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神州謠》教學反思範文

昨天上午講了《神州謠》,反思如下:

《神州謠》教學反思範文

1、講到“州”時,我問學生:“看到這個字,你想到了之前的哪個字?”學生如我預測的,回答了“川”,接着我讓學生觀察它們的區別,學生答到“多了三個點”。我給孩子說了川是河流的意思,讓學生推測州的意思。學生猜不出來,我就用粉筆在黑板上畫了州從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的字形,學生就猜河上的“點”是什麼,學生猜“小船,小魚,”我說不會動的,學生猜“亭子,房子,山”就是猜不到小島上。我在反思,是我引導的方式有問題,還是本應該直接給孩子說出來“州”原義是河流上的小島呢?

2、經過上次重建課講《雷鋒叔叔,你在哪裏》的反思,這節課上我進行了改變,學生沒有提出那麼多需要講授的字了,十幾個字只提了三個字“繁、隔、聳”,別的同學說的`方法最多的是組詞、讀拼音、加一加、換偏旁等,說方法時其他學生的興趣也不高。我在想,“新基礎”二年級識字總體任務是這樣闡述的:在類結構學習中擴大識字量,在學習實踐中用活漢字,在瞭解漢字文華中欣賞漢字。本節課“州”的講解我認爲是在瞭解漢字文化。但怎麼用活漢字?是不是要從漢字本身的含義說起呢?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學生會認字,但不會組詞。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是不是應該先給孩子一個字組多個詞,然後要求學生在讀詞中記住這個字呢?

3、本節課我讓學生圈畫出不理解的詞語和字。之前只是佈置完任務後就等着孩子提問,今天我花費時間下去兜,發現學生劃的最多的是“繁榮”,其次是“神州”。所以“兜”完後,我沒讓學生舉手質疑,而是直接講了這兩個詞。其他的像“海峽”,“大陸”,極個別學生劃出來了,我沒有再深講。可是在讀詞語理解意思時,還是有學生提出來了。這該怎麼處理呢?這兩個環節可以合併一起嗎?

接着,我再讀186頁到190頁二年級識字教學任務,讀到第190頁“學習生字不知停留在學生對字形的口頭分析上,要減少口頭分析時間,增加學生爲記憶字形而動筆書寫的機會”。這針對的是一類字還是二類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