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漢字的演變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漢字的演變教學設計

1識記與理解

記住商朝使用的文字和秦朝的標準字型,理解甲骨文在中國文字發展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

2.能力與方法

透過漢字的演變過程及其規律的學習,培養學生探索事物發展規律的能力,培養學生觀察和區分事物的能力。透過教師的引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追蹤歷史發展基本線索的初步能力。透過對各種漢字的比較,學習和運用比較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透過本課的學習,瞭解漢字的特點及其價值,初步認識漢字文化,加深對悠久豐富的中華文明的情感。透過對漢字的欣賞,提高文化素養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甲骨文。

2.難點:小篆。

【教學用具】

PPT

【課時安排】

1課時

【授課類型】

新授課

【學生活動設計】

1.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敢於質疑,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

2.針對課文內容,指導學生閱讀,歸納漢字的演變及其過發展過程。

3.學生討論漢字演變與歷史發展的聯繫。

【板書設計】

一、甲骨文 (二)、古老的密碼---戰國文字:

1.漢字的演變 三、小篆和隸書

(1)、漢字的起源 (一) 小篆---漢字的統一

(2)、漢字的最初模樣 (二)監獄裏造出的漢字:隸書

2.甲骨文 四、草書、楷書和行書

二、金文 (一)漢字字型的楷模:楷書

(一).金文(又叫鐘鼎文或銘文) (二)快速書寫的字型--草書與行書

教學設計

想一想

我們天天書寫漢字,天天閱讀漢字排印的書報,但你知道漢字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嗎?知道漢字有哪幾種字型嗎?知道商朝的國家“檔案”用什麼文字書寫、秦始皇用什麼文字批閱奏章公文嗎?

師:我國的漢字從她的出現到成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在這個演變過程中,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顯示出了神奇的.智慧。同學們你們對漢字的演變過程知道多少呢?

一、甲骨文(板書)

1、漢字的演變(扳書)

漢字的形體,即字型,指漢字的書寫體態。漢字從產生到現在,雖沒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文字的形體一直按從繁到簡的規律發展演變。主要出現了八種字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行書。 《說文解字》說,“黃帝的史官倉頡(j?é)看見鳥獸的腳印,明白可以用形來區分事理,開始創造文字。”由“圖畫”經過一個簡化過程,取事物的主要特徵,開始了“文字”的進

化過程。

投影: 從“魚”字的演變可以推斷漢字演變的過程。

(1)、漢字的起源

甲骨文,是刻在龜甲獸骨上。它是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體系的相當成熟的漢字材料。

(2)、漢字的最初模樣

投影:甲骨文骨片和“衆人協田”牛骨刻辭

師: 用刀刻在龜甲獸骨上的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漢字,它的字形有大有小,筆道很細,每個字都像是一幅小孩子畫的畫。 看一看有沒有你認識的字?

2、甲骨文:

投影:“甲骨文字舉例”和“甲骨文與現漢字對照”

試一試“給“甲骨文十二生肖”填上現代漢字。”

鼠 牛 虎 雞 狗 豬 兔 羊 猴 龍 蛇 馬

二、金文(板書)

(一).金文(又叫鐘鼎文或銘文)(板書)

(投影:圖爲有銘文的西周青銅器“散氏盤”)

講:金文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所謂青銅器是銅和錫合金製造的器皿。這種合金更堅固,因其顏色發青,故稱青銅器。主要有樂器“鍾”,食器“彝,尊,爵”,洗器“盤”,兵器“戈,戟”等。金文的內容,最初只是鑄刻一些代表族名,國名的符號。後來基本上記功績,受封賞,刻鑄以傳後代,來顯其榮。因古代人用鐘鼎作爲銅器的總稱。前人曾稱這種文字爲“鐘鼎文”,又因爲言辭多是爲了“銘刻不忘,永作記念”,又稱“銘文”。這些稱呼都不能概括其特點。因此,後人便改稱金文,使文字擺脫了圖畫性。這是漢字發展的第一塊里程碑。金文,金文產生於西周,也叫鐘鼎文,銅器銘文。它與甲骨文差不多同樣古老,它的特點:筆形比甲骨文豐滿粗肥,外形比甲骨文方正、勻稱。

(二)、古老的密碼---戰國文字(板書):

在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前221年),中國被劃分爲七個諸侯國。各國的文字差異很大,就像古老的密碼,很難破譯。

投影材料:“刻有楚國文字的銅節 ”和“刻有秦國文字――大篆(zhuàn)的石鼓 ”

大篆是對後來的小篆而言的。廣義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國文字。這裏的大篆指通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文字。由於周平王東遷洛陽,秦佔據了西周的故地,同時也繼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繼承金文發展而來的。因其帶有地域性,有的難以識別。

大篆,也稱籀(zhòu)文。因其着錄於字書《史籀篇》而得名。石鼓文是唐代在陝西鳳翔發現的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稱“石刻之祖”。因爲文字是刻在十個鼓形的石頭上,故稱“石鼓文”。今中國考古界一般認爲是戰國時代秦國的遺物。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開小篆之先河,在書法史上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變而又尚未定型的過渡性字型。“籀文”也叫大篆,通行於春秋戰國,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三.小篆和隸書(板書)

(一) 小篆---漢字的統一(板書)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對漢字也進行了統一。

投影:圖爲秦丞相李斯書寫的《嶧山刻石》。

教師講:小篆是漢字第一次規範化的字型。春秋戰國時的“文字異形”,秦始皇統一後,採納了丞相李斯的意見,推行“書同文字”的改革,統一了文字。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文字改革。小篆,小篆又名秦篆,政權式推廣於秦朝。 投影:鑄有小篆文字的秦虎符。

秦代的統一文字:小篆,使漢字的筆畫和結構得到定型,奠定了漢字方塊形的基礎,標誌着漢字的統一。

議一議:秦始皇統一文字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什麼作用?(從此奠定了中華民族文化統一的基礎,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二)隸書---監獄裏造出的漢字:

隸書,是小篆的簡便寫法,最早流行於秦代下層人物中間,相傳爲程邈(mi?o)在監獄中將其整理成一種新字型。

秦代有兩次文字改革,一是統一文字,由大篆改爲小篆;二是使用了較小篆方便些的隸書。這是第二塊里程碑――文字發展擺脫像形性。

隸書在漢代(公元前206-220年)得到了很大發展,變無規則的線條爲有規則的筆畫,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

四、草書、楷書和行書(板書)

(一)漢字字型的楷模:楷書

中國東漢(25--220)末年,一種新的漢字字型:楷書出現了。投影:“楷書的創始人鍾繇”和“鍾繇作品《宣示表》”

楷書筆畫平直,字形方正,書寫簡便。直至今天,楷書仍是漢字的標準字型。楷書,產生於南北朝,也叫真書、正書。

(二)快速書寫的字型--草書與行書:

古代的中國人還創造出了兩種可以快速書寫的字型:草書和行書。 草書主要有章草、今草和狂草3種。

投影:用章草書寫的漢木簡。

今草是東漢(25--220)人張芝所創。 投影:張芝寫的草書。

狂草是唐代(618-907)人張旭所創。狂草極難辨認,但卻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投影:《張旭狂草圖》

標籤:演變 教學 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