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精選】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集合九篇

爲了確定工作或事情順利開展,通常需要預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屬於計劃類文書的一種。那麼應當如何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選】教學設計方案模板集合九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課以詩歌的形式,描寫了兒童在田野間發現春天已經到來的種種景象,抒發了作者發現春天來了的喜悅之情,表達了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的8個生字,會組詞。

2、學寫本課的8個生字,要求用鋼筆字寫的正確、工整。

3、有感情的朗讀兒歌,引導學生理解課題的含義。

4、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祕的意識,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

教學重點:

1、會寫本課的8個生字,要求用鋼筆字寫的正確、工整。

2、有感情的朗讀兒歌,引導學生理解課題的含義。

3、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祕的意識,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

教學準備:錄音機

第一課時

學習內容:

1、學習兒歌,理解課題的含義,在此基礎上進行有感情的朗讀。

2、學寫生字。

教學過程:

一、音樂談話,匯入新課

1、播放音樂,你聽出這是什麼歌了嗎?(生回答《春天在那裏》)

2、請你想一想,除了歌中唱到的,你還知道春天在哪裏?(生自由回答)

3、同學們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在郊外、校園、上學路上我們都找到了春天,下面讓我們來看一看小作者在哪找到了春天。(生齊讀課題)

二、學習兒歌,有感情的朗讀

1、自由讀課文,找出易讀錯的字,仔細讀一讀。(學生自由讀)

2、指名讀兒歌。

3、出示生字(學生開火車讀字,組詞)

4、默讀課文,找一找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學生讀。在書上做出標記)

5、誰來說一說有疑問的地方,我們一起來解決?

(學生交流:詞語、不明白的句子。生提出田野裏有什麼祕密引導學生說出嫩草吐綠,春天的腳步進了理解夢已經被染綠的含義)

6、你想像一下,田野裏還會藏着有關春天的什麼祕密?(學生根據經驗說一說,蛇冬眠結束了,樹發芽了)

7、小作者發現這些祕密時,心裏會怎樣想?(指名讀14節,讀出喜悅的感情)

8、他會以怎樣的心情把這個祕密告訴媽媽、老師呢?(指名讀5、6小節)

9、老師給大家帶來一首優美的樂曲,請你伴着音樂,把這首兒歌讀給你的好朋友聽一聽?(可以讀給同位、好朋友聽)

三、學寫生字

1、出示殘、融、囑、散,討論在寫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學生說,老師用紅筆標註)

2、(學生組詞)

3、生書寫,教師巡視。

四、課外延伸

回家收集資料,尋找描寫春天的詞語、詩歌、短文。

五、作業

1、背誦兒歌。

2、收集描寫春天的詞語、詩歌、短文.

六、板書設計:

夢已經被染綠

殘、融、囑、散

七、課後記:

第二課時

學習內容:

1、檢查兒歌的背誦

2、交流收集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檢查兒歌

1、背誦兒歌(齊背、指名背)

2、小組內檢查生字(學生運用生字卡片讀字,組詞)

二、《春天的腳步》展示會

1、上節課佈置找資料,下面誰來說一說你都找了哪些描寫春天的詞語?(學生說,老師板書,然後進行補充,完成語文天地4,對於容易理解的詞語,讓學生明白意思,並且試着說句話。)

2、除了描寫春天的詞語外,有很多古詩也描寫了春天的景色,比如: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誰還能背一些你知道的描寫春天的古詩?(學生背,老師給予評價、鼓勵)

3、這些同學真了不起,積累了那麼多的詩句,真棒!書上爲大家推薦了一篇優美的文章,讓我們來聽一聽雨點在唱什麼歌?(生自由讀短文)

4、你都知道雨點在唱什麼歌?誰聽懂了它的歌,他都做了些什麼?

5、多麼有趣的文章,寫出了生機勃勃的春天,你都找了那些文章給大家讀一讀,好嗎?(學生介紹,老師評價)

三、課外延伸

同學們收集了這麼多的好詞、好句、好篇,收穫可真不少!回家後請你們把這些好詞、好句、好段摘抄下來,好嗎?

四、課後記: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1、作業要求說明:

(1)自己選擇某課程中一節課(45分鐘)的教學內容,在“以“教”爲主的教學設計方案表格模板”的基礎上,完成一個教學設計方案的撰寫,要求按照表格中的項目來填寫,根據具體情況來寫,表格中多餘的行刪除,缺少的則自行添加。(請嚴格按照模板來填寫,建議選中小學教材內容,模板中加入標註的或者黃色部分文字作業時請刪除)

(2)本作業涵蓋的主要知識點都在教材第八章中,其中案例在P254——P264,另外,本作業3(教學設計)和作業4(課件製作)選題內容保持一致(也就是課件是根據前面的教學設計來製作),請在選擇內容的時候,綜合考慮。

2、學習資源:

對於不會填寫的地方請先仔細研究“案例”檔案夾提供的兩個案例。

提供案例:見“案例”檔案夾中的文檔,也可參照教材中的案例: 以“教”爲主的教學設計方案

多媒體組合課堂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語文《坐井觀天》第二課時

教材分析:

《坐井觀天》這則寓言,透過生動有趣的對話,給孩子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透過青蛙和小鳥對天的大小的爭論,闡明瞭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犯了錯誤還自以爲是。這一寓意,對於低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因爲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是片面的。

學生分析:

班內大多數學生聰明活潑,樂於表現,樂於體驗實踐。願意朗讀而且表現不錯。分角色表演更是他們展示個性的良好舞臺。

教學思路:

復現感知鋪墊——朗讀感悟實踐——拓展想象發揮——鞏固識字寫字——收集積累語言

設計理念: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重視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的獨特的體驗。充分讓學生在輕鬆、寬鬆的氛圍中學習,體會主動,探究的快樂,在體驗成功中不斷進步!

教學目標:

1、鞏固認識3個生字,會寫5個。

2、能分角色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對話。

3、發揮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4、在自由的空間裏,讓學生個性得以張揚,才華得以展示。

教學流程:

一、復現感知鋪墊: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兩位朋友青蛙和小鳥,(隨機出示青蛙和小鳥圖),你還記得他們所在的位置嗎?誰能把他們分別貼在小黑板上?(指名學生把青蛙和小鳥圖貼在小黑板的背景圖上)

是啊,青蛙坐在井裏,小鳥落在井沿[邊說邊貼詞卡“坐井觀天”,“落在井()”到背景的相應位置上]誰能把“沿”字寫在卡片上?(指名填寫卡片,其餘同學寫在同桌手心裏。)

(貼圖是孩子們喜歡的學習方式,用這種形式匯入,充分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激發了學生興趣,從而更積極地投入學習。這一過程也進一步復現了課文內容,爲教學打下鋪墊。把鞏固識字,寫字滲透在這一過程之中,便全員參與寫字活動,落實全體性原則。)

二、朗讀感悟、實踐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13課《坐井觀天》

青蛙坐在井裏,小鳥落在井沿上,它們對天有着不同的看法,您想不想知道?

(啓發性的問題匯入,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和探索精神。)

請你開啟書60頁,自讀課文的2~7自然段,邊讀邊畫出青蛙、小鳥對天不同看法的句子,就能找到答案。(自讀課文,思考勾畫。)

(充分落實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探究,學會學習。)

總結學生學習情況:同學們可真會學習,有的同學邊讀邊畫,有的同桌互相討論,有的同學讀書姿勢很端正,大家學得都很認真。

(總結學習情況,對學生是一種肯定,一種激勵,一種欣賞,同時也會再次集中孩子們的注意力,繼續投入學習活動中。)

青蛙和小鳥怎樣說天?(組織討論交流,學生各抒已見。)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無邊無際。指名讀詞,鞏固識字。)

爲什麼青蛙和小鳥對天會有不同的看法?你是怎麼知道的?

(引導學生看圖,看書回答,注重良好學習方法和習慣的培養。)

到底天有多大,想不想實踐去看看,走出教室,看看天有多大;用紙捲成紙筒再看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你想怎樣走出教室?(學生紛紛發表見解,守秩序,講禮儀的教育滲透在無聲之中。)

(學生有序地走出教室,先出後進,沒有一個大聲喧譁的,不同的方式看到不同的天,他們嘰嘰喳喳興奮交流着,更深刻地體會了寓意。)

透過親身實踐你有什麼收穫?

(自由交流收穫,體會實踐出真知的道理,也豐富了內心體驗。)

留心觀察生活會給你更豐富的感受。

老師告訴你一個祕密,深入情境地有感情地讀,也會豐富你的情感體驗。

(無形之中滲透學法和情感態度的教育。)全班合作:男同學當青蛙,女同學演小鳥,我自我推薦來讀敘述部分,可以嗎?(孩子們最喜歡分角色讀,一下子情緒高漲。)

先彆着急,怎樣才能讀好?

(“小鳥”和“青蛙”們紛紛發表意見,說出了讀好的好建議。)

(師生合作讀。)

大家合作得可真愉快,我們成功了。

看老師爲你們準備了什麼?(出示小鳥和青蛙的頭飾。)讀得好,演得精彩,就能帶上漂亮的頭飾表演。先小組合作演一演吧!請小組內選出導演。

(在初讀課文,體驗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組織孩子們分角色讀一讀,演一演,極大地激起了孩子們的興趣,表演的過程也進一步加深了孩子們對課文的理解,豐富了體驗,鍛鍊了口頭表達能力,展現了孩子們的個性,對課文也是一次再創造。)

(小組內演一演,指導巡視,並指一組表演。)

他們演得怎樣/

(組織生生互評,提倡欣賞的評價。)

青蛙聽了小鳥的話會怎麼做?誰能接着往下演一演?

(激發了學生想象,進一步理解寓意。)

學習了課文,你想說什麼?

(學生大膽展示收穫,交流展示,張揚了個性。)

三、鞏固識字,寫字。

1、精彩的表演進行到這兒,有一個生字寶寶着急了,他對我說:“老師,老師,快讓我和同學們見見面,大家可別把我忘了?”(出示字卡“信”)你還記得他嗎?(用“信”擴詞,評選擴詞大王。)

(激發興趣,吸引學生注意,以孩子們喜歡的方式鞏固生字,寓教於樂。)

2、我們書後的田字格里還有5個生字寶寶正等着我們寫呢?(出示田字格中的範字)你認識他們嗎?(齊讀生字)

你認爲哪個字難寫?(學生自主提出難字,使學生學得更主動。)

看到“蛙”字你想到了哪個字?(學生:窪、娃、哇……)

(啓發學生思考,聯想舊知,鞏固了生字,拓展了知識。)

你爲老師寫好字提些什麼建議?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變被動地看字,練寫爲自主發現字在佔格和筆畫應注意到什麼,學生學得輕鬆而主動。)

(同桌互評)

四、你有什麼收穫?

(學生各抒已見,展示收穫,體驗成功)

五、作業

收集與坐井觀天意思相近的成語故事!

(培養學生自主積累意識。)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課時目標】

1、讀通課文,學會

“曬、池、浮、黑”

四個字,會認讀“碰、雹”。區別“落、打、飄”的詞義。

2、能說出水的幾種變化形態,初步瞭解水的變化過程。

3、激起小學生愛水的思想感情。【課前準備】

寫有“雲、雨、雹、雪”四塊卡片,四個帶有箭頭的卡片。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一、謎語揭題

1、學生猜謎:謎底是雲、雨、雪、雹子

2、揭題:我是什麼

激起學生注意

二、初讀課文

1、請學生讀課文,請給自己提提讀懂課文的要求。(自由、大聲朗讀課文,自己圈出生字,讀準字音,標上段落序號,想想課文說了什麼?)

2、檢查有幾個自然段,再檢查生字。會認讀“曬、池、浮、黑、碰、雹”。

自主確定學習小目標

三、再讀課文

1、讀了課文,你猜出了“我是什麼?”

(師在在黑板的左下角板書:水)

2、你是怎麼知道的?

3、師:原來我就是“水”啊!瞧!多可愛的小水珠呀!(板書:水),它還會變呢!你們願意做小水珠嗎?(願意)那好,今天咱們都是可愛調皮的小水珠了。

自主確定學習內容

四、精讀其中一段(隨機出示:)第一段

1、師:現在我們一起走進課文的第一段,看看我們能變什麼呢?自己讀一讀這一段。(自由讀)

2、師:變成什麼了?誰來說?那,是怎麼變的?

指名一生讀,說說你喜歡雲的什麼?

生:喜歡雲的變化多端。

生:喜歡雲的美麗。

3、反饋,多姿多彩的雲朵被大家所喜歡。我們知道,當它穿着白衣服的時候,我們叫它

(白雲);穿黑衣服的呢?叫黑雲;披紅袍呢?(紅雲);紅雲出現在早上時,叫──;出現在傍晚時,叫──你知道天上還有什麼雲?烏雲、彩雲(高中低)。現在我們都變成雲,,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們的漂亮衣服吧!

(出示雲的各種圖片)

4、大家根據自己的理解,再來讀讀第一自然段,可以一人讀,表演讀,或幾個人合作讀。

師:喜歡嗎?

生;喜歡

師:誰能讀出這種喜歡。

5、自由讀──指名讀。(評價:一般:誰能讀這種喜歡。好:從你的朗讀中我想你一定穿上了漂亮的衣服很得意。誰願意挑戰他?特別好:瞧,你讀得樂滋滋的樣子一定很喜歡。

6、學着他們的樣,自由再讀──男女賽讀──大家齊讀。

積累詞語

自主選擇學習形式

五、精讀第2段

1、隨機出現第2段中的1、2句、第3句或第4句。

師:老師請四人小組合作學習

2、看課件理解,學生練讀。

3、指名學生朗讀。說說爲什麼這樣讀?(讀出不同的語氣、速度等。)理解:“落、打、飄”。

4、指導讀雨落得溫柔,冰雹打得野蠻。雪花飄得輕逸。

理解、朗讀相結合

六、根據課文第一、二小節,再結合板書說說水的變化

小結:看,雨、雪、雹子回來後又將變回水的模樣,水就這樣不斷地循環變化着,現在你明白,雪孩子爲什麼能化成雲,雲裏爲什麼能落下下雨了吧?不過,要想真正認識水娃娃,瞭解水娃娃,咱們還得去它的家看看,還得去熟悉它的脾氣。這些,大家可以在下節課再學習。

再次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選擇學習形式。

七、寫字指導

1、出示要寫的字:衝、曬、池、浮自己讀一讀。

2、交流寫字過程中要注意的地方。

3、老師範寫。

4、生寫,老師巡視。

八、(機動)出示與生字有關的文章讓學生讀一讀,鞏固生字

九、作業

水還有哪些變化?課後畫畫,再寫上幾句話。

把課文內容和說話練習結合在一起,既理解水循環的線路,又激起新的疑問。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教學目標:

1.抓住文中的重點語句,體會白楊的特點和爸爸的心願。

2.體會借物喻人的寫作特點。

3.透過理解重點段落,向白楊和“爸爸”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體會課文要表達的深刻含義。

2.學習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

難點:領會爸爸給孩子介紹白楊樹那段話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同學們、你們都是寧強人嗎?那你們舉得寧強的山怎麼樣?水怎麼樣?環境怎麼樣?(出示寧強風光圖,引導至山好、水好、環境好)

現代社會,由於一些地區的環境被污染,很多人做夢都想這生活在像我們寧強這樣山清水秀的地方。但這個地方你們覺得怎麼樣?(出示大戈壁圖片;引導至荒涼)可就有人願意在這個地方工作,並且還帶上了自己的孩子,他們就像這大戈壁上生長的這種植物白楊一樣,深深紮根在這裏。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白楊有關的課文:《白楊》 板書:白 楊 (要求齊讀課題)

二、感悟白楊

1.同學們,《白楊》這篇課文你們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誰能說說課文這樣講了什麼?

2.爸爸是怎樣給孩子們介紹白楊的呢?現在請同學們開啟課本,默讀課文,畫出“爸爸”評價白楊的語句。

(學生讀完後指名學生回答問題,並詢問其他同學有無不同意見。引導至“爸爸”評價白楊的話,要求學生齊讀並數數總共有幾句話。)

(1) 出示第一句話

提問:“從來”是什麼意思?“直”有什麼含義?(引導學生搶答,並評價學生的積極精神)

白楊本來就是這麼直說明白楊:本性正直(板書)。

(2) 出示第二句話

提問:白楊選擇生長地方嗎?從文中的哪兒可以看出來?那文中的白楊生活的環境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

(要求在文中找出描寫白楊生長環境的句子。指名讀畫出來的句子,詢問有無不同意見,引導至課文第一自然段。要求齊讀,並思考他們的生長環境怎麼樣?用一個二字詞語來總結:荒涼。)

正因爲白楊不選擇自己的生長環境,因此才能在如此荒涼的大戈壁生長,請同學們再聯繫這句話(這屏幕)說說白楊有什麼樣的品質?

(指名回答,教師予以積極表揚)

(3) 出示第三句話

要求齊讀,讀完後接着問:他們面對雨雪怕了嗎?面對洪水怕了嗎?雨雪和洪水就相當於困難,面對困難而不害怕我們稱之爲什麼?(堅強)面對這些困難白楊放棄生長了嗎?面對困難而不放棄我們可以稱之爲:不屈服。總結起來叫:堅強不屈

小結:透過我們的認真研究發現白楊的優秀品質真不少,說實話,老師真的很佩服這些白楊,對它們是一種崇敬,誰能帶着這種崇敬有感情的讀讀這個自然段呢?

三、領會“爸爸”的心願

1.但作者僅僅只是在讚美白楊嗎?從文中的哪兒可以看出來?趕緊照出來告訴大家。(他也在表明着自己的心)

2.爸爸到底在幹什麼,孩子們知道嗎?(不知道)那他們知道什麼呢?(要求用文中的話來回答,教師予以引導,並肯定學生的見解,並出示課件。

同學們現在想想孩子們可能知道什麼呢?(要求同桌之間根據三個“只知道”分開來想象“不知道”進行交流。)

指名彙報交流情況,合上課本師生一起總結。

3.爸爸把孩子們帶到新疆是想讓他們長大後幹什麼?(和爸爸一樣建設邊疆,這就是爸爸的心願)

四、學習最後一自然段;體會寫法

1.要求齊讀最後一自然段,想想:大樹象徵着什麼?小樹象徵着什麼?

2.思考:陷入沉思的爸爸爲什麼嘴角突然有了微笑?

(“大樹”其實就是象徵着像爸爸這樣的邊疆建設者,“小樹”其實就象徵着孩子,大樹呵護着小樹,就相當於爸爸培養着孩子。小樹能長大保衛隔壁,孩子也能長大建設邊疆,奉獻邊疆。其實這也正是爸爸的心願。)

3.同樣具有白楊品質的爸爸更值得我們崇敬,請同學們帶着對爸爸的崇敬再次朗讀這一段。

4大樹象徵着像爸爸這一類建設邊疆的工作人員,小樹象徵孩子們,這種藉着事物來表達自己志向的寫作方法我們稱之爲:借物喻人。

五、課堂小結

五十年前的新疆那真的是一片荒涼,而現在的新疆是什麼樣子的呢?請同學們課後透過查詢資料去了解了解現在的新疆。去看看新疆在一代代建設者的辛勤建設下變成了什麼樣子。

板書:

白楊

本性正直

不擇環境邊疆建設者

堅強不屈

教學設計方案 篇6

識字

教學目標:

基礎性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正確規範地書寫。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詞語。

2、認真觀察圖畫,能把圖上描繪的事物與所學的詞語聯繫起來,憑藉圖畫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理解詞語。

3、瞭解大自然的美麗景色以及有關的民族風情。

提高性目標:

當小導遊,選擇一組詞串練習說話,並有條理地寫下來。

教學重難點:

重點:看圖識字、識詞,讀好韻文

難點:創設情境使識字與認識事物結合,發展學生語言、思維,感悟桂林山水的美麗

課時劃分:2課時

教學方法手段

圖文結合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認讀生字,誦讀詞串,並結合圖畫和生活實際理解詞語,積累詞語。

2、初步領略桂林秀麗的自然風光,瞭解壯鄉的風土人情,感受祖國山河的無限美好。

3、能正確、規範、美觀地書寫“碧、峯、影”。

教學過程:

板塊一

(一) 教學內容:激情匯入,檢查預習

(二) 教學目標:

1、透過激情匯入,初步感知桂林山水的美。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韻文。

(三) 教學過程:

1、畫面激情匯入:

(1)同學們,咱們的祖國山清水秀,有許多著名的遊覽勝地。我們國家的XX區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大家想不想去看看。

(2)交流:你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

(3)到廣西遊玩,一定要去欣賞桂林山水,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最美之處就是灕江,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乘上游輪,到灕江上觀賞一番吧。

2、檢查預習情況

(1)出示詞串,說說哪些詞串在讀的時候要注意的?

(2)學生交流,重點指導“秀峯、倒影、駱駝”的朗讀,指名讀,齊讀。

(3)同桌互讀檢查。

(4)齊讀

(四)教學意圖:有的放矢,難讀的或容易讀錯的有針對性地指導,並同桌檢查,做到人人過關。

板塊二

一、教學內容:學習韻文

二、教學目標:認真觀察圖畫,能把圖上描繪的事物與所學的詞語聯繫起來,憑藉圖畫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理解詞語。

三、教學過程:

(一)第一行詞語:

1、我們的遊船已緩緩駛入灕江,多麼可愛的灕江呀!

2、讓我們站在船頭看一看這美麗的風光,你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

(1)碧水:

a、學生交流

b、師:是呀,灕江的水美。像碧玉一般的清澈,這就是“碧水”誰來美美地讀讀這個詞。

c、我們文中是用“碧水”一詞來寫灕江的水美,還有一段文字也是寫灕江的水的,大家來聽聽,想想它寫了灕江的水有什麼特點?

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得彷彿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老師配樂朗讀,學生齊讀

(2)秀蜂

a、你還看到了什麼?桂林的山是怎樣的?學生交流

b、與你以前看到的山有什麼不同?

c、師:是呀,桂林的山多麼清秀呀,誰來讀?齊讀

(3)倒影

師:水美、山美,碧水倒映着請山,就更美了!

把你看到的倒影讀出來,比一比誰看到的最美。個別讀,齊讀。

3、讓我們把看到的景色美美地讀出來。齊讀第一行詞語。

(二)第二行詞語:

1、我們的輪船繼續前行,聽,耳邊傳來了動聽的歌聲,我們循聲望去,你看到了什麼?

2、: 對歌 榕樹 壯鄉

3、學生看圖交流對“對歌、榕樹”的理解

3、師補充簡介壯族: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壯族人民愛唱歌,壯鄉有“歌的海洋”之稱,人們喜歡用歌聲表達自己的感受,他們還喜歡依山傍水建屋,在青山綠水中生活,日子那樣的幸福美好。

4、少數民族的生活是那樣多姿多彩,誰願意帶我們去看一看,讀好這組詞。

(三)第三行詞語:

1、走出了壯鄉,輪船漸漸駛進羣山之間,這裏的山真有趣呀!師配樂讀第三行的詞。

2、交流:看到這三個詞,你彷彿看到了哪座山?

3、象鼻 駱駝 筆架

4、這麼有趣的山峯,誰想讀?

5、其實桂林還有很多各有特點的山峯,師介紹:看,這座山多像一輪彎月,所以叫月亮山;瞧,在這座山上,你仔細數一數的話,能數出九匹馬呢;再看這座山,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它就是彩疊山……

還有一段文字也是寫桂林的山的,想不想聽聽,山有什麼特點?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峯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峯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

(四)第四行詞語:

1、我們的行程即將結束了,眼前又出現了一幅畫,自己讀讀第四行的詞語,你彷彿看到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2、指名讀詞語

3、看圖交流了解:鸕鶿

3、交流看到了怎樣的畫面?把這美麗的畫面讀出來。齊讀這組詞。

(五)總結指導讀好韻文

1、(出示配樂畫面):無論是晨曦、白天、還是晚霞當中,灕江兩岸的美景都是如詩如畫:這樣的山圍繞着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着這樣的山,再加上空中雲霧迷濛,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讓你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2、這美麗的畫卷,識字2用了12個詞語就把它們都展現在了我們眼前,讓我們好好地來讀讀這篇韻文

3、自己先讀讀,我們還要比一比,看誰讀得好,下節課要請他來當小導遊,帶我們去遊灕江。

四、教學意圖:

根據每組詞的難易,分配不同的教學時間,採用不同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大致瞭解詞意,帶着理解和畫面讀好詞語,同時也注意對整篇韻文的朗讀指導,給學生課文的完整行。並在本板塊中嘗試補充了與內容有關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內容,在教學設計中體現有機地結合使用,讓學生由詞的感悟過度到對篇章的賞析感悟,逐步培養學生的語感美。

板塊三

(一)教學內容:指導書寫“碧、峯、影”3個生字

(二)教學目標:會正確、美觀地書寫這3個字。

(三)教學過程:

1、碧 峯 影

2、觀察字形,什麼結構的字。

3、交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憶 ;寫時要注意的地方。

4、師範寫.

5、學生練習描紅、書寫,師提示寫字姿勢。

(四)教學意圖:

這一板塊的設計旨在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學會臨帖,把字寫美觀。

作業設計:

a類:完成《習字冊》。

b類:背誦詞串。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當小導遊,選擇一組詞串練習說話。

2、能正確、美觀地書寫“鼻、駱、駝、架、廊”。

提升性目標:

當小導遊,選擇一組詞串練習說話,並有條理地寫下來。

教學過程:

板塊一

(一)教學內容:練習說話

(二)教學目標:當小導遊,選擇一組詞串練習說話。

(三)教學過程:

1、複習匯入:

(1)整個灕江好像一條百里畫廊,充滿着詩情畫意,誰能有感情地背誦詞串。

(2)齊背。

2、水如碧玉,清澈見底;山是奇峯,挺拔秀麗,真是百看不厭。誰能當一回小導遊,帶領我們再次去飽覽無限美好的風光?要求: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組詞串說幾句話。

3、小組內進行小導遊演說比賽。

4、全班交流,師生共同評價,表現優秀的給予獎勵。

(四)教學意圖:延伸性學習將課內外知識聯繫起來,運用課堂上掌握的知識和能力創造性地設計導遊詞,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的語文實踐能力。

板塊二

(一)教學內容:指導學生書寫剩下的5個生字。

(二)教學目標:能正確、美觀地書寫“鼻、駱、駝、架、廊”。

(三)教學過程:

1、出示生字,讀一讀,說說你會用什麼方法來記住這些字?

2、觀察、討論:在這些字中你覺得哪些字比較難寫?提出來討論、交流。

3、師示範,重點指導“鼻、廊”的書寫。

“鼻”:先看清結構特點,再看教師示範,然後在書上描紅。“鼻”也作偏旁,讀作鼻字旁。

“廊”:注意裏面的”郎”部,下面只有一點。看教師範寫,再在書上描紅。

4、學生練習描紅、書寫,師提示寫字姿勢。

(四)教學意圖:

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性,尊重了學生的不同想法。透過交流、討論,把枯燥乏味的寫字教學變成了學生展示才華的陣地,學生不僅從中學到了識字寫字的方法,更主要的是激發了識字寫字興趣,寫好字成了他們主動的願望。

作業設計:

a類:1、繼續完成《習字冊》。

2、完成《補充習題》。

b類:選擇一組詞串寫幾句話。

教學設計方案 篇7

一、比賽目的:

深入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積極建構“限時講授、合作學習、踊躍展示”的課堂教學模式,大力促進現代資訊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促使教師樹立新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基本技能,充分調動我校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熱情。

二、參賽對象:

1979年1月1日後出生的所有青年教師。

三、比賽方式和比賽地點:

分組分科命題,賽後集中評比。語文、數學、英語在崇德樓3樓計算機房1,其它學科在機房2,具體座位到時見座位表。

五、比賽時間:

1月7日(週三)下午3:00開始。

六、比賽要求:

(一)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符合課程標準要求、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狀況,體現對學生知識、能力、情感與思維等方面的發展要求。行爲動詞使用準確。

2.教學內容及重點、難點把握準確,分析清楚;學生學習水平表述、學習習慣和能力分析準確、切合實際。

3.教學過程設計層次分明,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各個教學流程之間有設計意圖的表述,能反映教學內容、師生互動和可能出現的問題及對策。

4.教學方法選用適當,有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有利於教學難點的解決,有利於教學重點的突出,有利於學生思維的激發。

5.注重形成性評價,能夠合理地設計出衡量學生是否達到教學目標的教學評價方法和手段。

6.文檔內容完整,條理清楚,格式美觀整齊;文字、符號、單位和公式符合國家標準,文字敘述簡潔、明瞭,字型和圖表等運用恰當。

(二)課件製作

1.參賽教師自己準備U盤拷入相關教學課件資源,比賽時計算機房網絡關閉;

2.課件的取材適宜,內容科學、正確、規範。

3.課件的設計新穎,使用恰當,在教學中具有一定的啓發性,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4.操作簡便、快捷,交互方便,適用於教學。

5.畫面設計美觀,有一定的藝術性。

七、考覈評分:

1、由教務處組織評委評分(評委名單另行通知)。

2、評分時課件去掉老師真實資訊,採用編號;

3、根據比賽成績評比出一、二等獎。

教學設計方案 篇8

【教學目的】

1、認識10個字,會寫“不、開”。認識偏旁“人、刂、灬、冫”。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認識10個字,指導“不、開”的書寫。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爺爺和小樹的故事,開啟書,自己讀一遍課文,看看這些字你都會認了嗎?一邊讀一邊牢牢地記在心裏。

2、按自然段讀:老師讀第一自然段,男生讀第二自然段,女生讀第三自然段。

3、導語:你們看這棵小樹長得多好呀!那你們知道嗎?樹葉下面可藏着許多祕密呢!誰願意揭開祕密?

 二、新課:

1、師將深色葉子翻開(書上詞)

小傘、爺爺、撐開、穿上、暖和、一棵樹、冷熱、給我、來到

⑴兩人互讀:誰有不正確的及時幫他糾正。

⑵請學生當小老師,會讀哪個就帶着大家讀哪個。

2、這些詞裏有咱們這節課要認的10個字,他們也在樹葉下面藏着呢,快看看都是誰?

傘、爺、棵、到、冷、熱、給、開、穿、暖

⑴你都認識他們嗎?自己快認一認。

⑵指名當小老師,帶讀這些字。

⑶重點字挑出來,再讀,“爺、到、冷、熱、傘”認識“父、人、刂、灬、冫”偏旁。

⑷透過圖,用基因識字的方法講解“父”:古時候,兒子犯錯了,爸爸教訓兒子的時候,手裏要拿着一根棍子,就是父。“爺”的下面部分好象是腿骨彎曲的樣子。

還學了哪個字有“父”?(爸)擴字:爹、斧、釜

3、遊戲:試試誰的反應快!

將本課要認的字發給學生(兩人一組,一組一個字)

學生說字,拿這個字的學生站起來,帶讀。

4、兩人一組用字組詞,再說一句話。

5、朗讀課文,把這些字記住。

6、我會寫。

“不”:

⑴觀察:有幾筆寫成?

⑵每一筆是什麼?

⑶觀察每筆的位置。

⑷師範寫。

⑸生描紅筆順,再獨立寫一個字。

“開”學生自己觀察自己寫。

 三、練習

聽老師說詞或句子,有今天學的哪個字,請你把它挑出來。

暖風、暖氣、暖洋洋

冬天到了,天氣冷了。

我有一把漂亮的雨傘。

熱水、熱氣、熱毛巾

小紅送給我一支鉛筆。

開車、開門、開燈、開啟

教室門口有一棵樹。

我扶爺爺過馬路。

穿衣、穿戴、穿鞋、穿着

教學設計方案 篇9

課題名稱《認識鐘錶》

移秀蘭 溱潼中心小學

一、概述

·小學數學一年級

蘇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84、85頁一課時 · 認識時針、分針、整時、大約幾時 · 認識鐘錶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 初步認識鐘面,會看鐘面上的整時和大約幾時

2、過程與方法:發展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建立時間觀念,從小養成按時作息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發展初步的數學應用意識。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本單元在學生掌握20以內數的基礎上,聯繫日常生活的需要認識鐘錶面上的整時和接近整時。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時間既熟悉又陌生。有些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認識鐘錶的經驗,但他們認時間、看鐘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體的;也有些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時間觀念差,對鐘錶的知識感到陌生。這就需要在老師的引導下,提升、概括科學地認識鐘錶的方法,同時,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教育,培養學生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設計理念:設計本課時力求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教學之中,整堂課都以學生自主探究和活動爲主,讓學生透過實際操作、親自體驗,認識鐘錶。擬在本課教學中體現以下幾點: (一)知識呈現生活化:“數學的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新課程理念之一。新知從生活中自然匯出,使學生初步感知“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使數學課堂迴歸兒童的生活世界。

(二)學生學習自主化: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認識鐘錶面、認識整時刻、判斷大約幾時等,都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在充分的動口、動手、動腦的探索過程中自主獲得。

(三)學習過程活動化:新課程以學生主體活動爲主要方式,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發揮資訊技術的優勢

恰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情境,激起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與慾望,使學生總能處於一種新奇、興奮、快樂的活動氛圍中,親自實踐,大膽探索。

五、教學資源與工具設計

教學準備:課件,鐘面模型等。

六、教學過程

一)匯入

1、(滴嗒滴嗒,滴嗒滴嗒??會走沒有腿,會說沒有嘴,它會告訴我們,什麼時候起,

什麼時候睡)。師:猜猜它是誰?

教師透過猜謎語,激發了學生強烈的興奮感,營造了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氣氛。 2、課件出示一些漂亮的鐘,教師提問:你們喜歡它們嗎?爲什麼?

學生回答後,教師揭示課題:是啊,鐘錶不僅外型漂亮,還可以告訴我們時間,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有關鐘錶的知識。

(二)動手操作,交流,探究知識 1、認識鐘錶

設計這一環節時,我注重給學生提供觀察與思考,發現與表達的空間,注重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機會,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激發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先讓學生觀察鐘面,看看鐘面上有些什麼,然後小組交流

學生彙報觀察結果,教師板書:時針 分針 12個數 2、教學整時

這一環節在教學形式上應重視學生的獨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機結合,因此在課堂中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使每個學生都有一塊屬於自己的思維拓展空間。

出示3時的鐘面,讓學生說說表示的是是什麼時刻?你是怎麼知道的?

再出示1時、4時、6時的鐘面,讓學生說說是什麼時刻,然後再提問:1時、4時、6時的鐘面上,都有什麼共同的特徵?分針都指着什麼數?你能用一句話說說看整時的方法嗎?

小組討論看整時的方法,透過討論發現學生個性化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連一連:學生口頭回答鐘面時間,鞏固看整時的方法

說一說:將整時融入小明一天的作息時間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將鐘錶知識與實際生活自然地結合起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大約幾時

出示7時、7時不到和剛過7時三個鐘面 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三個鐘面的時間

小結:一個是7時不到,一個是剛過7時,我們把它們都叫做大約7時 師追問:這兩個都是大約7時,有什麼不同呢? 生:一個是7時未到,一個是剛過7時 說一說:讓學生說出鐘面上大約是幾時 (三)鞏固練習

1.畫一畫:先讓學生透過觀察判斷出缺少的是時針還是分針,再借助直尺畫出鐘面上缺少的針,這裏還要提醒學生注意畫時針和分針的區別。

2.掌握用上午、下午這些詞語表示時間

這一環節透過讓學生髮現、思考、討論有挑戰性的問題,瞭解時針每天要在鐘面上走兩

圈,所以一天要走兩個10時,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使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出示兩幅表示10時的圖,讓學生觀察,看能提出什麼問題?透過觀察學生髮現兩個都是10時,但不一樣,一個是上午10時,一個是晚上10時。

提問:一天有幾個8時,幾個9時?

3.撥一撥:學生在鐘面上撥出自己起牀和睡覺的時間,然後同桌的同學說一說,要求說完整。教學這一環節時,教師順勢教育學生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時間,養成按時起牀按時睡覺的好習慣。

4.說一說:讓學生說說自己的一天是怎樣安排的?

根據兒童的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如幾時起牀,幾時睡覺,豐富了學生對時間的感性認識,使學生 充分感受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學生對時間的觀念,聯繫了學生生活實際,突出了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四、全課小結。

教學內容與

教師的活動

媒體的運用

學生的活動

教師進行邏輯選擇

七、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課利用多媒體組織教學,有效突出了重點,分解了難點;多媒體介入了學生感興趣的鐘面,激起了學生說的慾望。課堂效果顯示學生能較靈活地運用自己小結出的方法進行練習。課後反饋反映出學生透過語言項目的學習,對認識鐘錶已經基本理解,包括認識整時和大約幾時大多數學生掌握良好,由練習反饋也可知。

八、幫助和總結

教師的作用就在於引導學生如何更有效地學習新知,儘可能將學生的學習效率最優化;同時教師還需創設有利於學生學習的環境,如藉助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觀察、思考、交流、比較、總結,從而更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