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藥》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藥》教學設計

1、領會《藥》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

2、透過課文瞭解情節與人物性格的關係。

3、透過課文學習分析情節結構(特別是雙線結構)和歸納主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

1、瞭解本文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

2、理清本文的情節結構。

教學時數:三教時 備 注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匯入新課

今天我們開始學習第五單元。本單元是小說單元,也是本期學習的第二個小說單元。第五單元的單元要求是:小說的情節和主題。下面請同學們翻開課本265頁把“小說的情節和主題”瀏覽一遍。要求畫出:1.情節的定義;2.情節包括幾個部分;3.閱讀小說時對情節要注意的三個“是否”;4.主題的定義;5.分析主題時要考察的三要素和兩要點(教師巡堂,檢查學生是否畫對)。下面我們將以這些知識來指導我們閱讀分析《藥》

教師板書課題、作者並釋題:“藥”是用來幹什麼的?(醫治人們病苦,療救社會)現在我們就來看看小說的思想內容是否能回答這個問題(留下懸念,待學完本文後討論)。

二、指導預習

學生閱讀“預習提示”,教師提問並歸納“提示”要點。

三、研習新課

一、初讀課文,瞭解小說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

要求:

(1)請把能體現小說時代背景和社會政治情況的有關人物服飾、語言、環境描寫的文句勾畫出來。

教師巡堂點撥,逐步縮小範圍(尤其是環境描寫方面的),引導學生把“思考和練習”一的1—4句畫出即可。

(2)討論:作者透過上述描寫,反映了怎樣一個典型環境?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本文反映的是清末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一方面是清政府對革命者的殘酷鎮壓;另方面是革命者絕不會因遭受挫折而消沉。(完成“思考和練習”一)

四、二讀課文,理清本文的情節結構

“所謂情節,就是小說中用以表現主題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組織的生活事件。”學生第二遍閱讀課文時要求準備:

(1)講述《藥》所包含的兩個故事,要把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發展變化與結局交待清楚,要給小說的四個部分各擬一個小標題。

(2)討論:《藥》的情節包括幾個部分;比較兩個故事敘述方法上的區別。

(3)討論:小說兩條線索是怎樣連接、交織、融合在一起的。

在以上講述和討論過程中,教師訂正、篩選學生的語言,板書小說明、暗並行的雙線結構圖),同時完成“思考和練習”三第一部分。

板書依次出現的順序應是:1.華家的故事情節;2.夏家的故事情節;3.兩個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4.明、暗線;5.兩條線索的連接、交織、融合的.地點。主題暫不板書,待分析完人物後再歸納。

五、後記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領會《藥》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

2、透過課文了解情節與人物性格的關係。

3、透過課文學習分析情節結構(特別是雙線結構)和歸納主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

1、瞭解本文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

2、理清本文的情節結構。

教學要點

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

小說是透過故事情節來展示人物性格表現主題的。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藥》的“情節的設計是否有力地表現了人物性格”。

教學過程:

一、華老栓(《藥》的主人公)

1.華老栓的身分與社會地位是怎樣的?

一個沒有覺悟的勞動羣衆,經濟困難(如,“滿幅補釘的夾被”見215 頁),地位低下(如,“兩個眼眶,都圍着一圈黑線”還要對客人“笑嘻嘻的”)。

2.華老栓有哪些性格特徵?

愚昧、落後。他愛子心切,深信人血饅頭能夠治兒子的病,他能爲買到這種藥深感“爽快”(如,對他“……覺……變……得……有……”這些充滿信心的神情描寫。完成“思考和練習”四、2),感到“幸福”(如,對他“……別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的心理描寫。完成“思考和練習”四、3),他只關心兒子,對革命不關心更不理解,不知他兒子吃的人血饅頭正是革命者的鮮血(

“……那紅的還是一點一點的往下滴”)。這又表現了他麻木、無知。但他又和一切勞動者一樣,具有勤勞、善良、儉樸的品格(見:高潮部分對老栓的外貌、動作的直接描寫和側面描寫;開端部分有關對老栓的動作描寫;如,“老栓接了”顯得莊重,“抖抖的裝”顯得激動,“按了兩下”顯出小心瑾慎,這些都聯繫着他內心活動顯現着性格;再如,“吃一驚”不但寫出場面的可怕,並顯現了老栓的膽怯,“按一按”寫出了老栓的錢來得不易和對錢的珍惜,以及對兒子醫病的渴盼,“摸出洋錢,抖抖的想交”寫出了他對錢珍惜及驚懼神態,又“不敢拿他的東西”更體現了他的膽怯與善良及其矛盾心情),應當說這些纔是他性格的主要方面。

3.作者對他的態度怎樣?

可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來概括。既同情他的不幸,又批判他的愚昧落後;他的愚昧落後是封建統治者長期統治造成的。

二、夏瑜(《藥》的主人公)

分析之前,教師可介紹一些夏瑜這個人物形象的背景材料(, “關於秋瑾烈士被害和《藥》的創作”以及補充資料

“關於《藥》的素材”)並適當講解一些生活原型與藝術典型的關係。分析夏瑜時應緊扣課文進行分析。

夏瑜在作品中沒有出場,作者主要是透過劊子手和茶客的談話來側面描寫他的行爲思想。

1.夏瑜的身分、家境和對革命的認識是怎樣的?

夏瑜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者。家境貧寒,對革命矢志不渝,具有革命者英勇無畏、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和爲革命而獻身的精神(見高潮部分)。

2.作者對他的態度怎樣?

既讚揚其精神,也形象地指出他的鬥爭的悲劇性;即,他的主張、行動、犧牲未能贏得羣衆的理解、支援、同情;但他的犧牲並非毫無影響。(參見高潮和結局部分)

三、康大叔

1.他的身分與社會地位是怎樣的?

是封建統治階級統治和鎮壓羣衆的工具,是直接殺害夏瑜的兇手,但還不是罪魁禍首。他對羣衆蠻橫兇惡;對革命極端仇視。是個窮兇極惡貪得無厭的劊子手。(其間可聯繫人們對他的“笑”和“敬”的後面隱藏着“怕”來分析,適時完成“思考和練習”二)

2.康大叔有哪些性格特徵?

他兇暴、殘忍、貪婪、無恥(課文關於對他的語言、裝束、動作描寫,尤其是那些動詞的使用來分析,如:嚷、搶、扯、裹、塞、抓、擔、捏、哼——表現了他的兇狠、貪婪;闖、披、散、捆、嚷——表現了他的蠻橫、兇暴。並透過對作者選詞的推敲,同時完成了“思考和練習”五)

作者以鮮明的愛憎描寫了以上三個人物,也可說是三類人物的典型;即,資產階級革命者、人民羣衆和封建統治階級的爪牙,情節的設計有力地表現了人物性格。至於對一幫茶客的分析,教師可參看教參。華大媽的性格與華老栓有相似處,這裏從略;夏四奶奶的性格,可在講授課文《夜》時再聯繫着談。

四、後記

第三教時

教學目的:

1、領會《藥》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

2、透過課文了解情節與人物性格的關係。

3、透過課文學習分析情節結構(特別是雙線結構)和歸納主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

1、歸納《藥》的主題。

2、聯繫《藥》的情節初步理解閱讀小說時要注意的情節設計的後兩個“是否”。

教學過程:

教師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上兩節課的授課內容後,佈置學生討論以下四個討論題。

一、《藥》的主題

在學生分析小說主題時,教師應按單元知識向學生提出:“首先要從人物、情節、環境出發,進行認真的考察。”“其次,還得了解小說創作的時代背景和作家創作小說的動機。”

在討論時學生可能提出多種見解,教師也不妨將教參“補充資料”的五種提法出示(見教參),以引起學生討論。我們的意思是贊成課文“預習提示”的見解,因爲其中注意到了作者的創作動機。《藥》的主題可作以下

概括:

小說透過描寫華、夏兩家的悲劇,控訴了封建制度的罪惡,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鎮壓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動本質;更重要的是,它透過“藥”這一發人深省的事件,表現了羣衆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作品反映了當時殘酷的現實,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二、根據本文主題,談談你是怎麼理解作品把夏瑜的英勇獻身作爲暗線來安排?這樣寫,對錶現主題有什麼好處?(完成“思考和練習”三要求回答的

部分答案見教參)

三、《藥》的標題有什麼作用?

揭示主題。(見教參)討論這個問題時,教師應照應起始課釋題時留下的懸念來作結。

四、情節

單元知識短文中指出:“閱讀小說時,要注意情節的設計是否有力地表現了人物性格,情節的發展是否由人物性格的內在力量所推動,人物的行動和行動方式是否由其獨特性格決定的。”聯繫《藥》的情節發展談談你的一點看法。

這些問題的回答應當說都是肯定的。第一個“是否”由於在分析人物時學生已有較多的感性認識,這裏討論可着重討論後兩個“是否”。教師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以課文第四部分(結局)爲例來研究,一方面易於達到目的,另方面也可加深這部分思想內容的理解。根據討論情況,教師可適時提出啓發性的問題。

(1)第四部分(結局)爲什麼會出現華大媽、夏四奶奶上墳這個情節 ?爲什麼在夏瑜的墳頭上會出現花環這一細節?

由於小栓的病未能對症下藥,死是必然的。兩位母親在“這一年的清明”要去上墳,正是母親對親子之愛驅使;至於墳頭上要出現花環,不但是爲了展示華大媽和夏四奶奶的愚昧不理解,更重要的是革命者夏瑜的思想行爲並非毫無影響的必然顯現。因此說華大媽、夏四奶奶上墳以及夏瑜墳頭上的花環這一情節和細節的出現,都是由人物性格的力量推動的。學生只要談得出或理解到這些,可說對情節的發展與人物性格的關係有了初步的理解。

(2)爲什麼夏四奶奶上墳時,見華大媽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躊躇”,臉上出現“羞愧”?

因爲,一方面她不理解她兒子的行爲是革命的,另方面她又懷念被清政府殺害的兒子,但又怕人發現,她的表情,正是她這種內心隱祕的矛盾心理的反映(完成“思考和練習”四、4)學生只要能談得出或理解到這些,就是對人物的行動和行動方式是由其獨特性格決定的有了初步理解。

五、佈置作業

每小組選出一名對戲劇創作較有興趣的學生執筆,用《藥》的第三部分(高潮)內容爲材料,以《茶館人物譜》爲題,將該部分改爲獨幕劇

六、後記

標籤: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