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幼兒園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精選7篇)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精選7篇),歡迎大家分享。

幼兒園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精選7篇)

幼兒園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1

今天我執教了小班語言活動:《半個蛋殼》,在設計活動的時候,我能夠立足本班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充分挖掘身邊的教育資源,較全面的考慮各個細節的處理,使得活動方案比較完整、全面。但在實際教學中,我還是發現了很多不足之處,下面我想結合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執教感受。

一、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

在定教育目標的時候,我從認知,能力,情感三方面進行了確立,第一方面:引導幼兒聯繫生活經驗大膽想象,發展想象力和思維力。這個目標我覺得還是達成的比較好的,我透過出示實物蛋殼,蛋殼不同位置的擺放以及各種蛋殼像什麼的圖片幫助幼兒拓展想象空間,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幼兒的情緒還是相當積極的,在較大程度上拓展了幼兒的知識面。第二方面:培養幼兒認真傾聽故事的習慣。這個能力目標的達成也很不錯,透過木偶、故事動畫片等生動、直觀的教育手段加強幼兒傾聽故事的專注度,提升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第三方面:樂意表述自己的想法,提升語言表達能力。我覺得今天這個目標的達成做的不夠好,首先是沒有能夠給予孩子們很多的講述機會,幼兒回答問題的面不夠廣,跟說、集體學說等的講述手段用的太少。

二、活動流程的完成情況

預設的教學環節主要有三個部分。開始部分,討論半個蛋殼像什麼,這裏是結合幼兒生活經驗啓發幼兒想象的一個講述環節,運用了實物蛋殼來啓發幼兒,但是考慮到小班幼兒的實際水平,所以運用了一些畫好的圖片以降低幼兒的學習難度;第二部分,聽故事這是整個教學的重點,利用了多種教學手段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提升講述能力;在這個環節中可能一些細節的處理不是很到位,如過渡語言的設計,提問的設計等,再有就是對幼兒學習講的語言沒能精確定位,所以導致整個教學中孩子們講述的內容比較少。第三部分,玩半個蛋殼,想象我的蛋殼可以做什麼?這是對所學知識的一個梳理、提升過程。透過教師的個別提問,讓幼兒相互交流以及講給客人老師聽等方法,這個部分中孩子們都能帶着要求去探索,也有一定的語言交流。所以整個教學的流程來看較完整,也能考慮到從簡到難,逐層遞進,動靜結合。

三、教學重難點的突破

我將教學難點定位在“從半個蛋殼,拓展想象力,啓發幼兒說說半個蛋殼像什麼?和老鼠皮皮將半個蛋殼當什麼?這兩個問題的講述上。”爲了突破難點,我運用實物蛋殼和教師示範畫的蛋殼想像畫,引導幼兒展開想象,孩子們還是很好的發散了思維力。教學重點定位在“從童真、有趣的故事中,提升傾聽、講述的能力”。爲了突出重點,利用了多種教學手段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提升講述能力;故事的提問也設計的比較到位,能抓住故事內容的重點、難點部分,幫助幼兒進一步理解故事,不足的地方就是提問回答的幼兒人數不夠多,還有就是討論、集體跟學等運用的太少。所以重點的突破稍微欠缺了點。

四、教學中的成功與不足

透過此次的教學活動,我覺得比較成功的是:教師和幼兒之間的關係相當融洽,孩子們能跟着老師的思路,以積極、專注的態度投入到教學過程中來。教師也能透過教具的運用、自身的教學魅力來吸引孩子,使孩子們的注意力牢牢的被吸引住。可以說,教師爲孩子們構建了一個快樂、有效的課堂。教師能真正的做好孩子學習的引導者、支援者和鼓勵者。

比較突出的不足是:在故事教學過程中,教師給予孩子們講述的機會太少。對於小班幼兒而言,要給予他們跟說,集體學說等機會,以豐富幼兒詞彙,提升完整講述能力。在語言教育中,尤其是小班幼兒,重複講述的機會應該增加。

透過此次的教學方案設計、課堂教學展示、課後反思教學,讓我對自己的不足有了更深的認識。

幼兒園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2

《逗螞蟻》這首詩歌節奏明顯、內容淺顯,短小精練又生動活潑。這朗朗上口的詩歌能很快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源於生活的題材能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

在第一次教學過程中,我分成了三個環節,第一環節產生興趣,透過猜一猜:“小朋友,今天我們要請一位客人一起來做遊戲,猜猜它是誰?”。用猜想形式可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再透過喊一喊,逗一逗,設計了遊戲情境“逗螞蟻”,引導幼兒充分展開想象,理解兒歌內容,並熟悉兒歌句式“ 螞蟻來呀來”。第二環節我改變了以往單一模式的教學,讓幼兒在遊戲中學習兒歌。這個環節中,我抓住了兒歌中的“哼喲哼喲搬得歡”,啓發幼兒分別對“哼喲哼喲”與“搬得歡 ”進行聯想,達到了兩個目的:一是加深了幼兒對螞蟻體型小、力氣小的印象:二是發揮了移情作用,讓幼兒明白有了好東西與他人分享是快樂的事。在試上時,情況並不樂觀,出現幼兒對兒歌感興趣,但是一到遊戲環節出現混亂的景象。

主要原因是幼兒不知道哪些是問哪些是答。因此我設計了讓幼兒帶着“哪些是問的”這一問題聽兒歌。並在分配角色時,教師用“請”的手勢作爲提醒,幫助幼兒理解。小小的一個手勢能起到如此大的作用。在學習中並進行表演,小班幼兒年齡小,較容易進入遊戲情境,但主動性往往不夠,因此我設計了讓沈老師帶領參與,教師的參與起着一種示範,又能幫助幼兒順利開展遊戲,體驗遊戲的快樂。第三環節替換兒歌中的飯菜名。由於創編對小班幼兒來說,是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將此作爲延伸活動,讓幼兒在課後跟好朋友、家長進行互動。

由於是精選的活動,因此我覺得在課的設計上都很好。但是在活動中,教師的語言還有待優化(如:我引用了“螞蟻老師”逗得臺下一片歡笑聲。課後,師傅說原話可以改爲“今天來了這麼多老師,我們請他們來當螞蟻”更恰當)。

幼兒園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3

語言活動《小老鼠摘果子》的故事內容簡潔易懂,天真童趣。故事中的`動物朋友都是幼兒所喜歡和熟悉的,有小鳥、小猴子、大象、蛇、鱷魚、海豹和小老鼠。我在活動中也重點引導幼兒觀察畫面,邊看圖邊想想、說說小動物摘果子的方法,從而來了解不同動物摘果子的不同的方法,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想想能力。

活動中,我採用了明暗兩條主線來幫助幼兒理解故事的內容。一條是:觀察有哪些小動物來摘果子?是怎樣摘果子的?並引導幼兒用肢體動作來學一學,理解動詞:銜、卷、咬、摘、掃,幫助他們梳理小動物摘果子的方法;另一條是:引導幼兒觀察果子的數量由多到少的變化,小鳥摘掉了一個、大象捲走了一個、蛇咬掉了一個,果子是變多了還是變少了?到最後剩幾個?在這一過程中同時引導幼兒仔細觀察樹下的小老鼠表情的變化,如:當小鳥、大象都摘走了果子,小老鼠的表情怎樣?它做了什麼動作?後來小猴子、鱷魚也來摘走了果子,小老鼠又是怎樣表現的?從小老鼠表情的變化中,讓幼兒瞭解它心理着急、特別想要摘到果子的那種急切的心理。

當然,在故事的最後:當海豹和小老鼠坐在樹下一起吃蘋果時,我對幼兒進行了分享教育,體現了繪本教學的人文內涵。

整個活動下來,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就是整個活動讓人感覺起伏不是很大,幼兒在故事表演的時候不是很投入;環節與環節之間的過渡處理得不是很好,下次再進行活動時還需要進一步改進。

幼兒園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4

打擊樂教學是幼兒園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孩子都喜歡敲敲打打,對聲音有一種天生的敏感性,打擊樂就和適合幼兒這種與生俱來的本能。在活動中,幼兒手、眼、腦、心並用,使大腦建立起復雜的神經聯繫,讓頭腦變得靈活聰慧。我覺得小班打擊樂活動的重點是培養幼兒對打擊樂的興趣和良好的聽節奏的習慣。我想,只要從小班就開始逐步滲透打擊樂的內容,我相信對培養幼兒的音樂和非音樂能力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這節課我設定的目標是:

1、幼兒在教師引導下,認識並表現音色。

2、在教師幫助下,幼兒探索樂器與故事相匹配的方法。

3、要求幼兒在集體演奏時學會控制樂器,不隨便發出聲音。

在活動中我發現幼兒能積極地配合我開展教學活動,對於樂器與故事非常感興趣,下面,就本節活動《玻璃瓶的小老鼠》做一下初淺的反思。

1、教師準備充分,教態親切,但是在語言上有教頻繁的口語出現;

2、活動個環節清晰,目標設立明確並在活動中逐一體現;

3、本活動爲藝術領域的音樂活動,貫穿、圍繞的是音樂的主題,但教師在實際組織活動時卻沒有穿插使用背景音樂或其它音樂。

4、環境佈置可以再豐富些,體現音樂活動的音樂性、情景性。

5、我覺得我在講故事的時候應該在誇張一點,還可以請配班老師跟幼兒一起參加遊戲,更好的完成教學與遊戲活動。

我想,只要從小班就開始逐步滲透打擊樂的內容,我相信對培養幼兒的音樂和非音樂能力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透過這節課,我體深刻地會到,好的課堂需要把握好它的精髓所在,融合新的打擊樂教學理念,相信以後打擊樂活動我會上得越來越好!

幼兒園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5

《水果寶寶去旅行》是我來到轉龍鎮幼兒園第一次公開教學活動,雖然以前也參加過此類型的教研活動,但是還是有那麼一點小緊張,在緊張的情緒中準備了此次活動。我設計這節課是希望透過兒歌欣賞,圖片展示,遊戲活動等活動來培養幼兒對兒歌的興趣,發展孩子的表達能力和創編能力,體驗兒歌和遊戲帶來的快樂。爲了這一節課我也做了一些準備工作:設計流程,編寫教案,下載音效,選配樂,製作課件等,本以爲是胸有成竹的,但上完了課心情並未感到輕鬆,在反覆回憶活動過程及聽取同事們的聽課意見後,我對我的這節課作如下反思:

一、活動準備不夠充分。

教授者對課堂狀況應該有個預設,對幼兒的認知面應該有個預測。如我在問到"什麼是旅行?"的時候,小朋友們都答不上來,最後在問幾個孩子未果的情況下,我就自己作出了回答,這樣明顯地削弱了課堂的氣氛,也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流暢性。也就是說我在備課的過程中既沒有預設也沒有預測,只是重點備了教材而忽視了還要"備孩子"!"備孩子"就是對你教授對象年齡層次,認知層次應該有個很準確地瞭解,這樣才能做到你拋下一個"包袱"他就能接得住,繼而一個接一個環環相扣緊密聯繫,才能達到理想的課堂效果。而平時我們在和孩子交流關於旅行的話題時總是說"去哪兒玩的呀?"等等,沒有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去接觸一些書面語,導致了認知面的狹窄。這是我要在以後的日常活動中要注意加強的。

還有我的課件中西瓜爺爺沒有在火車頭上,以至於活動中幼兒發現後一直在強調誰來開火車,還差一個,這些都是以後我在設計時應該想到的,應該準備更充分些、考慮更周全些。

二、環節需要多推敲,語言需要多錘鍊。

有人說教無定式,的確,教學沒有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方法,教學就是一種駕馭的藝術,誰有較強的駕馭能力,那麼他的課堂就一定有非凡的氣場!但這種駕馭是基於一個很科學的環節設定而說的。比如說我這堂課的遊戲活動就沒有設計好,事前我想過用頭飾帶幼兒遊戲,可是我考慮到我班幼兒平時我們就會以角色扮演來遊戲,所以在活動中我也沒用頭飾,效果並不是很理想,我還是應該準備一些頭飾,那麼孩子會更感興趣,效果就更不一樣了。

一個擁有超強駕馭能力的人他的語言能力也是超強的,每句話都不累贅,每個問題都擊中要害。而活動中我發現我的語言有些囉嗦,太多的"嗯,呀"等象聲詞。有些地方過度不自然,比如在匯入西瓜爺爺的卡片時就很含糊地帶過了,如果換成這樣:出示了火車圖片後就問"火車是空着的,要想讓他動起來必須有人來開呀,那他是誰呢?",然後亮出西瓜的圖片,貼近火車的駕駛室,再問"西瓜爺爺開火車去幹什麼呢?",然後就順理成章地匯入第一句兒歌"西瓜爺爺開火車,咔嚓咔嚓去旅行!"。這樣一來乾淨利落,毫無贅述,環環相扣,緊密流暢。

教育就是不斷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斷地進步!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注意到這些存在的不足,做到充分備課,注重環節的科學緊湊性,平時的教學中還要加強語言方面的錘鍊,爭取做個有超強課堂駕馭能力的教師。

幼兒園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6

《我上幼兒園》是一個有趣的語言活動。它用兒歌的形式形象的講述了孩子們上幼兒園第一天和適應幼兒園生活後的情況,以此來鼓勵孩子們熱愛上幼兒園。

在本次活動中,我先讓孩子們看圖,來猜測故事內容。然後,教師講述兒歌內容。在講述兒歌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利用肢體動作來進一步幫助幼兒理解兒歌,並記憶兒歌內容。例如,“縮在椅子上”就雙手抱住膝蓋;“飛來又飛去”就伸開兩手臂做蝴蝶飛的狀態。孩子們看到老師邊做動作邊念兒歌覺得很有趣,自覺地就和老師一起學起來了。

透過肢體動作、圖畫內容,以及教師的引導,孩子們在記憶兒歌的過程中表現良好,絕大多數幼兒能將兒歌邊做動作邊完整唸誦出來。

透過本次活動,孩子們體驗了“我上幼兒園”的快樂情緒,知道了在幼兒園可以找到許多好朋友。孩子們上幼兒園的情緒也變得積極了許多。

幼兒園小班語言活動教學反思7

糖果是幼兒愛吃的零食之一,對於小班的寶寶愛吃糖果卻不能夠按時刷牙、漱口,使寶寶們有了蛀牙。小班語言活動《小河馬拔牙》目標是讓寶寶們知道了保護牙齒的重要性,並學會了正確的刷牙、漱口的方法,養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

《小河馬拔牙》這個故事在我第一遍講述後孩子能基本明白故事內容,當我提問:小河馬的牙齒爲什麼疼時,孩子們能講出來是因爲河馬睡覺前還吃了糖果,有的幼兒還說“我們小朋友睡覺前也不能吃糖果”……,要不牙齒就會痛的。孩子們很喜歡這個故事,有的孩子學小猴醫生給小河馬拔牙的動作,有的孩子互相模仿起了故事中小猴醫生與小河馬對話的情節。透過本活動,孩子明白了糖果不能多吃以及怎樣更好地保護我們的牙齒。

透過本活動,孩子明白了糖果不能多吃以及怎樣更好地保護我們的牙齒。由此可見,幼兒故事不需要老師過度的“挖掘”,而是在孩子能理解接受的層面上透過引導讓幼兒直接與作品互動,使孩子真正領略作品的魅力,獲得獨特的體驗,成爲學習文學的主體。

在趙老師的指導下,我認識到,在我執教的這個活動中,我的主導地位太強,《綱要》指出:語言活動要爲幼兒創設想說、敢說、有機會說的機會。在這個活動中,完全可以給孩子充分的形象以及說的機會,在我出示第一幅圖的時候,幼兒猜測的非常的好,有的說“小河馬牙痛”,有的說“小河馬的爸爸媽媽不在家”,還有的說“小河馬不舒服”……其實,我完全可以直接引入第二副圖,給幼兒猜測,形象之後,加以總結,提升,從而給幼兒更多的表達機會。

活動時,發現有一小部分幼兒在家裏是不刷牙的,根本沒有養成早晚刷牙的習慣,因此在活動後,我對幼兒進行了延伸活動,給幼兒看了一些正確刷牙的圖片,讓幼兒仔細觀察,在看看,說說中掌握一些刷牙的方法,並鼓勵他們每天都要刷牙,保護好自己的小牙齒,不要讓蟲子吃掉我們的牙齒。同時,和家長交流,建議家長在家要督促孩子早晚刷牙,不能因爲偷懶而讓孩子養成不良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