聲終將消失,隨着鐘聲的消失,張繼的憂愁也終將消失。

6、古今中我寫愁的詩舉不勝舉

李白: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你一定發現,詩人的愁都和一種景物聯繫在一起。

你想過嗎?要是這個晚上沒有月亮,這滿腹的愁又將託付給誰呢?再讀詩句。

從此,在中國詩人的詩中,又多了一種寄託愁思的景物,這也是張繼這首詩的獨特魅力。

所以從張繼開始,這鐘聲……

再讀開篇寫寒山寺鐘聲的詩句

7、融合生活語境

這就是經典,這就是文化。

今天,王老師和大家一起品讀了寒山寺的鐘聲,想象一下,十年過去了,你終於有機會到蘇州去了,你一定會去看一座橋,那就楓橋,你來到橋上,你突然想到了一個人,那是誰,突然想到了一首詩,那是誰,人突然想起了十年前一個姓王的老師的老師曾經和大家一起感受了張繼的詩。齊讀這首詩

雖然相隔千年,你突然覺得張繼並不陌生,這就是經典的魅力,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詩意語文,追尋審美化的實踐智慧。

楓橋夜泊教學設計2

●學習目標

1、利用教材註釋以及課前預習所收集到的資料,透過自讀自學,正確理解詩的意思。

2、透過反覆地誦讀比讀,清晰地感受詩的意象與情境;透過咀嚼和品評重點詞句,深刻地感悟詩人“愁”的意蘊與情懷,使學生的心靈受到感染與啓迪。

3、在反覆誦讀比讀的過程中,感受詩人的愁思與景物交融與契合的寫法,體會詩人複雜的情感,初步領悟做人的哲理。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解字讀題

教師板書課題,學生齊讀;“泊”在這裏爲何意?師隨學生回答而板書“停泊”。這裏指什麼停泊?在哪兒停泊?對,在姑蘇城外楓橋這地方的古運河上,唐朝詩人張繼途徑此地,泊船夜宿。

理解了題目的意思,誰來讀一讀題目?指名生讀。請感覺一下第三個字帶給你的感覺,再讀。很好,讀出了感覺,讀出了“泊”意,大家一起讀。學生齊讀課題。有感覺,有韻味,很好。

二、通讀感知,讀懂詩意

1、自學字詞,讀通讀順。

張繼的楓橋夜泊,泊出了怎樣的情懷呢?請大家拿出課文,自由朗讀《楓橋夜泊》。注意注音的生字要認真拼讀,先將古詩讀正確,讀通順。

(師出示古詩)生自由讀。

好,誰來讀一讀《楓橋夜泊》。指名生讀。

正確流利,口齒清楚,很好。這“寒山寺”的“寺”我們平時在念的時候有的同學將它念成了翹舌音,請注意,它是平舌音。這位同學念準了,很好。來,我們一起來讀,月落烏啼霜滿天,預備起——

生齊讀全詩。

2、初解詩意,讀出韻味。

(1)好,字正腔圓,通順流利。接下來請同學們結合詩的註解,也可以看看屏幕上插圖,想想每一詩句的大概意思,初步理解了詩句的意思後,再來讀讀《楓橋夜泊》,看能不能讀出詩的節奏與新的感覺來。

(2)學生自學自讀。

(3)好,誰願意再來讀一讀《楓橋夜泊》。指名生讀。請大家認真聽,聽一聽他的朗讀停頓是否合理,節奏是否恰當。

聽出來了沒有?他讀的時候,哪兩句詩句的節奏是差不多的?你聽出他是如何停頓的嗎?

對,這樣讀就叫做有節奏有韻味,我們一起來讀前兩句。

生齊讀前兩句。很好,後兩句誰接着讀下去。

指名生讀。好一個“到——客——船”,這節奏一放慢,聲調一降低,就有一種餘音嫋嫋的感覺。來,一起來讀後兩句。

生齊讀後兩句。真好。我們讀古詩,要讀正確讀通順讀出節奏,這自不必說,我們還要讀出它的感覺與韻味。來,就像剛纔讀題目一樣,大家一起將《楓橋夜泊》有情有感地讀一遍。

學生齊讀全詩。

三、感“眠”悟“愁”,“對”出愁思

1、抓一“眠”字,進入情景。

(1)好一句“夜半鐘聲到客船”當半夜時分寒山寺的鐘聲響起的時候,詩人張繼在幹什麼?順着學生回答再問:其實同學們的感覺是敏銳的,都感到詩人張繼是徹夜未眠啊。,那麼,請同學們默讀古詩,哪些字眼哪些詞語向我們透露出張繼沒有睡覺的消息?

(2)學生默讀、圈劃。

(3)停。誰來說說你從哪些字眼看出張繼的不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噢,他目睹月落,所以說明他沒有睡。教師板書:月落)

烏啼。他聽到了烏鴉的啼叫。(耳聞烏啼,所以未眠啊。教師板書:烏啼)

霜滿天。張繼他還看到了霜滿天的景象。(滿天的霜有誰看見過?哦,霜滿天其實寫的是作者的?對,是詩人感覺到的。詩人身感霜氣的降臨,他怎麼能睡得着呢?教師板書:霜滿天。)

詩人看到了楓樹和漁火,也看出他並沒有睡覺。(張繼睹江楓望漁火,當時確實沒有睡覺啊。教師板書:江楓、漁火)

張繼因爲未眠,所以他聽到了寒山寺的鐘聲響起。(噢,是的。教師板書:半夜鍾。)

(4)在這深秋之夜,張繼他目睹月落,耳聞烏啼,身感霜氣的降臨,他怎麼睡得着呢?帶着失眠者的心態讀《楓橋夜泊》。

學生齊讀全詩。

在這深秋之夜,詩人他望江楓,看漁火,誰說他睡覺了呢?帶着失眠者的心情讀《楓橋夜泊》。

學生齊讀全詩。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

(1)好一個失眠者張繼。張繼啊張繼,旅途本辛勞,本應該早點歇歇,而你卻久久不眠,爲什麼?爲什麼?

學生回答。

一個字,愁。(教師板書大大的“愁”字)愁者,秋心、秋思也。誰能說幾個帶“愁”字的詞語。

學生說帶“愁”字的詞語。

(2)是的。請你看看古詩,到底是什麼勾起了張繼的愁思、愁緒和愁懷?是什麼撥動了詩人的愁心與愁弦呢?

是月落、是烏啼、是江楓……

對,依然是月落烏啼滿天霜,仍舊是江楓漁火半夜鍾,這些景象使得張繼愁緒滿懷。請你們再抓住這些詞語,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兩個或三個,讀一讀,這些詞語帶給你怎樣的感覺,請試着讀出這種感覺來。

(3)學生自由地讀、圈、想、讀。

(4)交流:月落能帶給人一種失落感,一種孤獨感。(帶着這種感覺,你來讀讀第一句。)

烏啼,在寂靜寒冷的深秋的夜裏,突然聽到了幾聲烏鴉的啼叫,給人一種淒涼甚至有些心慌的感覺。(帶着這種感覺你再來讀讀第一句話。)

“霜滿天”給人的感覺很寒冷。(身體感到寒冷。誰有過這樣的經歷,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你也感覺到了這寒霜凜冽,這霜氣逼人啊?真好,你也有這樣的經歷是嗎?你的感覺很細膩,你有詩人的潛質。帶着這樣的感覺你來讀讀這句詩。這裏除了身體感到冷,還有什麼也感到冷?請帶着這種心冷的感覺你來讀讀這句詩。身心俱冷,這種感覺很強烈。來,大家一起再讀第一句話。)

漁火若明若暗,微弱閃動,似乎也說明了詩人的心跳動不已。(是的,詩人憂心忡忡,心事重重,來,帶着你那顆驛動的心讀讀第二句。)

這鐘聲一聲聲地傳來,似乎敲在了詩人的心上,使詩人愁上加愁。(哦,你是這樣理解的,那就請你帶着你的感覺讀後兩句。

(5)輪讀:研究第一句詩的詞語的同學讀第一句,研究第二句詩的詞語的同學讀第二句,研究後兩句詩的詞語的同學讀後兩句。

深秋之夜,詩人泊舟楓橋,雖眠而未能入睡。目睹冷月沉落,耳聞烏鴉悲啼,身感寒霜降臨;看漁火幽幽,望江楓隱隱,怎能不使人感到孤獨悽清而愁緒滿懷呢?來,就帶着這樣的感覺再來讀一讀這首詩。

學生齊讀《楓橋夜泊》。

3、抓一“對”字,感悟“愁”思

(1)好一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教師板書“對”字)這裏的“對”字是什麼意思?

對,“對”在這裏的意思是“面對、對着、陪伴”的意思,那麼請你們縱觀全詩,是什麼在陪伴着孤獨的詩人呢?

哦,是冷月、悲鴉與寒霜在和詩人做伴,是江楓、漁火和鐘聲在與詩人作陪,這一對,對出了什麼?

學生回答。

是呀,這一對啊,對出了千古愁思,對出了不朽的失眠。帶着你對“對”字的理解齊讀《楓橋夜泊》。

(2)斷腸人在天涯。張繼啊張繼,我忍不住要問你:請問你爲什麼如此地孤獨,如此地憂愁呢?你到底在愁什麼?此時此刻你到底在想些什麼呢?

來,張繼,請問你爲何愁容滿面呢?

哦,你在想念妻子和兒子,但這裏沒有妻兒的殷殷關切,這裏有的只是——請讀前兩句。

來,張繼,我忍不住要問你,你爲何到了子夜還輾轉反側,難以入眠呢?

哦,你在憂國憂民,但這裏沒有實現你的理想和抱負,這裏有的只是——請你來讀前兩句。

張繼,你憂心忡忡,徹夜不眠,請問這到底是爲何呢?

哦,你在爲沒有考上進士而悶悶不樂,是的,這裏沒有考場的得意,這裏有的只是——請你來讀前兩句。

……

(3)問了各位張繼,我明白了,張繼的愁是對故鄉的魂牽夢繞,是對親人的切切思念,是對社稷民生的深深關切啊,來,帶着這樣的愁味一起讀。

學生齊讀。

教師範讀。但是,這裏什麼都沒有,這裏有的只是——

學生齊讀《楓橋夜泊》。

四、鐘聲叩心,釋放愁懷

1、鐘聲響起,述說情懷

(1)這裏什麼都沒有,但是,聽……(播放鐘聲)在這幽冷清透、萬籟俱寂的時刻,在詩人愁上覆愁,夜深未眠的時候,寒山寺的鐘聲突然悠悠地響起,穿過寒霜,緊着水面,飄入船艙,一記,兩記,記記撞擊着詩人的心坎。請問,這午夜的寒山寺的鐘聲似乎在向張繼述說着什麼呢?請拿起筆,寫下你的述說。

(2)學生練習寫話:在這幽冷清透、萬籟俱寂的時刻,在詩人愁上覆愁,夜深未眠的時候,寒山寺的鐘聲突然悠悠地響起,穿過寒霜,緊着水面,飄入船艙,一記,兩記,記記撞擊着詩人的心坎。這午夜的寒山寺的鐘聲似乎在向張繼述說着:

2、交流評析,釋放情懷

(1)學生述說着鐘聲的述說。

(這鐘聲使人愁上加愁愁更愁啊;這鐘聲像是老母親的慰語啊;這鐘聲似乎在爲他指點迷津呢;這鐘聲催人奮進、激人拼搏;這鐘聲又好似警鐘,敲醒了一個夢中人……)

(2)聽,寒山寺的鐘聲還在敲呢。(播放鐘聲)來,就讓我們帶着這鐘聲特有的意蘊,一起再讀這首詩。

學生在鐘聲的伴奏下齊讀全詩。

五、總結拓展,人文關照

張繼,唐朝詩人,自幼家貧,刻苦好學,雖有考場失意,但依然堅持不懈。他久別妻兒老母,遠離故園,最終考得進士。他爲官正直,憂國憂民。張繼的楓橋一愁啊,愁出了深深的情懷,愁出了濃濃的親情,愁出了無窮的力量,愁出了無限的人格。難怪臺灣著名女作家張曉鳳稱張繼的那場一千多年前的失眠爲《不朽的失眠》,推薦給大家閱讀。好,下課。

楓橋夜泊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習本課的8個生字,並能正確書寫。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理解兩首古詩的大意,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

透過反覆朗讀,藉助課文註釋和課外資源,利用小組合作優勢探究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習對詩的感悟及想象詩中所描繪畫面的能力。

2、豐富學生對古詩的積累,感受到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燦爛。

3、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詩的大意,想象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突破方法:透過反覆朗讀,藉助課文註釋自讀自悟,理解詩意,然後充分發揮想象。

難點: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突破方法: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抓住重點語句進行體會;藉助教師的點撥和小組合作探究的優勢進行突破。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掃除文字障礙,弄懂關鍵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初步感悟古詩內容。

一、激情匯入

二、資料交流

1、學生出示課前收集的與課文有關的資料,在小組內進行交流。

2、教師簡介古詩作者。

三、自讀自悟

1、教師放錄音,學生聽,注意詩的節奏。

2、學生自由讀詩,讀通順、讀流利。

3、教師引導學生自學本課生字、新詞。

4、學生初步感知古詩所描寫的內容。(本文由小/學教/學設/計網收集)

四、檢查效果

五、課堂小結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精讀課文,理解詩句大意,體會詩人的感情。

2、想象詩中所描繪的圖畫。

一、複習匯入

指名學生朗讀、背誦課文。

二、精讀賞析

1、學生再次朗讀課文,理解詩句的意思。

2、學生質疑,討論問題。

三、想象詩境

四、遷移拓展

五、課堂小結

楓橋夜泊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能力,想像詩所描繪的畫面;

3、體會詩人濃濃的愁緒。

教學重難點

想像詩的畫面,體會詩人感情。

教學過程

一、質疑匯入

江蘇的寒山寺因爲唐代詩人張繼一首《楓橋夜泊》而名噪一時,無數的詩人墨客均至此題詩作畫吟詠,引來上成千上萬的遊人,楓橋也一躍成爲蘇州三百餘座名橋之首。這首詩究竟散發是怎樣的魅力,讓我們一同走進張繼的《楓橋夜泊》。

二、初讀課文,把課文讀流利。

三、瞭解課文大意

1、解釋題目。

2、對照課後註釋,瞭解每句詩的大體意思。

四、感受畫面

祖國古詩歷來注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透過剛纔的讀,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五、分析課文,豐富認識

1、本詩包括題目僅32個字,卻包含了豐富的內容,同學們再讀一讀課文,找一找,詩人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感覺到了什麼?

2、面對這良辰美景,詩人是怎樣一種心情?從詩中的哪個字可以看出來?

詩人愁到什麼程度了?又從哪個字可以看得出來?眠是什麼意思?那詩人不是睡着了嗎,你是怎麼理解的?

3、詩人可能在愁些什麼?

蘇州是中的江南水鄉,夜色多麼迷人,可是在詩人的眼中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緒,所以月亮緩緩下墜更加激起了詩人的愁緒;

烏鴉的叫聲本來就很悽慘

天氣寒冷,周圍佈滿了霜氣

河邊孤單的楓樹

漁船上的點點燈火

遠處傳來的悠遠的鐘聲

總之,全詩着一愁字,使得詩人所看到的,聽到的,觸到的,都染上的濃濃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這就是詩人的高明之處。

帶着詩人的愁緒,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詩,邊體會詩人的心情,邊想像畫面。

4、你愁過嗎?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東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詩人寫得多真實呀!帶着詩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過的愁,我們再來讀這首詩,一定會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創設,加深理解

這船家可是個熱心人,一大早就來叫張繼了:張公子,張公子,起牀了嗎?喲,看你眼睛通紅通紅的,怎麼?昨晚沒睡好?你沒睡好,那你在做什麼?

詩人經歷過了無數個夜晚,但是這個夜晚卻與衆不同,在詩人眼中,這是一個怎樣的夜晚?

七、自由背誦本詩。

延伸閱讀

《楓橋夜泊》賞析

《楓橋夜泊》賞析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流傳千古,噲炙人口。短短四句詩勝似一幅美妙而奇幻的圖畫,有聲有色有靜有動,情境交融,使千古讀者不知不覺好想身臨其境,去體驗“愁”的情懷和感悟世態人生。只是不知你我意想到的是個什麼樣的意境呢?

第一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月亮不在了,太陽就要升起,極目天際,一片霜白。

這一句寫的是詩人睡醒後看到的晨境。所謂境隨心生,昨晚的“愁”已隨着那鐘聲逝去。

吟誦這一句,展現在眼前的好似一張可盡情書畫的素紙白箋,讓人感受到了詩人奮發向上的衝動。

(烏,神話中一種拉太陽車的神鳥。如誤作烏鴉解,豈不大煞風景,詩人則死不瞑目。)

第二句“江楓漁火對愁眠”:昨夜愁緒難眠,不知江上閃爍的漁火和岸上隱約的楓樹是如何送我入眠。

此句可謂是寫“愁”的千古佳句。詩人在愁什麼呢?詩人是位抱負遠大的才子,其時已得進士功名,也許是憂國憂民?也許是懷才不遇?也許是仕途艱難?我們不得而知。夜幕中,詩人充滿愁緒,看到的是更加攪人心緒的境色:“江楓”和“漁火”。此句中的“楓”和“火”與上句中的“霜”在色彩上形成強烈的對比,藝術地表現了詩人的兩種心境。

吟誦這一句,如歌如泣,酣暢淋漓……

第三句“姑蘇城外寒山寺”:蘇州城外的寒山寺。

爲了說明鐘聲的來源,短短的四句詩詩人用了一整句,可見“鐘聲”在詩人心中的份量。

第四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半夢半醒之間有鐘聲飄進了客船,是不是爲了滌盪我的愁緒,寒山寺半夜鳴鐘?

詩人由於“愁”而久久難眠,在真正入眠時時間概念已經模糊,使得詩人犯了一個美麗的錯誤,把寒山寺的“晨鐘”誤爲夜半鐘聲。因爲有違“晨鐘暮鼓”之理,詩人或許也感奇異,故特地寫了下來。正因爲有了這個美麗的錯誤,纔有了這句“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千古佳句。詩人用濃墨來表現“鐘聲”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爲悠揚清靈的鐘聲幫詩人從“愁”緒中解脫出來,更是那鐘聲喚起了詩人的詩意。

吟誦這一句,自己的心靈彷彿也受到了那來自於遠古的禪院鐘聲的一次洗滌。

後面兩句,看似平鋪直敘,實更具神韻。詩人完美地運用了詩歌動靜結合的藝術手法,爲後人創造了一個好想親臨其的意境……

(禪院鐘聲本有使人怡神淨心、空靈致遠的效果,之所以晨時鳴鐘,爲的是幫出家人創造一個好的心境,開始一天的修行。而禪院鼓聲節奏上接近人的心跳頻率,音色渾厚,有悸人心魄的力量,所以暮時擂鼓,爲的是讓出家人叩心自問一天的言行舉止是否犯戒。)

偶爾得閒賞詩,記下以上幾筆。文中多處有異於教科書,也有異於《不朽的失眠》,更有異於《楓橋夜泊》新解和《楓橋夜泊》新解質疑。你若是學生,考試時請按標準答案作答,以免扣分,切切。你若是閒人,不妨也作翻賞析,自得其樂。

《楓橋夜泊》評課

《楓橋夜泊》是唐代著名詩人張繼的作品,是傳誦千古的名篇。古詩教學往往是比較枯燥乏味,老師也往往會上成“逐字逐句講析”的理解課,學生顯得比較被動。曹老師選擇上古詩本身就是一個挑戰。

今天,曹老師打破傳統故事的教學模式,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全程參與,在參與中達到自悟自得。

一、教路清晰、重感悟

整堂課教學環節清晰而又流暢自然。從“談話匯入——瞭解作者——初讀古詩——讀懂詩句——體會感情”,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由淺入深,逐步深入,漸漸進入詩中,再現了當時的情境,使學生能像詩人一樣去“看”、去“聽”、去“體會”。在課外延伸時,曹老師在學生入情入境中把學生從“愁”境中引出來,引導學生面對現實,把所悟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

二、情境創設、合情合理

曹老師在匯入時以自己的照片及親身經歷使學生產生共鳴,說自己考試不如意時內心的感受,爲後面做好鋪墊,同時也拉進了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還有,曹老師在解讀古詩時,教師的範讀,提問“你彷彿看到了什麼?彷彿聽到了什麼?”讓學生的想象更充分、更深刻地體會詩境。

三、爲學生提供了很大的空間

曹老師不是把學生拘泥於自己的標準答案之中,而是允許學生不同的看法,尊重學生的不同意見,然後透過引導使學生領會作者的情感。比如:作者張繼爲什麼愁時?學生有各種的想法,曹老師牢牢抓住“愁”字,在學生的讀中說話中領悟,解開張繼心中的愁。

四、恰當使用多媒體

在曹老師的這堂課中,合理恰當地使用了多媒體,爲教學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教師範讀時的配樂,感悟“愁”時出示的畫面,課外延伸時歌曲《壯志雄心》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巧設背景介紹

“詩人爲什麼而愁”呢,曹老師用課件巧妙地加以設計,再加上老師深情的敘述,使學生彷彿親眼目睹張繼一路趕考的艱辛,也就更能感受詩人歸途中面對江楓漁火難以入睡的心情。

六、文道結合,愁出自強不息

語文教學文道結合,我們現代文教學中,做得比較好,但是古詩教學中,我們平常的教學總留在詩意與詩境中。而曹老師充分利用一個“愁”字,“愁”出了自強不息的品格,可見他在教學設計時對教材的充分鑽研和琢磨,併產生自己獨特的理解與教學構思。

兩點建議:

教師的言語還可以再簡練些,熟練些。

詩意詩境的理解和感受還可設計更具有層次性。

楓橋夜泊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感受詩人的“愁”,感受古詩的魅力。

2、理解詩人是怎麼表達“愁”的。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意境,詩人的愁。

教學難點:

與“月亮”做對比,感受用“鐘聲”來寫愁的獨特魅力。

一、引入詩歌

1、出示當代詩人陳小奇歌曲《濤聲依舊》,抽生讀。

2、說 “無眠”的意思,找“無眠”的近義詞。

3、提問:是誰在敲打着我的無眠呢?

這是從哪裏傳來的鐘聲呢?(大屏幕出示)十年舊約江南夢……

師過渡:其實,早在兩百多年前,清朝詩人王士禎就寫到過這樣的鐘聲。抽生讀

3、提問:從詩中看,這是哪裏的鐘聲呢?

爲了獨聽寒山寺的夜半鐘聲,詩人盼啊望啊、夢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大屏幕出示)

師過渡: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詩人陸游就寫到過寒山寺的夜半鐘聲。(齊讀詩句)

4、提問:師:從詩中看,七年前陸游曾經到過哪兒?

他到過寒山寺,聽到過什麼呢?

七年之後,詩人陸游又到了哪兒? 又聽到了什麼?

5、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變的是南來北往的客人,不變的卻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楓橋寺,詩人還會怎樣寫呢?

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詩人還會怎樣寫呢?

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

師:十年不變是鐘聲,百年不變是鐘聲,千年不變的還是鐘聲。

(大屏幕出示)齊讀。

師:問題來了!問題來了!你的問題是什麼?

預設:爲什麼都在寫鐘聲 ?

二、檢查朗讀,指導朗讀

1、其實,所有的問題都跟一個人息息相關,所有的問題都跟一首詩緊緊相連。這個人叫張繼,這首詩叫《楓橋夜泊》。板書楓橋夜泊。

2、自由讀

3、抽生讀(讀準確)

4、師生讀 (讀出節奏和韻律)

三、走進詩歌,感悟詩歌

師過渡:讀詩,不僅要讀出節奏、讀出味道來,更要讀出感覺、讀出情緒來。如果請你用一個詞來表達你讀完這首詩的感覺,你想到的是哪個詞語?(愁眠)

1、帶着這種情感齊讀詩歌

2、把“愁眠”這個詞語圈出來。(板書“愁眠”)“愁眠”是什麼意思?

3、提問:

讀李白的“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你會有憂愁的感覺嗎?

讀杜甫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你會有寂寞的感覺嗎?

讀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你會有寂靜的感覺嗎?

爲什麼讀《楓橋夜泊》,你感到的卻是憂愁、是孤獨、是寂靜、是淒涼呢?

5、愁眠啊愁眠,因爲愁眠,這個晚上張繼看到了什麼?咱們一樣一樣地說,讀讀第一句詩,看到了什麼?師板書月落

過渡:因爲“愁眠”,張繼看着月亮漸漸地升起,又看着月亮漸漸地落下。當月亮完全落下的時候,天地之間,一片幽暗,一片朦朧。在一片幽暗和朦朧中,詩人在江邊看到了什麼?

師板書江楓

過渡:落葉飄零,江楓瑟瑟。多麼悽清,多麼孤寂的畫面啊!那麼,詩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麼呢? 板書漁火

6、過渡:愁眠啊愁眠,因爲愁眠,張繼又聽到了什麼? 板書烏啼

過渡:當烏啼聲飄過,茫茫秋夜反而變得更加沉寂。還聽到了什麼?師板書鐘聲

是的,姑蘇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鐘聲。(板書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 到客船)

7、過渡:看到了,聽到了,愁眠啊愁眠,因爲愁眠,張繼還感到了什麼?師板書霜滿天

8、師(指着板書)大家看,月落是景,烏啼是景;江楓是景,漁火是景;霜天是景,鐘聲是景。這景那景,都圍繞着(指抽眠)——生齊讀愁眠;都伴隨着(指抽眠)——生齊讀愁眠;都一層又一層地籠罩着(指抽眠)——生齊讀愁眠。

9、用詩人自己的話來說,江楓漁火——生齊讀對愁眠。師板書對

10、孩子們,你們注意過這個看起來很普通、很不起眼的“對”字嗎?爲什麼要用這個“對”?大家看——(大屏幕出示)想一想,你選第幾個?

過渡: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啊!月落是愁,烏啼是愁;江楓是愁,漁火是愁。一個看起來極其普通、極其簡單的“對”字,“對出”的是詩人心中的無限——(指愁眠)

11、於是,情動於中而辭發於外,《楓橋夜泊》就這樣誕生了!(教師範讀全詩)

過渡:月亮西沉,烏啼聲聲,霜氣佈滿了整個天地;江楓凋零,漁火點點,鐘聲劃破了悽清的夜空。在這個孤獨而寂寞的晚上,詩人輾轉反側、無法入眠,他在心裏輕輕地念道——

學生再次齊讀全詩

12、月亮已經落下去了,詩人還看得見嗎?(擦去“月落”)

天地之間一片幽暗,烏鴉淒厲的叫聲也已經消失了。(擦去“烏啼”)

那滿天的霜氣看得見嗎?(擦去“霜滿天”)

在一片幽暗和朦朧之中,那瑟瑟的江楓看得清嗎?師:(擦去“江楓”)

點點漁火忽明忽暗,若有如無。(擦去“漁火”)

還有那姑蘇城外的寒山寺,看得見嗎?(擦去“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到客船”)

天地之間,一片幽暗,一片朦朧,似乎已經沒有什麼景物可以相對了。(擦去“對”)

(形成如下板書)

愁眠 鐘聲

13、過渡:突然,聽——(鐘聲和音樂緩緩響起)PPT放聲效

一聲!一聲!又是一聲!(在“鐘聲”下面畫上三條波浪線)聲聲敲打着愁眠,聲聲陪伴着愁眠,聲聲撫慰着愁眠。(在“愁眠”下面畫上三條波浪線)

14、這鐘聲,彷彿在說,張繼啊張繼……(學生用此句式說話)

讓我們一起像張繼那樣,用心去感受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這悠悠傳來的鐘聲,好像在對孤獨的張繼這樣說——

四、 拓展昇華

過渡:孩子們,其實“愁眠”是人人會有的一種心情。這種心情,會伴隨人的一生,也伴隨着人類的全部歷史。所以,古今中外,寫愁眠的詩歌成千上萬、數不勝數。在中國的古典詩歌中,寫愁眠,尤其是寫思鄉的愁眠,更是比比皆是。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在師的引導下讀詩句

1、大家一定已經發現,所有的愁眠都跟一種景物連在了一起,這個景物就是—明月。正所謂,明月千里照愁眠,愁眠一夜望明月。於是,詩人的思鄉之愁、懷人之情,都寄託在了那一輪皎皎的明月上。那麼,在沒有明月的夜晚,在月亮落下去的夜晚,詩人張繼又把這份濃濃的思鄉之愁、懷人之情寄託給了誰呢?

(大屏幕出示)楓橋夜泊

2、勸解張繼這份愁眠的是——撫慰張繼這份心情的是——溫暖張繼這顆心靈的,還是——

3、孩子們,在張繼之前,沒有人這樣寫過鐘聲;在張繼之後,儘管有很多人寫過鐘聲,但是,沒有一個人寫得像張繼這樣扣人心絃,感人肺腑。這,正是《楓橋夜泊》這首詩能夠流傳千古的祕密所在。讓我們再次滿懷深情地走進這首千古絕唱,《楓橋夜泊》——

生:(齊讀《楓橋夜泊》)

4、於是,從張繼之後,從《楓橋夜泊》之後,除了“明月千里寄相思”,在中國詩人的心中,又多了一種寄託愁緒的美好景物,那就是——鐘聲!這鐘聲穿越時空、穿越歷史,在一代又一代的詩人筆下悠悠迴盪。

(大屏幕出示)【宋】陸游《宿楓橋》師:聽,四百多年過去了,這夜半鐘聲在陸游的筆下悠悠迴盪——

(大屏幕出示)——【明】高啓《泊楓橋》師:聽,八百多年過去了,這鐘聲在高啓的筆下悠悠迴盪——

(大屏幕出示)【清】王士禎《夜雨題寒山寺》師:聽,一千多年過去了,這空靈的鐘聲在王士禎的筆下悠悠迴盪——

(大屏幕出示) ——陳小奇《濤聲依舊》

生:(齊讀詩句)

5、今天,你讀了《楓橋夜泊》,你的心裏有了一種感觸、一種感受、甚至一種感動。所以,我想,假如你以後有機會去蘇州,你一定會去看一座橋,哪座橋?

來到楓橋,你一定會想到一個人,誰?

想到張繼,你一定會情不自禁、充滿深情地背誦一首詩,那就是——(齊答)《楓橋夜泊》。

來,我們一起邊走邊吟——(集體背誦《楓橋夜泊》)

6、從此,你對張繼不再陌生,儘管你和張繼相隔千年;從此,你對楓橋夜泊、你對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不再陌生,儘管你和楓橋相隔百里、千里、甚至萬里。

楓橋夜泊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3個生字。

2、情感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3、能力目標:根據對古詩內容的理解,想象詩中所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透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想象詩中描繪的秋色和體會詩人抒發的感情。

 教學難點:

嘗試用本節學到的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己試着自學一首古詩。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有關《楓橋夜泊》的圖片、學生課前預習本節古詩。

 教學過程:

一、質疑匯入,激發興趣

唐代著名詩人張繼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時,被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 了,讓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於是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七言絕句。自從張繼的《楓橋夜泊》問世後,寒 山寺因此就名揚天下,成爲千古的旅遊勝,這首詩究竟散發是怎樣的魅力,讓我 們一同走進張繼的《楓橋夜泊》。

 二、初讀課文,初步感知

1、自由讀古詩,注意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通順,有什麼問題,朗讀後可提出來

2、檢查學生朗讀情況(糾正讀音)

3、理解課題:

(1)教師:楓橋在哪裏?

(2)理解題目。

“楓橋”交代了什麼?(地點)夜:夜晚;泊:停泊;楓橋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楓橋邊。(教師板畫“楓橋” 楓橋:在今江蘇蘇州西部的一座橋。②。江楓:寒山寺旁邊的兩座橋“江村橋”和“楓橋”的名稱。楓橋也叫封橋 。)“泊”的是哪隻船呀?(教師板畫“客船”)爲什麼說是“客船”呢?這個“夜”點明瞭什麼?(貼卡片“泊”)

(3)齊讀古詩一二句,想想古詩描寫了哪些景物,同學說老師板書,並解釋詩中的名詞的意思, (愁眠:懷着旅愁,似睡非睡。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寒山寺:在今蘇州西楓橋附近的一座古寺,因唐初著名詩僧寒山曾住這裏而得名。夜半鐘聲:唐代寺院的半夜打鐘聲音。)

(4)再叫同學們上來試着解釋一兩句的意思,老師再講解。(“月落烏啼霜滿天”,這是詩人夜泊時所見,點明瞭時間是深夜,季節是晚秋。在江南秋夜的漫漫寂靜之中,偶有烏鴉啼叫劃破夜空,反而使周圍的氣氛顯得更加寧謐深沉。詩人透過這些景物,要表達怎樣的情感?(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充分讀書,透過合作學習,討論交流,初步想像古詩描繪的畫面,初步體會詩人的“愁”。)

(5)第三句: 朗讀訓練 :學習第三、四句:你還看見了什麼?(教師板畫“寒山寺”,貼“寺”“鍾”)寺裏還傳來了什麼?(解釋句中一些名詞(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於南朝梁代。相傳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聽,鐘聲怎樣?(傳得很遠,傳到了客船上詩人的耳朵裏)這就是第四句詩 ——夜半鐘聲到客船。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

生(分組討論後進行回答)

(③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於南朝梁代。相傳因唐僧人寒山、拾得住此而得名。等等)老師再解釋這兩句詩的意思。

最後和同學們一起欣賞名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秋天的夜晚,一艘遠道而來的客船停泊在蘇州城外的楓橋邊。明月已經落下,幾聲烏鴉的啼叫,滿天的寒霜,江邊的楓樹,點點的漁火,這清冷的水鄉秋夜,陪伴着舟中的遊子,讓他感到是多麼淒涼。此詩只用兩句話,就寫出了詩人所見、所聞、所感,並繪出了一幅悽清的秋夜羈旅圖。但此詩更具神韻的卻是後兩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夜的寧靜,更在重重地撞擊着詩人那顆孤寂的心靈,讓人感到時空的永恆和寂寞,產生出有關人生和歷史的無際遐想。這種動靜結合的意境創造,最爲典型地傳達了中國詩歌藝術的韻味。

 三、出示問題,引發思考

1、詩人到底因爲什麼而愁呢?提問(首先,結合詩文,引導學生感受詩人漂泊 在外、四處奔波的寂寞之愁、思鄉之愁 。

2、然後,介紹作者,( 張繼[唐](約公元七五六年前後在世)字懿孫, 世。博覽有識,好談論,知治體。與皇甫冉交,情逾昆襄州(州治在今湖北 省襄陽縣)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肅宗至德初前後在弟。天寶十二年,(公 元七五三年)登進士。嘗佐鎮戎軍幕府,又爲鹽鐵判官。大曆末,入內爲檢 校祠部員外郎。又分掌財賦於洪州。後來夫婦俱歿於其地。繼詩以楓橋夜泊 一首最著名,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補充相關資料,引導學生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愁、人生求索的愁。)

3、透過詩中的哪些景物,你能感覺到詩人的“愁”? (再讀詩文,引導學生想像古詩畫面,感受詩人透過“月落”、“烏啼”、“寒霜”、“鐘聲”等意象表現出來的深深的“愁”。在本環節的教學中,要注意預設與生成的關係,引導學生細細品味詩文,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見解。)

4、利用音樂、畫面,創設清冷、悽美的意境,教師述說詩文大意

 四、出示圖片,幫助理解

引導學生看圖片,(出示楓橋夜泊圖片)說說這首詩所描寫的景色。

1、詩寫景的目的是爲了抒情,那麼從詩人當時的心情,體會抒發了什麼思想感情?(分組討論)

2、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五、總結全詩,體會感悟

1、這幅畫在你眼裏是這樣的美麗,但是,它在詩人的眼裏卻不是這樣的,這和詩人當時的心情有關。詩人是怎樣的心情呢?詩中的哪個字寫出了這種心情?(貼出“愁”)

2、讓我們成爲詩人,坐上小船,回到那個秋夜吧

3、教師描述:在一個月色朦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楓橋邊,寒 冷,你把外衣裹得緊緊的,江邊的片片楓葉和江面上的點點漁火使你感到孤 獨,使你難以入眠。此時,寒山寺的鐘聲傳到了你的客船上

4、讓我們用滿腔的情,來吟誦這首名傳千古的詩吧。

小結:前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後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鐘聲傳到船上的情景。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後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遊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詩人運思細密,短短四句詩中包蘊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詩意的語言構造出一個清幽寂遠的意境: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鐘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爲後世典範的藝術境界。其名句有:“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詩採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後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鐘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詩人運思細密,短短四句詩中包蘊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詩意的語言構造出一個清幽寂遠的意境: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鐘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爲後世典範的藝術境界。

六、開闊視野,延伸拓展

鮮爲人知的唐代詩人張繼《楓橋再泊》 唐代詩人張繼留下的詩並不多,但一首《楓橋夜泊》伴隨蘇州城,伴隨寒山寺流傳千年。張繼重遊寒山寺時,又寫了一首《楓橋再泊》知道的人就不多了。詩文是: “白髮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寒山寺,依枕嘗聽半夜鍾”。請同學們用本節學到的分析詩歌的方法嘗試着自己鑑賞這首詩,下節課把你不理解的詩句、詞語提出來,大家一起分析解答。

楓橋夜泊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誦古詩,背誦古詩。

2、藉助註釋理解詩意,想象詩句所描繪的畫面,體會作者的情感。

3、培養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和熱愛我國古代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點:

感受古詩意境,體會使人情感,並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教學難點:

對詩中“愁”的理解。

一、 激趣匯入,感受魅力。

1、導語:有一首詩,讓一位詩人名垂千古,讓一個城市名揚天下,讓一座橋樑成爲當地三百餘名橋之首,讓一座寺廟成了中外遊人嚮往的勝地。這首詩,就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千百年來,《楓橋夜泊》究竟在散發着怎樣的魅力呢?這節課,咱們將一同去感受。

2、板書課題。

3、釋題。

二、讀通詩句,初步感知。

過渡語:《楓橋夜泊》是一首非常美的古詩,在學習之前,我們先來聽一聽?

1、課件出示古詩內容,聆聽範讀。

你們也想來讀一讀嗎?

爲了讓你們能讀得更好些,老師給大家提幾個小建議,待會,同學們先一個人自由地讀讀這首古詩,注意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通順,明白了嗎?

2、學生朗讀。

⑴分男女生朗讀。

⑵指名朗讀。

三、賞析品味,體會意境。

過渡語:古詩雖然短小,但往往包含着非常豐富的情感,要學好古詩,咱們就得細細地去體會這其中的感情,只有理解了古詩所包含的意義才能更好的體會它所要表達的感情。下面我們進一步學習古詩,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1、課件出示“月落烏啼霜滿天”學生試理解“月落”和“烏啼”以及“霜滿天”的意思。

2、學生根據句中詞語意思,試說詩句意思。

3、用以上方法逐句分析古詩。

4、自由誦讀古詩。

5、教師配樂吟誦古詩,學生閉眼想象詩文所描繪的畫面。

6、你覺得詩人此時心情怎樣?你是從哪裏知道的?

透過學習,我們一步一步走近了這位詩人,也走進了他的內心世界。同學們,你們想進一步瞭解瞭解這位著名的詩人嗎?

7、介紹作者。

進一步認識了詩人張繼,我相信大家更加理解他此時的心情。你能透過讀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嗎?哪位同學能自告奮勇地試試?

8、指名吟誦古詩,試讀出詩人的感受。

9、作者在詩中沒有寫一句傷感失落的話,但透過八種景物,描繪了一幅寧靜、幽暗、寒冷而又美麗的江南秋夜圖,傳達出他濃濃的愁緒,這就叫做借景抒情。同學們,以後在你們的習作中也可以運用這種寫作方法,增添文章色彩。

四、深化主題,拓展延伸。

過渡句:同學們,張繼借《楓橋夜泊》抒發了千古一愁,你們還知道哪些帶“愁”字的詩句?

1、說一說:你還知道哪些帶有“愁”字的詩句?

2、你想對這些充滿愁緒的詩人說些什麼?

大家說的真好!

3、教師小結如何正確面對挫折。

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有笑語歡歌,也有憂鬱哀愁,面對憂愁,有的人沉淪,有的人思索,有的人彷徨,有的人分奮發。而張繼呢,變愁爲詩,留下了這千古絕唱。

4、全班齊聲背誦詩文,結束本課。

播放樂曲《平湖秋月》

師:同學們,最後讓我們在這優美的樂曲聲中背誦全詩結束我們今天的課程。

楓橋夜泊教學設計8

知識點:

1、理解詩句,想象詩中描寫的景色;

2、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能力點:

培養朗讀、品詩析句、表演詩的能力,體會詩人孤寂憂愁之情。

德育滲透點:

感受詩的自然美和語言藝術美,正確對待愁。

教學重點:

體會詩人孤寂憂愁之情。

教學難點:

1、有感情地吟誦;

2、詩人爲何而愁。

 教學流程:

一、談話匯入

1、師導語: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其中又以唐詩最爲出色,先後涌現出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一大批優秀的詩人。所以人們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謅。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一首唐代詩人張繼的詩——《楓橋夜泊》。

2、板書課題,齊讀、釋題。

二、欣賞、學習古詩

1、齊讀古詩。邊讀邊讀邊思考這首詩描寫的是什麼季節、什麼時間的景色。

2、既然是深秋夜晚和拂曉的景色,那麼我們讀的時候就應該讀出冷和靜。請聽老師吟誦一下,同學們在圖中標出景物。

3、請生彙報,師板書並釋詞。

4、誰能說說詩句的意思。

5、你能按照一定的標準將這些景物分類嗎?(“所見、所聽”或“動態、靜態”)

6、這些景物給你什麼樣的感受呢?文中哪一個字點明瞭作者這種心情。

7、作者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成功地藉助了這些淒涼、孤寂的景物抒發了自己內心的憂愁。你覺得是怎樣的憂愁讓作者一夜未眠呢?(讓學生暢所欲言)

8、大家說的都有道理,據史料記載,張繼是因爲參加科舉考試沒有考中而憂愁。師簡介科舉。

9、課前老師編排了一個課本劇,同學們想看嗎?(課本劇臺詞:旁白:“張繼參加科舉考試,誰知名落孫山,張繼懷着無比的憂愁還鄉,途中路經姑蘇城外,將船停泊在楓橋邊上。”張繼:“想我張繼十年寒窗,飽讀詩書,本想金榜題名光宗耀祖、報效國家,誰知考題希奇古怪,此次趕考無功而返,我怎能對得起日夜操勞的母親,有何顏面去見家鄉父老,唉!”旁白:“張繼憂愁難譴,看着月已西落,聽到烏鴉啼叫,滿天飛霜向作者侵來,江邊的楓樹、江上魚船上的燈火伴着作者難以入睡,回想起半夜寒山寺傳來的鐘聲,作者不禁有感而發。”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10、請生臨場一分鐘編排後表演(形式不限,如果沒有學生願意則此環節取消。)

11、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

12、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名人都透過詩歌來抒發自己心中的憂愁,你還知道哪些帶“愁”字的詩句嗎?(已經佈置學生課前蒐集)請生彙報後帶讀所蒐集詩句。

13、老師也蒐集了一些帶“愁”字的詩句,大家想讀讀嗎?投影出示。

14、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有笑語歡歌,也有憂鬱哀愁,面對憂愁,有的人萎靡不振,有的人自暴自棄,而張繼呢,則變愁爲詩,留下了這首千古絕唱,那麼面對坎坷和憂愁我們應該怎樣呢?(生暢所欲言,師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愁。)

三、總結

我們應該做個堅強的人,變愁爲號角,催人奮進;變愁爲號角,勇敢地揚起帆,去破浪遠航。

四、作業

1、背誦、默寫古詩

2、編排本課課本劇,進行班級課本劇表演。

板書設計:

楓橋夜泊

(唐朝張繼)

所見:月落霜滿天江楓漁火愁

所聽:烏啼夜半鐘聲

楓橋夜泊教學設計9

【教材分析】

《楓橋夜泊》選自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教科書《語文》第九冊第六組第19課《古詩三首》。這首古詩具有寫景細膩、意境深邃、情景交融及語言生動的特點。

【學生分析】

五年級的小學生雖已接觸不少古詩,能初步體驗到詩歌中的內容與情感,他們對古詩的學習大多處在“背詩”、“譯詩”的階段,但對詩歌的鑑賞能力仍需要進一步提升。教師在教學這首詩應適當教會學生掌握一定的欣賞詩歌方法,即所謂“教是爲了不用教”。此外,教學中要注意營造良好的氛圍,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

【設計理念】

1、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髮展。

2、運用多媒體教學資源,營造有利學習的良好氛圍,透過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來體味古詩的內容和情感,注意培養積極的審美情趣和體驗古詩的含蓄美、韻味。

3、以學生爲主體,努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螺旋上升。

【教學目標】

1、有感情、有節奏地朗讀詩歌並背誦。

2、讀懂詩句,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在詩中的思想感情。

3、瞭解詩中描寫的景色,從中感受自然美和語言美。

4、初步掌握學習古詩的一些方法。

【教學準備】

1、課件若干、vcd光盤。

2、學過的唐詩若干首。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1、播放流行歌曲《濤聲依舊》,學生凝神靜聽。

2、(音樂聲漸弱)教師匯入:同學們,聽過這首歌嗎?這是一首曾經流行大江南北的歌曲,那優美的旋律、豐富的意蘊總讓人回味不已。你們還知不知道這首動聽的歌曲竟會是出自一自唐詩呢?這首古詩僅僅描寫了幾處景物,但卻透過簡單的文字抒發了內心複雜的情感。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千古絕唱《楓橋夜泊》。

[設計意圖:以歌曲作引子,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順勢匯入學習主題。]

二、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1、播放朗讀,提醒學生注意詩歌節奏並仿讀。

2、回憶總結以往是如何學習古詩的,出示學法。

3、小組討論,自學。

4、全班交流。

5、透過配樂,師描述情景,學生體會意境。

6、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營造氛圍,烘托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以古樂曲作背景音樂,透過有感情地詩歌來激發學生的情感,從而引起學生積極的聯想;以形象的語言描繪詩景,引發學生的想象;透過多種交流,讓學生表達自己的學習所得,加深形象。]

三、延伸拓展

1、妙筆生花

學生將自己對古詩的理解融入習作中,將古詩轉化爲現代文。

2、舉一反三

收集秋天的詩,帶有愁字的詩句,張繼的詩及唐代詩人的詩,培養學生積累的興趣,擴大知識面。

四、美讀詩歌,拓展延伸

楓橋夜泊教學設計10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三首古詩,理解第1首詩的意思和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1、透過查找的相關資料,介紹張繼、高適和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

2、指名讀三首古詩,讀準生字的字音:吟、殘、瑟(說說易寫錯的字和字在詩中的意思)藉助註釋和字典說說你讀懂了什麼?(試着初步講講每首詩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問題,師生共同歸納梳理。有的可以師生及時解決,有的則在進一步學習中解決。

二、學習《楓橋夜泊》

1、學生自讀《楓橋夜泊》這首詩,想想這首詩主要講了什麼內容?使人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彙報自學情況,相互補充,互相糾錯。

《楓橋夜泊》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這位懷着旅愁的遊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教師點撥時設問:爲什麼詩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三種有密切關聯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時大約天將曉,樹上的棲鳥也在黎明時分發出啼鳴,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瀰漫着滿天霜華。第二句寫詩人一夜伴着江楓和漁火未眠的情景。

小結:前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後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鐘聲傳到船上的情景。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後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遊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這首詩採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後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鐘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邊看書中的插圖,邊讀詩句,體會當時作者的心情。

5、自己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詩句(一邊讀一邊在頭腦中出現畫面),然後指名讀,再評讀。(朗讀指導,見教材建議)

6、背誦這首詩。

三、體會學法

說說我們是怎樣學習古詩這首的?學生邊說,教師邊歸納邊寫板書:讀詩理解詩意;邊讀邊想象,體會情感;有感情地朗讀,再現畫面。

附:板書設計: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學習方法:讀詩理解詩意;邊讀邊想象,體會情感;有感情地朗讀,再現畫面。

楓橋夜泊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透過自讀自學,正確理解詩意。

2、透過反覆誦讀,感受詩人的意境。透過品讀重點詞句,感悟詩人“愁”的情懷。

3、透過誦讀一組古詩,感受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學重難點

透過反覆誦讀,感受詩人的意境。透過品讀重點詞句,感悟詩人“愁”的情懷。

教學過程

一、思鄉導情:

同學們,每當你心中有快樂、有苦惱、有欣喜時,你是用什麼方式表達的?

預設:用表情或語言,還可以用手中的筆。

是呀,還可以用手中的筆。在我國古代,詩人們用一首首詩記錄生活,表達感情,很多詩成了千古的佳作,這也構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

在衆多的情感中,有一種情感,會伴隨人的一生,也伴隨人類的全部歷史,這就是鄉愁。從古至今,寫愁眠的詩歌不計其數。在中國的古詩詞中,寫鄉愁的詩是比比皆是。

(出示)

《靜夜思》

【唐】李白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名篇,表達出作者的思鄉之情。齊讀

(出示)

《月夜憶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避,況乃未休兵。

詩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爲國家而沉痛。齊讀

(出示)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表達詩人對遠方的親人殷切懷念的情思。齊讀創建時間:20xx-5-4 11:19:00

(出示)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

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情。齊讀

(出示)

《水調歌頭》

【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時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因爲政治處境的失意,以及和弟弟蘇轍的別離,中秋對月,不無抑鬱惆悵,思緒滿懷。

小結:大家一定發現,所有的愁緒都與一種景物聯繫在了一起,這個景物就是——明月。於是,詩人的思鄉之愁、懷念之情,都寄託在了明月上。那麼沒有明月的夜晚呢,詩人又把濃濃的思鄉之愁寄託在了哪裏?

【設計意圖】古詩的整合,使學生頭腦中對“明月”的情感有了積澱,初步體會詩人借明月抒情感的情懷。

過渡:今天走進唐代詩人張繼的一首詩(板書課題)《楓橋夜泊》

二、揭示課題,解字讀題

1、齊讀課題,“泊”是什麼意思?(板書:停泊)

2、讀了題目,你還知道了什麼?

預設:在楓橋這個地方,唐朝詩人張繼途徑此地,泊船夜宿。

3、理解了題目,誰來讀一讀題目?(指名讀)

請感覺一下第三個字帶給你的感覺,再讀,讀出了“泊”意,大家一起讀。

【設計意圖】從古詩的題目入手,初步感知“泊”發生的時間、地點,確定整首詩悲涼的感情基調,爲理解詩句做鋪墊。

三、通讀感知,讀懂詩意

1、自學字詞,讀通讀順

(1)張繼的楓橋夜泊,泊出了怎樣的情懷?自由朗讀,讀正確,讀通順。

(2)看着書下的註釋,結合自己的理解,說說每句詩的意思。

(3)小組內交流,教師巡視,點撥

(4)齊讀

2、讀出韻味,讀出感覺,像剛纔讀題目一樣,有感情地讀詩。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古詩,培養學生利用書下注釋,瞭解古詩的能力,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鍛鍊語文能力。

四、感悟愁眠,體會愁思,感情誦讀

1、抓“眠”入景

(1)在這夜半時分,詩人張繼在幹什麼?請同學們默讀古詩,哪些詞語感覺出張繼沒有睡覺?

預設:他目睹月亮落下去了,沒睡;聽到烏鴉的啼叫,沒睡;詩人感覺到了霜氣的降臨,沒睡;看到江楓、漁火,沒睡

(2)在這深秋之夜,張繼目睹月落,耳聞鳥啼,身感霜氣的降臨,他怎麼睡得着呢?帶着失眠者的心情讀《楓橋夜泊》

2、抓“愁”悟意

(1)張繼旅途很辛勞,本應該早點休息,而他卻久久未眠,爲什麼?

(2)愁者,愁心,愁思,看看古詩,到底是什麼勾起了張繼的愁思?

預設: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鐘聲,這些景象使張繼愁緒滿懷。

請你抓住這些詞語,讀一讀,說說這些詞語帶給你怎樣的感覺?

預設:

月落帶給人一種孤獨失落的感覺。

烏啼,在這寂靜寒冷的深秋,聽到烏鴉的啼叫,給人一種淒涼,甚至心慌的感覺。

霜滿天,給人的感覺很冷。

追問:身體冷,還有什麼冷?這是身心俱冷,帶着這種情感讀讀這一句。

江邊的楓樹、漁火若明若暗,似乎也在說明是人的心跳動不已。

這鐘聲一聲聲的傳來,似乎敲在了詩人的心上,使詩人愁上加愁。

師:深秋之夜,詩人泊舟楓橋,雖然旅途勞累,卻不能入眠,目睹冷月沉落,耳聞烏鴉悲鳴,深感霜降寒冷,看到漁火,江楓,幽幽暗暗,怎能不使詩人感到孤獨淒涼,愁緒滿懷呢?帶着這種情感,讀讀這首詩。

【設計意圖】透過自讀讓學生髮現詩句的悽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與分析能力。抓住詩眼,上鉤下聯,感受“愁”字,使學生更深刻的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

3、隨鐘聲釋情懷

(1)深情悟讀

在這深感孤獨、寂寞的冷清夜晚,沒有親人的關切,陪伴自己的只有——讀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在這深感孤獨、寂寞的冷清夜晚,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有的只是——讀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在這深感孤獨、寂寞的冷清夜晚,沒有考場上的失與得,有的只是——讀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這裏沒什麼都沒有,有的只是——讀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2)鐘聲暢想

在詩人愁上覆愁,深夜未眠的時候,寒山寺的鐘聲突然而至,一下,兩下,三下……敲擊着詩人的心坎,此時,鐘聲在向張繼傳達着什麼?

預設:勸慰,安慰,溫暖,鼓勵……

五、隨鐘聲拓詩篇

在張繼之前,沒有人寫過鐘聲,但在張繼之後,許多人都寫到了“鐘聲”

這是清朝王士禎到寒山寺時,想到了和兄長曾相約一同去看楓,看橋,聽寒山寺的鐘聲,可再也沒有機會。

(出示)

《夜雨題寒山寺》

【清】王士禎

楓葉蕭條水驛空,離居千里悵難同。

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鍾。

帶着這種情感,齊讀古詩,注意這首詩的韻味。

(出示)

《泊楓橋》

【明】高啓

畫橋三百映江城,詩裏楓橋獨有名。

幾度經過憶張繼,烏啼月落又鐘聲。

這是高啓到楓橋後,想到了張繼,想到了自己的惆悵。

(出示)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欣賞、體驗其中細膩的情感,從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

《宿楓橋》

【宋】陸游

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舊半夜鍾。

風月未須輕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

陸游西赴巴蜀,途徑蘇州,深感任重道遠,寫下了思慮深沉的《宿楓橋》。

小結:鐘聲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迎來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不變的始終是鐘聲,當寒山寺的鐘聲款款消失的時候,詩人們的愁緒也漸漸化解了。

【設計意圖】在誦讀這組古詩的過程中,根據詩境選配音樂和畫面,給學生營造生動逼真的藝術場景,激發學生的豐富情感,學生反覆誦讀就會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輕鬆地讀出詩的味道、詩的情感和詩的美感。

六、情感提升

每首詩都是詩人情感的抒發,每首詩都是時代的表達,每首詩都是歷史的見證。在這短短的文字中,蘊含着我們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讓我們再次齊誦張繼的《楓橋夜泊》。

本設計的教學特點:

這篇詩內容易於理解,適合高年級學生自主學習,因此我主要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對重點字詞給予感悟,在課堂中注重誦讀,透過各種形式的誦讀,讓學生從讀中感悟詩的魅力,培養學生對古詩的學習興趣。這首詩,詩眼是“愁”,教學中,我以鄉愁的幾組古詩,把學生帶入古詩的情境中,引入詩題,引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在古詩的誦讀中,,把文字放在畫面中,同時配以與詩境、詩情相通的背景音樂,再配以教師有層次的引讀,學生的反覆誦讀就會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輕鬆地讀出詩的味道、詩的情感和詩的美感。

在教學中把借“月”抒情和借“鐘聲”抒情的幾首詩整合起來,拓展學生的閱讀量,提高詩歌鑑賞能力及知識擴展能力,感受中華民族的文化博大深遠。

標籤:教學 楓橋 夜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