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爲什麼一年有四季》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爲什麼一年有四季》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爲什麼一年有四季》教學反思

《爲什麼一年有四季》教學反思 篇1

這是一節非常有難度的課。難度主要表現在:

1、材料準備難度大,成本高。

2、學生前概念知識根深蒂固,糾正起來困難。正像教參考所說,學生對四季的成因有着錯誤的認識,普遍的觀點認爲地球圍繞太陽公轉過程中,離太陽近時是夏季,離太陽遠時是冬季。在幾個班教學中,反映的情況也基本如此,還有一部分學生對成因的解釋幾乎是空白。

第一部分介紹古人研究四季的方法時,我引導學生回憶觀察太陽鍾時的發現,一天當中物體影子的變化規律。進而讓學生探討古人的觀測的科學性,讓學生明白古人方法中其實已經蘊涵着許多智慧結晶,他們已經有效控制了實驗中的變量,非常注意科學研究的方法。透過簡單分析:從古人的研究中至少可以得出:研究時間要統一,物體長度和位置要統一,觀察時間要長,至少一年。從圖示中,學生可以明顯看到不同季節太陽照射到物體上的角度和影子長度發生了變化。

模擬實驗的部分,雖說難度不大,但苦於缺乏必要的演示材料,效果不明顯。我利用一個充電手電筒和兩個地球儀,將地球儀放置在教室對應的兩個位置,並在地球儀上用橡皮泥固定了一根鐵棒。實驗前,我要求學生閱讀教材上實驗說明,讓他們小組討論:模擬實驗需要觀察的對象?實驗時地球儀的位置應該怎麼放?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確實驗的要求和需要關注的對象。按照書本上介紹的方法,我用強光照射着地球儀,讓學生觀察光線照射在地球儀上的變化和鐵棒影子的變化,並要求學生做好記錄。最後學生僅僅能觀察到影子長度和地球儀上光線照射到的範圍在有規律的變化,至於影子的長度具體變化我只能讓每個點上的學生用一根細線量出來告訴大家,完成記錄表。

模擬實驗的結果,學生髮現隨着地球公轉到不同的角度,太陽照射在地球上的位置和照射到的範圍在不斷髮生變化,光線從北半球慢慢移至赤道附近而後又慢慢接近南半球,而此時北半球似乎有一些地方不能被照到。當然這個模擬實驗的效果其實和材料、儀器關係很大。接着我有給學生演示了同行們做的精美課件,更精細地觀察隨着地球公轉,太陽光照射到地球上的變化。此時學生似乎有點覺察到四季形成的原因了,只是此時還不會完整的表達出來。一些學生認爲有些地方處在黑暗處(即太陽沒有被照到的地球是冬天,被照亮部分是夏天,顯然這個推論是錯誤的),還有一些學生觀察到太陽照射到的影子位置在發生變化,我即引導學生回憶一天當中影子的變化和溫度之間建立關係。當太陽直射下來(即正午時,溫度最高,當然現實生活中由於雲層反射等原因,最高溫度需要推遲一些。)而到了傍晚太陽光線斜射過來,溫度就逐漸降低。引導學生將直射點位置的變化與溫度建立聯繫,從而解釋四季形成的原因。

學生初步理解後,再來思考更本質的因素,爲什麼在地球上會出現太陽直射點的變化?有哪些原因是太陽直射點產生變化的重要原因?學生們此時基本能說出公轉是一個重要原因,而地軸始終保持固定的傾斜角度還需要老師稍加引導,學生才能明白,最後讓學生對結論進行總結,並且透過小組討論完成作業本第2大題。

《爲什麼一年有四季》教學反思 篇2

《爲什麼一年有四季》這一課看似簡單,實則很難。一是課堂組織難,書本上沒提供多少文字,然而要真的實踐起來,比妨說做模擬實驗,實屬不易,苦於缺乏必要的演示材料,效果不明顯。二是書本文字不多,但裏面所包含的知識卻很豐富,學生接受起來不易。

備課時遇到書本介紹的模擬實驗,在腦子中構思着這是怎樣的一個實驗,我首先選擇了四個觀測點,用手電筒做光源,然後在四個地球儀的同一點上固定上大頭針,果真透過觀察在“地球”公轉軌道上四個方位“地球”上大頭針的影長,發現分爲最長的,最短的,適中的。那麼只要再聯繫影子的特點,幫助學生理清一系列問題,即:影短——光源直射——光強——溫度高,這樣就可以判斷是夏季;影長——光源斜射——光弱——溫度低,這樣就可以判斷是冬季;影子長度適中——光源照射角度適中——溫度適中,這樣就可以判斷是春、秋季。這樣思路明瞭了很多,着手備課,並且以爲已經掌握了所有的重難點,應該可以給學生講清了。

但是,第一節在五E班的課,可以說是一堂相當失敗的課,課中進行模擬實驗時,才發現原來ABCD四個方位標錯了,這樣學生觀察到了四個方位不同的長短也不能對號入座的填寫,頓時慌了手腳,雖費盡周折調整好位置,但由於實驗條件限制,屋子太亮,手電筒光顯得比較弱,導致效果不明顯。

在前面一節課的教訓下,我不得不對教材進行了認真的研讀,主要就是抓住本課的要領,讓學生明確是由於地球的公轉和地軸的傾斜使得太陽照射到地球的每個地方角度不同,這就是四季的成因。在課的安排上也進行了改變,先引導學生根據四季交替一次的時間猜測四季形成可能與地球的哪種運動有關,並模擬地球公轉,爲後面模擬實驗中四個觀測點的地球儀如何擺放奠定基礎。然後分析古人研究四季方法,這樣在較短時間內理順了這部分內容。再引入模擬實驗,我利用手電筒和四個地球儀,將地球儀放置在對應的四個位置,並在地球儀上用橡皮泥固定了一根大頭針。並給其中一組特殊的地球儀(拆掉地軸),這樣兩個模擬實驗合一塊,四個組的學生馬上得到有利的證據,結合分析的結論,很快將四個季節判斷了出來,另一組的學生透過看其他組的實驗也發現了原因,透過這一組實驗全班學生都直接發現了,地軸不傾斜就沒有四季了,因此四季的成因與地軸傾斜有關這點很快就被學生接受了。然後深入分析影子長短與光源照射角度的關係、光源照射角度與光強弱的關係、光強弱與溫度的關係,從而進一步說明古人爲什麼可根據影子長短判斷四季。最後引導學生歸納出四季的成因,關鍵就是讓他們理解:由於地球的公轉和地軸的傾斜,導致太陽照射到地球上的角度不同,從而形成四季。

這節課,給我最大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師在上每一堂課前,一定要吃透教材,一定要做好最充分的準備,包括知識的準備和實驗器材準備。

《爲什麼一年有四季》教學反思 篇3

這是一節難度較大的課,主要表現在:

1、學生受前概念的影響較深,糾正起來並不容易。

2、涉及的新概念新知識較多,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

3、本課學習需要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對五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難度。

4、本課是地球運動單元第四課,需要前幾節課的基礎。而前幾課時的學習被我借班上課給打亂了。

在教學中我採取了以下措施來幫助學生理解四季的形成:

1、以事實否定四季氣溫的變化是由於地球離太陽遠近造成的。爲了幫助學生理解古人透過測量影子長短來研究四季變化。採取圖示講解、回憶五上光與熱單元的'知識、結合實際的生活經驗,來幫助學生建立太陽直射與斜射的科學概念,理解地球氣溫變化是由於太陽高度變化形成的。

2、模擬實驗看似簡單,實則較難。爲了便於理解和操作,我在教學中作了適當的改動和強調。比如教材的要求是在模擬地球公轉的過程中測量影子的長短來理解古人靠影子變化來研究四季的科學道理,我則把實驗的要求改作在地球公轉過程中觀察地球上太陽直射點的位置變化。這樣能更好地理解四季變化的成因,且更直觀更易於操作。另外實驗指導時強調地球公轉的方向、四個觀測位置、、地軸的傾斜情況。分析蠟燭的高度、觀察者的位置和高度。這些都是關係到實驗成敗的因素。

3、本節課涉及的概念多,有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中大量使用圖示、實物演示、多媒體動畫等方式幫助學生解決理解方面的困難。

本人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有很多。特別是教學時講解過多,造成教學時間比較緊張——拖堂了。緊接着又犯了一個錯誤,匆匆結束教學,沒有留足學生討論總結歸納的時間。當然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就不一一表述了。

《爲什麼一年有四季》教學反思 篇4

這一課看似簡單,內容清晰,重難點也很明確,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發現,這節課不僅需要教師較好的組織能力,幫助、指導學生整理清晰自己再課堂上應該做些什麼,還需要教師對教學材料有一個很好的認識。做模擬實驗,實屬不易,缺乏必要的演示材料,效果不明顯。書本文字不多,但裏面所包含的知識卻很豐富,學生接受起來不易。

此課最困難的地方還是模擬實驗,在設計時。在腦子中構思着這是怎樣的一個實驗,我首先選擇了四個觀測點,用手電筒做光源,然後在四個地球儀的同一點上管子,然後學生模擬古人測影的方法進行實驗。但是,第一節課,可以說是一堂相當失敗的課,課中進行模擬實驗時,才發現原來ABCD四個方位學生不會找,這樣學生觀察到了四個方位不同的長短也不能對號入座的填寫,即使費盡周折調整好位置,但由於實驗條件限制,屋子太亮,手電筒光顯得比較弱,導致效果不明顯。

之後,我不得不對教材進行了認真的研讀,主要就是抓住本課的要領,讓學生明確是由於地球的公轉和地軸的傾斜使得太陽照射到地球的每個地方角度不同,這就是四季的成因。在課的安排上也進行了改變,讓學生抓住古人的立杆測影,在模擬的時候重點介紹好:地軸如何控制,正午如何控制,手電筒如何放置。同時把上課地點改成學校的錄播室,在模擬實驗的時候把窗簾都拉上。學生馬上得到有利的證據,結合分析的得出結論,然後引入思考,

1、如果地軸不是傾斜的,還能看到一年四季中影子長短的變化嗎?

2、南半球的季節變化和北半球一樣嗎?深入分析影子長短、陽光直射、斜射,氣溫高低之間的關係。

最後引導學生理解:由於地球的公轉和地軸的傾斜,導致太陽照射到地球上的角度不同,從而形成四季。

這節課,給我的感受最深的是,教師要努力爲學生排除一些學習之外的一些困難,包括實驗材料和學習環境。

標籤:四季 教學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