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設計

《歐姆定律》教學設計(精選5篇)

作爲一名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歐姆定律》教學設計(精選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歐姆定律》教學設計(精選5篇)

《歐姆定律》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理解歐姆定律的物理意義,能進行簡單的計算。

【過程與方法目標】:透過計算,學會解答電學計算題的一般方法,培養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解答電學問題的良好習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透過對歐姆生平的介紹,學習科學家獻身科學,勇於探索真理的精神,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歐姆定律,能用其進行簡單的計算;

【難點】:理解歐姆定律並應用。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溫故舊知匯入:上節課我們透過實驗探究了電流與電壓和電阻的關係。請同學一起回憶兩個實驗結論。

生答:分別是當R一定,透過導體的電流I正比於導體兩端電壓U;當U一定時,導體的電流I與導體電阻R成反比。

這兩個結論是普遍的規律,當我們綜合一下兩個結論,得到透過導體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電阻成反比,用公式表達出來就是I=U/R。這個公式就是19世紀時德國非常著名的物理學家歐姆做了大量的實驗得出來的,我們稱之爲歐姆定律。匯入課題。

(二)、探究學習

介紹歐姆定律的內容即是:一段導體中的電流,跟這段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這段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歐姆定律的表達式:I=U/R,請同學分別介紹三個字母的含義:U—電壓,國際單位是伏特,用V表示;R—電阻,國際單位是歐姆,用Ω表示;I—電流,國際單位是安培,用A表示。

歐姆定律是電學的核心定律,有兩條需要重點注意,分別是:

1。歐姆定律有兩個變形公式:U=IR, R=U/I(不是決定式)。

2。在I=U/R表達式中的三個量必需表示“同一段導體”的“同一狀態”;分別用實際電路圖來感受理解。

(三)、鞏固提升

科學家介紹:請同學小組輪流上臺分享課前蒐集的有關歐姆的事蹟資料。

教師簡單總結:歐姆是一名優秀的科學探究者。他在研究電流與電源和導線長度關係時,歐姆就自己動手設計了電流扭秤解決了電流測量的難題。他的代表著作是1827年出版的《伽伐尼電路:數學研究》。

歐姆定律是電學中非常重要,我們用一個題目來加深理解並運用歐姆定律來解決問題。

例:一段導體的兩端加2V電壓時,透過他的電流是5mA;如果在它兩端加3V電壓,透過他的電流是多大?

分析:已知電壓和電流,是同一段導體,但是給出了這個導體的兩個狀態。在計算題的計算中,要有規範的步驟:我們先要畫出等效電路圖,要有計算表達式,接着帶入數據(單位),算得結果(單位)。

(四)、小結作業

小結:學生說一說歐姆定律的概念和注意事項。

作業:希望同學們在課下好好理解體會歐姆定律,並整合好蒐集到的歐姆資料,編入班級的科學家手冊中。

《歐姆定律》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任務分析

拓展型課程中的“電源”和“閉合電路歐姆定律”是基礎型課程中部分電路的延伸,是“電路”一章中的核心知識。內容不僅涉及到電流、電阻、電壓及電動勢等物理量,還透過對電池供電原理以及非靜電力做功等內容的詳細介紹,突出閉合電路中能量轉化和能量守恆的規律。

“電源”和“閉合電路歐姆定律”涉及到的新概念較多並且抽象,如電動勢、外電壓、內電壓、外電阻、內電阻等等,學生掌握這些概念均有一定的難度。建立閉合電路歐姆定律的探究過程,不僅要有較強的動手實驗獲取數據的能力,還要學生具有較高的處理數據的理性分析能力。

讓學生感受電池,製作水果電池,體會物理與生活的聯繫,打破對電池認識的神祕感,甚至給學生一個發明創造的慾望,從而感受成功的喜悅或失敗的經歷。

本節課透過對教材內容的合理整合,探究活動的科學設計,較好地達成了學習目標。

二、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電源電動勢及內阻概念,知道化學電池的工作原理。

(2)理解閉合電路歐姆定律。

(3)透過實驗操作,培養動手實驗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實驗觀察、猜想、驗證等過程,感受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2)透過對實驗數據的分析、歸納,經歷物理規律的發現過程。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透過科學探究過程,培養嚴謹求真的科學態度。

(2)透過對化學電池結構的認識,增強環保意識。

(3)觀看“神六”、“核電站”等圖片,領略我國電能領域取得的巨大的成就,激發愛國主義的熱情。

三、教學重點

電動勢概念的建立,探究電源內阻和閉合電路歐姆定律。

四、教學難點

透過實驗數據分析,得出電源有內阻以及閉合電路歐姆定律。

五、教學資源

1.實驗器材:電壓、電流傳感器、DIS數據採集器等,水果及銅絲、鋅絲等。

2.資訊技術:自制FLASH課件。

3.使用教材:上海市現行進階中學課本《物理》拓展型課程I第二冊(試用本)(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六、設計思路

在“電源電動勢”和“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兩節電學內容的教學中,通常我們的教學設計是根據高中物理教材中提供內容按次序而進行的。在教學內容上,從非靜電力做功引入電動勢的概念,強調電動勢是將其他形式的能轉化爲電能的本領,在實驗得到電源的內外電壓之和爲電源電動勢的基礎上,藉助歐姆定律,推匯出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在教學次序上,先電源電動勢,後閉合電路歐姆定律。

由於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不同的階段有着不一樣的認知水平,學生對電動勢概念的理解也不會是一步到位的,需要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所以,我們在對“電動勢”和“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兩節內容研究後,將教材內容進行了有機的整合,設計出兩個雙循環的教學過程。

第一個雙循環針對電動勢而言。電動勢的概念是掌握閉合電路歐姆定律的關鍵和基礎,考慮到電動勢概念比較抽象,涉及的知識面較廣,學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它是有困難的。在電動勢教學的第一循環中,僅僅指出電源電動勢是由電源本身的特性決定的,它在數值上等於電源沒有接入電路時兩極間的電壓,它可以用電壓表直接測量出來。在第二循環中,指出它是表徵電源將其他形式的能轉化爲電能本領的物理量,電源電動勢和電路斷開時電源兩極間的電壓有相同的大小和單位,但他們的物理含義不同。

第二個雙循環針對閉合電路歐姆定律而言。在第一循環中,透過多組電流、電阻的實驗數據,讓學生透過探究得到電源有內阻,並進一步得到閉合電路歐姆定律,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先將電源的表徵量都研究好,待所有概念都解決後,再去研究電路中電流所遵循的規律,即閉合電路歐姆定律。第二循環中,先以作業形式給學生一系列問題,然後讓學生透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形式完成從能量角度對電源的研究。

考慮到本節課的探究方法與課本中的不同,我們在作業中編排了題目“簡述課本中閉合電路歐姆定律的建立過程”,引導學生透過閱讀教材,學習到另一種經典的研究方法,即透過探究電動勢與電源內、外電壓的關係而得出閉合定律歐姆定律。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主要針對“電源”和“閉合電路歐姆定律”第一循環的學習,課題名稱定爲“電源及閉合電路歐姆定律”,教學時間爲1課時。

七、教學流程

八、教學過程

(一)情景──回顧歷史、引入課題

視頻:神舟6號遨遊太空。讓學生思考電池翼板的作用。

圖片:科學家伽伐尼。介紹伽法尼發現電的過程。

圖片:科學家伏打照片。介紹伏打及伏打電池,讓學生利用所學的化學知識,解釋伏打電池的工作原理。

實物:不同類型化學電池。解剖化學電池內部結構,指出廢舊電池給人體和環境帶來的危害。

製作:自制水果電池。在不同水果中插入鋅絲和銅絲,並測量其兩絲間的電壓。

圖片:核電站、三峽。簡要介紹我國電力發展情況。

(二)探究──建構概念、建立規律

探究一:影響端電壓的因素

師:下面我們以乾電池爲例來研究電源。如圖1是由乾電池、電阻箱組成一個電路。爲了我們有共同的語言,先介紹兩個概念。我們把電源兩端的電壓稱爲“端電壓”;電源外部所接的電阻稱爲“外電阻”。圖1電路中電源的端電壓也就是外電阻上的電壓。

師:請大家按圖1連接電路,測量電源的端電壓,完成下表,並講一講你的發現。

電阻箱電阻R

斷路

電源端電壓U

生:我們發現外電阻R越大,電源端電壓U越大,說明端電壓與外電阻有關。

生:不同的電源在外電阻相同的情況下U是不同的,說明端電壓還與電源有關。

生:電路斷開時的端電壓僅由電源本身決定。

師:電路斷開時,電源兩極間的電壓是由電源本身決定的,即:不同的電池,在電路斷開時,維持兩節間電壓的本領是不同的。爲了描述電源的這種特性,在物理學中,引入了電動勢的概念。電源電動勢等於電源沒有接入電路時兩極間的電壓。電動勢用符號是E表示,它的單位是伏特。

師:請大家測量課桌上乾電池的電動勢。

探究二:閉合電路的電流

師:在圖1所示的電路中,如果電源的電動勢和電阻是已知的,那麼,電路中的電流是多少呢?憑你的知識、經驗、智慧或靈感,猜測一下。

生:我的猜測是:I=E/R

師:這樣的猜測對不對呢?電池的電動勢剛纔大家已經測量過,下面請大家再測量一下,不同外電阻時電路中的電流,完成下表,最後看看我們的猜測是否正確?

電阻箱電阻R

電路中電流I

生:透過實驗,我們發現電流I<E/R,剛纔I=E/R的猜測是錯的。

師:那麼,電流與電動勢和外電阻之間關係存在怎樣的關係呢?請大家再猜測一下。

生:分母再大一點就行了,我的猜測是,可能是電源內部有電阻。

師:假設你的猜測是正確的,我們不妨將電源內部的電阻叫內阻,用r表示。這時電路中的電流可寫成:I=E/(R+r)。現在請大家利用實驗數據,根據你們學到的數學知識,一起來找一找r的大小,然後看一看在誤差範圍內,上述關係是否成立。

生:我將每一組數據代入I=E/(R+r),透過計算的發現,每一次求出的r都在2.3歐姆左右,說明電源存在內阻的假設是成立的,並且電路中的電流應該滿足I=E/(R+r)。

生:我是用圖像法處理實驗數據的。先畫出I—R圖像,發現圖線是曲線,後來將I=E/(R+r)寫成R=E/I—r形式,看出電阻R與電流倒數1/I成線性關係。如果I=E/(R+r)成立,那麼,透過實驗數據畫出的R—1/I圖像應該是直線,結果利用實驗數據作出的圖線如圖2所示,這就說明了關係式I=E/(R+r)是正確的,而圖線的截距爲—2.344,說明電源的內阻爲2.334歐姆。

師:透過上述分析,我們得出I=E/(R+r)是成立的結論,而且利用圖像還得到了電源的內阻。

師:I=E/(R+r)這個規律最早是由歐姆發現的,爲了區別在初中所學的歐姆定律,我們將它叫做閉合電路歐姆定律。之所以稱爲“閉合電路”,是因爲I=E/(R+r)涉及到由電源、電阻等整個閉合的電路。而初中學習歐姆定律I=U/R只涉及到整個電路中的一個部分,所以,我們將I=U/R又叫做部分電路歐姆定律。

(三)應用──聯繫實際、解釋實驗

題目:探究實驗表明,閉合電路中的外電阻越大,電路中的電流越小,電源的端電壓越大。請解釋之。

解答:根據閉合電路歐姆定律I=E/(R+r)可知,當外電阻R變大時,電路中的電流I必將變小;將I=E/(R+r)代入到U=IR得,U=E/(1+r/R),所以,當外電阻R變大時,電源的端電壓U變大。

九、作業設計

本節課在作業設計上,力求使作業能夠聯繫社會,聯繫生活、聯繫環境,甚至跳出物理學科本位,同時透過問題設計引導學生有目的地進行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電子爲什麼能在電源的內部從正極運動到負極?

自主學習:電動勢與電壓的區別和聯繫有哪些?用能量的觀點解釋電動勢的物理意義。

開闊視野:簡述課本中閉合電路歐姆定律的建立過程。

拓展研究:課堂實驗數據的再研究。

(1)畫出U—R、I—R、U—I圖像,並用相關理論對圖像進行分析。

(2)假設E、r未知,利用實驗數據如何計算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電阻等。

關注生活:檢視手機電池上的說明,指出個參數的意義及提出注意事項的理由。

聯繫實際:爲什麼日常生活中不用水果電池?並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你的想法。

十、教學反思

建構主義告訴我們,知識的獲取過程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藉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透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的過程,獲得知識的多少取決於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能力,而不取決於學習者記憶和背誦教師講授內容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在得到電源電動勢、電流以及外電阻的實驗數據後,讓學生猜測它們之間的關係,有一位已自學過閉合電路歐姆定律的同學說,電流等於電動勢與外電阻的比值。課後我和該同學交談後發現,學生並不是爲了配合我的教學設計而故意講錯的,而是他將以前自學過的知識忘了。透過這次交談,我對意義建構的理解更深刻了,同時也更堅定了我們的理念,即物理課堂應該是學生透過探究學習而掌握知識的場所。

目前,大家對課程與課堂的教學改革較爲重視,改革的力度也較大,但在作業方面改革步伐卻是緩慢的。對作業功能的'定位很少研究;在教學五環節中佈置作業所用的時間是最短的;作業的來源單一,很多時候就是課本或練習冊中的幾道練習題;題目通常也側重於理論研究,透過演繹、推理來完成。本節課試圖在作業的佈置上做一些改革的嘗試。努力使作業聯繫社會,聯繫生活、聯繫環境,甚至跳出物理學科本位。作業的主要功能不僅僅是鞏固知識、查漏補缺,而且具有承上啓下、新舊聯繫、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等功能。如作業中要求學生對實驗數據進行再處理,不僅將課堂的研究引向深入,還爲以後“內電阻與電動勢的測定”的實驗教學打下了伏筆;再如透過作業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從而保證了學生用1課時的時間就完成了“電源及閉合電路歐姆定律”第二個循環的學習。另外,自主學習有時是需要引導的,由於我們在課堂上讓學生觀看了有關電源內部電荷運動的FLASH動畫,所以學生課後的自學就變得有趣、輕鬆和高效,對“電源內部電荷運動原因是由於電荷受到了非靜電力的作用”的理解也較爲深刻。

《歐姆定律》教學設計 篇3

歐姆定律是電學中的基本定律,是進一步學習電學知識和分析電路的基礎,是本章的重點。本次課的邏輯性、理論性很強,重點是學生要透過自己的實驗得出歐姆定律,最關鍵的是兩個方面:一個是實驗方法,另一個就是歐姆定律。歐姆定律的含義主要是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逐漸理解,而且定律的形式很簡單,所以是重點而不是難點。學生對實驗方法的掌握既是重點也是難點,這個實驗難度比較大,主要在實驗的設計、數據的記錄以及數據的分析方面。由於實驗的難度比較大,學生出現錯誤的可能性也比較大,所以實驗的評估和交流也比較重要。這些方面都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協助,所以這次課採用啓發式綜合教學法。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使學生會同時使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量一段導體兩端的電壓和其中的電流。

②透過實驗認識電流、電壓和電阻的關係。

③會觀察、收集實驗中的數據並對數據進行分析。

2、過程與方法

①根據已有的知識猜測未知的知識。

②經歷歐姆定律的發現過程並掌握實驗的思路、方法。

③能對自己的實驗結果進行評估,找到成功和失敗的原因。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讓學生用聯繫的觀點看待周圍的事物並能設計實驗方案證實自己的猜測。

②培養學生大膽猜想,小心求證,形成嚴謹的科學精神。

二、重點與難點

1、重點:掌握實驗方法;理解歐姆定律。

2、難點:設計實驗過程;實驗數據的分析;實驗結果的評估。

三、教學方法

啓發式綜合教學法。

四、教學準備

1、教具:投影儀、投影片。

2、學具:電源、開關、導線、定值電阻(5Ω、10Ω)、滑動變阻器、電壓表和電流表。

五、板書設計

已學的電學物理量:電流I、電壓U、電阻R。

猜測三者之間的關係:I=UR、I=U/R、I=U-R。

實驗所需器材:電源、開關、導線、電阻、電流表、電壓表、滑動變阻器。

《歐姆定律》教學設計 篇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 能說出歐姆定律的內容、公式及其涉及的單位;

(2) 理解歐姆定律,能進行歐姆定律公式的變形,理解應用公式時要注意“同體性”和“同時性”,會在新的問題情境中,應用歐姆定律進行解釋、推斷和計算。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探究透過導體的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係的實驗研究過程,從而能較熟練地運用圖像處理實驗數據,瞭解電流與電壓、電阻間的正比、反比關係。

(2)初步學會在實驗探究的基礎上交流討論,互相合作。

(3)學習用數學公式來表達物理規律的方法,體會這樣做的優勢。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結合歐姆當年研究電流、電壓和電阻三者關係的簡史,培養學生刻苦鑽研、大膽探索的科學精神,同時讓學生在自我實現中增強成功體會。

二、教學重點:

歐姆定律所揭示的物理意義及其數學表達式;

三、教學難點:

歐姆定律的實驗設計及學生對實驗數據的分析、歸納以及結論的得出。

四、教學器材:

調光燈、小燈泡、電池組、滑動變阻器、電流表、電壓表、阻值分別爲5Ω、10Ω、15Ω的電阻各一個、導線數根等。

五、教學過程:

(一)設定物理情境進行討論,提出問題。

如圖的電路,你有哪些方法可以改變小燈泡的亮度?小組內討論,然後進行交流。

學生的方法:

①改變電源的電壓

②改變定值電阻的阻值

③串聯一個滑動變阻器等。

實驗驗證,學生觀察燈的亮度的變化

師:燈時亮時暗說明什麼?

生:電路中的電流有大有小。

師:電路中電流的大小由哪些因素決定?

(二)大膽猜想,激活思維

鼓勵學生大膽猜測:你猜電流的大小究竟由哪些因素決定呢?

學生分組討論,教師適當提示。學生聯繫已學內容以及剛纔的實驗現象,猜想:電流與電壓的大小有關,因爲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電流與導體的電阻有關,因爲電阻對電流有阻礙作用—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肯定:最後,根據猜想師生共同得出結論:電路中的電流與電壓、電阻兩者有關:

過渡:到底有怎樣的關係呢?

“創設情景——提出問題——猜想”這兩步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急切盼望問題的解決,產生主動探索的動機,

(三)設計實驗

1、課件出示思考題

(1)根據研究電阻大小影響因素的方法,這個問題應採用什麼方法研究?

(2)選擇使用哪些器材?

(3)該實驗應分幾步,具體步驟怎樣?

2、學生激烈討論,明確本問題的研究方法:必須設法控制其中一個量不變,才能研究另外兩個物理量之間的變化關係,即控制變量法。

學生討論,提出本實驗必須分兩步來完成:第一步,保持R不變(確定應該用定值電阻而不用燈泡),研究I與U的關係;第二步,保持U不變,研究I與R的關係。對於第一步,改變U(用電壓表測),觀察I(用電流表測量),且電壓的調節可透過:改變電池節數來實現(阻值爲R的電阻直接接在電源兩端),或者透過電阻與滑動變阻器串聯,移動變阻器滑片來實現。

師生共同討論:透過改變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改變電阻兩端的電壓比透過改變電池節數方案要好。

3、設計實驗電路,畫出電路圖:學生個人設計,然後選取了有代表性的幾個用實物投影進行展示,分析方案的好處和不足。

4、學生進一步討論:對於第二步,要研究I與R的關係,首先要改變圖中R的值,可用5Ω、10Ω、15Ω的電阻。要保持U不變,可調節滑片P的位置,使電壓表示數不變。

5、師生共同討論:要完成以上實驗,還必須測量相關數據,需要設計實驗數據記錄表格。

(四)分組合作,深入探究

在此環節中,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像科學家那樣興趣盎然地開始按擬定的方案實驗,邊做邊想邊記。教師巡視,注意他們的設計是否合理,儀器使用是否得當,數據記錄是否正確,作個別輔導。

《歐姆定律》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理解歐姆定律及其表達式。

2.能初步運用歐姆定律計算有關問題。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介紹歐姆的故事,對學生進行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品格教育。

教學重點:

歐姆定律的定義

教學難點:

歐姆定律的應用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1.找學生回答第一節實驗得到的兩個結論.在導體電阻一定的情況下,導體中的電流

跟加在這段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在加在導體兩端電壓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導體中的電

流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2.有一個電阻,在它兩端加上4v電壓時,透過電阻的電流爲2a,如果將電壓變爲10v,透過電阻的電流變爲多少?爲什麼?

要求學生答出,透過電阻的電流爲5a,因爲電阻一定時透過電阻的電流與加在電阻兩

端的電壓成正比.

3.在一個10 的電阻兩端加上某一電壓u時,透過它的電流爲2a,如果把這個電壓加在20 的電阻兩端,電流應爲多大?爲什麼?

要求學生答出,透過20 電阻的電流爲1a,因爲在電壓一定時,透過電阻的電流與

電阻大小成反比,我們已經知道了導體中電流跟這段導體兩端的電壓關係,導體中電流跟這段導體電阻的關係,這兩個關係能否用一句話來概括呢?

啓發學生討論回答,教師複述,指出這個結論就叫歐姆定律.

(-)歐姆定律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1.此定律正是第一節兩個實驗結果的綜合,電流、電壓、電阻的這種關係首先由德國

物理學家歐姆得出,所以叫做歐姆定律,它是電學中的一個基本定律.

2.介紹《歐姆堅持不懈的精神》一文.

3.歐姆定律中的電流是透過導體的電流,電壓是指加在這段導體兩端的電壓,電

阻是指這段導體所具有的電阻值.

如果用字母u表示導體兩端的電壓,用字母r表示導體的電阻,字母i表示導體中的電流,那麼歐姆定律能否用一個式子表示呢?

(二)歐姆定律公式

教師強調

(l)公式中的i、u、r必須針對同一段電路.

(2)單位要統一i的單位是安(a)u的單位是伏(v)r的單位是歐( )

(三)運用歐姆定律計算有關問題

【例1】 一盞白熾電燈,其電阻爲807 ,接在220v的電源上,求透過這盞電燈的電流.

教師啓發指導

(1)要求學生讀題.

(2)讓學生根據題意畫出簡明電路圖,並在圖上標明已知量的符號及數值和未知量的符號.

(3)找學生在黑板上板書電路圖.

(4)大家討論補充,最後的簡明電路圖如下圖

(5)找學生回答根據的公式.

鞏固練習

練習1 有一種指示燈,其電阻爲6.3 ,透過的電流爲0.45a時才能正常發光,要使這種指示燈正常發光,應加多大的電壓?

練習2 用電壓表測導體兩端的電壓是7.2v,用電流表測透過導體的電流爲0.4a,求這段導體的電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