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楓橋夜泊教學反思範文

唐朝是中華民族歷史篇章中最爲璀璨耀眼的明珠,這句話,我們通常會從歷史課堂上反覆聽到。王崧舟有一堂公開課,也在大肆渲染這句話,但不是用歷史的眼光,而是從文學的角度。

楓橋夜泊教學反思範文

好的課程,從來不用受限於學科本身。

唐朝詩歌三千萬,這是在計的數目,還有被歷史之流帶走的呢?太多的耀眼,總容易讓人遺忘。假如耀眼衆多,你還能注意到一顆,那可見它的光華,已經到極致了。《楓橋夜泊》就是這樣一顆明珠。蘇教把它編入三年級上冊語文書裏,這就遇到難題,這樣的璀璨,你如何能讓黃口小兒體味到?

王崧舟的實錄課上,從老歌毛寧的《濤聲依舊》入手,再到宋明朝的名詩,倒入歷史的手段,切入“鐘聲”這一意向,給學生以當頭一敲,可以說這是非常高明的匯入了。全篇非常關注“鐘聲”這一意象,當然也不忘點撥詩眼“愁”。

我在給化蝶班的孩子們上這首詩時,特別想借用王老的這個模式,因爲覺得自己再想不出更好的.了,課時轉眼一想,學情畢竟有別,王老帶的五年級的孩子,有一定的詩境底蘊,到我們班的毛毛蟲們,感悟詩歌意境上基本零基礎,縱然你有三千恢弘的意境,放置於他們眼中也是一個大寫的問號。所以我還是套用了自己的匯入,拿同樣赫赫有名的秋詩《山行》做對比,一個行山,一個泊水,一個閒雲,一個愁月,一個行,一個停,這樣對比不夠詩意化,倒是讓他們更快進入主題。

詩意的解讀上,全是秉承王老一套,所見,所聞,所感,但是在“霜滿天”這一意境的解讀上很有分歧。

從科學的角度上來說,霜成於地面,水汽凝結而成,所以不可能出現“霜滿天”的景象。所以有同仁認爲張繼此詞是指漫天水霧,讓張繼以爲“霜滿天”,這樣解讀也符合初秋凌晨的氣象,但是王老卻將這一意象單獨拎出來,讓學生分析到“霜”並非詩人肉眼所見,而是此刻詩人心灰意冷,滿目瘡痍,所見所聞都是冰寒徹骨,正如王國維所言“一切景語皆情語”,所以詩人此時並非真實見到了漫天霜,而是倍覺孤獨,異地欺生,連滿天的霜也如同這異地的陌生,鋪天蓋地的席捲而來,讓他感覺被霜的寒氣深深包裹。我把這一意象單獨拎出來,讓學生自己分析,加上物理學上的點撥,學生居然很自覺的把他歸類爲詩人的感覺。

三年級的孩子對錯分明,還不能明確道理並非是有對與錯。我在晨讀教他們《垓下歌》時,告訴他們項羽被劉邦圍困,死的很悽慘,後來繼續教《大風歌》的時候,他們知道是劉邦的詩時,非常生氣,覺得劉邦是個大壞蛋,不要學他的詩。所以在這裏我本來想補白一句“詩本千家言”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後來想想還是作罷,這種凝聚複雜的愁緒,若非歲月的沉澱,是無法體會的。

而我所教,唯圖異日,他們與異地求學求生,偶遇一橋,偶聞一鍾,偶逢寂寥秋季,各種感慨涌上心頭時還能記起年少時的一首《楓橋夜泊》,聊勝萬般愁緒,無言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