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數學廣角—集合》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數學廣角—集合》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數學廣角—集合》教學反思

《數學廣角—集合》教學反思1

這個內容是在學生二年級學習了簡單的排列與組合知識的基礎上,繼續讓學生透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找出事物的組合數。重在滲透數學思想,並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透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有如下的體會:

1、創設情境,問題匯入,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讓學生明白了本節課要學習的主要內容。

2、小組合作交流、探究並彙報不同的搭配方法,學生找出了搭配的不同方法,並從中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了思維能力,培養了數學符號感。

3、學生動手實踐拉一拉找出組成的兩位數,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並進一步理解了要有順序地搭配才能保證不重不漏,從而培養了學生有順序地、全面的思考問題的意識。

4、鞏固練習時透過學生自主探索,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也嘗試了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了學生的應用能力。 存在的不足:在學生活動之前語言不夠嚴謹交代不是很清楚明白,一部分學生沒弄清活動的要求,在活動時就偏離了主題,對學生的學習有一定的影響 。課堂的調控能力有待於提高,比如遇到學生回答出意外的答案時,應變能力差。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多學習,細研教材,精心設計,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數學廣角—集合》教學反思2

課標中要求學生透過實踐活動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體驗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問題的過程,獲得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

因此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爲以下三點:

1.學生經歷維恩圖的產生過程,瞭解簡單的集合知識,初步感受它的意義。

2.學生學會藉助直觀圖,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善於觀察、思考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爲了達到教學目標,我事先準備好比賽邀請卡、學生姓名卡片和繩子圍成的圈(黃色的圈和綠色的圈),創設了聖誕老人派發跳繩和踢毽比賽邀請卡的情境,帶領學生在站一站、貼一貼、畫一畫、算一算的過程感悟維恩圖的產生和維恩圖各部分表示什麼,教學反思《數學廣角——集合教學反思》。

第一次上數學廣角的知識,整節課在活動體驗中感悟維恩圖的產生,學生興趣濃厚。

在玩中學,既解決了數學問題,又知道了數學知識源於生活;既學會了數學方法,又能用數學方法去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反思整節課,我覺得自己需要關注以下幾點:

1.對教材的解讀不夠深刻,維恩圖各部分表示什麼是本節課的重點,雖然在課中我也反覆帶領學生去說,最後學生也能自己知道維恩圖各部分的含義,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課後經過師傅的指點,我知道了在拿到邀請卡的學生上臺站在相對應的圈裏時,我就可以用邀請卡在黑板上貼一貼,學生就可以先初步感知到——拿到跳繩邀請卡的學生看作一個整體,就是是一個集合,然後在畫出圖後,再進行移動把比賽邀請卡換成姓名卡片,再次感知集合(維恩圖)。

2.在時間分配上欠合理,在用繩子圍成的圈裏感知集合時,學生已經知道了這是一個整體,也知道了兩個圈有重複的部分,其實在這個時候我就可以直接用邀請卡、姓名卡片在黑板上貼一貼、移一移,師生互動一起整理姓名卡片用維恩圖來表示。

這樣學生自己在下面畫的時間就可以節約下來,足以完成後面的鞏固部分。

3.在經歷維恩圖產生的過程中,用繩子圍成的圈感知韋恩圖的產生即是優點也是缺點,優點就是比較直觀學生知道把同類的放在一個集合裏,屬於兩個共同區域的放在中間;缺點就是目的性太強,扼殺了學生其他的表示方法,到學生自己畫的時候就只有一種

只是用點子、文字、數字等來表示名單。

一次上課就是一種經歷,透過今天學校獨特的衆籌研討,以研促評的教學研討,帶給我們雛雁的不僅僅這節課的收穫,更多的是一種學術思想。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多想,多學,多思,多實踐,在實踐中進步。

《數學廣角—集合》教學反思3

《數學廣角—集合問題》第一課教學內容是要使學生會藉助直觀圖,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上課開始我先和同學們玩了一把腦筋急轉彎:“兩位媽媽和兩位女兒同去看電影,爲什麼只需要買3張票呢?”讓學生尋找問題的根源,找出“媽媽”既是“外婆”的女兒,又是“女兒”的媽媽,“媽媽”被重複的計算了兩次,擰出關鍵詞語:重複。所以出現了三個人,卻是兩位媽媽、兩位女兒的情況。新授環節針對教學內容重難點,從統計班上學生對音樂、美術的喜愛入手,設計投票活動讓全班同學參加其中。透過活動中滲透集合思想突破難點,再利用直觀圖求出參與投票的總人數。有了前面的“重複”,就是算了兩次,這樣在計算人數的時候就知道了重複的要減去。

課上完後出教室,我就開始忐忑不安起來,感覺和預想的相差太大了,板書也沒有設計好,顯得很零亂,而且課題也提出得不是時候。可是萬老師給了很含蓄的評價,也給了我很多的建議,讓我受益匪淺。聽了萬老師的建議,讓我思路開闊,感覺平時的上課總是在閉門造車,且課標還研究得不透測。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認真研究課標及教參,力爭把握好每節課的重難點,認真圍繞重點設計教案,多增加一些活動,讓學生充分動手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喜歡我的課堂,喜歡上數學課!

《數學廣角—集合》教學反思4

這節課的教學主要是結合實際,使學生初步體會集合這種數學思想方法。一年級時學習過的分類思想和方法實際上就是集合思想的基礎,因此在這節課中教師充分調動了學生已有經驗,藉助學生熟悉的題材,滲透集合的有關思想方法,幫助學生理解並掌握利用直觀圖的方式解決問題的策略。主要有以下特點:

1、聯繫生活實際,體現教學層次性。爲幫助學生從具體中抽象出數學思想方法,教師注重了教學的層次性。從教學環節看:首先透過例題展現完整的集合圖,幫助學生藉助直觀理解數量關係,體會用集合思想解決問題的策略。然後在練習時,透過讓學生填不完整的集合圖、自己嘗試畫圖分析等,體現“給出元素—只給圖填元素—沒有圖抽象思考”的學習層次,引導學生由直觀過渡到抽象,進一步理解集合思想。從學習資源的選材看:從學校裏課外小組活動,到學生熟悉的家裏買菜情況,再到社會中商店進貨情況,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教學方法看:結合例題教學,引導學生藉助直觀圖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在教師指導下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從而幫助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提高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

2、鼓勵算法多樣,體現思維訓練過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是要求學生去強行理解集合思想,而是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藉助已有經驗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逐步使學生理解利用集合思想解決問題的策略,從而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同時,注重了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思維訓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中想到了“5+6+3=14”“8+(9-3)=14”“9+(8-3)=14”等方法,這些方法是學生藉助已有經驗想到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師充分肯定了學生的想法,在此基礎上提出:“聰明鼠要向大家介紹一種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後出示了集合圖,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進而明白了“8+9時有3個人加了兩次”,所以用“8+9-3”解決問題的道理。

3、藉助多媒體優化教學過程。隨着社會的進步,現代化資訊技術的廣泛應用,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起到了越來越大的作用,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增大了課堂容量,而且使教學活動更具趣味化、活動化、自主化,對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發展學生思維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在這節課中教師就利用簡單的動畫演示,形象的體現出集合思想的實質——交集的意義,使教學難點迎刃而解,促進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

《數學廣角—集合》教學反思5

一、“數學廣角”教什麼

1.誤區

因爲數學廣角的內容多是來自於奧數題,很多老師常常把這部分學習內容作爲知識點進行講授,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忽視學生對研究對象的觀察、操作、實驗、推理、分析、思考與交流等數學活動的經歷與體驗,忽視學生數學活動中的經驗積累和對於多種策略、方法的研究和體會;重視結論、解法、公式的得出,因此隨意增加問題難度,拔高教學要求。

2.宗旨

系統而有步驟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嘗試把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透過學生可以理解的簡單形式,採用生動有趣的事例呈現出來。(教師用書P8)

3.目標

透過生活中的簡單事例,使學生體會事例背後所隱含的數學思想與方法,和它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二、“數學廣角”怎麼教

1.讓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學習

抽象的數學思想方法與小學生的可接受性之間存在着矛盾。在數學課堂上,特別是在低段數學的教學課堂上,孩子們以形象思維爲主,那麼,如何立足於學生的經驗,設計合適的活動幫助學生體驗、感悟、內化、提升對數學思想方法的認識?

以《猜一猜》爲例

“數學廣角”的教學目標讓學生“體會事例背後所隱含的數學思想與方法”,那麼《猜一猜》要滲透什麼數學思想?——推理的數學思想!教師用書上一句話“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及推理能力”,教學反思《“數學廣角”的教學思考》。怎樣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推理的數學思想呢?教師用書P145建議“讓學生根據已知條件透過活動判斷出結論”。我認爲這句話就包含有三層意思:猜的根據是什麼?——已知條件;猜的形式是什麼?——活動;猜的結果是什麼?——判斷出結論。

“邏輯推理是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基礎,同時也是發展學生邏輯推理能力的良好素材。教材讓學生透過觀察、操作、實驗、猜測、推理及交流活動,初步感受數學思想方法的奇妙與作用,受到數學思維的訓練,逐步形成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進而達到《標準》第一學段的要求: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簡單地說:《猜一猜》這一課,猜出正確的結論很重要,享受猜一猜的過程更重要。而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猜一猜的載體,也就是活動的設計尤爲重要,

教材中的兩個例題安排了3個活動,羅老師在設計活動形式時各不相同:猜兩本書時,是老師和學生一起猜;猜花時,是三人小組大家猜;猜三本書時,是全班一起猜。

而每次的“猜”,定位點又不一樣:猜兩本書時,是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學生經歷“猜”的三個階段,使學生感受簡單推理的過程。首先不給條件,學生是瞎猜、亂猜,結果是漫無邊際的`;給出一個條件後,學生猜的目標接近了,但有爭議,還是不能確定結果;給出兩個條件後,學生就能推理出結果了,而且用的詞語都是“肯定”、“一定”。學生在這個活動過程中,對什麼是推理能有初步的感悟和理解。

猜花時,也是分三個階段,但是處理和猜書不一樣:是先不慌着猜,是先想“你猜是什麼?能確定嗎?”然後纔給出一個條件、兩個條件,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只有根據兩個已知的條件才能判斷出結論。

例3是在例2的基礎上加了一個條件,難度稍有增加。羅老師首先出示了兩個條件讓學生去猜,在學生剛剛獲得的活動經驗與現在要解決的問題之間發生衝突,引導學生髮現例3與例2之間的關係,激發學生在“猜一猜”活動中主動思考,積極探索,不斷調整活動經驗,然後出示了第三個條件,讓學生自覺運用推理這種數學思想方法去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問題,初步體會推理這種數學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運用,感悟學習數學的價值。

2.讓學生透過操作活動進行學習

所有“數學廣角”的學習內容,因其承載着抽象的數學思想與方法的因素,常常需要透過操作活動,幫助學生獲得具體、直觀感受。

以《擺一擺》爲例

首先,我們還是要思考:《擺一擺》滲透的數學思想是什麼?——排列、組合的數學思想!教學目標有“使學生透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有“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第一個目標是老師們關注的重點,考試時也只需要找出排列數和組合數,怎樣讓學生又快有準地找出排列數和組合數?這就是第二個教學目標了;第二個目標怎麼實現?這就需要藉助學生的實際操作——用數字卡片擺一擺。

我們來看看汪涓老師的教學處理。

第一個環節:“用數字1和2能擺成幾個兩位數?”定位:在操作中感受擺數的方法。

學生獨立擺數,兩個分別學生上黑板邊擺邊說:我先把1放在十位,再把2放在個位,擺出了12。交換位置,學生又說:我先把2放在十位,再把1放在個位,擺出了21。老師及時地總結了這兩個學生擺數的方法:“先擺十位,後襬個位”和“先擺個位,後襬十位。”

直觀擺數方法是1和2交換位置,但是爲什麼不說“交換位置”?從前後知識的聯繫來看,“交換位置”在今天有用,但對三年級學習擺三位數會起到負遷移的作用。

第二個環節:用“用數字1、2、3能擺成幾個不同的兩位數?”定位:用剛學到的方法擺數,怎樣保證不重複、不遺漏?

老師們可以看到:先上來擺數的兩位同學雖然也是先後順序擺不同數位,但得到的排列數是不一樣的,有遺漏的現象。怎樣保證不重複不遺漏呢?這時汪老師開始引導學生擺數、觀察、比較,得到了“先將一個數字定在十位,再把不同的數字放在個位”的方法,在操作活動中,幫助學生意識到:按照一定的順序擺數,才能做到不重複不遺漏。

第三個環節:“每兩個人握一次手,三人一共握幾次手?”定位:組合於順序無關,但找出組合數時要有序思考。

首先是猜。“三人一共握幾次手?”根據已有的活動經驗,有的學生說是6次,激發了學生的認知衝突。

然後是驗證。3人小組握手,握一握,數一數。

最後是比較。爲什麼“用3個數字可以組成6個兩位數,而3個人卻只能握3次手呢?”引導學生思考排列與組合的不同。

請老師們特別要注意的是:汪老師在學生握手時,要求學生觀察“他們是怎樣握手的”,在付錢時,不同的付錢方法,課件是按照面值的大小的順序出示的。這是在向學生滲透:兩兩組合時跟順序無關,但是我們在思考問題時還是要有一定的順序,從而發展學生有序思考的意識和能力。

以上是針對低段的“數學廣角”提出的教學建議。

《數學廣角—集合》教學反思6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開始新增設的一個內容,涉及的重複問題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教材例1編排的意圖是藉助學生熟悉的題材,透過統計表的方式列出參加跳繩小組和踢毽子小組的學生名單,和實際參加這兩個課外小組總人數不相符合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滲透並初步體會集合的有關思想,並利用直觀圖的方式求出兩個小組的總人數。集合是比較系統、抽象的數學思想方法,針對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在這裏只是讓學生透過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題材去初步體會集合思想,爲後繼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學生只要能夠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就可以了。設計本節課時我立足於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出發,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透過觀察、操作、實驗、推理、交流等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不同的方法中選擇最優方案,在解決問題中初步體會數學方法的應用價值,初步體會集合思想。課堂上,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2、建立認知衝突,初步畫圖。

3、繪製集合圈,理解重複現象。

本節課上,我嘗試讓學生從生活實際中親身感知集合的思想,並使他們親身體驗集合圖的產生過程,(從收集學生的名單——反饋整理好的名單——圈一圈, 站一站——圈跳繩和踢毽子興趣組的名單——課件一步步演示集合的形成),讓學生在過程中體驗集合的思想,在過程中感悟重疊,讓學生經歷問題解決的數學化過程,從而獲得數學學習經驗。接着,創設了讓學生自己設計圖。學生設計的圖各式各樣。可見,創造源於實踐,提供實踐操作平臺,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的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當學生彙報自己獨特的表示方法時,進而引導學生藉助一種圖(集合圖)來理解解決這一問題,讓學生經歷集合圖的產生過程並充分感知體驗集合圖的作用。透過讓學生在情境體驗中“學”、在解決問題中“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和表現意識,使學生髮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維也更加活躍。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思維的嚴密性,特別是在解讀集合圖時,讓學生充分理解 “參加??的,只參加??的,既參加??又參加??的”的含義。反思

今天的教學過程,我覺得我還是比較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嚴謹嚴密性,本節課上有2次重點解讀了集合圖,第一次是韋恩圖的形成初期,第二次是形成了規範的集合圖後。在解讀集合圖的過程中,我很注重學生表述各個部分的意思。紅色圈是表示“參加跳繩興趣小組”和藍色圈使表示“參加踢毽子興趣小組”,而去掉了都參加的部分後是“只參加跳繩興趣小組的人數”,“只參加踢毽子興趣小組”,多了一個字“只”,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意思完全不一樣。還有“既參加跳繩又參加踢毽子”讓學生明白這是2個小組都參加的。因此在比較“8+9-3”和“5+6+3”中的“+3”和“-3”時,大部分學生都已理解。在這兩個過程中,我都重視了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使枯燥的文字轉化爲圖形。並對這個圖形作了重點解讀:如:你認爲紅色圈表示的是什麼?一共有幾人?藍色圈表示的是什麼?一共有幾人?這綠色部分表示的是什麼?一共有幾人?那黃色中的5個人表示的是什麼?這藍色中的6個人表示的是什麼? “楊明、劉洪、李芳” 這3個人表示的是什麼?從中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讀懂了圖意,知道了韋恩圖豐富的內涵。並正確選擇相關資訊進行解題,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解題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

《數學廣角—集合》教學反思7

數學廣角——重複現象”是人教版數學3年級下冊新增設的一個內容。“重複現象”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教材主要是讓學生透過實際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題材,初步體會集合思想方法。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數學廣角》教學反思人教版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數學廣角》教學反思。集合是一種比較系統、抽象的數學思想方法。而教材例1編排的意圖是藉助學生熟悉的題材,透過統計表的方式列出參加語文小組和數學小組的學生名單,這與實際參加這兩個課外小組的總人數不相符合,從而使學生學會利用集合圖來解決這個問題。在此基礎上,掌握解決此類問題的計算方法及含義。

教學設計上,我立足於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能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出發,在觀察、交流、反思、體驗等數學活動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解決問題中初步體會數學方法的應用價值,從而真正落實在自主探究中學生的數學思維得以提升的目標。

集合思想對3年級的學生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爲學生在3年的學習過程中,其實早就已經在體驗和運用集合的思想了。例如,學生在學習分類時,學會將同一種物品圈在同一個圈裏;在學習數數時,學會將5棵樹、6枝筆、8只小鳥圈在一個封閉圈中,其實這些都蘊涵着集合思想的原型。陌生,是因爲學生此前對集合從沒有主動、充分地感知過,教材中的集合圖也僅僅是以單個圈(或框)的方式來呈現的,而本節課學習的卻是含交集的集合圖。因此,針對3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教學中,側重親自去感知、體驗韋恩圖的優勢,對比中提升思維,進而明確本節課的目標是藉助直觀的韋恩圖,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決重複問題。

《數學廣角—集合》教學反思8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上結合具體的情境,初步體會集合的數學思想方法,並運用集合的數學思想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爲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搭建自主探究的平臺,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探究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從中獲得數學學習成功的體驗,點燃學生創新的思維火花。

一、注重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用學生們喜歡的動畫片人物大耳朵圖圖在學生熟悉的電影院買票,發現有兩個爸爸和兩個兒子在排隊買票,可是他們只有3個人的數學問題來引發學生對重複問題的思考,讓學生初步感受重複問題在生活中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如何解決這類問題顯得很重要,在接下來的所有數學活動中,都是以圖圖的所見所聞作爲情景線,把集合這一抽象的數學知識融入於學生身邊的生活,大大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二、注重小組合作,培養學生合作精神。

讓學生在四人小組內整理表格。這一教學環節的設計,同學們有分工有合作,他們先獨立思考再充分交流各自的想法,思維在這裏碰撞後,孩子們的想法更加豐滿,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來整理表格,同時,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得到了發展,合作精神也有所提升,充分發揮了小組合作的作用。

三、注重直觀,提供學生實踐的機會。

讓14名學生親自上臺演示,學生直觀的感受重複參加比賽的人,也爲後面過渡到抽象的韋恩圖做鋪墊。現代教育理論主張“讓學生動手去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因此教學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實踐活動空間,創造源於實踐,提供實踐操作平臺,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四、注重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發展學生思維。

數學課要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重視發散學生的思維是本節課最成功之處。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以及不同的發展潛能。教學中關注學生的這些個性差異,應允許學生存在思維方式的多樣化和思維水平的不同層次。本節課雖然在黑板上只是展示了2種方法,其實在巡視學生列式計算時我發現了有的學生還用了別的方法來計算參加兩項比賽一共有多少人?我也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新課改下的數學課不僅是讓學生掌握固定的運算方法,也要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存在的不足之處:

1、強調過程與教學時間的矛盾依然存在。

《數學新課程標準》十分強調數學教學要注重過程,強調學生的動手操作,實踐感知,強調學生的體驗,這是新課改的方向。我在本課設計中,比較注重過程,注重學生的體驗,注重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重新整理表格時有的學生選擇重新畫一個圖時就需要多一些時間來填寫名單,可是要是等所有的同學都寫好,本課教學任務就很難完成,還有展示學生作品時,許多學生都設計得很好,由於時間的關係,不能一一展示。應該說強調過程與教學時間的矛盾仍然存在,但如何處理好強調過程與教學時間之間的關係,需要進一步地探索和研究。

2、課堂上激勵學生的語言不夠,應該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一般在數學廣角教學內容的課上,學生們的學習熱情會比較高,可是在我的課堂上並沒有這樣,主要是因爲我的教學語言沒有很好的起到激勵學生的作用,教學語言的藝術還是很需要提高。

每一堂課在反思的時候,總有成功點也有不足和遺憾。我們不僅需要改進不足,而且更多地需要反思如何更好地運用教學策略完成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