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平行四邊形面積》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平行四邊形面積》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平行四邊形面積》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平行四邊形面積》教學反思1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的教學中,透過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讓學生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由此我設計的學習目標是1、透過觀察、動手操作、比較、討論思考,探索並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能正確應用公式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2、能靈活、準確地應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解決簡單實際問題。3、在探索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過程中,初步感受轉化的數學思想。我主要從我的教學過程中反思這節課成功的經驗及失敗的教訓。

一、 匯入示標

本節課我以複習長方形的面積匯入,透過拉一拉把長方形變成平行四邊形,學生髮現不會求這類圖形的面積,從而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的興趣,本節課有了一個好的開始,但是接下來我沒有向學生明確說明今天的學習目標,雖然有了好奇心,但不太清楚這節課主要做什麼,是我考慮不周,在今後的教學中注意這個問題,目標就是學習的方向,幹任何事首先都要明確目標。

二、 學習過程

我設計的學習過程讓學生提出猜想—驗證猜想(小組討論)--推匯出結論—練習—總結—佈置作業,但我在實施這個流程時發現幾個問題,第一、我讓學生在預習再猜想學生很多答案都是固定的,有的直接照書本上說。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第二講課的速度跟出示不一致,有時候講的多但出示,有時候出示但沒有講那一方面的知識。第三、講課中語言過於囉嗦、重複。第四、每個環節與每個環節之間的過渡語說的不太自然,太生硬有的甚至沒有過渡語,直接跳到下一個環節。第五、練習題沒有根據學生髮展順序及知識的難易循序漸進,先出示的問題比較難,後出示的問題相對容易。學生在回答第一個問題的時候有些措手不及。透過分析出現的這些問題原因,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課前沒有充分備課,沒有充分備學生。沒有對這節課的教案熟悉,與思路都是分家的,出示與講課的速度不統一,導致效果不一致。經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覺得在上每一節課前不僅對每一個知識點熟記於心,更應該對如何向學生展現這是知識點熟記於心。

三、 總結評價

在整節課的教學中對學生的評價語少,鼓勵性語言更少,小孩子回答問題後都需要老師的肯定,這樣會大大提高學生下一次回答的勇氣。

四、 我的遺憾

課前預設學生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方法有三種,第一種是沿着平行四邊形的頂點做的高剪開,透過平移,拼出長方形。第二種是沿着平行四邊形中間任意一高剪開,第三種是沿平行四邊形兩端的兩個頂點做的高剪開,把剪下來的兩個小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再和剪後得出的長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這節課學生大部分都拼出第一種,後兩種學生沒拼出來,如果在下一次試教中,我想嘗試着透過我的引導讓學生動手實踐,剪出第二、三種剪法。教學是一門有着缺憾的藝術。做爲教者的我們,往往在執教後,都會留下或多或少的遺憾,只要我們用心思考,不斷改進,我們的課堂就會更加精彩。

《平行四邊形面積》教學反思2

在多邊形的面積這一單元的教學中,都是以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爲教學目標。讓學生透過剪拼、平移、旋轉等方法,把未知轉化成已知,並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發現各種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繫,從而探索出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

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基礎是長方形的面積公式,學生在三年級已經掌握,所以教材首先引導學生探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例1出示了兩組不規則圖形,讓學生比較每組的兩個圖形面積是否相等?透過交流運用剪拼、平移的方法轉化成長方形後發現每組的兩個圖形面積相等。接着進入例2的教學環節:出示一個平行四邊形,提出“你能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嗎?”帶着學生進入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探索過程。先讓學生感受轉化思想再運用轉化方法探索新知,但是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真正是自主探索嗎?教師是引導還是支配?如何真正引導探索呢?我產生了這樣的想法:溝通知識間的聯繫,引發對新知的自主探索。

呈現第一個問題:“有四根小棒,兩根8釐米,兩個4釐米,你能拼成學過的平面圖形嗎?請畫在方格紙上”。(學生在方格紙中畫出了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

呈現第二個問題:“這兩個圖形有什麼聯繫嗎?”

(學生出現爭議:周長相同,面積相同;周長相同,面積不同;周長和麪積都不同。)

對學生出現的爭議,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學生自己解決。於是辯論開始了:

生1:“都是由兩根8釐米和兩根4釐米的小棒圍成的圖形,周長是相等的”。對於周長相等,大家都達成了共識;生2:“長方形面積是長乘寬,8×4=32,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也是8×4=32,所以面積相等”;生3:“不對,平行四邊形的邊是斜的,長方形的這條邊是直的,不能都用8×4”;對於面積的比較產生了異議。

師:“認爲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8×4的同學請說明這樣算的道理;認爲不是8×4的同學請想辦法算出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同學們拿出課前剪下的平行四邊形忙開了,自主探索的過程自然開始了。

《平行四邊形面積》教學反思3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五年級上冊幾何圖形計算的內容, 本節課的教學 , 我可以看到 學生興趣盎然,始終以積極的態度、主人翁的姿態投入到每一個環節的學習中。我認爲 本節課 成功的關鍵在於 教師大膽放手, 學生透過自主探究得到了知識,獲得了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探究慾望

小學數學內容來源於生活實際,它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創設與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有利於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迴歸生活,讓課堂與生活緊密相聯,是新課程教學的基本特徵。因爲我們知道,只有植根於生活世界併爲生活世界服務的課堂,纔是具有強盛生命力的課堂。所以新課程強調突破學科本位,砍掉學科內容的繁、難、偏、舊,把課堂變成學生探索世界的視窗,學生活中的數學,獲得合作的樂趣,生活融入甚至成爲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本身就是生活,經歷、體驗、探究、感悟,構成了教學目標最爲重要的行爲動詞。

本節 教學中, 我 帶領學生進行實地考察,看到了平行四邊形來源於生活實際,也體會到了計算它的面積的用處,這就使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和親切感,激發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望,使學生能以飽滿的熱情投身於新知識的探究之中。

(二)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上述這個教學片斷中,對傳統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教學方法作了大膽改進,教學中我有意設計了曹衝稱象這個同學們都熟悉的故事引入,其用意一方面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是孕伏了轉化的數學思想。爲學生解決關鍵性問題—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爲長方形奠定了數學思想方法的基礎。

這一設計意圖在教學中得到了較好的體現,課後調查發現全班有近一半的同學想到了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這一方法。接着教師鼓勵學生用自已的思維方式大膽地提出猜想,由於受長方形面積公式的干擾,有的同學認爲:平行四邊形面積等於兩條相鄰邊的乘積。對於學生的猜想,教師均給予鼓勵。因爲雖然第一個猜想的結果是錯誤的,但就猜想本身而言卻是合理的,而創新思維的火花往往在猜想的瞬間被點燃,不同的猜想結果又激發起學生進行驗證的需要,需要同學們作進一步的探索。因爲老師爲學生創設了一種民主、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給了學生充分的思考問題的時間與空間,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在這樣的課堂學習中學生樂想、善思、敢說,他們可以自由地思考、猜想、實踐、驗證。纔得到“靈感”的,而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各種方法正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學生只有在相互討論,各種不同觀點相互碰撞的過程中才能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不斷得到增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三)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能給學生的思維以方向和動力,不善於發現、提出和解決問題的學生是不可能具有創新精神的。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教師要精心設計具有探索性的問題,教師的提問切忌太多、太小、太直,那種答案顯而易見的一問一答式的問題要儘量減少。上述教學片斷中,爲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能想什麼辦法自己去發現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呢?”這一問題的指向不在於公式本身,而在於發現公式的方法,這樣學生的思維方向自然聚焦在探究的方法上,於是學生就開始思索、實踐、猜想,並積極探求猜想的依據。當學生初步用數方格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想後,我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這種方法行的通嗎?”這個問題把學生引向了深入,這不僅使學生再次激發起探究的慾望,使學生對知識理解得更深刻,同時更是一種科學態度的教育。其次,要積極鼓勵學生敢於提出問題。

教師對學生產生的問題意識要倍加呵護與尊重,師生之間應保持平等、和諧、民主的人際關係,消除學生的緊張感,讓學生充分披露靈性,展示個性。在上述教學片斷中,我積極的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猜想,提出自己的問題。於是, “ 平行四邊形面積該怎樣求?是等於兩條鄰邊乘積還是等於底乘高? ”“ 該怎樣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呢? ”“ 怎樣用數方格來數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 怎樣用轉化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呢? ”這些問題在學生的頭腦中自然產生,學生在獨立思考、相互交流、相互評價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滿足了學生自尊、交流和成功的心理需求,從而以積極的姿態投入到數學學習之中。

《平行四邊形面積》教學反思4

這堂課能圍繞教學目標層層展開,先從身邊的情景引入,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興趣;接着讓學生猜想平行四邊的面積可能怎樣求?再透過活動單一的內容用數格子的方法驗證。學生都能數出它們的面積,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做的很好。

接下來又用轉化方法進行再次驗證,仍然是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剪一剪、拼一拼推匯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然後讓學生到前面演示整個操作過程。在這過程中,我能用嚴密、準確地、有邏輯性的語言,富有層次性的問題層層深入的引導學生來探究、發現規律,得出結論,效果良好。接着我又向學生介紹了不一樣的幾種方法,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方法很多,也可以讓他們有再試一試的想法,可以可以發展他們的創新思維。而且,形象的多媒體課件爲公式的推導起了一個很好地作用。

課件還很好的演示了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過程,看起來很直觀。但是本節可課也有不足之處,在書寫板書時最後的那個平行四邊形畫的不好看,線沒有畫直;還有最後望了否定學生的另一種猜想邊×邊的方法不行。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注意書寫板書,注意課堂的完整性。

《平行四邊形面積》教學反思5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是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內容。教材設計的思路是:先透過數方格的方法數出平行四邊形的底、高、面積。再透過對數據的觀察,提出大膽的猜想。透過操作驗證的方法推匯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再利用所學的公式解決問題。我認爲讓學生簡單記憶公式並不難,難的是讓學生理解公式,因此,必須讓每個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獨立思索的基礎上親自動手剪一剪、拼一拼,並帶着自己的操作經歷進行小組內的討論和交流。

課堂是充滿未知的,儘管課前我精心設計了教學中的每個環節,但課堂上所呈現出的效果,還是與自己的設想大相徑庭。

(1)數方格中的得與失。

教材中所設計的數方格的過程是緊跟上圖中的花壇來的。把兩個花壇按比例縮小後畫在了方格紙上,讓學生把方格紙上的1格看作1平方米來數。這與學生以前的數法有了細微的差別。再加上平行四邊形中有不滿1格的情況,怎樣才能把面積準確的數出來是學生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所以,我認爲,沒必要讓已經遇到新問題的學生再添上不必要的負擔,哪怕是微小的負擔。所以,我打亂了圖形與花壇原有的聯繫,沒有讓學生按課本上的方法去數,而是讓學生按照以前的方法,單純把這兩個圖形按每個格1平方釐米的方法來數,數的過程中提示學生:“可以把不滿一個格的按半個來數,如果你有更方便的方法就更好了。”有利於有能力的同學向轉化的方法靠攏。

學生數好以後,說一說數的結果。再讓學生說說你是怎樣數的?可惜的是由於緊張,這個環節給漏了。這成爲本節課的一大敗筆。事後我自己安慰自己:其實,只要數出來了,怎樣數不重要,重要的是觀察數據找規律。但客觀上講,這讓我失去了一個滲透割補法的機會。在數方格的過程中,聰明的學生肯定能想到把左側沿着方格線剪開移到另一側,把所有的方格變完整再去數。這時,我就可以隨即告訴學生,這種割下來補到圖形另一側的方法叫割補法。這樣教學可以爲學生以後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已經學過面積計算的圖形做好方法上的準備。

(2)面積推導中的意外收穫。

在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時,我鼓勵學生大膽想象,透過動手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會計算面積的圖形,課前,我並沒有對學生抱太大的希望。學生能說出兩種方法就很不錯了。爲此,我還專門準備了一個演示的課件,以備不時之需。但學生的表現出乎了我的預料。

“老師,我是這樣拼的。我從平行四邊形左上角開始,把多出來的一塊向裏折,就出現了一條線,然後沿着這條線剪下來,把它拼到平行四邊形的另一邊,就出現了一個長方形。”王昱璇說。

“老師,我的方法和他的不一樣。我是直接把平行四邊形對摺,然後沿着折線剪開,也能把平行四邊形拼成一個長方形。”熊耀方法很獨特。

“我是把平行四形兩邊都剪下來,然後得到了一個長方形。”付玉提出了自己的做法。

“你覺得合適嗎?”我把判斷的權利交給了學生。

“不行,雖然也能變成長方形,但是,這個長方形和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相比少了兩塊。”劉子謙認真分析道。

“我們的目的是把平行四邊形變個樣,所以不能讓它缺損。”我肯定了劉子謙的說法。

“誰能幫忙改一下?”

“只要把剪下來的兩小塊加上就可以了。”易凡把剩下的兩塊小心翼翼地加在了一側,又把它拼成了一個新的長方形。

“我把平行四邊形沿着對角線剪開,也拼成了一個長方形”劉子謙補充說。 他的方法立刻引起了爭議。

“老師,我不同意他的說法。我剛纔就是沿着對角線剪開的,根本不能拼成一個長方形,我又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易凡拿着自己失敗的作品站上來說。

“爲什麼都是沿着對角線剪開的,這兩位同學拼得結果卻不同呢?”我把兩位同學的作品同時放在展臺上,讓大家觀察。

“兩個平行四邊形的形狀不同。”學生很快就找到了原因。

“能拼成長方形的這個平行四邊形,它的對角線有什麼特點?”我繼續引導。

“這條對角線,恰好是平行四邊形的高。”

“看來,只有沿着高剪開才能把平行四邊形拼成長方形。”我適時總結。

透過這一環節,使學生明白只要沿着平行四邊形的高剪開都能把平行四邊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形狀變了,但是面積沒有發生變化。爲後面研究平行四邊形與拼成的長方形之間的關係,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做好了知識儲備。

這是我比較得意的環節。但功勞不在我,而在我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