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延安,我把你追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

《延安,我把你追尋》教學設計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大體瞭解延安精神的內涵及發揚延安精神的意義。

教學過程 :

一、揭示課題,瞭解背景

1.檢查自學,匯入 新課。

學生結合課前蒐集的資料,介紹有關延安的內容。)

2.簡介背景,揭示課題。

作者爲什麼要追尋延安,追尋它什麼?我們共同來學習課文。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全詩。(也可以播放錄音)

2.學生初讀全詩。

(要求學生藉助工具書、掃除朗讀障礙,把詩句讀準、讀通。)

3.組內交流課前蒐集的資料。

(透過學生之間的資料交流,初步感知詩的內容。)

4.再讀全詩,質疑。

5.自由朗讀,體會感情。

三、理解詩句,突破難點

1.小組合作交流,理解詩句內容。

(組內交流時,要求組長把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作上記號。)

2.集體交流,教師點撥。

“我們毫不猶豫丟掉了老牛破車,卻不能丟寶塔山頂天立地的脊樑”

“老牛破車”代表過去落後的生產條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寶塔山頂天立地的脊樑”代表延安精神。“毫不猶豫丟掉了”與“不能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意思是說我們非常堅決地丟掉了貧窮和落後,卻不能丟掉偉大的延安精神。

3.揭示課題,感悟中心。

透過各種形式的朗讀來理解、感悟這首詩所抒發的追尋延安的迫切心情。

(1)詩的第二小節中所講到的幾個地方分別代表了當年延安的哪些精神?

(2)第三小節中“延安窯洞溫熱的土炕”指什麼?第四小節中“寶塔山頂天立地的脊樑”又指什麼?

(3)你怎樣理解“追尋延安”?

四、指導朗讀,引起共鳴

在學生理解了詩的內容、感悟到全詩思想感情的基礎上,採用指讀、組內互讀、班內朗讀比賽等形式,在讀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與詩人的感情產生共鳴,受到感染。

五、總結

1.教師小結:

作者追尋延安,追尋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精神,是爲崇高理想獻身的精神,是革命隊伍中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艱苦奮鬥是我們的傳家寶。即使將來我們經濟發達了,生活富裕了,也還要提倡艱苦奮鬥。因爲無論什麼時候,人們總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爲了把社會推向前進,總要開闢新領域,探索新事物,這就必須發揚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

2.聯繫自己的生活、學習實際,談一談怎樣把延安精神發揚光大。(在學習、生活中,要團結同學,助人爲樂,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在黨和國家需要我們的時候,挺身而出;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節約一張紙、一粒米、一滴水、一度電……不求索取,只講奉獻。)學生可以暢所欲言。

六、佈置作業

l.抄寫這首詩。

2.有能力的同學把它背誦下來。

附: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佈置學生課前收集一些有關延安的資料。利用課文插圖和關於“延河”、“南泥灣”、“楊家嶺”、“棗園”的圖像資料,課文朗讀錄音等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運用以前學到的語文基本功,自主探究課文內容。透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師適當進行點撥。

標籤:教學 追尋 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