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學反思(通用8篇)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學反思(通用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學反思(通用8篇)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學反思1

學習正比例和反比例,這部分知識比較抽象,學生一般不容易掌握,所以我在教學成正比例的量時放慢速度,把握重點,主要讓學生明白以下幾個問題:

1、找準兩個量是什麼,弄明白這兩個量存在什麼樣的數量關係;

2、讓學生明白怎樣纔算是兩個量相關聯——即一個量變化,另一個量也隨之變化,多舉例子讓學生弄懂。

3、點明如果相關聯的兩個量的商或比值不變(即一定),那麼這兩個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係就是正比例關係。如果相關聯的兩個量的乘積不變(即一定),那麼這兩個量就是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係就是反比例關係。

4、講解正反比例的圖像。剛開始每一題都卡着以上步驟走,讓學生漸漸地學會分析每一題的數量關係,這樣學下來,孩子掌握的還比較好。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學反思2

我執教的《正比例反比例》是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P63的內容,課前給學生下發“學案”讓學生在充放預習的基礎上以學案爲載體,歸納、回顧和整理所學的知識,課堂以合作交流、展示爲重點,本節複習課,目的是透過整理複習,使學生對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識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使所學知識結構化,系統化。由於學生已是高年級,應該能夠自主對知識進行整理,形成系統,因此在整理與回顧時我儘量放手,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將本單元所學內容進行回顧整理,再深入各學習小組巡迴指導,適當進行點撥。在這個過程中,我爲學生提供自主梳理知識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體會數學知識、方法之間的密切聯繫。並注重發展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回顧、整理、鞏固、應用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再次經歷重要概念和方法的形成過程,使學生不斷積累活動經驗,體會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

在學生對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識進行整理後,在小組內展開合作學習,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交流。小組長要做好組織協調工作,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哪個同學有什麼疑問可以提出來,自己小組的同學進行解答。如果解決不了,就將疑問記錄下來,等全班交流時,再進行提問,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同學將自己整理的內容進行添加、補充、完善,小組整理的知識達成共識。經過這個過程,複習的重要知識基本上就形成了。

在小組活動時,教師及時走下講臺巡視,參與到解決問題有困難的小組中去,積極地看,認真地聽,及時瞭解資訊,以便在全班展示時及時抓重點、難點給予點撥、引導。

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小組代表進行發言。其他同學認真傾聽,在彙報的基礎上再進行補充。在學生彙報交流中,學生及時補充正、反比例的相同與不同。老師根據學生交流的情況,點撥判斷正、反比例量的判斷方法。

爲了全面瞭解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在課堂結束階段,設計適當的檢測性練習題讓學生獨立練習,及時反饋矯正,引導學生自覺參與課堂評價,進而對本節課的表現、練習情況等進行自我總結與反思,體驗快樂與成功,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培養良好的反思習慣。

在教學中也存在着以下幾個問題:

1、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在“合作交流”部分的小組交流中時間留的較多,再加上學生在預展部分板書較慢,學生的板演技能還不是很高,以致課堂預設流程沒有能夠進行完。

2、學生的課堂語言有重複打結的現象,在學生的展示、補充、點評環節都有存在。對學生課堂發言、傾聽習慣培養不到位,對學生課堂語言要進一步的引導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以適應課改的需要。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學反思3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這部分內容着重使學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義。正、反比例關係是比較重要的一種數量關係,學生理解並掌握了這種數量關係,可以應用它解決一些簡單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實際問題。

在教學了正比例知識後,大部分學生都明白瞭如何判斷兩個量是不是正比例,在做題時,學生出錯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在於語言表達的完整性和科學性上。可是一旦教授了反比例的知識之後,學生開始混淆兩者了!不知道是把兩個量相“乘”還是相“除”!這是由於學生對於“正”和“反”的理解不夠到位。

所謂的“正”,我們可以理解爲:一個量變大,另一個量也隨着變大;一個量變小,另一個量也隨着變小。總而言之,兩個量發生了相同的變化。那麼反比例的“反”怎麼理解呢?有的同學已經可以自己概括了:兩個量發生了不同的變化,即一個變大另一個就隨着變小;一個變小另一個就隨着變大。這樣的講解可以使學生掌握可靠的、初步判斷兩個量可能成什麼比例的方法,有助於有序思維的展開!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學反思4

由於學生有了前面學習正比例的基礎,加上正比例與反比例在意義上研究的時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學生在整堂課的學習上與前面學習的正比例相比有明顯的提高,而且在課時的安排上,在學習正比例的安排了2個課時,這裏只是安排1個課時,緊隨着課之後教材安排了一堂正反比例比較、綜合的一堂課,對學生在出現正反比例有點模糊的時候就及時地加以糾正。

反比例關係和正比例關係一樣,是比較重要的一種數量關係,學生理解並掌握了這種數量關係,可以加深對比例的理解,並能應用它解決一些簡單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實際問題。同時透過反比例的教學,可以進一步滲透函數思想,爲學生今後學習中學數學和物理、化學打下基礎。反比例的意義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理解並掌握比和比例的意義、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但概念比較抽象,學習難度比較大,是六年級教學內容的一個教學重點也是一個教學難點。

在教學反比例的意義時,我首先透過複習,鞏固學生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然後安排準備題正比例的判斷,從中發現第3小題不成正比例,從而引入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這透過複習、比較,不成正比例,那麼它成不成比例呢?又會成什麼比例?透過設疑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激起了學生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爲自主探究新知創造了條件並激發了積極的情感態度。因爲反比例的意義這一部分的內容的編排跟正比例的意義比較相似,在教學反比例的意義時,我以學生學習的正比例的意義爲基礎,在學生之間創設了一種自主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關係,讓學生主動、自覺地去觀察、分析、概括、發現規律,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學完例3後,我並沒有急於讓學生概括出反比例的意義,而是讓學生按照學習例3的方法學習試一試,接着對例3和試一試進行比較,得出它們的相同點,在此基礎上來揭示反比例的意義,就顯得水道渠成了。然後,再透過“想一想”中兩種相關聯的量進行判斷,以加深學生對反比例意義的理解。最後,透過學生對正反比例意義的對比,加強了知識的內在聯繫,透過區別不同的概念,鞏固了知識。並透過練習,使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教學中,我練習題安排難易不到位。由於學生剛接觸反比例的意義,應多練習學生接觸較多的題目,使學生的基礎得到鞏固,不能讓難題把學生剛建立起的知識結構衝跨,參與學生的探究不夠。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學反思5

第一節的內容是正比例的意義,出示例的表格後,學生從中發現了多個規律,學生說出若干規律後,我追問學生:這些規律中,我們最常用的最容易想到的是什麼?(生:是用路程去除以時間得到的速度是相同的)路程除以時間還可以怎樣說?(引生說:還可以說成是路與時間的比的比值,也就是速度是相同的——師:也就說比值是一定的。)由此,引到正比例的意義中去……

成正比例的關係的兩個量必須具備兩個特徵——一是相關聯,二是它們的比值是一定的。教材中例子除了正方形的面積與邊長相關聯,但是不成正比例外,告知的兩個量都是成正比例的量,反例很少,結果,讓人感受不到“關聯”的聯繫程度,感覺就是比值一定,兩個量就成正比例,許多學生拿到數據就直接看比值了,忽略了之間的“關聯”。因此,在教學時,可以補充一些例子,讓學生進行判斷,特別夾雜一些不成正比例的例子,比如:

紅花的朵數和雞蛋的個數成正比例嗎?爲什麼?

(3)和一定,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成正比例嗎?爲什麼?

像上面的兩個例子,有時很難判斷。

給(1)不成正比例的理由就是,一個人的體重和歲數不能一直保持正比例的關係,比如他老了可能都不增體重了。

給(2)不成正比例的理由就是,紅花的朵數和雞蛋的個數不太相關聯。

但是上面的兩例在特殊情況下又都像是成正比例的。

給(1)成正比例的理由——假如小磊在8歲前都是這樣的一年增重4千克地成長着,但是8歲時夭折了。這8年(一生)的歲數與體重,你能說不成正比例嗎?

給(2)成正比例的理由——假如這個表格記錄的是兩個商販正在進行商品的交換的過程(用紅玫瑰去交換雞蛋),你又能說這兒的花的朵數與蛋的個數不成正比例嗎?

此外,對於那些兩量之間存在顯而易見的關聯,學生敘述成正比例的理由時,我都只要求說出是哪兩個量的比值一定就行了。

第二節課的正比例的圖像,例2的教學,我先給學生一個空的數軸圖,讓學生試着,在圖中表示出表數的各組數據來,再讓學生說說各點表示的意思,再讓學生說說這些點看上去有什麼規律(在同一條和直線上),在此基礎上連點成線。最後讓學生透過找對應量(在學生找到後,我還讓學生透過計算進行了驗證,計算還用了兩種方法,一是歸一法,一是解比例法),感受正比例圖像直線特點。這一節課的設計是很有價值的,對日後中學數學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下午第二節課的“實際測量”我大體是按照教材的思路組織學生在操場進行活動的,在第一個環節上,爲了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兩點之間絕對直線式測量,在長距離的中間中正確添加標杆的方法,我特意讓學生測量操場的斜對角,以免學生測量直跑道時,直接貼着跑道的路沿進行測量,感受不到教材提及的方法,又由於沒有找到正宗的標杆,只得利用班裏的四個拖把代替了標杆,進行測量時,大家都感到拖把比標杆更好用,因爲操場都是水泥地的,用標杆是插不下去的,而拖把自己就可以站立在操場上,調好位置後,扶的人都可以走開去,更利於別的同學觀察。下面的步測和目測效果都很好,只是目測學生不能有很好的感受,感覺作用不大,實際應用起來比較困難,只得提示學生今後有機會多練就會有感覺了!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學反思6

透過複習,使學生對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識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使所學知識結構化,系統化。由於學生已是高年級,應該能夠自主對知識進行整理,形成系統,因此在整理與回顧時我儘量放手,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將本單元所學內容進行回顧整理,再深入各學習小組巡迴指導,適當進行點在這個過程中,我爲學生提供自主梳理知識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體會數學知識、方法之間的密切聯繫。並注重發展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回顧、整理、鞏固、應用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再次經歷重要概念和方法的形成過程,使學生不斷積累活動經驗,體會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

從前幾次學生的作業和考試情況來看,學生在用比例來解決問題的時候,有部分學生之所以沒有完全掌握還是沒有理解正、反比例的判斷,所以我在複習正、反比例的應用的時候應注重數量關係的分析,並且在分析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對生活經驗加以深化和理解。透過本節課的複習,使學生再次掌握了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並使學生再一次的經歷將一些實際問題抽象成代數問題的過程,進一步體會事物之間的聯繫和區別。在練習題的設計中我注重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儘量選擇離學生的生活接近的例子。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學反思7

我們發現教材把比的認識放到了六年級的上學期,學完了百分數之後就認識了比,而刪除了比例的意義和性質、解比例以及應用正反比應用題。而只研究正反比例(圖片),加入了變化的量(圖片),畫一畫(圖片)、探究與發現(圖片),等內容。

爲什麼加變化的量、畫一畫、探究與發現等內容?

由困惑引發了我們的思考。透過學習和實踐我們有了下面的答案。

其一在《課標》中,更強調了透過繪圖、估計值、找實例交流等不同於以往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體會、理解兩個變量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豐富了關於變量的經歷,爲以後念打下基礎。學生繪圖的過程可以說是他親身體驗的過程,是他“經歷運用數學符號和圖形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只有親身的經歷和體驗,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真正體會、理解兩個變量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豐富了關於變量的經歷,加深了對函數的認識。多種研究也表明,爲了有助於學生對函數思想的理解,應使他們對函數的多種表示———數值表示(表格)、圖像表示、解析表示(關係式),有豐富的經歷。在正比例、反比例的學習中,應十分重視三種方式的結合。函數圖像更有利於學生直觀的理解變量的變化關係,並且利用規律解決問題,更好的進行函數思想的滲透。這一點可以從課堂和課後的作業中找到答案。

其二爲今後對函數進一步的學習做準備我們再來看一看函數課程的發展鏈。

小學:數的認識,圖形數量找規律,數的計算,圖形周長和麪積,字母表示數—變量,統計—變量,商不變的性質—常函數,正反比例—函數。

初中:一次函數,二次函數,正反比例函數,函數概念的初步認識。

高中:函數概念的映射定義。一些具體函數模型—簡單冪函數及其拓展,實際函數的模型——分段函數,指數函數,對數函數,三角函數,數列,函數思想的廣泛應用。

到了大學還在繼續着對函數的學習,可以看出小學階段的只是對函數的最初級的最淺顯的認識,但卻影響着孩子今後對函數的學習。從多方面理解變化的量,打破了思維的侷限,利於今後函數概念正確的建立。

這節課我談談個人的觀點:

本單元是在學生已學習了比和比例的知識以及積累了一些常用數量關係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正反比例這個知識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全新的知識,也正好是規律探究的知識,因此高老師嘗試用整體進入的方式來進行教學。主要讓學生結合實際情境認識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透過學習這部分知識,使學生從變量的角度來認識兩個量之間的關係,從而初步體會函數的思想。教材的安排是用例1、例2教學正比例的意義和正比例的圖像,例3教學反比例的意義,而高老師第一課時並沒有進行圖像教學。而是對教材大膽地進行重組,第一課時進行正、反比例意義的教學,第二課時進行正反比例圖像的教學。從意義和圖像兩方面進行對比,用結構的方式,加深學生對正反比例意義的理解。這節課高老師主要引導學生透過觀察分類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呈現出學生“分類方法”的多樣化,在兩次“分類”中不斷激發學生探究兩種相關聯量變化規律。學生學的比較愉快。

探討的地方有:

1.在出現表格的.時候最好加上一個不是相關聯的量的表格讓學生進行分類。如人的身高與體重等。這樣對比更明顯,讓學生知道不相關聯的兩個量要歸類在不能成比例一類。

2.可以讓學生把一組組對應的數據寫出來進行對比,教師也可以板書這樣學生更能直觀的發現他們的比值一樣的.或乘積是一樣的,以便發現規律。

3.重心下移的力度不夠,規律可以讓多個學生嘗試歸納,然後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看書得出規範性的數學語言。

4.教學中增加對比練習。

5.增加拓展練習,抽象實際事例中的數量變化規律,加深正比例的概念的理解。

《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學反思8

這幾天學習了正比例反比例,從學生掌握情況來看,對於“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這部分內容學生理解並掌握了這種數量關係,可以應用它解決一些簡單的正、反比例方面的實際問題。

生活是數學知識的源泉,正反比例是來源於生活的,我認爲教學中既要重視這一點,又要注重知識體系的形成中邏輯性,嚴密性與連貫性的統一。因此,在處理教材時,沒用教材的例子,而是舉的學生熟悉的生活例子找規律,再由規律迴歸生活。這樣一節課的40分鐘質量很高。教學中,我從創設生活數學問題入手,進入新課學習,在學生掌握新知的基礎上,提供一個具有綜合性、開放性的題目:“你能舉出一個正比例或反比例的例子嗎?爲什麼?”在學生能準確由

AXB=C(一定)表示三量之間的比例關係後,我又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請同學自己舉一些生活中較熟悉的三量關係,說說它們之間存怎樣的關係,再次迴歸生活,讓學生體驗教學的價值,這也是新課程教學理念――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教學中,我尊重學生的的個性差異,尊重學生的學習成果。如:在學生知道了正、反比例的意義、關係式後,我提出:“用你喜歡的方式表示正、反比例的聯繫和區別。”既注重了科學學習方法的滲透,又尊重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學習成果。

在教學了正比例了知識後,大部分學生都明白瞭如何判斷兩個量是不是正比例,在做相關的題目時,學生出錯的可能性不大,主要在於語言表達的完整性和科學性上。可是一旦教授了反比例的知識之後,學生開始混淆兩者了!不知道是把兩個量相“乘”還是相“除”!這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由於學生對於“正”和“反”的理解不夠到位。

所謂的“正”,我們可以理解爲:一個量變大,另一個量也隨着變大;一個量變小,另一個量也隨着變小。總而言之,兩個量發生了相同的變化。那麼反比例的“反”怎麼理解呢?有的同學已經可以自己概括了:兩個量發生了不同的變化,即一個變大另一個就隨着變小;一個變小另一個就隨着變大。這樣的講解可以使學生掌握可靠的、初步判斷兩個量可能成什麼比例的方法,有助於有序思維的展開!

另外我們還可以結合圖像,我們也可以很清楚的將兩者區分開來!正比例的圖像是一條直線(直線過原點,並且方向向上),反比例的圖像則是一條彎彎的曲線(在教師的輔助下,學生用描點的方法畫出圖像)。

課上學生基本能夠正確判斷,說理也較清楚。但是在課後作業中,發現了不少問題,對一些不是很熟悉的關係如:車輪的直徑一定,所行使的路程和車輪的轉數成何比例?出粉率一定,麪粉重量和小麥的總重量成何比例?學生在判斷時較爲困難,說理也不是很清楚。可能這是學生先前概念理解不夠深的緣故吧!以後在教學這些概念時,應該有前瞻性,引導學生對以前所學的知識進行相關的複習,然後在進行相關形式的練習,我想對學生的後繼學習必然有所幫助。

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我認爲只要切合學生實際的,讓師生花最短的時間獲得最大的學習效益的方法都是成功的,都是有價值的,我以後會大膽嘗試,努力創造民主和諧、輕鬆愉悅、積極上進,共同發展的新課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