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推薦】教學設計方案模板彙編五篇

爲有力保證事情或工作開展的水平質量,通常需要預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是計劃中內容最爲複雜的一種。那要怎麼制定科學的方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學設計方案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推薦】教學設計方案模板彙編五篇

教學設計方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質量的初步概念,會利用質量的單位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2、知道質量是物體本身的一種性質,它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位置的變化而變化;

3、透過實際操作,掌握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能用天平測量固體和液體的質量。

過程與方法

體驗一些物體的質量,知道物體的質量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和位置而改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練習天平的使用,養成學生使用物理儀器測量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質量概念的理解和天平的使用方法。

難點:質量單位的換算關係和用天平測量實際物體的質量。

【教學準備】天平及砝碼、橡皮

【教學過程】

一、情景匯入

【點出實物】課桌和凳子,大頭針和鐵錘

【設問】這些種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之間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你如何去分類?

【總結】像大頭針、鐵錘、課桌和凳子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物品我們稱之爲物體;而鐵和木材我們稱之爲物質。

結合生活中的實例,如何去理解物體和物質呢?

(設計意圖:結合實例讓學生了解物體和物質的區別,更加直觀,更容易接受理解。)

二、進行新課

1、質量的概念和單位

【引入】世界上的一切物體都由物質構成,物體有大有小,我們如何去衡量構成一個物體的物質的多少呢?請同學們根據提示進行自學。

【自學指導】

(1)什麼是物體的質量?用什麼符號表示?

(2)質量的單位有哪些?它們之間的換算關係怎樣?

(3)質量的單位與平時生活中所使用單位有何不同?它們之間有着怎樣的聯繫?

(4)閱讀課本小資料,瞭解一些物體的質量。

2、質量的測量

【過渡】同學們,你知道你自己的質量是多少嗎?如何去測量?現場出示體重秤,並找學生實際測量質量。

生活中還有哪些測量質量的工具?

【過渡】實驗室使用的測量質量的儀器叫做天平

(1)認識天平的構造

托盤天平的構造(教材110頁圖6.1-2)

【設問】

1、能否用天平測量我們自身的質量?

2、能否用手直接拿砝碼?

3、能否用天平直接測量液體和化學物品的質量?爲什麼?

【總結】

(2)使用注意事項

①每個天平都有自己所能稱的最大質量,被測物體的質量不能超過稱量(量程);

②加減砝碼時,要用鑷子,不能用手接觸砝碼,不能把砝碼弄溼、弄髒;

③潮溼的物體和化學藥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托盤中,應使用燒杯或者白紙間接稱量。

設計合作探究一:如何正確使用天平測量固體質量

展示:如何正確使用托盤天平測量你桌面上橡皮的質量呢?

(對獨學內容的考察)

(3)正確使用天平

①把橡皮放在左盤

②用鑷子夾砝碼放在右盤(估計物體質量,用鑷子夾砝碼從大到小添加)

③當右盤中加入最小質量的砝碼時,若指針向右偏,此時應該去掉小砝碼,用鑷子向撥動遊碼(相當於向右盤加小砝碼),直到指針指分度盤中線橫樑再次平衡。

橡皮質量=砝碼質量+遊碼刻度值

遊碼示數讀法:先認清分度值,再讀遊碼的左邊所對刻度值。

【過渡語】我們已經學會了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物體的質量有什麼特性呢?

3、質量是物體本身屬性

以下幾種情況物體質量有沒有變化,即所含物質多少有無增減?

(1)將橡皮泥換一個形狀(2)冰熔化成水(3)將鉛筆由赤道帶到南極。

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拓展與延伸】

1、用天平如何測出一張郵票的質量?

2、用天平如何測液體的質量?

三、課堂小結

教師來回巡視並給予指導幫助學生歸納總結這節課的知識要點

四、課堂檢測

要求:合上課本,獨立完成,字跡工整

教師巡視、出示答案、給予指導幫助

五、佈置作業

動手動腦學物理

教學設計方案 篇2

【學習目標】

1、正確讀寫“靜謐、小巷、音韻、勤勉、龐然大物”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抄寫喜歡的語句。

3、與大自然爲友,感悟自然中花鳥蟲魚、山川草木的生命與靈性,與大自然進行“心靈對話”。

4、體會作者怎樣用心觀察大自然,怎樣透過豐富的想象來表達獨特的感受。

【課前準備】

關於重點句的課件。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談話匯入,揭示課題

同學們,你去觀察過蟲子嗎?那你看到過“草蟲的村落”嗎?“草蟲的村落”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新課文。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遇到難讀的詞語、句子多讀幾次,把課文讀通順。思考:“草蟲的村落”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字詞檢查。

3、交流反饋。

三、梳理內容,明確場景

1、自由讀課文,想一想:“草蟲的村落”在哪兒?你在那裏看見了什麼?

2、交流反饋:

⑴ 它們的村子散佈在森林邊緣的小丘上。這裏,很多的黑甲蟲村民,熙熙攘攘地往來。

草蟲的村落在“森林邊緣的小丘上”。這個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透過放大構成的。

⑵ 空間在我眼前擴大了,細密的草莖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隻小蟲,一隻生着堅硬黑甲的小蟲,迷失在這座森林裏。我想它一定是遊俠吧!

作者是怎樣想象的?(透過交流,讓學生明白,作者的想象力很豐富,他把一個草叢邊上有甲蟲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個“草蟲的村落”。)

⑶ 隨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蟲的村落”裏看到了什麼?

交流時,教師相機出示:

“我想它一定是遊俠吧……終於走出一條路。”

“蜥蜴面前圍攏了一羣黑甲蟲,……到處參觀遠房親戚的住宅。”

“甲蟲音樂家們全神貫注地振着翅膀,……這是隻有蟲子們才能演奏出來的!”

作者爲我們描繪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村落”:有建築,有形形色色的人們,他們還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

3、再讀課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樣發現這個“草蟲的村落”的?

⑴ 我目光追隨着爬行的小蟲,作了一次奇異的遊歷。(理解“追隨”)

⑵ 今天,我又躺在田野裏,在無限的靜謐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靜謐”是什麼意思?從這個詞語中你讀懂了什麼?

“靜謐”不但寫出了周圍環境的幽靜,還寫出了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靜、人很放鬆。有這樣的環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纔會發現這“草蟲的村落”,纔會發現──(生齊讀)

“我發現了草叢中蟲子的快樂天地。我多麼得意啊!”

四、總結回顧,佈置作業

這節課我們跟隨着作者在草蟲的村落裏作了一次奇異的遊歷,在那裏,我們發現了一個草叢中小蟲子的快樂天地。爲什麼說這是個小蟲子的快樂天地呢?我們到下節課再去學習。

作業:抄寫自己喜歡的句子。

第二課時

一、複習舊課,匯入新課

1、透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作者發現了一個小蟲子的快樂天地。作者認爲“草蟲的村落”是個“快樂天地”?你是從哪兒體會到的?從中你感受到了什麼?請大家自由讀,一邊讀一邊畫出相關的句子。

2、學生自由讀,畫句子。

二、品讀課文,深入探究

1、從“歸來的遊俠”中,體悟作者的獨特感受:

⑴ 我想它一定是遊俠吧!你看它雖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進着。它不斷地左衝右撞,終於走出一條路。

① 作者爲什麼把黑甲蟲稱作“遊俠”,從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② 你從哪裏看出甲蟲是勇敢的?

小結:從這位勇敢的小俠客身上,我們體會到了一種成功者的喜悅,他是快樂的。

⑵ 雲遊四方,回到家鄉,同伴們是怎麼招呼遊俠的?你感受到它們的快樂了嗎?

2、從“村民的和諧生活”中,體悟作者的獨特感受:

(抓住“駐足癡望”、“攀談地很投機”體會小甲蟲們不但同類之間相處得很好,和異類的關係也十分的融洽。他們在這個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樂融融。)

3、從“音樂演奏會”中,體悟作者的獨特感受:

我的目光爲一羣音樂演奏者所吸引,它們差不多有十幾個吧,散聚在兩棵大樹下面──這是兩簇野灌叢,紫紅的小果實,已經讓陽光烘烤得熟透了。

鼓勵學生髮揮想象,理解甲蟲們所在的音樂廳很美,是“天然”的。

甲蟲音樂家們全神貫注地振動着翅膀,優美的音韻,像靈泉一般流了出來。此時,我覺得它們的音樂優於人間的一切音樂,這是隻有蟲子才能演奏出來的!

⑴ 聯繫實際,說說你聽到過哪些大自然的音樂家演奏出來的音樂。

⑵ 作者認爲甲蟲的叫聲“優於人間的一切音樂”,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抓住“音韻”、“靈泉”,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力。

⑶ 小蟲們特有的靈性和才智讓作者佩服。讀好這句話。

4、從“村民的勞動”中,體悟作者的獨特感受:

現在它們歸來了,每一個都用前肢推着大過身體兩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趕着路。是什麼力量使它們這麼勤勉地奔忙呢?

是什麼力量使甲蟲們這麼勤勉地奔忙,你讀懂了嗎?

(生活的快樂,以及對家庭的責任,促使甲蟲們勤勞地工作着,在勞動的同時,它們也快樂着。)

小結:透過交流,我們體會到甲蟲們在自己的天地中快樂地生活着,勞動着,也快樂地創造着。

三、昇華情感,進行練筆

小甲蟲們不但有生命,還有靈性。這是作者用心觀察的結果。

1、自由讀最後兩段,說說你讀懂了什麼?

(體悟作者對田野、對大自然充滿了喜愛之情。)

2、只要我們能像作者一樣用心去觀察,我們也會發現很多,說說你去觀察過什麼?

3、請同學們發揮想象,把自己觀察過的小蟲寫下來,寫的時候要學習作者的寫法,融進自己的感受,等會兒我們看誰寫得最生動。

4、交流反饋。

教學設計方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認識“烏、鴉、喝”等9個生字。會寫“可、石”等6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透過朗讀感悟“烏鴉喝水”的過程。能用“漸漸”說句子。

3、學習課文,明白遇到困難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道理。

二、重點難點: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在朗讀和實踐中感悟“烏鴉喝水”的過程,並用“漸漸”說句子。

2、學習本課的生字。

三、教學課時:1 課時。

四、教具準備:

1、實驗用品:裝少許水的小口瓶子,碎石子。

2、電腦課件:烏鴉喝水的過程。

五、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1、出示烏鴉圖片。問:小朋友們,你們認識它嗎?(烏鴉)課文裏就介紹了一隻聰明可愛的烏鴉。讀了課文你就認識它了。

2、板書課題: 19.烏鴉喝水。

(二)小組合作,交流預習成果。

1、小組合作學習,交流預習情況,教師巡視指導。

*.小組長組織同學給生字組詞,並互編考題來識記生字的字形。

*.小組長抽讀生字卡片,檢查組員生字識記情況。

*.小組齊讀。

2、小組彙報合作學習成果,教師指導,同學評價。

*.甲同學帶讀生字並組詞。

*.另三位同學出題考大家:本課偏旁相同的字是哪兩個?做動作猜字、猜字謎等。

*.同組的4位同學開火車讀課文或讀最喜歡的段落。

*.同學們從音量、感情、音準、流利程度等幾方面互相評價,並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

(三)細讀課文,領悟課文的道理

1、師範讀課文,同學們邊聽邊思考;:故事裏的烏鴉做了一件什麼事?

2、逐段朗讀,邊讀邊悟。

( 1 )請一個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

*.指導朗讀課文第一句:讀出烏鴉到處找水喝的那種心裏着急又找得好辛苦的語氣。

*.請一生戴上頭飾上臺扮演這隻小烏鴉做動作,全班齊讀第一句。

*.問:烏鴉找到了什麼?又遇到了什麼困難?

*.小組活動:討論一下如何把第一自然段的內容用動作表演一下。

*.學生分頭準備後在班內表演。

*.大家評議。

( 2 )請一個小組朗讀第二自然段。

*.問:烏鴉看到許多小石子,想出了什麼辦法?

*.教師用裝着半瓶水的瓶子和小石子演示烏鴉丟小石子的過程,學生觀察過程並說出結果。

*.學生分組動手做實驗,體驗水漸漸升高的現象。

*.小結並教育學生遇事不要慌張,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

( 3 )學習第三自然段。

*.過渡:烏鴉想出了這個辦法後喝到水了嗎?

*.(播放課件:烏鴉喝水的過程)學生邊看課件邊思考:

烏鴉是怎樣喝到水的?這是一隻怎樣的烏鴉?

*.體會“漸漸”的意思並說一說,然後用“漸漸”說一句話。

*.全班齊讀第三自然段。

4、邊欣賞課件邊背誦課文。

(四)提升訓練。

1、問:假如在瓶子旁邊沒有小石子,烏鴉怎麼辦呢?小組討論,想出辦法。

2、學生分組討論。

4、教師獎勵“智慧星”。

《烏鴉喝水》二次跟進教學反思

馬曉梅

如何以學生爲本,構建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我認爲應該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創新的學習方式。在上節課的基礎上,我及時調整了教學思路,本節課我注重了以下幾方面的設計:

1、運用電化教學,培養理解能力。

我在開課之前運用閃光動畫軟件把 “烏鴉喝水的`過程” 製作成動畫片。精彩的畫面,生動的情景,可以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複雜的內容條理化,形象具體,重點突出,幫助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獲得準確豐富的知識,從而促進學生理解能力的培養。

2、培養求異思維,增強創新意識。

我在課末創設這樣一個環節:讓學生思考假如瓶子旁邊沒有小石子,該怎麼辦呢?同學們運用平時積累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議論紛紛,並爭先恐後地回答這個多維的問題。同時我告訴學生在小學語文課文裏,有《曹衝稱象》、《司馬光砸缸》、《撈鐵牛》等課文都是講述人們如何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故事。而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學到這樣的課文時,要學會提出求異性問題:“還有其他辦法解決嗎?還有更好的辦法嗎?”這樣,透過發散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提出求異性問題,不僅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還增強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3、注重自主實踐,開展合作學習。

動手能力是人的一個重要素質,“我們必須提倡讓學生動手學科學,而不是讓學生用耳朵聽科學。”應讓每個學生主動參與新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在教學中我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有意識地設定讓學生動手操作的情景:學生親自動手把小石子投放到盛着半瓶水的瓶子裏,並且小組合作學習、自主感悟水漸漸升高的過程。這樣,不僅有利於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有利於減輕學生的負擔,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還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設計方案 篇4

教學目的

1讓學生觀察秋天的景色,自由自在地感受秋天的美,產生口語交際的興趣。

2把自己看到的秋景說出來與同學們互相交流,做到注意聽別人講話,能較清楚地用普通話說話,態度自然大方,有禮貌。

課前準備

1課前由家長帶孩子到野外玩耍,收集一些有關秋天的圖片、照片或採集的果實。

2老師課前準備許多有關秋天的詞語卡。

3一幅秋天的圖畫。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匯入

1聽歌曲《秋風起》。說說這首歌唱了些什麼。

2對!紅樹葉、黃樹葉,片片飛來多像一隻只美麗的花蝴蝶呀!它在告訴我們秋天來了!

二、創設情景,集體交流

1秋天到了,天那麼高,那麼藍,秋姑娘走過豐收的田野,走過瓜果飄香的果園,給我們帶來了美麗的秋色。請把你們照的相片和收集的圖片、秋天的果實拿出來,在學習小組內交流(教師巡視,相機點撥指導)。

2每組推選一個代表上臺彙報。請小朋友們聽仔細,等會兒我們評一評誰說得最好。(引導全班同學用心傾聽,積極評價。)

3孩子們說得真好,老師也收集到了一幅秋天的圖畫。請你認真地看一看,圖上都畫了些什麼?和同桌互相說一說。

4師有意設問,多方進行交流。

師:你從哪裏看到秋天來了?

生:樹葉黃了,說明秋天來了。

師:說得好!老師送你兩片寫有“樹葉”、“黃”的葉子詞語卡。

用同樣的方法指導:“蘋果紅了”、“菊花開了”、“稻子熟了”、“楓葉紅了”、“燕子南飛”……

師:孩子們,想一想,現在刮的風叫什麼風?生:秋風。

師:現在下的雨呢?生:秋雨。

師:孩子們真聰明!獎勵你們“秋風”、“秋雨”的詞語卡。

師:人們常說“秋風秋雨漸漸涼”,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三、拓展交流

1孩子們,咱們到校園裏再找一找秋天吧!如果你找到了,可以告訴同伴或老師。

2(回到教室)大家到校園裏找到了秋天,誰都覺得自己是秋天裏的一員啦,是嗎?在這裏,老師還爲你們帶來了幾個讚美秋天的詞語呢。看誰能猜一猜,拼一拼,認一認,誰先讀出,就把這張卡片送給他。(秋風送爽,落葉沙沙,春華秋實,秋風紅葉)

教學設計方案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概括大意的能力,比較獲取資訊能力。

2、過程與方法

自學、討論、總結。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對父母矛盾與愛的情感。

體諒、諒解。

教學重點:

比較三次調換,從中分析總結父母的心裏究竟怎麼想。

教學難點:理解父母出發點,和矛盾的愛子之心。

教學創意:三次調換全方位比較,比較中突出人物心理。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你瞭解自己的父母嗎?父母的心你明白嗎?今天川端康成將我們展示這樣一對父母的故事。

二、自學課文,完成如下要求:

1、默讀、朗讀結合,瞭解大意,掃清字詞障礙。

2、快速默讀課文,請概括敘述本文大意。

3、精讀課文,回答:

本文一共寫了幾次換孩子過程,每次理由是什麼?

分別在什麼時間,財主夫人有什麼態度變化?這對夫婦當時各是什麼表情?

4、你認爲他要孩子、換孩子理由充分嗎?如果是你,會同意嗎?

5、既然要孩子,爲什麼當初要把孩子給出去?既然給出去,那麼爲什麼結果又把孩子都要回來?

三、自學過程:

1、自己讀書,在書中找出答案。

2、小組交流,合作寫出答案。

3、全班交流,明確答案,理解主題。

四、探究、明確;

本文透過一對窮夫妻最終拒絕優越的條件,不願把自己的任何一個孩子給富人的故事,表現了天下父母對自己子女一顆崇高的愛心。

全文主要寫三次調換

時間人物順序表情理由財主夫人態度

當天傍晚夫妻二人長子眼含熱淚難割難捨貧窮付錢

第二天早上父親二子無精打采接班人次序高高興興答應

第二天傍晚妻子女兒不好意思婆婆太大了有些不高興無可奈何

第三天上午夫妻二人全要回痛苦太小冷酷悲傷、落淚(感動)

幾次調換孩子兩人表情各不相同,理由也不同,但是這些理由只要一個出發點,那就是捨不得自己的孩子,儘管家境貧窮,但孩子畢竟是父母的心頭肉。因此無論失去哪一個孩子,父母的心都會很痛苦,因此儘管理由不夠充分,甚至前後矛盾,但他們還是想要回孩子,但每一次都找藉口掩蓋其事實意圖,直到最後纔不得不說出實話。父母三番兩次反悔,似乎是很不誠實,但正是如此才更能表現出他們對子女無私的愛。

把孩子給出去,是現實所迫,富人家條件好,對孩子有好處,也會減輕家裏負擔,理智告訴他們可以這麼做。

但是這種理智無論如何都經不起時間情感折磨,骨肉分離,理性決策經不起感情考驗。愛子之心使他們實在難以割捨任何一個孩子,不得已,她們又向她要回孩子。

我們發現,無論是給還是討還孩子,都是因爲父母之愛心在支援他們。父母的心就是這麼矛盾,他們在愛中掙扎。

總結:人們都說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心如海洋般廣闊。父母心時時刻刻系在子女身上,又希望孩子有優越生活條件,又無法忍受骨肉分離的痛苦,擔心給孩子帶來痛苦、傷害。所以同學們一定體諒這矛盾的父母心,偉大父母心。

五、擴展延伸

1、如果你是這對父母,你會怎麼做,並說明理由。

2、結合你的實際生活,並進行比較,談談你對父母心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