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畫》教學反思

作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畫》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畫》教學反思

《畫》教學反思1

本課是色彩系列課,三原色中的紅色的畫,目標是認識三原色,感受紅色帶給人的美感,會用紅色畫一幅畫,表達自己愉悅的心情。

本課是造型,表現爲主的教學領域,不能上成單純的色彩知識課,學生透過學習認識三原色,感受紅黃藍三原色使畫面產生的美感。結合實際生活,進一步提高學生對生活中色彩的感知能力,引發學生學習色彩的興趣,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要在學生原有經驗的基礎上,透過回憶,畫面感受,教師示範講解的方法,讓學生由淺入深的對紅色的畫進行感受理解,並學習色彩表現,從而提高學生色彩造型的能力,對色彩畫產生興趣。

本課知識點比較多,在設計時採用了談話法、觀察探究法,課件展示法、演示講解法等方法。因爲技術性比較強,而且學生是初次嘗試用水粉來進行繪畫創造,所以我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用演示來與學生探討色彩的祕密和色彩造型的表現技法。第一次演示爲了解決三原色的定義,並調配出有紅色傾向的色階;第二次演示爲了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即如何畫紅色的畫。這兩次演示也爲了打消學生茫然,不知如何下筆,如何調色用色彩明暗反差表現畫面層次的難題。從繪畫情況看,確實達到了目的。

不足:演示講授時間稍長,給學生繪畫的時間就有些侷促,因此在高效上,還需研究教材,設計緊湊而有效地環節,以達到高效。

我啓發學生,我們通常在什麼樣的場面用到紅色?爲什麼呢?紅色給人什麼樣的感受?教材中喜慶的場面使學生瞬間融入到那熱烈的氛圍中,就不難理解紅色是中國人傳統喜慶的顏色和所蘊含的紅紅火火、吉祥如意的寓意。接着又讓學生欣賞感受繪畫大師的作品,進一步感受紅色的色彩美感,樹立生活美術的理念。

《畫》教學反思2

反思《畫》這篇課文的設計與實踐,總的來看非常務實:務實的思想、務實的設計、務實的過程,使學生真正在情境中學習,體現了語文教與學的理性迴歸。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本課識字寫字,知道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幅畫。課堂上,以讀爲主,始終讓“讀”貫穿學習。採用不同方式朗讀,學生邊讀詩句邊認生字,讓孩子既在文中識記生字,又注意了生字的應用。老師在其中少範讀、帶讀,把充分讀詩的機會交給學生,而老師在其中藉機點撥對重點詞的理解,讓學生充分地感受到賞圖、讀詩、識字是輕鬆的,使學生自然而然地成爲學習的主人。

2.在學生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能夠從學生學習習慣不好、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點出發,充分發揮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的組織、協調作用,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畫》教學反思3

《畫》是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教學內容。它是一首古詩,古詩的教學不同於課文,有點難以把握的感覺。我分兩課時進行教學的。第一課時重點是認讀生字,第二課時重點是學習課文,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中描繪的景色,受到美的薰陶。下面是我在第二課時的教學反思:

一、 課堂設計:

新課開始,我從畫引入,讓學生觀察畫面內容,引出古詩。讓學生自讀古詩,要求字音讀準,讀對。然後和學生一起品詩。每一句詩句都有一副圖畫,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四句詩的意思,同時板書詩的內容,讀出詩。特別是最後一句“人來鳥不驚”的教學,我讓學生親自感受鳥在畫中和生活中人來後的反應,加深理解。接下來是在學生感知的基礎上,誦讀古詩,分男女生對讀,小組讀,集體表演讀,讓學生髮揮想象根據感悟做出動作。如“遠看”時學生把手放在額前,彷彿眺望遠處,“近聽”時則做出側耳聽的樣子,“花還在”做出花開的樣子,“鳥不驚”做出擺手的樣子。這樣透過多種形式的讀,多層次的讀,學生感受、理解了詩的意境,受到美的薰陶,也在短時間內背下了古詩。最後是鞏固練習,給詩排隊。拓展學習反義詞。

二、 存在問題及努力方向:

1、 古詩教學比較難,我在教學中沒有把握好詩的整體性,如朗讀時的

整體範讀,詩句理解時的整體感受,而是一句一句的解析,這樣淡化了詩的意境,不能讓學生感受到詩的整體美。

2、 受方言的影響,我的個別字音不準。特別是前後鼻音。低年級的教

學任務主要是生字識讀,那麼作爲老師,我必須做到字音準確,給學生很好的示範。

3、 對於低年級的學生,我更應注重孩子評價性的語言,不能都是單調

的“你很棒”、“很好”…….應該讓他們以更高的學習激情投入到古詩誦讀中去,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的興趣、嚮往和創造都在生機勃勃的課堂環境中煥發出來,飛揚起來。那樣我纔會和學生一起快樂起來、發展起來。

《畫》教學反思4

這一課屬於“造型表現”。透過低年級學習喜聞樂見的形式:撕一撕,想一想,貼一貼,畫一畫,大膽、自由地,把所見、所想的事物表現出來。在活動中讓孩子們體驗造型活動的樂趣,培養他們的藝術感知能力、形象思維能力以及求異創新的思維和綜合運用造型表現的能力。這樣的活動對於剛剛入學的小學生來說,是一種巧妙而又有效的綜合能力訓練。

我在設計教學時我注意以下兩點:第一,營造輕鬆有趣的課堂氣氛,學生在玩中學,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主性學習、探索性學習、合作性學習,老師充當活動中的引導者、參與者,在創作中和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第二,關注學生的思想情感,價值觀,發揮美術的“語言”作用,激發用美術表現所見、所感、所想的興趣,讓學生在玩中不知不覺進入學習狀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一開始我就以撕紙遊戲匯入,首先請學生上講臺撕,然後隨着音樂用自己的誇張的動作和表情引導孩子們輕鬆的撕、隨意的撕,讓孩子們的撕紙活動在我動作和語言的引導下逐漸變成“隨意撕”。使孩子們從“緊張”、“不敢撕”變得大膽而快樂……

接着進入尋寶遊戲,從一大堆紙片中找出一張紙片在黑板上和大家一起進行聯想添畫,我經常問他們“像什麼?還須加什麼?”“你可以添成什麼?”“怎樣添更像?”很快課堂又進入一個高潮,孩子們的興趣很濃,到處充滿驚喜……

隨即,我讓孩子們把自己的發現和周圍的夥伴分享,也容許他們互相“幫忙”,提示他們也可以把紙片轉一轉再想想,結果在思維的碰撞中有了更大的收穫,大家越變越多,孩子們更有成就感了!胡海洋還得意的告訴我,他的紙片是“孫悟空”會“一十六變”……

孩子們在音樂聲中完成了這次作業,作業的效果都很不錯,沒有一個咬筆頭的小傢伙……

到了最後,面對滿屋狼籍,我停了下來說?:“作業本上,我們的紙片變成了各種各樣美麗的東西,可是它在其它地方還真不好看。”我低頭看了看,孩子們馬上明白了,有人叫到:“我們揀起來還是可以變成‘寶貝’!”馬上有人彎下了腰,我也彎腰揀起來,後來感覺彎下腰的更多了,一會教室裏就變乾淨了!

下課了,依然有孩子圍着我說個不停,讓人感覺心理滿滿的。今天孩子們開心,我也特別高興……

回到辦公室,我依然想着課堂上課的情景,有兩點是值得注意的:

1、假如我能多嘗試幾種材料,如廢報紙、包裝紙、廣告紙等多種材料來撕貼表現可能作業效果會更好。

2、讓作業展示變得有效。孩子們畫在作業本上的太小了,展示和評價沒有達到最佳效果。

《撕紙添畫》教案

活動目標:

1、幼兒喜歡撕紙活動,能大膽隨意撕紙,體驗撕紙的快樂。

2、能根據撕出的紙的形狀,大膽想象,用線條添畫進行創造活動。

3、幼兒能積極主動參與活動,樂意與他人互動。

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彩色紙,白紙、記號筆、雙面膠等。

 活動過程:

一、匯入活動

1、講故事設疑

“有個小朋友叫豆豆,她最喜歡把紙撕成各種形狀的,(教師邊講邊撕),有一天她正在屋子裏高興地撕紙,忽然看見媽媽來了,她心裏想:這下這可糟啦,媽媽可不喜歡不愛乾淨的孩子,讓她看見了一定會不高興。怎麼辦呢?”

“小朋友你們能動動腦筋,幫她想個好辦法嗎?”(幼兒自主發言)

2、釋疑

“豆豆靈機一動,將碎紙片撿起來,把它們拼成一幅幅美麗的畫,(紙片貼在板上)並自己動手添畫了幾筆,畫面就更漂亮了。(出示範畫) 媽媽看見了這些畫,不但不批評她,還表揚了豆豆真聰明。豆豆這樣做,就叫做“撕紙添畫。” (課件 出示課題)

二、創作引導

1、撕一撕

師:老師知道小朋友都喜歡撕紙,我也給你們準備了一些彩色紙,請你到椅子下拿一張彩色紙,撕一個你喜歡的圖案,將剩下的紙還放在椅子下面。

師:說說自己撕的像什麼?

(幼兒回答)

把它轉一轉,還象什麼呢?

師: 你們真能幹,想得真好!請你們把撕下的形狀放在椅子下面。

2、教師示範

師:我這裏也撕了好多圖案,都把它們藏到電腦裏面了。

看看像什麼?(幼兒想象,課件展示)

那你們猜猜看,我會把它變成什麼呢?小眼睛看仔細了,我開始變了!”

我們一起說:123,變!

我變完了,這是什麼阿?

我變出來的圖和剛纔的一樣嗎?哪裏不一樣?(繼續介紹課件)

小結:原來,要把這些小紙片變成漂亮的圖案,就要先看看它像什麼,還可以轉一轉,然後把它貼在紙上,用添畫的方法把它變出來。

3、想想試試

師:看了這麼多漂亮的畫,你們想不想也來動動手,把你們剛纔撕出的圖案變成一幅奇妙的畫來呢?

師:請小朋友將你椅子下面撕好的形狀貼在黑板上,還可以貼到其他鉛畫紙上。(2—3張。)

老師先選一張添畫(或2—3個),你們想把它變成什麼?

個別幼兒添畫,適時評價。(鼓勵幼兒大膽想象,並添畫。)

4、動動手

師:今天我們學會了一個本領,叫:撕紙添畫。等會兒,小朋友可以在撕好的圖案上添畫,變出一幅美麗的畫;也可以自己選擇彩色紙先撕紙,然後根據自己的想象添畫,比比看誰最大膽,最能幹。(幼兒自主操作,老師輔導。)

三、看看評評

展示部分幼兒的作品,先讓幼兒描述一下:“你把你的小紙片變成什麼了? ”

評一評:“你覺得誰變得最好?”“ 爲什麼?”

小結:今天我們學會了撕紙添畫的本領。美真是到處都有,小小一張紙片,經過我們能幹的手,就把它們變得那麼漂亮。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也可製作成美麗的畫呢?等下次我們一起來商量商量吧!

《畫》教學反思5

《添畫》主要是引導學生根據風景畫中的情境進行大膽地想象,並添加相關的內容,使畫面變得生機勃勃,富有情趣。因此,一上課,我便興致勃勃地向學生展示了一張美麗的風景圖片。看到小朋友們這麼興奮,我準備乘熱打鐵,讓學生緊接着觀察畫面中有些什麼景物,再進行想像添物。 “你想到畫裏去玩嗎?”、“那你想怎麼去呢?” “我騎自行車去。”根據學生的想像,我快速地用彩紙剪了一個小朋友騎車的形象貼到畫中。看到自己的形象可以展示在美麗的風景畫上,學生們格外激動。他們爭先恐後舉起了小手: “我要乘汽車到畫裏去。” “我要乘熱氣球。” “我坐船去。” “我想乘飛機去。” “在這風景如畫的地方,你最想幹什麼呢?” 這一石擊起千層浪,學生們別出心裁的想法噴涌而出。 “我想去小河邊釣魚。” “我想去草地上散散步,再採些美麗的野花。” “我想在小河裏種滿荷花,這樣小魚可以在水裏捉迷藏了。” “我們還可以在小河邊吟詩一首: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 “我要帶小白兔和小山羊到草地上去吃新鮮的青草。” “我要和我的好朋友一起划船。” “我要去爬山,從高處看風景。” ?? 望着班級裏林立的小手,我抑不住滿腔的欣喜,笑着對大家說:“你們想得真好,現在就請大家把自己想到的添到美麗的風景畫裏去吧。比一比,誰能把畫添得更有趣,更漂亮!”學生們聽了,一個個地忙開了。 而在另一個班上這課時,我讓學生先觀察畫面,看看有些什麼景物,再想想可以添加什麼。

學生的反應也比較活躍,有的說可以添上小朋友,也有的說可以添上小鳥、汽車、飛機??但由於教師地牽制,學生的觀察、想像,學生的體驗難免比較膚淺、模糊,想像也略顯生澀、呆板,缺少靈性。而“你想到畫裏去玩嗎?”就截然不同,透過這一語,道出了低年級學生愛玩好動的天性,像一次有趣的心靈旅行,它給了學生一對想像的翅膀,讓他們在想象的世界裏自由地翱翔。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準確地捕捉到學生學習的興奮點,那學生就能在教師地引導中,不知不覺地表現出自己的充分體驗、自由暢想,這樣學生就能更好地體會到美術學習的輕鬆和愉快。

《畫》教學反思6

八年級下冊美術教材第五課《中國山水畫》這一課是造型表現領域的課程,在這堂課上我嚴格地遵循《美術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充分發揮美術學科特點,針對八年級學生特點,採取讓學生透過欣賞中國山水畫作品來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讓學生透過欣賞來提高審美水平,提高欣賞水平。在這堂課上,我透過提問匯入新課,問學生到過的自然風光最美麗的地方在哪裏,學生們積極踊躍地告知老師,他們到過廬山、黃山、九寨溝、桃花潭等等自然風光旖旎的地方,從而引導學生回憶自然界美麗的山水風光,讓學生產生樂於遊山玩水,樂於欣賞大自然山水的願望,從而匯出新課,山水之美是我們非常喜愛並且憧憬的。接着,我問學生們想不想把自己心目中美麗的山水自然風光用繪畫的形式描繪出來給爸爸媽媽欣賞,顯然學生們特別渴望表現出一幅幅美麗的記憶中的風景畫,然後匯出山水畫這一主題。

師生互動引發學生對山水畫的濃厚興趣,從而揭示課題——學畫山水畫。接着我講授了山水畫發展歷程,讓學生了解山水畫是在隋朝獨立成科,當時山水畫的開山始祖是展子虔,學生了解了中國畫之中的山水畫這一領域的發展脈絡,激發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熱愛,對中國的國粹——中國畫有個初步的認識。透過介紹隋朝著名山水畫家展子虔的《遊春圖》這一幅青綠山水畫,講解了山水畫的一些表現形式,介紹了山水畫之所以發達是因爲它同西方的油畫風景有很大區別,爲此我精心繪製了一副仿清代畫家王原祁的《雲山圖》,並用油畫描繪了一幅山村風景。透過對比這兩幅畫,讓學生欣賞中國山水畫以及油畫風景,使學生透過比較瞭解到了中國畫與油畫的不同點主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對中國畫的認識,瞭解中國畫之中的山水畫的特點,即意境高遠,博大精深,注重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

接着指出中國畫在世界畫壇上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接着我又現場示範山水畫之中的石頭的技法,講述了畫山石所要用到的各種皴法,但是在講皴法的時候,我只是用專業的術語來界定披麻皴、斧劈皴、捲雲皴,而學生對這些皴法可能不很容易真正的掌握,在下一次的《學畫山水畫》這一課上,我就會告訴學生披麻皴主要描繪的是江南一帶的山,因爲江南比較溼潤,所以山上的泥土質地比較柔軟,所以用披麻皴能表現山石柔軟的質地,而北方比較乾旱,山石多高大的岩石組成,所以質地比較堅硬,多用大斧劈皴來描繪,這樣不僅僅能夠更明確、更生動形象的描述出披麻皴和斧劈皴的不同用法,還能使學生們瞭解到一些中國的地理知識,這樣就能體現出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繫。

在這堂課上,我在時間的控制上沒有做到完美,在匯入的時候時間沒有把握好,講授新課的第一個環節,即描述祖國大好河山的壯美以及中國畫的魅力的時候花了過多的時間,導致後面的時間緊迫了,在拿出國畫和油畫兩幅作品讓學生們欣賞比較的時間相對來說就比較少了,這在下一次一定要改進,在接下來的教師當堂示範山水畫中的石頭的畫法的時候,時間就顯得有點緊了,以至於沒能夠一邊仔細的示範,一邊講解,而是用很快的速度就把石頭畫完了,導致學生們在下面跟着練習畫山石就顯得有點找不着北了,這是由於前面在時間上的一個延誤造成的。

隨着時間的推移,作爲青年教師的我將會在美術課堂教學上逐步改進自己在教學上存在的不足,找出自己的問題所在,對症下藥,不斷地提高自身美術教學能力,爭取高質量的美術課堂教學,充分地發揮學生們學習美術的興趣以及充分發揮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創造力的培養。

《畫》教學反思7

口語交際課是"聽話、說話"的發展,與以前的聽、說訓練不同,"口語交際"是雙向互動的,不僅要求學生口頭表達能力,還要注重培養學生與人交流的意識、能力和習慣。

因此,我將"能介紹自己的畫,說出自己爲什麼畫這些內容,能簡單評評別人的畫。初步培養學生說話大方、聽話認真的習慣。激發學生相互交流的興趣,樂於發表自己的看法,體會口語交際帶來的快樂。"定爲本次口語交際的目標,設計的交際情景起到了較好的作用,藉助這個情景平臺,激發了學生說話的積極性,在自然的氛圍中進入說話的情景。

要進行口語交際,首先就要明確要求。但一年級的孩子更多的是從模仿老師進行口語交際的。從老師身上,他們學到了怎樣去交際,交際的時候說些什麼,老師要給他們一個示範,供他們參考。一開始,我便設計了一個交際場景,請學生觀看視頻介紹,這一過程是讓學生去觀察,大姐姐是怎麼進行談話,是怎麼向同學瞭解圖畫的,然後,我讓他們記住她是怎樣問的。然後我又請了一位同學來模仿,這實際上就是一次示範,是讓學生學會怎樣去了解圖畫。同時,讓他們聽聽怎樣介紹自己的畫,透過兩次兩種不同類型的師生交際,再讓學生與學生之間交際,生生互動,瞭解同桌的畫、瞭解自己喜歡的畫,四人小組裏商量討論推選出一張圖畫;和圖畫的作者一起欣賞圖畫;自己獨立去進行交際。在活動中形式是多樣的:有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也有學生個人面向全體學生的。在幾次具體的活動中,從介紹自己的畫從組內到面向全體。對學生的口語交際的要求是從模仿到自主交流的過程,是學習方法到實踐的過程,是逐層深入、層層遞進的。

課堂教學中反映的不足之處有:1、有同學在臺前介紹的時候,下面的.同學有的聽得不太認真,甚至有人在做小動作;2、學生說話聲音小,不夠大膽;3、有些環節開展的不夠深入;4、學生的自主評價不多……這都是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注意的。

《畫》教學反思8

《玲玲的畫》這篇課文內容簡單,道理明確,這樣的經過我的精心設計,在教學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反思整個教學過程,以下兩點是我認爲課堂中的比較成功的地方。

1、識字教學結合實際理解,如“端詳”一詞挖掘出來的時候,讓學生結合動作理解,學生接受快。

2、抓住文中的重點句子理解課文內容。當學生沒能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跟文中的玲玲類似的事情的時候,教師還是很靈活地對學生進行啓發引導的。我覺得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而教師與學生的對話是具有生成性的,教師是很難預設的,它需要教師靈活、精心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如讓學生講述自己在生活中是否遇到過類似的事情這一教學環節,起初學生並沒有很深的感悟,在引導學生理解玲玲是在爸爸的啓發下在畫上畫上小狗這個環節,我重點引導學生領會玲玲在遇到困難後,認真思考,動腦筋,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畫》教學反思9

字與畫一節課下來,我和學生都有所提高,本以爲太放手會影響教學質量,課堂會雜亂無序。但事實卻讓我清醒地認識到:活潑的教學形式及充分發揮學生潛能的教學方式,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我主要有以下兩點深刻的感觸:

一、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透過課前調查,學生幾乎都認識課文上所涉及的生字。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課堂教學中應尊重學生已有經驗,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創造潛能。我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中,激發他們運用已有的知識,互相教,互相學。如:請學生自由上臺,爲漢字找朋友。並運用讓學生當“小老師”領讀的這一手段,激發全體同學的學習興趣,引導孩子們在小組中大聲讀。此時,我發現即使原來基礎不是很好的孩子,學習的興趣也頓時高漲起來。學生有一定認知基礎,我只是爲其創造展示的機會。然而,這卻讓學生深深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學好漢字的信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難怪《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把:“使學生喜歡學習,對本門課產生濃厚的興趣”作爲低年級階段目標中的第一條。

二、轉變教師教學形式,實現新的師生角色定位。

《課程標準》中明確了教師在實施新課程過程中的角色定位:教師應是組織者、引導着、促進者。

《畫》教學反思10

濃濃的秋意已向我們陣陣襲來。在我們感受秋意涼爽的同時,也被她的美所感染。在學過一篇篇關於秋的文章之後,第三單元安排了習作訓練:《秋天的畫》。意圖是讓學生選一幅或畫一幅秋天的畫,跟同學說一說圖畫上的內容。

習作教學怎麼突破?這個問題一直困繞着我們。傳統的作文教學,是老師說什麼,學生聽什麼;老師說什麼,學生寫什麼。學生完完全全成了被動的接受者。學生思維被禁錮。學生靈性、悟性消失殆盡,寫出來的文章一副乾巴巴的成人樣。這樣的作文教學,我們不得不反思。《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因此,我認爲三年級的作文教學重在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習作的自信心。

爲了讓孩子們易於動筆,樂於表達。課前,我做了充分的準備。一星期前,我帶着學生去觀察了校園的秋色;收集了好多秋天的文章,積累了描寫秋天的好詞好句。週末,很多孩子又和父母同去秋遊。正是因爲有了這一系列的鋪墊,纔會有了這節課的精彩。

在教學前,我做了充分預設的。我的預設是:如果學生表達有一定的順序,說明學生觀察有序,要給予表揚,如果學生表達有些混亂,就要提示:你可以先說什麼,再說什麼,或者說清方位,可能更好。這也是給全體學生以觀察有序的訓練。並鼓勵學生能用自己積累的詞語,發揮想象,融進自己的情感來說畫。《語文新課程標準》十分重視想象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作用。要求運用聯想或想象豐富表達內容,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尤其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因此,我不滿足學生只介紹簡單的畫面內容,而是引導學生從畫面想象。比如:你看到樹葉飛落,像什麼?看到田野金黃一片,你好像看到了什麼?等等,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想象。讓孩子們不但把畫介紹的有條理,還要介紹的有聲有色。我們知道,說是爲寫做準備的。作文無非就是“我手寫我心,我口說我心”,只不過是在紙上用筆說我心而已。三年級作文是學生的起步階段,是“習作”階段,他需要一個由扶到放的過程。這一環節,教師把枯燥的作文訓練巧妙地融合到有聲有色的講解中,把美術與作文揉合到一起。透過讓學生講畫,師生評議,把習作的規範訓練融在師生對話中,學生在欣賞、評價他人的同時,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感悟着寫作的方法和要求。

《畫》教學反思11

今天開展了美術活動《蔬菜印畫》,本次活動的目的在於讓幼兒認識蔬菜的切面形態,用蔬菜來印畫;透過印畫活動讓幼兒感知不同蔬菜的印畫效果,體驗印畫帶來的快樂。考慮到色彩、蔬菜花樣的多樣化,再加上幼兒之前有過拓印的經驗,因此在設計的時候,我採用了“自助餐”式的教學方法,讓幼兒在遊戲中自然而然地完成任務。

在第一環節,讓幼兒猜一猜“這張漂亮的畫是誰畫出來的?”一張樣畫成功引起幼兒的注意。孩子們都很好奇是誰很麼東西畫出這麼漂亮的畫,有幾個小朋友說使用蔬菜畫的,孩子們的興致更高了。第二個環節,我採用了示範的方式,引導幼兒瞭解蔬菜印畫的步驟,而後介紹作畫的材料。在示範的時候加上兒歌,鼓勵幼兒在操作時邊說邊做。在第三個環節,也是重點環節,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因爲我選擇的是“自助餐”式的操作方式,孩子們比較自由,他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顏色和蔬菜,在自己的操作紙上印上一顆顆蔬菜的切面,有的像玫瑰花、有的像星星、有的像圓形……孩子們邊印邊交流,自由自主。每位幼兒都非常投入。

但在活動開展過程中,一些細節沒考慮到,比如供印畫的紙是普通的紙,吸收性不夠,個別幼兒作品上的顏料滴下來,影響了效果。在教學活動設計時,細節上還需再考慮周到一些。

《畫》教學反思12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美術的多種技法單純*臨摹,出示教師範作,這樣做雖然使學生掌握得非常牢固,能積累許多素材。但是,長期以往的教學,會造成學生的創造力衰退,依賴別人已有的東西,造成兒童畫的公式化。因此,當設題讓學生創作時,學生會說:“我什麼也畫不出來”,“太難了”,“還是照抄課本上的吧”,而美育就是要促進學生智力發展,培養學生創造力。要造就一批新型人才,就必須從小在他們的心靈上播下“獨創”的種子。

本課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藝術創造並非易事,怎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呢?我認爲首先要教師合理地引導,就會使學生產生許多奇特而有趣的想法。如本課先安排同學分組進行想象,利用5分鐘進行知識搶答,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此時學生想象的閘門已開啟,毫無顧忌的表現所見、所想、所感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逐步完成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又如裝飾畫中畫樹,他可以畫出春天的綠樹,秋天的紅樹,那麼可以不可以畫出蘭樹、黑樹呢?透過引導學生從光的角度看,從裝飾寓意手法表現,學生明白了,只要畫面需要,什麼顏色都可以去畫,以此類推,學生敢於用多種手法表現事物,表現內心的情感。其次,運用各種學科的優點,融會貫通,促進創造思維的發展。每門學科都有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只要能夠取長補短,充分利用,那會使你的課完美得多。更重要的還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運用一個微笑,一個讚賞的動作,一句親切的話語,一個肯定的眼神。讓學生從心理上消除恐懼和自卑,幫助學生樹立信心。這樣學生纔會敞開心胸,盡情地用誇張變形的塗抹表現心中的思想,這是純粹心靈的流露,這爲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提供了前提。

《畫》教學反思13

美術教育家尹少淳說過:美術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綜合性質的人類活動之一。隨着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美育在培養全方面發展的素質人才的作用方面越發顯得重要。它可以教育學生樹立審美觀念,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培養學生認識美,創造美的能力,美育的基本特徵是具有示之以形的形象性,動之以情的情感性和寓教於樂的愉悅性,它的這一特性是其它教育所不能取代的。必須探索出一條新的教改方法,這不僅要求我本身要有創造性思維,思路活躍、方法新穎,使學生感到有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積極思維取得預定的效果,而且還必須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特點,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透過美術教學活動去喚醒他們對生活的感受,引導他們用基礎的藝術形式去表現他們內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達到認識、操作、情感、創造的整合,是每一位美術教師值得去研究與探索的。透過《綠色和紫色的畫》一課的教學以及平時的學習探索與實踐,我有以下幾點深刻的感受:

1、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源泉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美術教育在小學階段主要是引導學生參與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和製作過程,豐富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在教學時,首先抓住學生的視線,讓學生對美術學習充滿濃濃的興趣與好奇心,更自然地融入課堂,積極地參與美術活動。

例如,在《綠色和紫色的畫》一課教學中,我首先告訴學生老師要變魔術,便立刻調動起學生的好奇心與觀看慾望。魔術很簡單:藍色的水倒入五杯同量的黃色水中。學生目不轉睛,興趣濃厚。從魔術中很快便發現顏色產生了變化,並觀察到由於加入藍色水的量的不同,顏色還有了深淺的變化。一個小小的魔術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在自然輕鬆的氛圍中就感受到了顏色的變化,水到渠成地接受了“綠色”這個概念。

2、結合實際生活,提高學生審美感受力

小學美術學習在學習美術基礎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給學生單純地講解幾幅畫,看幾張圖片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小學生根本無法體會到成人世界眼裏的那種對生活,對自然的美好感受。只有結合他們的實際生活,透過他們感興趣的世界,帶領他們逐步感受到身邊的美。

例如在課中,學生認識了綠色後,如果讓學生直接說出對綠色的感受,他們是沒有任何情感來源的。對綠色的感受最多停留在明亮上面。讓學生先結合自己在學校裏,家裏,電視中,書中的所看所想。找找身邊的綠色的東西及場景。學生才非常願意去回憶,去尋找,去發現,很快地想到了自己的衣服,家裏的各種東西,夏天的樹林等等一系列的綠色東西及場景。然後再帶領學生觀看各種綠色圖片,有他們喜愛的綠色玩具美麗的綠色樹林等等。使他們一下子感到了原來生活中有這麼多美麗的綠色東西和場景就在自己的周圍,感受多親切啊!學生的這些體會來源於生活,來源於自己的所思所感。不僅提高了自身的審美能力,也激發了他們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情感。

3、採用合適的開放式評價

美術教學評價是美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全面的美術教學評價不僅幫助教師掌握學生心智及創造力的成長情況,及時給予學生啓發和幫助;而且使教師明確學生表現自我時的需要並給與激勵和支援。

在教學評價時改變傳統用“一個標準”去套學生畫的內容、形式,作品評價不作硬性統一,因人而異,實行學生自評、互評,體現主體地位。在表現一般的作業上寫上“別泄氣”、“慢慢來”、“相信下一張會很精彩”等激勵性語言,相信學生的內在潛能,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開放的導向、激勵、反饋、調節作用。

以上所述,爲我個人的一些心得體會,在新的基礎教育理念要求課堂煥發出師生的生命活力,如何使學生在每一堂課中興趣盎然,透過美術教學活動去喚醒他們對生活的感受,引導他們用基礎的藝術形式去表現他們內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達到認識、操作、情感、創造的整合的道路中,我還有很多的不足,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不斷提高美術素質以外,不斷的改進教學方法,上好美術課。讓學生在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和氣氛中掌握一定的繪畫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技法,使學生感到學習美術是一種享受,一種娛樂。

《畫》教學反思14

《學畫農民畫》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是中國民間美術系列的內容,《學畫農民畫》教學反思。在本課學習過程中,曾經和學生討論過,覺得農民畫美不美,很多同學表示並不是很喜歡農民畫。農民畫帶有濃郁的鄉土氣息,讓他們這些在城市中長大的孩子嗤之以鼻。教師根據同學們的家庭環境入手,一起引領學生回憶假期在老家的生活。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主動歸納總結農村的生活。在此基礎上,循序漸進引導學生體驗回想農村生活的樂趣。並且思考,如果將這些美好的東西記錄下來,你會採用什麼的方法,教學反思《《學畫農民畫》教學反思》。帶着這個疑問,一起欣賞農民畫家的作品,並結合農村生活、自然環境、地域特點等,開啟學生思路,引導學生一起認識更多農民畫的特點,並結合談談自己的感受。

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慢慢的瞭解更多的農村生活,和民族傳統知識。在學生求知若渴的眼神中,教師開始技術技巧的針對性講授,深入的欣賞分析農民畫之美。由色彩、裝飾、構圖、角度、線條等引導學生小組討論,並進行分析展示。這個環節不僅能夠鍛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也能更好的鍛鍊他們美術素養,慢慢的體會到農民畫其實是很專業的,人民的智慧的精華。

最後,請學生思考,什麼是農民畫,說一說本節課都學習到了什麼新的內容。並用這些知識畫一幅農民畫。這個環節不僅是評述,也是本節課學習成果的重要反饋。很感慨,學生能夠透過這樣的課程,對傳統文化慢慢的從嗤之以鼻到了解接受。觀念的改變,需要一點一滴的灌溉和感受,有了一點點的努力,就會有一些些的成長。此類課程,以後可以更加大膽一些,可以結合辯論和小組展示這樣更加靈活的方法進行,能夠更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力。再接再厲。

《畫》教學反思15

口語交際課是“聽話、說話”的發展,與以前的聽、說訓練不同,“口語交際”是雙向互動的,不僅要求學生口頭表達能力,還要注重培養學生與人交流的意識、能力和習慣。因此,根據三個維度和《課程改革標準》的相關精神,我制定了本次“口語交際”的三個教學目標:

1、激發學生相互交流的興趣,樂於發表自己的看法;

2、能講清楚自己畫了什麼和作畫時的想法;

3、培養學生說話大方、聽話認真的習慣,會使用文明禮貌用語進行口語交際。其中,激發學生相互交流的興趣,能說清自己畫了什麼和作畫時的想法,會使用文明禮貌用語進行口語交際是本次口語交際的重難點。

爲了這次“口語交際”真正能互動起來,這節課,我主要安排了三個大教學環節:

一、創設氛圍,激趣匯入

一年級的孩子年齡小,他們更喜歡豐富有趣的活動,在接近生活的氛圍中學習起來更容易主動參與,積極學習。所以,我充分運用語文書上的彩圖,利用鮮豔的色彩、有趣的畫面很快吸引住學生,體現本次口語交際的主題,採用激勵式評價,讓學生充滿信心地進入下一個環節即學習怎樣進行口語交際。

二、以圖激趣,明確要求

要進行口語交際,首先就要明確要求。但一年級的孩子更多的是從模仿老師開始進行口語交際的。所以,我首先作爲這次口語交際的參與者、合作者,大方地介紹了自己的畫,並隨機明確這次口語交際的要求,這樣就讓孩子們有了初步的印象。爲了進一步引導臺上臺下的孩子進行互動式的口語交際,我緊接着就請了兩位小畫家再來介紹自己的畫。因爲有了老師的示範,他們開始有目的性地進行着口語交際。這時候,我主動站在臺上的孩子旁邊,有針對性地幫助全體學生繼續圍繞這次口語交際的要求有問有答,爲下面四人小組內相互交流打下較好的基礎。

三、激情促說,雙向互動

老師的激勵,孩子們強烈的表現慾望,使整個課堂非常活躍,每個學生都還想上臺介紹。我順勢推出安排的小組內互相講、互相評的環節,讓每個孩子都能互動起來,要求小朋友們先將自己的作品介紹給小組內的夥伴們,同時,如果別人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了問題,小畫家要一一解答。這樣,給學生創設了一個交際的環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從而達到本課“能講清楚自己畫了什麼和作畫時的想法;培養學生說話大方、聽話認真的習慣,會使用文明禮貌用語進行口語交際”這一教學目的。我還請每個小組自行選一名代表參加全班的交流。在讓每個孩子小組內充分說的基礎上,請每組的代表上臺來介紹自己的畫,同時,他們還要解答班上其他小朋友提出的問題。這樣生生之間的互相交流,極好地提高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最後,老師又組織學生進行評比,及時地給予學生鼓勵,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最後安排學生自由地看看別人的畫、評評別人的畫,就是鼓勵孩子擴大口語交際範圍,讓他們的自主性更強。

標籤: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