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三年級科學下冊的教學反思

篇一:三年級科學下冊 塑料 1教學反思 冀教版

三年級科學下冊的教學反思

第一單元 常見的材料

塑料

每天早上,學生們用塑料袋裝着早點來上學,不一會兒工夫,垃圾桶就被填滿了。看着這一情景,我想:在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當今社會,環保教育意義深遠,它將關係到我們下一代能否擁有真正的綠色家園。學校是學生環保教育的重要場所。隨着學生知識面的擴展,我設計了本課《塑料》來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人人行動起來,爭當環保小衛士。

在這次活動中,我所設計的中班環保活動《塑料》,活動目標定爲:1.透過觀看錄象和實驗知道塑料袋會污染環境,感知其危害;2.透過製作環保袋,發展學生動手能力;3.透過活動懂得減少使用塑料袋的意義,萌發保護環境意識。在設計方案的時候,我根據我班學生對塑料袋的認知基礎來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對塑料袋產生情感轉變。在活動後,我根據活動中情況圍繞所提出的問題作以下反思

一、問題引導學生情感轉變。

在第一環節中,我提出“塑料袋有什麼作用?”學生根據生活經驗來回答問題,感情的基礎是喜歡的,肯定的。接着我又拋出問題“使用塑料袋是好還是不好?”引發學生討論,在這裏學生對塑料袋使用問題上有了爭執,產生了疑點,感情也隨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在第二環節中,我透過讓學生觀看錄象資料——散落的塑料袋、動物吞食塑料袋、農作物枯死;實驗演示——焚燒塑料袋。讓學生直觀的、更深層次的瞭解塑料袋,知道它在發揮作用的同時帶給環境更多的危害。危害動物,危害植物,危害人類。學生的情感再次產生轉變,對塑料袋有的是更多的厭惡,自然而然萌發了要保護環境,爭當環境小衛士的想法,從而推動了本堂課情感目標的完成。

二、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性提供分層次材料。

在製作環保袋的過程中,我提供了三個層次的材料。第一層次是提供成品紙袋,需要學生裝飾,適合能力弱的學生選擇;第二層次是提供半成品,需要學生沾貼,裝飾,適合能力一般的學生選擇;第三層次只是提供材料,需要學生自己裁剪、粘貼、裝飾,適合能力強的學生選擇。這樣一來,每個學生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來製作,每個學生都能夠體驗到成功帶來的喜悅感,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作品展示。本環節是本堂課的難點所在,本難點在我設計的三個層次中迎刃而解,實現了本堂課第二個目標完成。

透過這次活動,我嘗試了新的教學方法,所做的嘗試也是比較符合我班學生學習水平。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回再次運用這樣的教學模式,並根據本次活動的問題加以調整和改進。

篇二:三年級科學下冊 塑料 1教學反思 冀教版

第一單元 常見的材料

塑料

每天早上,學生們用塑料袋裝着早點來上學,不一會兒工夫,垃圾桶就被填滿了。看着這一情景,我想:在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的當今社會,環保教育意義深遠,它將關係到我們下一代能否擁有真正的綠色家園。學校是學生環保教育的重要場所。隨着學生知識面的擴展,我設計了本課《塑料》來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人人行動起來,爭當環保小衛士。

在這次活動中,我所設計的中班環保活動《塑料》,活動目標定爲:1.透過觀看錄象和實驗知道塑料袋會污染環境,感知其危害;2.透過製作環保袋,發展學生動手能力;3.透過活動懂得減少使用塑料袋的意義,萌發保護環境意識。在設計方案的時候,我根據我班學生對塑料袋的認知基礎來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對塑料袋產生情感轉變。在活動後,我根據活動中情況圍繞所提出的問題作以下反思。

一、問題引導學生情感轉變。

在第一環節中,我提出“塑料袋有什麼作用?”學生根據生活經驗來回答問題,感情的基礎是喜歡的,肯定的。接着我又拋出問題“使用塑料袋是好還是不好?”引發學生討論,在這裏學生對塑料袋使用問題上有了爭執,產生了疑點,感情也隨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在第二環節中,我透過讓學生觀看錄象資料——散落的塑料袋、動物吞食塑料袋、農作物枯死;實驗演示——焚燒塑料袋。讓學生直觀的、更深層次的瞭解塑料袋,知道它在發揮作用的同時帶給環境更多的危害。危害動物,危害植物,危害人類。學生的情感再次產生轉變,對塑料袋有的是更多的厭惡,自然而然萌發了要保護環境,爭當環境小衛士的'想法,從而推動了本堂課情感目標的完成。

二、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性提供分層次材料。

在製作環保袋的過程中,我提供了三個層次的材料。第一層次是提供成品紙袋,需要學生裝飾,適合能力弱的學生選擇;第二層次是提供半成品,需要學生沾貼,裝飾,適合能力一般的學生選擇;第三層次只是提供材料,需要學生自己裁剪、粘貼、裝飾,適合能力強的學生選擇。這樣一來,每個學生都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來製作,每個學生都能夠體驗到成功帶來的喜悅感,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作品展示。本環節是本堂課的難點所在,本難點在我設計的三個層次中迎刃而解,實現了本堂課第二個目標完成。

透過這次活動,我嘗試了新的教學方法,所做的嘗試也是比較符合我班學生學習水平。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回再次運用這樣的教學模式,並根據本次活動的問題加以調整和改進。

篇三:我的反思2012

一.從生活出發,走進科學

本課設計從生活實際出發,探究學生身邊最常用的材料,學生充分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塑料的特徵分析透徹,理解深入。“設計新型材料”一環節將學生的創造欲、想象力極大激活,且貼近生活,滲透“S-T-S-E”理念,將科技與生活有機聯繫起來。

二.從調查入手,滲透數學理念

新課程改革提出學科問應該重相互滲透有機整合。本課教師在課前先讓學生調查,家庭塑料袋使用情況,收集相關數據,在課堂引導學生將個人的數據統計起來。

三.追求“一英尺深”的挖掘。

深教材料中設計讓學生猜想“塑料溫熱”後的現象,由於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大家很快猜到塑料會變軟,這一環節淺嘗而止,沒有真正挖掘深度。教師適時調整教學策略,將實驗引深入塑料杯加溫,學生馬上看出“塑料”的變化,不但變軟、變形,還有異味產生,學生馬上活躍起來:“老師,塑料遇熱後變形了,還有怪味產生”,“我知道了,塑料燃燒後,還會污染空氣呢!”這樣的處理,使得教學更深入了,學生理解更透徹了,真正體現了“一英尺的深度”。

《塑料》這一課,講的是塑料,很貼近生活,在我們的生活中就能找到教學資源,來創設生動活潑的學習場景。因此,在設計教學的時候,我力求創設生活情境、設計一些活動,讓學生在開放地教學,和老師平等地對話中獲得更多的知識。

一:創設生活情境,在生活中積累知識。

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場景都可以成爲課堂的資源。課前,我讓孩子們從家裏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塑料製品,提前一天讓他們觀察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哪些塑料製品,並對塑料袋的應用和危害作了調查。這很快就讓他們進入這一課的生活化探究活動中,與其說我們應該在一堂課中交給孩子一些知識,達成一些目標,不如說我們應該藉助一個課題(或話題)培養孩子的探究意識,養成觀察生活的好習慣。

二:進行角色轉變,讓課堂貼近生活。

科學課必須真正讓學生“動”起來,接受“活”的教育,閃爍“活”的思維,在“動”中深入感受體驗,在“動”中獲得真知。課前我就讓學生分小組查閱資料,瞭解塑料的知識。課堂上我讓學生作爲參觀者,作爲調查員,作爲辯論手來探究塑料與我們的生活。這樣既滿足了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從而使他們在參與活動和學習課文中得到了快樂的體驗,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透過課前、課(轉載自,請保留此標記。)上、課後,讓學生去自主、合作、探究,將課內的活動延伸到課外實際生活中。

三:以活動爲主線,讓學生從生活走向生活。

這裏的活動主要是指:小組調查活動,個體體驗活動,目的是提高孩子的合作能力、對知識的整合能力等一些學習能力。課堂上我共設計兩個活動:;一是展開辯論,辨證看待塑料製品的優缺點,反思人類的不當行爲;二是透過調查,感知“白色污染”的危害;五是金點子行動,爲減少“白色污染”盡心盡力。可以說這兩項活動,每一項都是和社會實際,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相連的。課前學生走向生活了解塑料,課中學生有感而發,認知明理,真正體會到“白色污染”就在我們的身邊。並透過探索性的活動,發揮集體智慧,尋求解決矛盾的方法,在輕鬆愉悅、熱烈爭論的氣氛中,形成正確的認識,進行金點子創意。從而讓學生從生活中認識了塑料,體會到塑料的巨大作用,最後又回到生活中去,用實際行動保護環境,減少“白色污染”。

預設近乎完美的,但生成卻有些遺憾,原因有兩點:一是課堂上的我還不夠投入,還沒有將課堂當作一種生活;二是每個活動的開展都還不夠深入,和孩子們的對話、交流還都浮在上面。希望自己在今後的課堂中學會靈活機制,學會取捨,要關注生成,要努力發揮自身的優勢,在課堂教學中使生成更完美。

《塑料》這一課,非常貼近生活,上課前,我先讓學生們從家裏各自帶一些各種各樣的塑料製品,並對塑料袋的應用和危害作了調查。因此,我從三個活動入手設計教學:一是互相交流,以二人小組互說塑料的用途,看誰說的多;二是展開辯論,以四人小組說說塑料製品的優缺點;三是以組闡述自己調查的資訊,並挑選好的進行交流彙報。透過學習,感知“白色污染”的危害;課中學生有感而發,真正體會到“白色污染”就在我們的身邊。透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讓學生真正認識瞭解了塑料,並體會到塑料的作用及其最大缺點,再讓學生回到生活中去,用實際行動保護環境,引導學生說出“我們可以爲減少白色污染做些什麼?”,從而使學生樹立“從我做起,保護環境”的意識,本節課從正反兩個方面研究問題主要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大多數學生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