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賣木雕的少年的教學反思三篇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1

賣木雕的少年的教學反思三篇

第七單元的課文充滿愛,充滿真情,充滿溫馨,一篇篇課文學習下來,總能讓人的心靈得到一次洗禮,情感得到昇華。

《賣木雕的少年》就是這樣一篇課文,中非人民的友好情誼在文中讓人感動不矣,那少年是那樣淳樸,是那麼可愛。當“我”因爲那象墩子太大而無法帶回中國而無限遺憾時,那賣木雕的少年靦腆地出現了,帶着對中國人民的無限情誼出現了,學生讀着課文,體驗着賣木雕的少年的一言一行,當學生與賣木雕的少年的情感產生共鳴時,學生的情感也就跨越了國界,相信在今後的生活中學生的情感也會更美好,從只會關注自己到關愛他人上定會有長足進展。

本課的重點和難點:一是瞭解非洲人民同中國人民的友誼;二是透過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揣摩人物內心活動;三是積累一些四字詞組,並學會恰當地運用。本課篇幅較長,情節較複雜,在本課設計過程中,我先抓少年這條主線,體會他對中國人民的友誼,再抓“我”這條副線,理解“我”心情的變化及探究變化的原因,如此主副線交融,互相照應、補充,就會“主幹分明”而又“枝繁葉茂”、“血肉豐滿”。但在教學中,更加應該注意主副線之間的聯繫,少年的雕刻技術高操,讓我起先是愛不釋手,又因爲帶不走木雕而感到遺憾。但又因爲少年“內心的真誠熱情”而感到高興和感動!這樣處理文字,更能讓主副線水乳交融,而不能割裂這二者之間的聯繫!另外在朗讀上,更要讀出人物的情感變化的過程!對於爲什麼少年會送我木雕,由於有它特殊的背景,如果不瞭解背景資料會影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所以我在上課初就向大家介紹了中國援助非洲修建坦贊鐵路的資料,這項工程在非洲深得人心。這樣爲後面的課堂做了很好的鋪墊,爲後面學生理解“中國人是我們的朋友”打下基礎。在課堂上的評價語言應該是豐富而生動的,同時也必須具有引導作用。而我在這堂課中評價的語言則不夠豐富。本身語文課的教學就是在教學生學習語言,作爲教師,課堂上的語言應成爲

一種典範,學生學習的榜樣。

《賣木雕的少年》教學反思2

本課是人教版第六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目的是讓學生透過學習瞭解非洲人民同中國人民的友誼。課文的內容並不複雜,學生比較容易理解。針對這些特點,我在教學思路設計上主要把重點放在和學生一起積累四字詞組和透過人物動作和語言體會人物內心活動這兩方面。下面就教學中的敗筆談幾點感受。

一、雖然拋開細節,想突破重點,但是卻在指導中不能很好地深入,有蜻蜓點水之嫌。尤其是在對學生自主學習後同學生一起體驗課文人物的言行舉止所反映的內心活動時,只做籠統的朗讀指導,採用齊讀的方式讓學生體驗,限制了學生獲得情感體驗的機會。

二、雖然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效果差強人意。在解決“我爲什麼要放棄買木雕?”這個問題時,我是在提出自讀要求後讓學生自主學習,同桌交流。可從教學中可以看出,大多學生更傾向於自我學習,不擅交流。但好在學生基本上還能初步理解“我爲什麼放棄買木雕”。

總得來說,在新課改的教學中,雖然我們能接受和理解新的教學理念,也儘可能地適時地運用到教學中,但主要還是自身學習不夠,教學能力不強。有待努力鑽研,逐步提升。

賣木雕的'少年 教學反思3

本課詞語非常豐富,不但要注意讓學生積累熟記,還要讓學生學會使用。我主要按下面的步驟進行:

(1)找詞語。

可以先結合課後練習題三,讓學生先找出這些四字詞語(不一定是成語),並抄寫下來,達到積累詞語的目的。

(2)理解詞語

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比較難的詞語。如,“遊人如織”的“織”不好懂,這裏是一種比喻的說法,說明遊客很多,像織布機一樣穿梭往來;“琳琅滿目”的“琳琅”本意是“美玉”,這裏比喻優美珍貴的東西;“栩栩如生”中的“栩栩”是形容生動活潑的樣子。理解時我不是不讓學生記詞語註釋,也不是把詞語分解成單字讓學生一一對應。而是引導學生能在本課的語境中,大致理解詞語的意思就可以了。

(3)運用詞語。用填空的方式,讓學生鞏固所學詞語,

例如:大瀑布真是()。這裏(),景色十分()。攤點裏陳列的木雕(),()。其中象墩(),大象雕得(),我一看就()。教師還可以利用本課的語境,讓學生想一想,這些地方是否可以用其他詞語來替換,調動學生運用平時的積累。

本課的對話較多,要指導學生讀出不同的語氣。在課文中,有很多語氣詞的提示,例如,“夫人,您買一個吧!”要讀出懇切的語氣;“您是中國人吧?”是猜測,要讀得比較輕。我在指導前,讓學生自己先說說,課文中的對話應該用什麼語氣來讀,提示學生尋找課文中類似的詞語。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