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童年的朋友》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童年的朋友》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童年的朋友》教學反思

《童年的朋友》教學反思1

在課程改革開始的時候,很多教師、家長這樣說:“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係着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那麼,新課程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我覺得首先應該給學生的是一堂充滿“激情”的課。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在整堂課中我一直以充滿激情的狀態進行教學,除了讓文字中的情來感染學生,更易我的激情來渲染、薰陶學生。

其次,應該是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透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童年的.朋友》這篇課文時,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小熊的可愛之處了!我提出:“你們讀讀課文,覺得文中的小熊是一隻怎樣的玩具,你從哪裏感受到的,你能透過朗讀體現出來嗎?”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爲樂”。

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於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纔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在引導學生理解文中的我竟然要拿曾經給過我快樂的小熊來練拳時我的心靈受到了震撼,我就創設了一個語境,學生真正領悟了作者的自責、內疚、慚愧,那種情很自然的溢於言表。

《童年的朋友》教學反思2

《童年的朋友》透過一個非常生活化的小節告訴孩子們,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值得珍惜儲存,文中作者的朋友——小熊被小作者描寫得十分詳細、生動,可見作者與它的相處不是一天二天,甚至作者好久以前與小熊的點點滴地都那麼清晰地刻在他腦海,所以當作者想對小熊揮拳相向時,不但下不了手,還流出熱淚。

一、在匯入課時,我透過談話“每個人長大後都有不同的生活,但有一段時光是我們共同擁有的,美好的,那就是童年,你能介紹一下自己的童年朋友嗎?”開門見山的引出了本文課題,使學生能較快地融入課本。同時,也進行了說話訓練,用“我的童年朋友是(),因爲()。”的句式發言。

二、整體入手,把握重點。

《童年的朋友》全文圍繞着“形影不離”這個關鍵詞展開描寫。上課伊始她就請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用文中的一個詞來表達作者和小熊之間的關係?並讓學生找出相應的段落,引導學生聯繫課題找出課文的重點段落。

三、直奔重點,在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中品詞賞句,體會情感。

課文重點段——第三段很適合用來落實讀懂文章內容的訓練。而在閱讀教學中,則抓住形影不離這個詞來展開,讓學生說說什麼叫形影不離?哪些地方看出我和小熊形影不離?透過圈畫有關的詞句,朗讀句子,瞭解作者內心的不平靜,既有回憶起美好往事的甜蜜,又有對自己的自責。在練習指導這個環節中,重點讓學生體會聯想句的作用,引導學生體會,加上作者的想象,小熊彷彿有了生命,更加突出了作者與它的深厚友誼。引導學生運用抓重點詞的方法,自主讀懂自己喜歡的句子,感受小作者與小熊之間的親密關係,學生透過朗讀,感受作者的真情,以及對小熊的愛,提高了朗讀的有效性。

《童年的朋友》教學反思3

在執教《童年的朋友》時,我逐步引導讓孩子們自己思考,你曾經和你的玩具有什麼形影不離的情景,學生的想象竟超出了老師想象的空間,"當我乘涼時,我把小熊抱在懷裏,和我一起欣賞月亮裏的嫦娥"。當我踢足球時我也讓他坐在旁邊,他舉着雙手好似在爲我鼓勁加油……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透過"說"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最後,我覺得應該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把人家的情感如何變成自己的情感。我在教學課文的第三小節時,我就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實際體會文中的作者與玩具小熊之間的那種真摯的感情,朗讀時孩子們充滿着激情,飽含着對玩具小熊無比的喜愛之情……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如何把文中的語言加以積累,我設計了一個說話練習,把文字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當然,在教學中有很多不足之處,對學生的朗讀訓練得不夠,因此學生對於文中的重點句讀得不夠味。我的時間還不是把握得最好,朗讀的次數和深度都沒有到位,也是因爲有了想面面俱到的心理。學習環節中最後一個環節,複習鞏固來不及完成了。

標籤:教學 童年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