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教學實踐反思15篇

教學實踐反思1

在這幾天學習過程中,我作爲一名物理教師要時刻提醒自己要讓自己的學生喜歡物理這門學科,可是在教學中我一直有這樣的感覺,教書好象就是在教學生做題目,並且題目越難越好,越是能把學生考倒的題目就越是好題,對於每次都考不及格的學生來說能喜歡物理嗎?同時與生活的聯繫也不緊,理論性比較強。我一直有一個感覺就是我們的學生是被教笨,當然這笨並不是指學生的智商而是指學生的各方面的能力。

教學實踐反思15篇

我覺得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應深入研究教材

爲適應學生的探索性學習,新教材在內容和形式上作了重大改革.大量傳統的封閉性、定向性習題改成了探索性的“問題”.這些探索性問題的條件、結論、思路等大都具有較強的開放性,沒有標準的答案,往往還聯繫廣泛的現實背景,這對教師是一個重大的挑戰.所以教師應花大氣力鑽研教材,對教材作“探索”的探索.要對教材涉及的實際問題進行調查研究,掌握相關資料.要弄清所給的問題可向哪些方面探索,能較恰當地預測有關探索對學生的知識、能力、素養、精神等達到怎樣的效果.總之,只有教師對教材研究得深透,探索得深透,纔有可能較好地引導學生探索.

2 、要爲學生的探索創設有利的情境

爲有利於學生進行探索性學習,教師應努力爲學生創設良好的情境,這些情境包括時間、器材、組織、心理等各個方面.例如,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做好學具、教具、音像、課件等各方面的準備;要對學生進行合理的組織安排,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探索的機會;要爲探索留有較寬裕的時間,新教材大大減少了練習和習題的數量,這正是給學生留出探索的餘地,教師在教學中要合理安排時間,計劃性與靈活性相結合,保證“探索”的優先地位;要增強學生探索的興趣,一方面,對教材中的內容,教師應努力蒐集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與之結合,增強探索內容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根據探索的內容,應合理運用做遊戲、講故事、競賽與表演等方法,增強探索形式的趣味性.

3 、應對學生的探索給予引導和幫助

所謂自主探索,含有兩方面的意義:

一方面,是指探索的主動性,表明學生是主動地學習,即“我要學”;另一方面,是指探索的獨立性,表明學生是獨立地學習,即“我能學”.但學生主動地、獨立地探索不是生來就有的,而是在學習中逐步形成的,要經歷由被動到主動、由依賴到獨立的逐步轉化的過程.而這種轉化,主要靠教師的引導和幫助.所以,積極有效地引導、幫助學生進行探索性學習,是新課程教學的中心任務.

首先,對學生的探索要進行正確地導向.探索作爲一種學習活動,也有有意義和無意義之分.教師應努力把學生引向有意義的探索,減少或避免無意義的探索.不宜信馬由繮,放任自流.對學生進行探索的問題,教師應適當提示探索的方向,並當在不宜繼續探索時相機予以提醒.

其次,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應科學合理地予以評價.新課程對學生學習的評價不光要評結果,還要評過程;不光要評顯性指標,還要評情感與精神等隱性指標.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予以評價.透過評價,使學生嘗試成功的喜悅,增強繼續探索的信心;也使學生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不斷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果.把引導探索和教師講授適當結合.當前,由於大力倡導“引導式”教學和相應的“探索性”學習,“講授式”教學及相應的“接受性”學習似乎成了“禍水”,人們避之不及.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課程改革的本質不是教學和學習形式上的改變,而是使學生進行有價值的學習.而任何有價值的學習都屬於“意義學習”.根據奧蘇伯爾的“意義學習”理論,“意義學習”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具有意義學習的意向,即學生具有把新學的知識與自己已有的知識建立起聯繫的傾向;

二是學習的材料對學生具有潛在的意義,即學生將要學習的內容能夠跟其原有的知識結構建立實質性的聯繫.教師的教學方式及學生的學習方式只要能對上述兩個條件起促成作用,即能夠促成有意義的學習方式,這種教學方式或學習方式就是適宜的,值得肯定的.講授式教學、接受性學習可能造成“意義學習”,引導式教學、探索性學習也可能造成“機械學習”.總之,教學方式及學習方式並無定式,應由學習內容及學生的情況而決定.新課程教學重視探索,但並不排斥講授.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把學生的探索與教師的講授有機結合起來.尤其是對那些約定性的、常規性的、公理性的知識,更應以講授爲主.對於如何領會新課標、用好新教材、上好新課心中沒有底呀,因此我特別想知道新課程與我們原來使用的課程有什麼不同,在教學方面的要求有什麼不同?透過老師對新課程與新教材的講解,使我對物理新課程與新教材有了初步的認識;

透過專家老師對探究性教學的講解,使我對上好新教材充滿了信心;透過專家老師對新教材的分析,使我對新教材有了更深入的瞭解,爲上好新課做好了必要的準備工作。因此這幾天的培訓我的收穫還是挺大的,它使我對進行的新課程教學作好了必要的準備工作,不過有一點我總覺得不夠的地方就是培訓還應當對新課程的評價多一些講解。其實在教學中並不是老師自己喜歡搞題海戰術,問題出在中考的制度上面是由中考決定的,如果中考不進行改革而還是老樣子,那老師的教學要改變可能有點困難,就象專家說的如果中考有考探究性的題目,那老師肯定會在教學中使用,不用我們來強調它的好處了。

那麼新課程改革的結果是學生的能力不但沒有得到培養,反而增加了學生的負擔呢?這次課程改革是一場根本性的、全方位的變革,課程、教學、學習、評價等各方面有衆多的問題亟待研究.本文所謂教學的三個“突出”,僅爲教學研究方面的一孔之見,試爲引玉之磚,以期和老師們進一步探討。

教學實踐反思2

一、前言

在中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爲能真正做到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應徹底改變以往邢種單純“灌、輸”的教學療法,在素質要求、教育方法以及教學手段上都也應與時俱進,都要與時代發展同步、與課改精神同步。

事實上,中學數學教改的主渠道仍然是課堂教學,爲能在課堂教學中貫徹創新教育的精神,嘗試使用符合課改精神的新式教學方法顯然尤爲重要,應運而生的諸如:啓發式、自學——探究式、發現法、“問題式”教學法等等,這些新式教學方法經多方論證和教學實踐檢驗證明: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中各顯其獨特的功能。本文他就“問題式”教學法的本質涵義、教學設計中的師生地位、問題情境的沒置所應遵循的兒個原則及其在創新能力培養上的作用睹方面談幾點看法。

二、對“問題式”教學法的本質理解

“問題式”教學法,其本質是以“問題”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以實現教學目標,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激發創新潛能。實際上,“問題式”教學法遵循了建構主義理論,符合新課改精神。在教學過程中,它以充滿“問題”爲情節。師生互動、生生互功(在教師的精心設計下,提出問題。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爲過程,在這過程中:新、舊知識之問,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各種衝突與和諧,破壞與創造很大程度上就實現了學生知識的主動建構義大大豐富了學生的思維過程。也正由於此,突破了學生的思維定勢。使其充滿創新、創造的慾望。

三、實施“問題式”教學法的若干關鍵環節

1.擺正師生在“問題式”教學中的地位

“問題式”教學中三個主要環節:(1)提出問題。沒置問題情境。這時教師是指導者;(2)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是學生思維最活躍的過程。學生足主體。此時,學牛心理處於“憤、悱”臨界區,破壞與創造將隨之而生,教師若能做爲一個參與者,促進者,適時點拔。無異於畫龍點睛。這也是“問題式”教學法實施成敗的關鍵;(3)歸納總結:教師是指導者,應對已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方案給予恰如其分的評價、定性,同時給予岢定或補充並不失時機提出新問題,爲新知識埋下伏筆。

“問題式”教學法實施中切忌兩種失誤:其一教師自問自答。其二學生有問不答。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兩種現象可能是由於在問題設計上過度強調教材與教師的主體意識,因而。在沒問上缺乏合理性、脫離生活。也忽略了應從學生實際出發設汁問題的原則。勢必造成了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仍停留在知識的“灌輸”上。

2.創設比質高效的問題情境

(1)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問題情境生活化

在問題情境的沒置上:當學習的卡於料與學生現有的認識和生活經驗相聯繫時。即會引起學習者的極大興趣,興趣必然產生學習動機。

另一方面,學生思維發展的過程。也常是由直觀表象上獲得初步認識。在此基礎上進行歸結、總結,再深入研究、探對,上升到理性思維。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針對學生熱於關注有趣、新奇且有實用價值的數學問題的特點,設定與現實緊密相關的生活化問題情境,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問題就發生在自己的身邊,能感受到用“數學”解決周邊生活問題的樂趣。

(2)力求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問題情境層級化

問題情境的沒置與現實生活及學,直接體驗相結合,以激發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的慾望,這僅僅一個開端。而如何以問題形式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井應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外產生矛盾、匯入知識、新問題?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所創沒問題的難度,能否循序漸進且能力趨於學乍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學生畢竟足學習的主體。若所設計的問題學生無法解決。其思維的發展必然停滯:而設計的問題太膚淺,當然無助於其思維的發展。這就要求沒計問題時必須掌握適度原則,精心講究能力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跳而可獲。

3.開展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實踐活動‘

數學建饃的過程。就是學生從問題實阽情境中體驗和發展數學思維的過程。閒此,數學教學應重視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透過各種活動將新、舊知識聯繫起來,思考現實中的數量關係和卒間形式,由此發展他們對數學的理解。實際上。學生數學學習基本是一種符號化語言與生活實際相結臺的學習。兩者之問的相互融合與轉化。成爲學生主動建構的重要途徑。

四、實施“問題式”教學法教學時應注意的事項

1.教師的觀念、角色要切實轉變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必須轉變角色,依據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實驗、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去理解一個問

題足怎樣提m來的?一個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個結淪足怎樣探索和猜測到的?以及這個結論是如何被應用的?透過這樣的問題形式,使學生能夠真正體驗知識的建構過程。

2.問題情境的設定應講究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一

由於學生的原有知識結構對於題解決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問題情境設定時應根據學生學習心理和具有的知識結構,將要解決的問題設汁成一系列漸進式的問題系列,要避免所提出的問題使學生感到他們在進行一項“無”。

3.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學習個性化牲特徵更值得關注

“問題情境”教學要求每一位學生主動去感知、去接受、去探求新知識。這就需要每個學生都應具有學習自信心。教師應注重個體差異,尊重他們、鼓勵他們,學困生被尊重的慾望要比其它學生強烈得多。若教師尊重他們、信任他們。他們會迸發極高的學習熱情。因此,哪怕他們只有小小的進步。教師都要充分肯定和鼓勵他們,同時應不失時機地指出努力方向。教師還應關注學生學習的個性化特徵。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興趣愛好以及不同的發展潛能。教師應關注學生的這些個性差異。允許學士思維方式的多樣化和思維水半的不同層次。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並讓學,圭明確表達想法,強化合理判斷與理性溝通的能力,在師生、學生互動中建構數學知識。

教學實踐反思3

“分數乘分數”這課時是在學習了分數乘法的意義、分數乘整數、整數乘分數後進行教學的。就分數乘法在而言,在掌握了法則以後,計算並不複雜,況且,我執教的班級所用的教材是“現代數學”,學生基礎較好,思維活躍,敢於各抒已見。因此,在本節課中我試圖改變傳統的“精講多練”做法,盡力放大其法則的探究過程。現摘錄三個主要片段。

[片斷一]

1、說說一張紙的 的 是幾分之幾?誰能用算式表示?

生: × =

2、學生小組活動:

(1)請你們用折的方法,表示出一張長方形紙的 ,把折出的 用斜線表示。

(2)把畫斜線的幾分之一看作單位“1”,再折出它的 ,請把這個

用方格線表示。

(要求:四人小組可以商量,但折出的幾分之一大家最好各不相同)

(3)把操作活動用算式表示出來,開啟紙看看方格線所表示的佔整個長方形紙的 ,再寫出結果。

3、學生彙報:

(1) 摺紙過程:如第一次折了長方形紙 的 ,第二次又折了 的 ,用方格線表示的就是 的 。……

(2)算式:

× = × = × = × = ……

4、小組討論:

(1)讀讀以上這些算式,對於分數乘分數,你有什麼發現?

(2)小組討論,發現、歸納、小結,師板書:

分母相乘作分母,分子不變。 或: 分母相乘作分母,分子相乘作分子。

[片斷二]:

1、猜一猜這些題的結果是多少?說說你猜測的理由。

× × × (學生猜結果,說理由:分子相乘作分子,分母相乘作分母)

2、能用你們發現的“分子不變,分母相乘”的這個方法去計算嗎?爲什麼?

生:不行,只有分子都是1的分數相乘才能用“分子不變,分母相乘”的這個方法去計算。

3、爲什麼可以用“分子相乘作分子,分母相乘作分母” 的方法去計算,你能想個辦法驗證嗎?

(1)小組討論方法:

(2)彙報:

A、用摺紙的方法來驗證:

先折出一張紙的 ,畫上斜線;再折出 的 ,畫上方格,開啟紙,用方格線表示的佔整個圖形的 。

B、 × 還可以用小數來驗證:

因爲: =0。75 =0。4 所以:0。75×0。4=0。3=

C、用分數意義和分數乘整數的方法來驗證:

因爲 裏有4個 ,所以: × = ×4× = =

同理: × = ×4× ×2= =

D、還可以用 × = 這一題來推理:

因爲 × = 所以 × = × ×2 = ×2 = ……

4、小結:

同學們很了不起,想了許多辦法都將“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作了充分的驗證。現在誰再來說說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

[片斷三]

1、學生自學課本第43頁“因爲整數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數……”這段話。

2、自學彙報:你能讀懂這段話嗎?舉個例子說說。

學生舉例,如 : ×3 = × = ……

3、你覺得他講得怎麼樣?也能舉個例子嗎?

4、小結:同學們說得好,凡是有分數的乘法,都可以用今天所學的法則來進行

三、課後反思:

(一)成功之處

反思本節課,無論是教學目標的定位,還是教學過程的組織,應該說都反映出一種新的教學理念。我認爲成功之處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爲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能真正主動地、投入地參與到探究過程中來,就應設法讓其在一開始就產生探究的內在需要是非常關鍵的。這就需要老師既兼顧知識本身的特點,又兼顧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生已有的水平,尋找合適的切入口,讓學生感受到眼前問題的挑戰性和可探索性,從而產生“我也來研究研究這個問題”的興趣。這節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經歷摺紙操作——合作交流——尋找計算方法這一過程,使學生髮現並掌握分數單位乘分數單位的計算方法。由於在這個過程中討論的素材都來源於學生,他們討論自己的學習材料,熱情特別高漲,興趣特別濃厚,都想透過自己的努力,尋找出“我的發現”。而自己尋找出的法則印象特別深,同時又產生了繼續探究、驗證兩個一般分數相乘的計算方法的慾望。

2、關注結論,更關注過程。

傳統教學是教師利用複合投影片等手段,讓學生理解“分數乘分數”的算理,再利用其計算法則進行大量練習,以達到“熟練生巧”的程度。“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這一新的理念說明:數學教學活動將是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化的過程,是學生自己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因此,本課時力圖讓學生親自經歷學習過程。即讓學生在動手操作——探究算法——舉例驗證——交流評價——法則統整等一系列活動中經歷“分數乘分數”計算法則的形成過程。這裏關注了讓學生自己去做、去悟、去經歷、去體驗,去創造,同時也關注了學生解題策略的自主選擇,關注了合作意識的培養,我深信這比單純掌握計算方法再熟練生巧肯定更有意義。

3、科學的學習方法的滲透。

新課程標準指出:“…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經過不斷的思考去獲得規律的過程中,着眼點不能只是規律的本身,更重要的是一種“發現”的體驗,在這種體驗中感受數學的思維方法,體會科學的學習方法。本課時從教學的整體設計上是由“特殊”去引發學生的猜想,再來舉例驗證、然後歸納概括,力圖讓學生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歸納思想。首先讓學生透過活動概括得出“分數乘分數”只要“分子不變,分母相乘”或 “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計算方法,再由學生自己用摺紙、化小數、分數的意義等方法來驗證這種計算方法,發現了“分數乘分數,分子不變,分母相乘”的特殊性,以及“分數乘分數,分子相乘,分母相乘”的普遍性。這其間滲透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二)困惑之處:

如何去關注全體參與?本課時的第一階段研究“幾分之一乘幾分之一”時,由於學生是在自己操作的基礎上去發現規律,所以全體學生興趣高漲,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了探究的過程中去。而到第二階段去驗證交流“幾分之幾乘幾分之幾”的過程中,除了用摺紙法驗證交流外,其餘的幾乎都被幾名“優等生”所“佔領”,雖然教師多次這樣引導:“誰能聽懂他的意思?你再能解釋一下嗎?”“用他的方法去試試看。”但部分學生還是不能參與其中,成了“伴學者”。所以,如何面對學生的差異,促使學生人人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還是課堂教學中值得探索的一個課題。

教學實踐反思4

炎熱的夏季我來到了向陽幼兒園,和我搭班的是我師範的同學加現在的師傅黃琳柳老師。從此我們和小2班的孩子結下了不解之緣。入園的第一件事就是環境佈置。在黃老師的幫助和指導下,用自己的手來創設環境,做的只是簡單的畫畫剪剪。但在真正上牆面時,才發覺原來每一個小製作都有一席之地。而且環境的佈局和思路也有很大的學問。整體的顏色也需在紛繁中有主線,整個教室的環境既要顯得大方得體,又能經得起細看推敲。就拿牆角那棵樹來看吧:在轉角處顯出立體感。用捷士貼做樹葉,粘貼時又不是全部貼上,做出立體的形狀時才貼上。猶如真的樹葉在樹枝上搖曳。再把主題的名字掛在樹前的小網中。原來在製做之初,已經深思熟慮,將主題的影子映入其中,而不是盲目的裝飾。

接下來的九月是辛苦而又香甜的。在每天早上入園的時間時,孩子們大多都有不同時間的哭鬧。還有幾個幼兒特別吵鬧利害有時還會逃出教室…….下午午睡更是難熬,有的幼兒在家本來就沒有午睡的習慣,有的是邊哭邊睡把別的小朋友都吵醒了。陌生的環境和憂慮的心情使孩子們變得更敏感。這時只見黃老師蹲下身子,用手輕輕地撫摸他的頭,哄着幼兒入睡。孩子緊張的情緒被緩解了。漸漸的安定下來,漸漸入睡了………這讓我懂得了愛,我們用父母般愛給孩子,孩子會迴應我們的。

在以後的日子中,每天的教學活動中孩子們的注意力不夠集中。而黃老師的課總是能讓孩子們一起跟着動起來,還時常表現出很開興的樣子。這是爲仕麼呢?在認真聽課和自己上課對比反思後,我發現原來是孩子的年齡特點,小班幼兒特別熹歡遊戲和用動作來表達學習。於是在教學活動中用遊戲貫穿活動,讓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不斷互動……於是一首首兒歌,一首首歌曲,一個個律動,孩子們和我一起學習着,互動着………

以後的路還很長,在一次次教學實踐中,反思中,我想我一定會有更多更精采的感悟!

教學實踐反思5

隨着課程的改革,當我拿起新課程教材時,被書中精美的畫面、豐富的內容、趣味橫生的兒歌深深地吸引。教材儘可能將過去的單幅圖合成情境圖,每一課都透過意境優美的情景圖引出所學的字母、音節、詞句、兒歌。這些情境圖不僅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學拼音,識漢字,讀兒歌,便於理解意思,還爲學生提供了充分想像創造的空間。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如何更好地運用書中這些情境圖,達到學拼音,識漢字,讀兒歌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能力的培養,是我所感到困惑的。我所任教班級有36個同學,學生所受的學前教育參差不齊,學生各方面的素質也各不相同。再加上教學設備的缺少,我們所擁有的只是教科書,沒有現代化的教學設備,如何更好地運用課文的這些情境圖,讓我確實感到很難,我們只能夠透過看課文中的情境圖,這樣,一些中下學生就跟不上教師的教學思路,他們往往不會看書,甚至有些學生連看在哪一頁也一時半刻找不到。再加上新課程要求我們教師從過去的講授者轉變爲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學習的同伴。放下教師的架子,讓學生有一種平等感、親切感,拉近師生的距離,所以在課堂中比較寬鬆,一些思維比較活躍的學生,在課堂上爭着回答問題、搶着說,而其餘的同學則是一位忠實的聽衆。另外,城市的的孩子缺少生活實踐,教材中呈現的一些內容,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教學實踐反思6

摘要:隨着社會進步、科技的發展,資訊技術和網絡技術已經逐漸滲透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如今,多媒體教學已經是作爲一種新興教學手段被所有教師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如何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讓初中化學課堂更豐富有趣,是初中化學課程教學改革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關鍵詞:初中化學;多媒體教學;實踐應用

科技的迅猛發展使網絡技術和資訊技術迅速進入生活的各個領域,多媒體教學的實踐和運用就是在其迅猛發展後產生的一種教學手段。它改變了之前傳統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爲教學注入了一股新力量。在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和運用給初中化學課堂帶來了新氣息,可是在初中化學實際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和弊端。下面分析和探討多媒體在初中化學課堂教學中應用的弊端和優勢,並且提出運用方法。

一、初中化學多媒體教學存在的現狀

(一)注重形式化教學,忽視學生的知識結構基礎。在多媒體是科技迅猛發展下產生的新興教學手段,具有很多優質的特點。但是,現在很多教師沒有好好利用多媒體,只重視於形式,並沒有真正利用它。在初中化學多媒體教學中,很多化學教師在製作課件的時候,只是對一些定義進行解釋,把一些比較表面的東西放在課件中,並沒有做更深的研究和探討,這樣很多學生在課堂學習的時候抓不住重難點。而且學生的知識結構基礎不同,教師因爲在製作課件的時候過於重視形式,沒有注意到這些問題,導致很多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瞭解都比較淺顯,記憶也不牢固。

(二)重多媒體課件,缺師生交流。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引起很多人的重視,很多教師對多媒體教學也非常依賴,在教學過程中過度使用多媒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盯着電腦,學生只盯着屏幕,導致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越來越少。因爲學生與教師的情感交流越來越困難,教師的教學工作也難以開展。如人教版初中化學第四單元《自然界的水》的教學,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因爲只注重用課件教學,缺少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就無法讓學生真正對水資源產生保護情感,以至於在行動上因爲缺少情感基礎的鋪墊而無法做出正確的行爲舉止。

(三)學生思考時間少,時效性差。多媒體教學的一大特點就是能讓學生直觀快速地瀏覽知識內容,教師也能在短時間內向學生展示教學內容。然而,很多教師因爲時間緊想要講解更多知識就快速地讓學生瀏覽知識內容,不留時間給學生思考問題,導致學生失去獨立思考問題的空間。如人教版初中化學第二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的教學中,很多化學教師因爲時間緊就匆匆讓學生瀏覽知識內容,在問題思考方面也沒有留下多餘時間。很多學生因此沒有真正掌握知識,有的即使當時看懂了,後面也很快遺忘了。

二、如何在化學課堂中運用好多媒體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有人說過,學習知識這麼大的事情是得有相應的環境促進的,而也只有這樣,學習纔會變得更加有趣,學者纔會更努力學,纔會學到真正有用的東西。在初中化學課堂上也是如此,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相應情境,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不能只是單獨地將知識放在課堂中,然後讓學生死記硬背,這樣只會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如人教版初中化學第八章《金屬和金屬材料》的《金屬資源的利用和保護》的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相應情境匯入課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對金屬資源產生保護意識,從而引發學生對環境的保護。

(二)善於利用資源,提高教學效率。多媒體時代的到來給教師教學增添了不少樂趣,爲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很大方便。在化學課堂中,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技術,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觀看一些名師講堂,或者利用相應軟件,如仿真化學實驗室等幫助學生學習化學知識,激發他們學習化學知識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如人教版初中化學《元素週期表》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用相應軟件讓學生對這些知識進行直觀感受,讓學生進行學習和探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三)加強師生交流,優化評價學生學習。在資訊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越來越廣泛,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既要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更應該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與互動,指導學生如何學習,成爲會學習的人。在科學技術發達的今天,教師要起到指導輔助的作用,在學生學習相應的知識點或者內容的時候,應該給予鼓勵、支援和幫助,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給予學生的關懷和鼓勵。俗話說機器是死的、冰的,但我們可以在利用它的同時讓它鮮活起來。如人教版化學第十二章《化學與生活》的教學中,應該加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瞭解學生的實際想法,然後對他們進行評價,鼓勵和支援他們,增強他們學習化學的信心。

三、結語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合理地利用好多媒體,發揮其作用,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師教學效率和質量。

參考文獻:

[1]徐福斌.多媒體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學苑教育,20xx(13).

[2]王小中.初中化學中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幾點思考[J].考試周刊,20xx(39).

教學實踐反思7

最近聽了幾位年輕教師的課,雖然有些稚嫩,但也生動活潑有自己的風格。聽完之後有幾位有經驗的教師就馬上熱心的給予指導。這讓人看了很欣慰。但其中有一位教師說:“現在是新課程了,應該提倡小組合作,所以你最好實行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又有人說:“新課程還要講究自主探究,所以你最好也讓學生自主探究一下。”試問:難道堂堂課都要小組合作,都要自主探究?

其實在實踐中我們發現有些小組合作並不可取,比如一個問題已經有很多同學會解答了,教師還偏偏要讓學生再小組討論。結果已經懂了的學生興趣不足,不懂的同學也得不到真正的理解。看似熱鬧,卻費時費力。

又比如在數學學習中出現了固定的名稱,教師也讓學生討論探究。如教學圓的中心的一點叫圓心。有教師就讓學生自己去取名。學生興趣很足,也取了很多名字,如中心點、中點圓點等。但都被教師否定了,最後教師公佈它就叫圓心。這樣的探究有意義嗎?

新課程的理念之風已經吹遍大江南北,廣大教師也紛紛響應,這樣的好景氣我們都值得慶幸的。有人就把我們的傳統教學說的一無是處,什麼填鴨式、滿堂灌、應試教育、接受式學習等。取而代之的是我們的自主探究、小組合作。。這些方法是好,但是我們是不是去真正的理解、運用了呢?還是搞純粹的形式主義,或蜻蜓點水呢?有人說我們的課堂是個舞臺,但畢竟我們的教師不是導演,我們培養的學生也都不是演員。

在我們的自然界中找不到相同的兩片葉子,何況我們面對是這樣形形色色,與衆不同的學生呢?難道只有用上這些方法才叫新理念嗎?教無定法,但爲什麼我們的教育要去走這樣機械之路呢。我個人認爲只有不同風格的教師纔能有不同風格的教學方法,纔能有不同風格的學生。特別是有些教學內容可以根據教師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採用適合他們的教學方式。在我們的教學中還是需要有意義的接受式教學的,畢竟有的知識點是需要一定的有意識、有目的接受式學習來完成的。

以上這些是我在教學生涯中的一點隨想,可能有不妥之處,但我真心希望我們的教育之樹長青。

教學實踐反思8

教師可以從教學實踐的疑難、矛盾和困境中發現研究課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疑難、矛盾與困境,並且沒有現成的成功解決方法可供借鑑。這種疑難或困境至少有以下幾種類型:

(1)教師的理想與實際存在着差距。例如,教師希望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以此爲基點進行新的教學設計,試圖引發學生興趣,喚起學習熱情,但實施下來效果並不明顯,學生的學習成績還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2)教學情境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目標之間存在着衝突。如教師從“培養學生創造力”的指導思想出發,在教學中佈置較有挑戰性的作業,但這種做法卻導致一部分學生跟不上功課,產生挫敗感,最終厭學。

(3)教師與領導、同事、或家長對教育教學(此文來自)存在的不同甚至對立的看法。如有的教師爲了提高教學質量(此文來自優秀),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做出新的嘗試,以改變原來的“填鴨式”教學,但周圍同事或學生家長卻不認同,認爲他在出風頭,會影響學生學習。

(4)教學中存在着比比皆是的“兩難困境”。例如顧及到了單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就有可能妨礙了學生集體;關注到了學生的興趣,規範性就很可能被削弱;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教師的引導角色就可能無法實現了。上述的疑難、矛盾和困境都可成爲教師的研究課題,教師在研究的過程中找出化解問題的方法,從而走出困境,提升教學效果。

教學實踐反思9

教師爲了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主動學習的意識,就要教會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策略和發展,爲學生可持續性發展打好基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給學生時間自主預習教材,但是地理課堂教學的預習的效率並不高。雖然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是安排時間給學生預習了,但是學生預習時速度過慢,或者課前沒有預習,還是沒有太大的收穫。因此,課前學生預習對學生學習新的知識非常重要,對學生能更好地學習和交流展示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能力、概括總結能力等都能得到發展。但是有的學生的預習效率低,所以教師要在預習的時候做好工作,安排好學生的預習。

一、學生預習的時候的注意點

1、精心設計預習的引領性的問題

教師不能打沒有準備的仗,備課的時候要把問題設定得更加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領學生自發地想學習,教師不能逼着學生學,教師要根據教學的總體的進度來科學合理地安排預習的時間,預習的時間科學自由調節,讓學習困難的學生也能有信心完成,全面積極參與預習。教師設計的問題不能太過於籠統,讓學生有明確的預習的目標,要將問題分解成幾個小問題,讓學生能夠找到答案,透過思考和交流能夠總結出答案,這樣就能增長學生學習的信心了。

2、培養學生養成好的預習的習慣

教師要加強學生預習的指導和培訓。地理教學中,很多學生預習的時候只是填空,而不是有的學生那樣能在教材中進行適當地圈點,或者能在地理的圖中找到答案。教師要透過教學讓學生感覺到好的地理預習的習慣是可以透過長期的訓練加以提高的。很多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預習後,覺得學習成績並沒有獲得明顯的提高,就想放棄預習的環節,這樣是不好的,教師不能僅僅重視在學生知識上的幫扶,更應該重視在學生學習方法上的幫扶。

3、重視對自己的預習的評價

我們要對學生的預習進行及時科學的評價,對於預習認真,預習速度快的學生,或者對於學習上有明顯的進步的學生,教師都要給充分全面的肯定,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形成學生比學趕幫的學習氛圍。

二、掌握科學的好的預習的方法

預習是學生好的自主學習的方法,也是學生行爲習慣,也可以當作是地理作業。學生預習可以讓學生上課的時候注意力集中,心中有數,更好地學習新知識。初中地理內容繁瑣,抽象,學生可以透過預習來提高學習效果,可以擠出時間來預習課文。預習沒有定法,但是可以有以下幾種方法給學生參考:

1、做作業式的預習形式

預習課文是按照“是什麼――怎麼樣――爲什麼”的過程來進行,教師可以教學生當預習時做作業,明確課文學習的內容和重點,難點等,記錄自己的疑惑,記錄課堂學習的重點,這樣來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時間長了學生就能感受到預習的好處,就能主動去預習課文,並形成好的預習的習慣了。

2、瀏覽式的預習方式

教師可以教會學生運用快速瀏覽的形式,弄清楚學生自己弄不懂的問題,並加以標註,課堂學習中質疑,並在同桌小組討論的時候拿出來共同探討和參考,解決學習中的疑問。

三、預習教學的實踐與反思

1、活躍的課堂和學生,打破課堂常規的行動策略

我們的預習的地理學習方式可以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學生預習,可以讓學生願意學習了,會學習了,學生的學習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體現,學生敢於提出疑惑,提升學習的境界。此外,透過課前的預習,課堂再組織學生合作討論交流,可以讓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相互質疑,相互交流,共同解決問題。

2、透過地理預習,張揚學生的個性

教師透過預習和反饋充分體現了學生爲主體,課堂教師主導的教學原則。學生在預習和反饋中增長了知識,提升了能力。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學習的成功,學習起來更加激情滿懷,激發了學生探究的學習興趣,實現了學生主動學習。

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升。學生願意學習了,會學習了,課前預習,保證每個學生投入到思考、討論和相互評價和互動學習中,創造了學生完善個性的機會。

3、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得到充分體現

學生透過自主預習,學會學習,敢於質疑,學會合作學習,學會獨立思考,學會學習,有了對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就產生了研究問題的氛圍。有的問題預習的時候解決不了,課堂,課後可以研究討論。有的學生的奇怪的問題讓老師意外和驚喜。學生爲了解決問題,也更加愛鑽研教材,拓展知識面,閱讀相關書籍,養成了好的學習習慣,提升了學習能力。

4、增加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機會

透過預習,課堂學習的過程,學生單幹的機會少了,合作的機會多了,學習程度逐漸深入,合作意識都增強了,都意識到了預習的好處,合作學習的好處,實現了相互啓發和相互學習。透過課前預習,進行了自主學習,再經過課堂積極的交流,提升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這樣就加強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機會。

5、科學合理的預習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

科學合理的預習教學實踐後,學生的學習的上進心和學習積極性得到增強,成績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能全方位地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拓展地理教學的思路,增強了學生和教師對地理研究的重視程度。

透過一系列的研究表明,科學有效的預習能讓教師也能重新審視自己,用新形勢、新理念武裝自己,完成教學觀念和教學角色的轉變,準確定位,優化教學行爲,備課更加科學合理,更有利於教師精講,讓學生更加輕鬆地掌握教學的內容。

教學實踐反思10

實踐原因

春天在哪裏?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裏;春天在湖水的倒影裏;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裏……春天是一首無言的詩,是一曲悠揚的歌,是一個講不完的故事。

第二冊第一組教材就是圍繞“多彩的春天”來編排的,識字課選的是有關春天的詞語,課文寫的是春天的景、春天的人、春天的事,口語交際也是關於春天的話題。爲了更好的引導學生走進春天,傾聽、欣賞、感悟春天,結合主題單元的特點,我如此設計了第一課時:

實踐過程

一.引疑激趣

1.播放歌曲《嘀哩嘀哩》

要求:認真聽,從歌詞中你知道了什麼?

2.用多媒體課件逐一出示課文插圖

(展現鮮花盛開、鶯歌燕舞、小河流水……春天一派生機勃勃的畫面。使學生初步感受春天的嫵媚、動人。)

3.激趣:你聽到春天的聲音嗎?你看見春天的色彩嗎?

二.整體感知,瞭解主題

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同桌互讀、小組合作聽讀、自由讀、默讀、配動作讀……)閱讀本組課文,提出閱讀要求:

1.把喜歡的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課外實踐,延伸主題

1.畫一畫:美麗的春景圖

2.找一找:春天在哪裏?

3.唱一唱:學唱一首讚美春天的歌。

實踐結果

透過學習,跳動着生命力的春天感染了孩子們,他們高興地叫着:春天在校園裏? 校園的花兒盛開了,草兒綠了;春天在家裏?媽媽換上了綠色的窗簾;春天在我們的心裏? 我們長大了,懂事了……。他們開心地畫着:一片片綠綠的草地上開滿花兒,小鳥在枝頭歡唱;多彩的蝴蝶在翩翩起舞……他們興奮地唱着:春天裏,有陽光,樹林裏,有花香。小鳥小鳥,你自由地飛翔……。春天是迷人的,是催人奮進的,它開啟孩子們想象的大門,激起了學習的樂趣。

實踐反思

藉助教材的編排特點,用第一課時的時間爲學生統講要學習的一組內容,不僅讓學生初步整體感知即將學習的單元主題?多彩的春天,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觀察春天、感受春天、表現春天,還有效幫助部分學生消除“假後”心理障礙?厭學、怕學等情緒,爲具體學習本組課文內容做了很好的鋪墊。

教學實踐反思11

主題背景

讓孩子們主動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審視現實生活,嘗試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實際問題的策略,從而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這已經成爲我們的共識。然而在目前的課堂教學中,只重落實知識技能,忽視學生對數學現實價值的體會;學科教學界限分明,忽視知識間的聯繫、遷移、促進與滲透整合……種種“數學與生活分離,知識與實踐脫軌”的現象或做法仍普遍存在。下面就新課程一年級第一冊(人教版)“生活中的數”的教學實踐,談談我們在教學中“如何體現數學的應用性、生活性、開放性?”“如何在數學的課堂中滲透人文精神?”“如何在教學中促進綜合素質的提高與能力的發展?”等方面的一些做法與思考。

理念

讓課堂成爲孩子們生活的縮影

實踐過程

[課前小調查]

我們認識了這麼多數寶寶,其實我們的生活中到處有數寶寶,請小朋友們從家裏、教室裏、學校裏和平時的生活中看一看、找一找、問一問、想一想、記一記,什麼時候或什麼地方見到過、用到過數寶寶?

[課堂實錄]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數學王國裏的數寶寶爲了迎接國慶,進行了一場比賽。每位數寶寶都要誇誇自己的本領高,誇自己在生活中的用處大,同學們想參加嗎?【出示1、2 、3、4、5、6、7、8、9、10這些數的卡通形象】比一比,哪一位小朋友誇數寶寶誇得好,數寶寶就和它交朋友。

二、生活中物體的數量。

1、比賽開始了,2寶寶最着急,它說:“我的本領最大,小朋友的家裏、教室裏、學校裏的好多事物都要請我幫忙。”其它寶寶着急了,也叫道:“我也一樣)?小朋友你想誇誰呢?

生1:我家有2臺電視。

生2:我家有5個人,有4個房間,有6把椅子。

生3:我家房子在4層,有3臺彩電,1個空調。

生4:我有2個小辮子。

生5:教室裏有8盞燈,有4個電扇。

生6:眼保健操有4節。

……

師:數寶寶聽了真高興,你們真是我們的好朋友。可是0寶寶,爲什麼在傷心的哭呀?

生1:我家有0只小貓。

生2:媽媽給我買了5 個蘋果,我吃了5個,一個都沒有了,是0個。

師:你的例子舉得真好,0寶寶開心的笑了。對啊,數寶寶可以幫助我們來表示物體的數量,它們的作用可真大!

三、生活中的序數。

1、數寶寶聽了小朋友的誇獎,它想來看看大家,誰來告訴它我們的學校在哪兒,教室在哪兒?

生:我們是南莫小學一(1)班的學生。

師:可是它們不知道你們的教室在哪裏啊?

生:教室就在第一排樓的第1間,門口不是寫着一(1)班呢。

師:哦,我明白了,你說的就是教學樓的第1幢的第1層的東面第1間,是嗎?(教師把第字念得很重。)那誰能這樣清楚完整的介紹呢?(生模仿老師的說法來介紹)

師:數寶寶已經到我們門口了,它不知道你坐在哪兒呀,請你告訴它,好嗎?

生1:我的位置在第3組的第1桌。

生2:我的位置在第1組的最後一桌。

師:也就是第幾桌?

生:第6桌。

同桌互相介紹自己在班級的座位。

師指導學生在新發的本子上寫上組號、座號。

2、師:數寶寶還想去小朋友的家裏參觀,小朋友歡迎嗎?(歡迎)

那好介紹一下你的家住在哪兒,要說得詳細些,數寶寶才能找得到啊!誰先來?

生1:我家住在南莫教師新村4號樓201室。

師:你們能聽懂楊偉的家住在哪裏嗎?給數字寶寶解釋一下,

生(幾名學生逐步補充完整):我想告訴數字寶寶,楊偉的家住在教師新村,他家是第4幢,201就是2樓的第1間。

師:小朋友們說得真好,數寶寶全聽明白了?

師:誰也能像剛纔那樣再來介紹自己的家在哪兒?

生:……

師:大家想不想知道範老師的家住在哪兒?(想)

師:告訴你們,我家在教師新村3號樓302室。你們看我的家怎麼走?請同桌互相說說,你們的想法是不是一樣?

學生同桌互相說。反饋,請2個學生說。

3、小朋友喜歡過生日嗎?數寶寶也喜歡過生日,它們也很想參加小朋友的生日,想叫範老師幫忙問一下你們的生日是幾月幾號?

生:我的生日是9月9號,我今年7歲。

……

師:範老師的生日你們知道嗎?誰來猜一猜?(生非常涌躍)

師:範老師告訴你們吧,我的生日是一年的最後一個月的第15號,大家一起說我的生日是什麼時候?(生大聲:12月15日。)

師:那你們和同桌說一說你的生日就是一年中的第幾個月的第幾天?(同桌互相說)

師:數寶寶聽了,太高興了,它們說:“我們的本領真大,小朋友的班級、座位、家庭住址、生日都要用到我們數寶寶。”(學生都會心的笑了)

四、生活中的號碼。

1、數寶寶想到你家過生日,怕萬一迷路了,想請小朋友給它們留下聯繫電話。誰先來說說自己家的電話號碼或手機號碼?

生:我家的電話是8475698,我爸爸的手機是13862788568。……

師:如果數寶寶在路上碰到壞人,她應該打什麼電話?(生:報警電話110)

師:那你們還知道哪些常用的電話號碼呢?

【生說(師同時介紹)火警電話、急救電話、天氣諮詢電話等】

師:我們的電話號碼裏都是數寶寶,數寶寶覺得自己本領大,能爲人們做好事可高興了。本來啊它們老是說自己的本領大,有時還會吵起來,可是自從它們一起組成了電話號碼後,就覺得團結很重要。我們一起來表揚數寶寶的團結,好嗎?(師生鼓掌)

2、數寶寶想給我們買生日禮物,一路上看到了好多自己的照片,你們看到過嗎?

生1:我和媽媽去買菜,看見有數寶寶的照片,告訴我們多少錢1千克。

生2:我和媽媽一起買衣服,看見也有數寶寶的照片,告訴我們多少錢1件。

生3:錢上面也有數寶寶的照片。

生4:紅綠燈上面有數寶寶,紅燈不能走,綠燈可以走。

師:你說得真好!紅燈停,綠燈行。我們一起來過馬路,現在是紅燈,10、9、……1、0,好,可以走了。(學生開心的笑了)

師:數寶寶買好了禮物,看時間還比較早,想從車站去縣建工大廈28層大樓看看,該坐哪輛車?

生大聲:4路。

師:那你們回家乘幾路車?

生:2路、5路……

師:是啊,車上也有數寶寶的照片,在哪兒呢?

生:在駕駛員的前面,就是車的號碼。

生:還有車後面也有號碼。

師:這是我校張老師的摩托車車牌號(出示一輛車和後面的車牌號爲蘇F-B729),你覺得車牌號有什麼作用呢?

生1;我覺得給車編號,便於警察叔叔管理。

生2:如果不給車編號,那丟了怎麼辦呀?

……

師:車牌號的學問可多啦,大家可以回家去問爸爸媽媽。現在我們也來是試試怎麼編號。

五、用數字編碼。

1、數寶寶聽說我們學校要舉行體育節,也想來爲大家加油。出示學校跑道:我們先請數寶寶幫忙給跑道編上號。(師生編號)

2、每個運動員都有號碼布,下面我們就爲自己編運動號。

師指導:我們是一(1)班,先寫上11,然後請1號小朋友站起來,你的號碼是1101,前面是班級,後面01是1號。你們知道爲什麼要用0嗎?

12號小朋友的號碼怎麼編?(討論:1112)

3、請小朋友把自己的運動號碼編在發到的白紙上。生編後,先指名交流,再同桌互檢。

六、課堂作業:用數寶寶畫一幅圖畫。(略)

七、課外作業:編數寶寶的故事,讓爸爸或媽媽記錄下來。

教學反思

《課程標準》強調“人人學有用的數學”,“把數學作爲人們日常交流資訊的手段和工具”,“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等等。在“生活中的數”的學習中,我們根據學生課前的小調查所得的資訊和平時在生活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出發,引導學生有序地交流資訊,使教學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其特色主要表現在:

1、延伸課堂空間,培養學生數感

數感是一種主動地、自覺地或自動化地理解數和運用數的態度與意識,是人的一種基本的數學素養。培養學生的數感,就是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和理解現實問題,有意識地將現實問題與數量建立聯繫。在本節課的實踐中,引導學生聯繫自已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透過主動地觀察分析生活現象,用數來表示身邊的事物,說說身邊的數,生活中用到的數,如“自己家的門牌號、電話號碼、生日、車牌號……”;運用數簡明地表示生活現象,解決生活問題,用數給路道編號、給自已編運動號等,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用來表示和交流的作用。正是在與數的“對話、溝通、交流”中,學生的數感得以有效地發展。

在短短的四十分鐘,一個小小的教室裏,學生所交流的資訊既有來自家裏、教室裏、學校裏的親身經歷過的各種事物、各種現象中的數;更有在菜場裏、馬路上、超市裏、體育運動中等各種生活經歷中感受過、觀察過的數,從而把課堂教學的觸角伸向現實生活中廣闊的世界,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數無處不在,體會數在生活中的使用價值。

2、展開情節想象,體現人文特色

數學嚴謹、簡明、抽象而缺乏情趣和人文色彩。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情感,就必須讓數學課堂充滿人文特色。

表現一:數字不再是抽象的數,而是活潑可愛、有鼻有眼的、有自己本領的、有自己個性的卡通形象。

表現二:縱觀整節課,把數在生活中的作用:數表示事物的數量、生活中序數、生活中數碼,以一種富有趣味的故事情節加以串聯,貼近學生心理和生活,從而使數學展現出多彩的、富有情感的面貌。

表現三;教師在課堂中的語言有情趣:如小朋友都來誇誇0寶寶,0寶寶傷心的哭了;自從數寶寶一起做人們的電話號碼後,他們就再也不爭吵了,變得很團結,讓我們用掌聲來表揚數寶寶。教師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角色使學生學得有趣、有味、有情。

表現四;學習的真正需要來自於學生的內心世界,當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有如此重要廣泛的使用價值,他們的學習數學的內在動機被激發,學習的慾望不斷強烈,這是學生的學習纔是主動的,學習的效果是最顯著的。

3、解決生活問題,發展綜合能力

加強數學各部分內容間的聯繫,發展綜合應用能力,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數字既可以表示物體的數量,又可以表示序數,還可作爲一種符號代碼,更有在生活中的其它廣泛用處,雖然此前學生已有一定的接觸和學習體會,但在本節課中把數字各方面知識加以綜合,交織一起展現在課堂上,強調數學知識的整體性,現實性,應用性,溝通了生活中的數學與課堂上數學的聯繫,更能發展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例如課堂中讓學生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選擇給自己編運動號碼這一富有現實性的題材,讓學生在即將召開學校第十一屆體育節之際解決這個問題,爲學生提供展現才能的機會,對於一年級學生而言無疑是一件興奮的、新奇的事。一個號碼既是運動員的代號,又是班級同學號次(序數),還可看出班級學生的人數,孩子們在體驗“編運動號碼”的成功的喜悅中,實現了學問性知識和體驗性知識的有機綜合。

建立數學學科與其它學科的聯繫,有助於與學生對知識的融會貫通,更有助於學生的思維發展。課堂作業中,根據一年級學生善於形象思維和想像力豐富的思維特點,讓學生給自己喜歡的數寶寶畫一幅畫。一支畫筆,一張白紙,給學生提供了創造和表達對數字情感的機會。“美麗的花園”“花”“樹”“蝴蝶”“小雞”“小河”“小魚”……都成了孩子們心目中的數寶寶。課後讓學生運用富有詩情畫意,充滿情感意蘊的文學語言編寫(孩子說,父母寫)數寶寶的故事,以孩子童真的想像,天真的語言給數字賦予生命的活力。學生作品中(限於篇幅,略)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個個活潑可愛、鮮活生動、個性鮮明的數字寶寶,講述的是一個個充滿想像魅力的故事。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無窮的想像力得以充分的展現和發揮,孩子們對數學的理解更爲深刻,對數學的情感更爲深厚。

綜觀整節課,情節跌蕩,一氣呵成,使人回味無窮,學生在小小課堂的數學學習中,體會到了在大社會遨遊的無窮樂趣,使知識在交流中理解,能力在交流中發展,方法在交流中領悟,情感在交流中昇華,課堂已真正成爲了他們交流的場所、展示的舞臺、生活的縮影!

教學實踐反思12

3月5日第一週週記

假期結束,迎接幼兒入園。

隨着寒假的結束迎來了幼兒入園的狀態,看着孩子們興高采烈的來到幼兒園,感覺他們又長高了,在常規培養的一週裏折射出他們懂事了,讓我倍感欣慰,孩子喝水時會給我接一杯遞上,吃糕點時會輕聲問我:"老師你吃嗎?"吃完午飯也都很自覺的把教室打掃乾淨,感覺比上學期自覺多了,我的叮囑也沒那麼頻繁,說什麼都能聽懂似的,反應很快。孩子們的進步是很大的。

而我自身感覺工作的腳步還沒完全調整過來,總是感覺有做不完的事,有時甚至回家都在忙工作的事,也許是剛入學時的準備工作太多吧!不管怎樣我要及時調整好自己的步伐,積極投入到工作當中,要把工作乾的出色,同時也把家庭顧及到。儘量使回到家的時間是陪伴孩子的,做一位稱職的母親。

透過這星期的改革管理班級適應期,感覺還不錯,真心的沒上學期累了,每天該幹什麼一清二楚,責任到人,人人都能上心。希望我和阿園長能夠配合得再默契點,儘快讓我們班各方面取得進步!

3月19日第二週週記

努力付出,終會成功。

透過一週的正常分組教學活動,使我感到了前所未有過的效率。一眼掃過去就將二十幾個幼兒盡收眼底,做什麼都看的一清二楚。但班級的常規秩序養成習慣還需進一步提高,老師在與不在完全是兩種樣子,在時保持的還算可以,不在時就很混亂。要管理到老師在與不在都很有秩序的地步,還需進一步加強管理。大班的幼兒調皮好動難管,有時對於我來說無從下手,不知用什麼方法來管理他們。我與阿園長也商量好要統一口徑,齊抓共管共同把常規儘快轉變好。這學期是大班的最後一學期,即將進入小學階段,也是關鍵的一學期,我將嚴格要求自己做好每項工作。特別要對拼音教學和漢語口語教學加強力度。使幼兒打好入小學最基本的基礎。

下星期一教育局對我們進行雙語資格認定考覈,懷着緊張的心情準備課件,教具。在準備過程中感覺到自己的無能爲力,連最基本的課件也不會弄,但透過同事的指導,再加上自己的摸索,基本的課件圖片知道如何做了。透過這件事讓我明白不會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思想懶惰,只要想學,勤奮點,再勤奮點,終究會學會的。

4月17日第七週週記

計算機培訓感想。

週六和週日的早上在庹園長的號召下我園進行了計算機培訓,首先在此說聲庹園長謝謝你!你辛苦了!經過一天半的學習,感覺自己收穫了不少,從中學到了好多以前不會的東西。以前根本不知道的功能鍵,現在總算學會了一點點,說實話以前我最怕操作計算機,特別是領導讓我寫什麼材料是最爲頭疼的事,因爲不會,不懂。慢慢的自己嘗試着敲敲打打,經過不斷操作學會了編輯文字,寫簡單的文章。但這只是最基礎的而已,但這次培訓經過高人指點,才感覺學到了更深更多的東西,我深知 "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這個道理,還是要不斷反覆練習,纔會使自己的水平上一個臺階。因此每天必須抽出一小時進行練習,熟能生巧。隨着計算機考覈的時日臨近,剩下六天的時間裏,還需把學會的操作反覆練習練習。爭取一次透過,這個想法在沒培訓時我想都沒想過,經過培訓我突然對自己有了信心,爲自己和考覈計算機的同事們加油!爭取我們都透過!

4月24日第八週週記

一步一步踏踏實實。

這星期幼兒園最有意義的活動就是星期四下午組織全體幼兒和教師一起進行種植花草勞動體驗。看着幼兒們積極的狀態,臉上洋溢着開心的笑容,已足夠證明孩子們喜歡這項活動,真正體驗到了勞動的樂趣。從勞動中獲取到了課堂上獲取不到的寶貴財富----那便是合作分工,老師引導孩子們協作本領,一步一步按計劃去種植,剛開始很混亂,種好的和沒種的區分不開,幼兒也很快發現了這個問題,就此我們就引導孩子按步驟來種植,並給幼兒進行了有益的社會教育,凡事在心中都要做個計劃,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去完成,最終就會有好的結果。

我們在工作和生活當中又何嘗不是這樣呢?當你按計劃一步一步去踏踏實實走穩,結果就會比你預想的要好很多。

5月14日第十一週週記

有愛就幸福。

愛,無處不在,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個小動作,口不掛齒的一句言語,只要讓人產生愉悅的情感就會感到有種幸福的味道。生活工作中處處流露着愛的身影,只是太不能讓人察覺而已。在教育中更離不開愛,不管是對自己的孩子還是自己的學生,始終與愛同行着。愛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使命。只有真正用愛心去灌溉了他們的心靈,他們纔會幸福快樂的成長。

不管是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集體,一個家庭只要充滿愛,力量將無窮無盡。愛是我們的動力,愛是我們的源泉。所有的目標都將在愛的氛圍中去實現。幼兒需要老師的關愛,孩子需要母親的呵護。在幼兒園裏只有真正去愛孩子,孩子纔有可能愛上你這個老師。所以請不要吝嗇將愛付諸於行動。付諸於平時一日活動組織當中,不要輕易去傷害某個幼兒,也不要輕易去發脾氣,這樣對雙方都不利,在無形中你已傷了他的自尊,同時也傷了自己的身體。控制好情緒,儘量用好的心情去影響孩子們,讓他們天天沉浸在開心,愛的氛圍中健康長大!

細細的回顧了這過去的每一週,我發現自己作爲一名新時期的幼兒教師,我在很多地方都還需要不斷學習、充實。同時我們幼兒園裏因有了一羣可愛的幼教工作者而顯得極不平凡,正是由於他們對幼教事業的無私和無怨無悔,因他們對幼教事業的執着追求,使我也甘願在這塊沃土上播灑希望,努力耕耘,我堅信:在走過坎坷、走過激動、走過欣喜之後,在新年的太陽冉冉升起之時,我們又會迎來充滿希望和收穫的一週。

教學實踐反思13

摘要:九年級是化學基礎教育的啓蒙階段,講故事———講與化學相關的故事———已成爲化學課堂吸引學生注意,提高學生興趣的重要方式,也是讓學生實現社會化的重要方式。“水的淨化”教學以故事爲線索,着重於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建構真實課堂。在教學片段點評的基礎上,就故事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從設計教學境脈、構建“有意義的學習經歷”、微視頻的使用等方面進行反思。

關鍵詞::故事教學;初中化學;反思;水的淨化

1問題提出

九年級是化學基礎教育的啓蒙階段,是“爲學生的發展奠定必要的基礎”的重要階段,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化學思維、將學生引入化學殿堂的重要階段。然而,一方面由於長期應試教育模式的傳統習慣,教師往往片面強調化學知識的系統性和邏輯性;另一方面由於應對升學考試的需求,知識內容的掌握依然是課堂教學中主要的目標追求。教師爲了實現大容量、高效的課堂,有意割裂了化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使得學生被束縛在抽象的符號世界中。這樣的課堂教學使學生對化學逐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自信,畏難情緒日益滋生。因此,我們教學中的當務之急是,實現化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融通,體現化學的學科價值,從而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們嘗試在“水的淨化”一課的教學設計中引用了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風靡全球的真人秀節目“荒野求生”。本文在教學片段點評的基礎上,就故事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進行反思。

2教學思路與流程

本節課的教學流程見圖1。我們試圖打破新授課的常規模式,充分挖掘貝爾格里爾斯(下稱“貝爾”)“荒野求生”的`視頻資源,精心設計情境。圍繞水的淨化,組織了貝爾野外生存中淨水的幾個微視頻素材,將教師的主導意識(問題線)和學生的認知途徑(活動線)巧妙地串聯起來,一方面,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把課堂由課內向課外延伸,把學生由課本知識引向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創設系列“水”的問題情境,組織學生進行實驗探究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健康的生活觀念,感受化學對改善個人生活和促進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增強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同時,透過合理地選擇淨水方法,理解水的不同需要,讓學生養成正確的資源開發意識與科學耗能觀念,提升核心素養。

3教學片斷實錄

3.1片段一:新課匯入

師:今天,我和大家來一次說走就走的野外旅行,學習一種野外求生的基本技能———水的淨化。有請我們今天的野外旅行嚮導。播放微視頻1:(寫實電視節目《荒野求生》的片頭)一組蒙太奇鏡頭展現野外生存第一人———英國探險家貝爾格里爾斯在沙漠、沼澤、森林、峽谷等危險的野外境地施展野外生存絕技的畫面。師:下面讓我們跟隨貝爾去尋找水源並獲得飲用水。播放微視頻2:(《荒野求生》片段)貝爾蹲在山澗旁捧起溪水:“因爲現在正值雨季,有很多水從山上流下,你可以看到水很渾濁,裏面有很多沙子,還有很多淤泥……”。師:從山上流下的這杯泥沙水,一般情況下可以直接飲用嗎?生:不能。師:讓我們與貝爾一起來想想辦法吧!點評:《荒野求生》是中學生喜聞樂見的一檔節目,用其作爲課堂教學引入,新奇感、震撼力都相當驚人。水是野外生存必需的基本保障,因此情境引入也與教學內容高度地契合。這樣創設情境,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出發,激發學生興趣、引發思考。

3.2片段二:除去水中的難溶性雜質

3.2.1明礬淨水———吸附沉澱法師:靜置一段時間的泥沙水,是不是像我們想象中的那麼澄清呢?以前,在沒有自來水的農村,暴雨過後的河水很渾濁,而人們又急需飲用水,怎麼辦呢?播放微視頻3:(《荒野求生》片段)水缸內盛有渾濁的河水,村民用一塊明礬在水缸內壁摩擦幾圈,水中形成膠狀物,再把乾淨長木棍放入其中沿一個方向攪動幾下,水逐漸變得清澈透底。師:攪拌時,在水中看到了什麼?生:膠狀物。師:這種膠狀物就是明礬溶到水中形成的一種具有吸附功能的物質,它吸附了水中小顆粒,使其形成大顆粒而沉降,這種淨水方法稱爲吸附沉降。

3.2.2過濾分離法師:剛纔我們透過沉降的方法將渾濁的泥沙水進行了淨化,那貝爾又是透過什麼方法來淨化的呢?播放微視頻4:(《荒野求生》片段)貝爾使用帆布包內袋製作過濾裝置除去水中的泥沙。師:貝爾是怎麼淨化的?生:過濾。師:他用什麼過濾的?生:布袋。師:布袋的作用是什麼?生:分離泥沙與水。生:過濾是將不溶於液體的固體物質與液體分離的一種方法。師:日常生活中的過濾器有哪些?生:篩子、漁網、紗布、茶葉漏、漏勺、淘婁等等。點評:在明礬淨水的教學中,視頻使用別出心裁,可以直接明瞭地讓學生了解明礬淨水的全過程,能夠清楚地比較明礬淨水前後的差異,效果顯著。過濾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教者透過貝爾用布袋淨水視頻引出過濾概念,從而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過濾操作。

3.3片段三:除去水中的色素、氣味等可溶性雜質———活性炭吸附法

師:(展示過濾的水)過濾只能除去不溶性雜質,而顏色、氣味卻沒有除去,爲什麼?生:它們含有的都是可溶的物質。師:貝爾在野外生存時,也經常遇到同樣的問題,我們來看看他是如何處理的?播放微視頻5:(《荒野求生》片段)貝爾將烤焦的木片敲碎,放入水中。師:顏色和氣味真的能除去嗎?教師演示實驗:學生參與演示實驗,將有顏色、有氣味的水倒入事先準備的裝有黑色物質的注射器中,並將水擠壓到小燒杯內。師:(學生代表)觀察處理過的水的顏色、聞一聞它的氣味。生:沒有顏色、沒有氣味了。師:注射器中預先放的是黑色的木炭。木炭疏鬆多孔,表面積大,具有很強的吸附作用,常用來除去色素和異味等。而防毒面具、淨水器中用的則是吸附效果更好的活性炭。投影:電子顯微鏡下活性炭內部細微密集的孔隙結構。點評:教師透過視頻“貝爾利用木炭去除顏色”引入吸附淨水法,繼而利用注射器設計了一套簡易活性炭淨水裝置,具有現象明顯、便於控制、時間短等優點。

3.4片段四:海水的淡化———蒸餾法

師:前面,貝爾爲我們找到的都是淡水,如果野外生存是在一個孤僻的海島上,又如何得到飲用的淡水呢?生:蒸發海水、雨水、露水……。師:我們來看貝爾是怎麼做的。播放微視頻6:(《荒野求生》片段)貝爾模仿大自然造雨的方法得到淡水。師:貝爾得到淡水的過程中運用了什麼原理?生:學生敘述,得出蒸餾的原理。師:你還有什麼方法得到淡水?視頻中貝爾的蒸餾器是仿造什麼來製作的?生:大自然造雨。點評:實驗室的蒸餾操作在實際生活生產中用的很少,更很少演示,教師還是透過視頻展示貝爾得到淡水方法,讓學生從中感悟蒸餾的原理。

4對教學實踐的反思

著名作家王開嶺曾經指出,故事是吸引受衆、傳遞價值理念唯一有效方式。中央電視臺的記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中每件美食都與人物的故事結合,給觀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化學的課堂一定也是充滿着故事的課堂,每個知識的起源與發現背後都有一段綺麗、美妙的故事;每個知識的應用也會產生吸引學生的故事,因此每個教師都應是位講故事的高手。

4.1運用故事設計教學境脈

社會建構主義認爲,社會情境在學生的認知發展中發揮着巨大作用,是兒童認知與發展的重要源泉,學習高度依賴於產生它的情境。而所謂情境學習,即指在所學知識的真實的、應用的環境中,透過目標定向的活動而進行的學習[1]。化學課堂中表現爲“將化學問題或事實鑲嵌在一種模仿或真實的環境中,呈現給學生,能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激發學習者尋求問題解決,以達到認知和諧”[2]。這種“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爲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化學場景”,並利用其發生、發展的過程聯接教學內容,稱之爲教學境脈[3]。千百年來,在這奇妙的世界上釀出的與化學知識相關的故事,真是浩如煙海,教師可以利用這些故事創設教學境脈,並貫穿教學的整個過程,形成具有驅動性的問題系列。本節課即以“貝爾野外求生”的活動故事爲境脈,以獲取乾淨的飲用水爲目標,不斷地產生問題驅動學生基於已知的經驗去思考、去學習,從而串聯起水的一系列淨化方法教學。這種教學設計將學生的學習與故事的進程交織起來,學生的情感融入了事件發展的進程。學生跟隨着事件的發展,體會着化學的至真、至善、至美。這種浸潤式的教育方式,悄無聲息地影響着學生的思維方式,改變着學生的觀念,從而落實了知識的教育價值[4]。

4.2利用故事爲學生構建“有意義的學習經歷”

社會建構主義認爲:具體的情境是在該社會中活生生地進行活動的實踐過程[5]。在此基礎上,美國學者L迪芬克明確提出了“教學應爲學生創造有意義的學習經歷”的教學觀,並從結果層面強調學習對學生的“影響”和學習所引起的學生的“變化”、以及“影響和變化”是對學生融入社會的終身受益的價值[6]。講故事———講與化學相關的故事———已成爲化學課堂吸引學生注意、提高學生興趣的重要方式,也是讓學生實現社會化的重要方式。爲了能讓故事有效服務於教學,教師也必須會編故事。而營造“有意義的學習經歷”的教學故事可以一方面從日常生活和生產中選取學生熟悉的素材,截取學生“曾經經歷”、“正在經歷”、“必將經歷”三種情況,誰都曾年少過———“曾經經歷的生活”幫助學生審視化學在其中的存在;成長的煩惱———“正在經歷的生活”引導學生利用化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我們即將長大———“必將經歷的生活”則引領學生成長的品質、體現學習的發展價值,實現課程目標的要求“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更好地適應現代生活”[7]。另一方面,化學史也是教師組織教學情境的重要資源,化學知識發展的歷史故事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中具有無法替代的作用。本節課把水的淨化知識與貝爾的野外生存故事相聯繫,將化學知識還原到生活的應用中。故事從尋找水源開始,展開的除去懸浮物、吸附氣味與顏色、殺菌消毒、海水淡化等一系列過程真實而自然,讓每一個知識內容都鮮活起來,消除了書本知識的“惰性”,同時也幫助學生在解決真實問題的情境中建構了淨化水的知識和技能。透過故事,將學生的學習由淺顯引向深度,隨意而獨具匠心、平常而高於生活,爲學生構建了一次“有意義的學習經歷”。

4.3微視頻是開展故事教學的有效方式

多媒體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多種具有強大編輯功能的教學軟件的開發,使得微視頻故事在化學課堂中廣泛地應用成爲趨勢。我們可以從電視、電影、動畫片等視頻資料中獲得所需要的素材,當然,故事情境不只是爲了吸引眼球,更是構成組織課堂教學的線索。另外,這些視頻都不會自然符合教學的要求,這就需要教師將視頻素材進行精心的剪輯,並充分利用蒙太奇手法進行多種形式的組合,從而形成與教學內容契合的故事鏈。故事微視頻在課堂上不僅可引導學生的學習進程,而且會適時地爲學生提供“支架式”的幫助,從而使學生實現情感、知識、方法的有意義的建構。貝爾的《荒野求生》只是一檔真人秀節目,其中情節蕪雜,不可能直接運用於課堂教學,因此筆者依據教學設計思路和九年級學生心理,兼顧故事的娛樂性和知識性,同時側重於知識性要求,截取了走進野外、尋找水源、過濾泥沙、吸附顏色、海島用水等五小段視頻,並補充了一段自我錄製的明礬淨水的視頻,然後合理地編輯,前後串聯,將故事線、知識線、活動線、價值線等線索暗藏其中,使剪輯後各個看似孤立的六個場景都能密切相關並服務於水的淨化主題,以達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也取得顯著的效果。

教學實踐反思14

透過本次的資訊技術提升工程學習,我自認爲在原本基礎較差的,甚至說沒有什麼資訊技術基礎的情況下,能逐漸掌握一些基本的資訊技術手段,而且還可以適當地運用到日常的綜合實踐課程中去,這相對於自己的過去而言,自認爲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相對於社會的要求及行業發展來說,我認爲還有一定差距。

一、自認爲做得不錯的方面

⒈能充分體現戶外拓展課程及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

《移花接木》課程是一門戶外拓展課程,主要培養學生策劃協調、組織分工以及面對困難勇於探索勇於挑戰和團隊協作精神等。但作爲戶外拓展課程,其最大問題,也是完成實踐任務的前提是確保活動安全。於是,我在開始正常課程前首先進行安全教育和身體準備活動,以確保後續的各項活動時,學生的肌肉和關節都是舒展和放鬆的,儘可能降低受傷的風險。同時,根據學生好奇、好勝等心理特點,引導學生面對困難,積極挑戰,積極思考應對策略;同時積極引導學生怎麼進行合理分工佈局,怎麼進行配合協調,最終達到完成團隊目標的任務。

⒉透過資訊技術的應用,有效創設活動情境,提升課程的趣味性和教育性。

在教學時,我考慮到我們實踐基地是一所省級國防教育基地,在課程教學中時刻不忘國防教育的目標,所以從一開始的情境設定就是根據軍營特點以及作戰方式進行設計,以激勵學員的鬥志。爲了更能激發學員的好奇心,以使整個情境更貼近實戰情形,我充分利用了便捷的移動設備——手機,透過使用手機讓學員更像是真的接到上級的臨時密令的感覺,包括手機計時、手機錄像以及手機播放革命歌曲等手段,真正實現了移動網絡終端設備真正與戶外拓展課程有機結合,大大提升戶外拓展課程的情境外和趣味性,從而有效提高課程德育目標的實現。

二、目前仍需要提升或改進的方面

在整個課程進行中,儘管有使用了手機等移動設備,但資訊技術手段還相對單一。若在戶外拓展課程期間能隨時伴隨着LED播放互動,充分運用各項多媒體設施,整個課堂的情境和氛圍將會更加逼真,我想整個拓展課的效果將會更加明顯。

教學實踐反思15

摘 要:《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讀寫結合成爲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關鍵。結合語文教學理論和自身教學經驗,從積累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積澱學生的人文素養兩個方面闡述了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讀寫結合策略,以期對現代語文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讀寫結合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維啓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讀與寫的結合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閱讀是讀者接受別人的語言刺激,把聲音或文字轉變爲意義的過程,它包括語言識別、句法分析和語義分析、推理、語義整合等環節。而寫作則是作者把意義變成文字的過程,包括用詞選擇、句法組織或語義組織等活動。”衆所周知,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教師應該在瞭解學生知識體系的基礎上,根據教材內容巧妙地安排閱讀與寫作,培養學生的閱讀鑑賞能力和語言寫作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

一、在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積累學生的語文素養

1.豐富知識與材料。葉聖陶先生曾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旨在強調不要死讀書、死教書,語文知識是教不盡的,語文教師需要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憑藉語文教材中的例子,舉一反三。

豐富的知識與材料是寫作的源泉。知識與材料來自於閱讀的積累。這裏的積累,並不是簡單的摘錄與強行的記憶,而是需要內化,充分發揮語文教材中例子的作用,將課外閱讀與自己的已有知識相融合,進而在寫作的過程中將日常積累轉化爲寫作素材。

2.培養感悟的能力。感悟,顧名思義,是由感受和領悟組成。感受側重於情感層面,反映的是人的感性認識,領悟則進入了更高思維的層面,反映的是人的理性認識方面。對於高中生而言,感悟是其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它反映着學生的思想、文化、人格等方面的修養,是學生認知、辨析、見解等方面才能的體現。感悟貫穿於整個閱讀過程中,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知道學生在閱讀期間保持“善疑”的狀態,從閱讀材料中跳脫出來,與自己的思考、評判相融合,引發思想的火花。這是閱讀的一種價值體現,同時也是對於閱讀的昇華。

3.培養學生的語感。如果說語言是把人和社會、文化聯結起來的紐帶,那麼語感就是把人和語言聯結起來的紐帶。古今中外優秀作品的語言都是經過精心加工、磨礪而成的,因此閱讀經典作品,總結語言規律,是培養言語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古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閱讀,其實就是在模範作品中去尋找具體的法度原則。透過大量的閱讀,細細揣摩精微之處,心領神會,自然會鍛煉出靈敏的語言感受能力,到自己寫作時也能準確把握、運用自如了。

二、在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積澱學生的人文素養

人文性是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要注重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在閱讀中要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同時也指出,學生寫作時應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生活、社會、自然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

可事實上,我們發現許多同學在寫文章的時候,恰巧缺乏的就是真情實感,這並不是因爲學生自身缺少真摯的情感,而是學生不知如何提煉與表達。這與其審美境界的高低不無關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在投入真情實感的基礎上,一篇好的文章的形成還需要作者具有不俗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境界。這樣不僅可以引起讀者的興趣,還可以使讀者產生共鳴。

廣泛的閱讀會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文化精神的浸潤和陶冶,進一步提升他們的審美情趣和審美境界。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挖掘教材中蘊涵的語文素養,在對語言的品位、思路的探究與主旨把握的教學過程中,應以整體感悟爲目標,適時地加以道德觀念、價值判斷、審美能力等的訓練,引導學生積累、感悟,陶冶學生的情操,爲學生“打下精神的底子”,從而全面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

總之,要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就要着眼於實實在在的教會學生閱讀,實實在在地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能力。這是一個語文教師的職責,也是新課改背景下每個人需要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蔣獨見。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J]。渝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02)。

快樂體育愉悅課堂實施快樂體育促學生快樂成才小學快樂體育的實踐與研究

標籤:教學 實踐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