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1篇)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課堂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1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範文(精選11篇)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

我們的課堂應該怎樣教呢?我思索着自己的課堂,存在這着很多問題。

一問:我的課堂究竟讓學生學到了什麼

這應該是一堂課結束後的首要問題。新課程理念應當首先關注學生學得如何、收穫怎樣。今天,我的思維中心必須轉移到學生上來,而不是教材、教參、教學內容,只有從學生的角度思考,課堂的40分鐘纔有效啊!

二問:這樣的堂課學生收穫了沒有

我應該學會從具體可感知的視角來檢驗學生的收穫。要從學生的學習狀態入手,一看學生的課堂參與狀態,是積極主動的,還是被動應付的?是全體參與的,還是幾名尖子生的活動?二看學生課堂答題狀態,答題能直接反映學生知識掌握、能力形成等情況,學生答題的正確率如何?思路是否清晰?基本知識的掌握是否準確、熟練?能不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三看學生課堂思維狀態,有沒有提出富有見解的問題?

三問:我要透過什麼方式讓學生得到的

學生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培養感情,達到了預設的學習目標,但是,實現目標的方式是有區別的。倡導學生自主學習,疑難處相互討論、師生互動,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同時形成能力,在探究過程中

也培養了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個問題實際上反映的是教師的教學理念。

課後反思這一問題便是強化課改理念的自覺實施、有效實施。透過反思,肯定會發現傳統的影子,甚至課堂教學是新鞋舊路兜圈子,這就需要執教者具備自我解剖的勇氣和膽量。要看到自己的發展,敢於肯定自己,但同時更要大膽剖析落後的教學方式、方法,認識其弊端,並嘗試用新的方式組織教學。經常堅持這樣的反思,先進的教學理念纔會逐步代替陳舊的觀念,有效教學的實施便會更自覺、更富於成效。

四問:有沒有比這堂課更有效的教學方法

這應該是一個更高層的反思,也是一個更具挑戰性的反思。這一問題是建立在自我對這堂課教學效果基本認可的基礎上的,是對自我的再提升。有時,執教者經過三思而選擇的教學方法,實施後自我感覺還比較滿意,自己認爲教學是有效的,對課堂採用的方法會倍加珍惜,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教無定法,教無止境,我們應追求教學方法的精緻、教學效益的最大化。更何況,學生羣體不同、教學背景各異,都可能制約方法的選擇。所以,我們要善於向自己質疑,要挑剔每一個教學細節,要敢於否定自我。善於比較是教學方法再提升的重要途徑,一個有思想的教師,最善於揣摩同行的教學方法,善於借鑑名師、特級教師的教法。教師應該學會這一技巧,敢於與名師比,與特級教師比,取長補短,爲我所用。新課程在推進的過程中,各地經常舉辦同題教研活動,這是不同教學方法展示的平臺,是不同教學

個性展示的平臺,是教學思想碰撞的平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些平臺更新觀念,挑戰自我,努力使自己的教學成爲更成熟的有效教學、高效教學。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2

傳統作文教學中,學生寫完作文就交給教師,然後教師用上好長時間對每作文精批細改。費很大勁批閱出來,但到講評時,由於時間隔得長,學生早已淡忘,甚至不記得題目,對教師的辛勤勞動,認真講評,學生根本不買帳,收不到什麼效果。更大的問題是教師按照自己的思維講評,把教師的想法灌輸給學生,學生被動接受,大大限制與束縛了學生的思維。那麼,如何在作文批改中解放學生,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呢?我作了如下嘗試。

學生完成作文之後,馬上進入互相批改,認真評估環節。以隊爲單位循環調換作文,以小組批閱。

小組由語文水平高的同學擔任組長,四位同學共同完成四作文的批閱。首先每兩個同學共同默讀一作文,邊讀邊作好旁批。精彩之處打上圈,並作賞析;有問題的地方畫橫線,批註上原因與修改建議。這樣旁批完一作文,組內互換,以同樣的方式閱讀另一篇並補充旁批。四個同學都讀完這兩作文,這時在組長的帶領下,同學各抒己見,作出總評。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同學都積極參與,有時會因爲一個字的寫法去認真地查字典;有時因爲對某一句話的看法不一而爭論激烈;有時因爲對文章中心的理解去與作者交流,瞭解寫作背景與目的……整個教室是一個沸騰學習的場面,思維靈動的場面,學生那種認真批閱的熱情,全身心投入的情景,常常讓我感動。我也穿梭於同學中,及時發現問題,及時點拔指導。這樣的作文批閱課上,學生是活躍的,是激情的,是非常有收穫的。

因爲不同的作文表現出不同的選材角度,不同的生活情趣,不同的人生感悟,同學們在熱情地批閱中,形式上是完成了批改任務,實質上卻是學生不再被老師牽着鼻子走,而能放飛自己的思維。在批閱同學的作文中,欣賞同學作文中的精彩之處,對有問題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見,準確地評價同學作文,這樣一個過程的學習,明白了自己作文的不足,明確了以後寫好作文的標準,提高了閱讀能力,鑑賞能力,寫作能力,更激發了同學們寫作的興趣!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3

《假如》是二年級語文上冊一首充滿童趣、情趣、理趣的詩歌,語言清新活潑,充滿兒童的想象力、創造力。這首兒童詩,藉助“馬良的神筆”表達了對小樹、小鳥和殘疾人的關愛,詩的內容簡單,但字裏行間卻展露了兒童博大而又純真的心,是培養學生關心他人、關愛生活、愛護環境的好教材。

我將課堂教學的重點放在詩歌最後一節的省略號,啓發學生進行補充,創造,試圖讓他們像文中的小作者那樣用一顆善良、純潔的童心關心他人、關愛生活。同學們的交流很熱烈,高高舉起的小手左右搖晃,投給我期待的眼神希望我能喊到他的名字,有的甚至按奈不住內心的激動站在座位上不住地喊:“老師,老師,我來……”課堂上的時間總是有限的,於是,我將本次的課堂交流轉化爲寫話練習。

當我翻開孩子們的寫話本,細細品味這些細膩而飽含美好願望的文字時,爲他們讚歎,也被感動着,文字背後是一顆顆純真爛漫的童心。

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要給花草樹木畫雨露陽光,讓它們健康成長;

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我要給貧窮的人們畫一幢幢高樓和美麗的城市,讓他們不再爲了生活而愁容滿面;

假如我有一隻馬良的神筆,我要給乞丐畫一個溫暖的家,讓他們不再四處流浪;

假如我有一隻馬良的神筆,我會爲災區的小朋友畫一座校園,畫許多學習用品,讓他們能和我一樣在學習中快樂的成長;

假如我有一隻馬良的神筆,我要給失明的孩子們畫一雙雙明亮的眼睛,讓他們看看世界是多麼美麗;

假如我有一隻馬良的神筆,我要給臺灣的小朋友畫片片雪花,讓他們摸摸雪花的冰涼,感受一個雪白的童話世界,在雪地上盡情打滾;

假如我有一隻馬良的神筆,我要畫一個超級吸毒氣,讓它將每個病人身上有害的病痛都吸走,人們可以不用忍受病痛的折磨,開心快樂的生活;

假如我有一隻馬良的神筆,我要給媽媽畫一個能幹的機器人,讓媽媽不用操心家務,不再那麼勞累;

假如我有一隻馬良的神筆,我要給留守兒童畫一道彩虹橋,讓他們在想念父母的時候可以隨時抵達父母的身邊;

假如我有一隻馬良的神筆,我要畫一輛自行車,可以自己回家,不用爸媽接我;

假如我有一隻馬良的神筆,我要給爺爺畫一個健康的身體,讓爺爺再也不會受到病魔的折磨,而是能到公園裏散步聽音樂,鍛鍊身體;

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我要畫一架飛機,飛到天上與鳥兒齊飛;畫一艘船,劃到海底,與魚兒嬉戲;

孩子擁有無窮的想象力,當他們把純真的想法化作文字展露時,必定打動人心。在我的語文課上,我已經不是僅僅只期待孩子們擁有一顆仁愛之心善待身邊的人、事、物,因爲在我與他們相處將近一年半的時間裏,早已於無形中培植了這些,我知道他們已經擁有。我更期待傾聽他們天馬行空的想象,看到他們別具一格,打上自己的烙印的文字。每每這時,我的心總能跟隨他們飄蕩在他們爲我編織的夢境,樂而忘返!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4

中職語文教學工作不是第一次從事了,每次都有新收穫,在城軌半年來的語文教學中也是如此。中職語文課堂不同於一般的語文課堂,由於面對學生的特殊性它更注重課堂內容的有效性和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因此對教師工作會有更高的要求。

中職學生的學情比較複雜,這與他們的學習情況和個人經歷關係緊密。首先,中職學生的語文基礎水平整體較差,這體現在聽說讀寫各個方面。給學生布置過作文,學生交上來的習作中錯別字、病句、前後矛盾等現象很嚴重,一次語文課講到詩歌,我問學生“這首詩寫了那些意象?”,話沒落音一位學生就接口道“老師,什麼是意象?”,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中職學生很多是初中沒讀完輟學後重新走進校園或在一般性的初高中因爲學習成績太差不想讀了才走進中職學校的,換句話說他們很多是“沒地方去了”或者“被逼着”來到中職學校的。此外,很多中職學生的家庭情況也很特殊,比如單親家庭、父母離異等,他們缺少父母的關愛,當然也有一些誤解了父母的關愛,所以表現的比較叛逆,覺得很多事都無所謂,混一天是一天,這些特殊的原因使這些孩子在常人眼裏被貼上了“不聽話的孩子”“壞孩子”等標籤。上述的這些情況在中職學生裏很常見,也是他們情況複雜的重要表現。

面對這樣複雜的學生情況,教學內容和手段自然也必須適應他們的心裏,學生叛逆、逆反不能說他們是“壞孩子”,在他們心底也有自己在乎和任可的東西,教師要做的就是走進他們,接近他們,用語言真情打動他們。

一、接近學生,觸及心靈

我教的學生是14級春季班的學生,所以以講授語文(基礎模組)下冊中的教學爲例。下冊課本中經典篇目很多,比如第一篇《合歡樹》,開學第一課講親情非常好,學生也能很好的接受,在講這一課時,我結合自己在外讀書的經歷告訴了學生“家”“親人

”的真正存在。講課時,我沒有以名人名事匯入,也沒有以自己從書本里看來的事例匯入,而是以自己在外讀書時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真實事情匯入,由自身的經歷激起學生的感同身受,進而告訴學生“家”不是沒錢時的“提款機”,也不是遇到困難挫折時的“避風港”,它是我們迷茫時、困惑時的照明燈,是我們遇到困難挫折時的“安慰”,不管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家都在我們身後,只要轉身,我們就看得到,這樣的方式一下就拉近了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學生也能很快的跟着課堂走,而在結束時,同樣以自己的做法告訴學生要多和父母溝通,那次的課中我很驚喜地發現孩子是很有心也很善良的,覺得他們的叛逆只是表現,背後是他們的迷茫。

二、以課堂爲主,時刻跟着學生的“腳步”走

中職學生年齡一般在14——18之間,正值花樣年紀,價值觀人生觀容易受到影響,而網絡等各種鋪天蓋地的資訊傳遞方式使它們能比教師更快的接受一些資訊,上課時教師如果能很好地運用這一點也會使課堂別具一格。在講《口語交際·演講》時,我選用了《超級演說家》的一些小視頻進行講解分析,視頻的演講內容都是近一段時期內網絡上的一些熱門話題或事件,演講的方式也不是常見的從開頭講到結尾的很嚴肅的傳統方式,所以學生很喜歡去看,看完後結合所講內容讓學生進行分析,學生能從各個方面去分析,針對不足的還能提出改進意見,自然的課堂效果也很不錯。在社會新話題這一塊,很多時候學生都走在教師面前,若能跟上他們的腳步,並加以適當的引導,學生能很好的融入課堂並端正對一些爲題的看法。

三、課堂上要多點激勵,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

中職學生正值花季,青春熱情、富有朝氣、活潑好動是他們的特點,但同時這一時期他們都覺得自己是“小大人”,對“尊嚴”看得很重,所以教師應在保持師者的威信同時儘量做到和學生平等相處,在尊重學生的同時,也讓學生學會尊重自己,而學生在學會尊重老師同學的同時,也學會了尊重所有的人。比如在一次作業中,有位孩子表達了自己想學好但又很迷茫不知從何入手,在寫評語時我寫了“老師已經看到了你的努力,以後會在課堂上關注你的”,下次課前當着全班的面不點名的表揚了他,結果自那以後,課堂上不管身邊的怎樣他都能認真聽課。還有一個孩子,剛開始基本沒在課堂上出現過,偶爾出現也是在玩手機或睡覺,但在一次很偶然的事情上我給他留足了面子,結果他悄悄改正了自己的錯誤開始認真聽課,並且還能監督身邊的人好好聽課。這些小事情都讓我很有感觸,孩子們還是很懂事的,只是有時需要被人關注被人鼓勵,更多的是被重視。

四、用故事語言拯救課堂

由於一些特殊的原因,他們中不少人基礎差,學習目的不明確,上課走神、玩手機、甚至打瞌睡都是難免的,大部分中職孩子對教師的口若懸河的”長篇大論”根本不感興趣,對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尤爲反感,因此,在教學中注入快樂因子,讓課堂氣氛活起來,是爲師者不可或缺的“必殺技”。

處在14——18歲的孩子很多時候願意學習有故事情節的內容,所以在課堂中多穿插一些小故事能很好地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特別是和作者相關的逸聞趣事。有孩子對我說“老師,學校裏學的東西根本沒用,學的不是真知識”,我回答他說“你說對了,學校課堂裏學的不是真知識,我也不是在教大家知識,我是在教大家見識,教大家和學校外的朋友聊天時的優越感,我平時給大家講的小故事不是讓大家一笑而過的,是在給大家積累和朋友聊天時的素材”,這樣的回答讓那些孩子靜了下來,低着頭若有所思,此外,在講艾青的詩歌《我愛着土地》時,一段配樂的朗誦也讓學生瞬間進入了情景。在課堂中,恰當地運用幽默或動情的語言是能很好地把學生帶到教學中去的,因此,要善於運用合適的語言吸引學生,提高他們的積極性。

中職語文教學是比較特殊的教學課題,其中值得探究的很多,雖然在之前的教學工作中已經有所得但要學習的仍然很多,所以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會更多地去向其他的老師學習請教,也會在以後的課堂中繼續進行自己的教學反思和總結,以此來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5

語文在中考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爲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尤其是到了初三,更是輕視語文學習,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現在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並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表現

1、漠視語文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爲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後作業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爲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於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爲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爲學得再認真,在考試中也考不到數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也低不到哪兒去。

2、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這些學生迫於考試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於上課聽講,課後完成老師佈置的書面作業,滿足於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可以“我已努力過了”聊以自我安慰。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於被動狀態。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於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等原因,儘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倒退,於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着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範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並想象失敗後的情境,無法發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迴之後,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麼辦纔好。

4、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爲考試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着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術,今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考試題目,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他們抱着“我聰明”、“我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揮”。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二、成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就像砌房子一樣,一塊石頭、一個磚頭、一抹水泥、一張瓦片、一顆釘子、一根木條,你就得一點一滴的壘和砌,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爲上課聽聽、課後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着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較之其它學科,語文更側重於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綜合素質的表現,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奏效的,這就是所說的“漸進性”。語文學習往往會出現花了一些時間而看不出成效的現象,但是隻要能堅持不懈,付出定有回報。有些學生的功利心太強,一旦努力沒有效果,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殊不知一旦拋開語文不學,或不能堅持不懈地學習,很快就會看出退步來,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這個道理。還有的學生

不能認識課內和課外的關係。近幾年來,爲有利於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產生了一種錯覺,課本對考試已經沒有作用,於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複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試題與教材的關係是“流”與“源”的關係,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

學生偏科,重理輕文,主要是因爲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爲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爲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爲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覆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透過發資料、做作業的方式擠學生的課餘時間,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於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拋到九霄雲外了。

三、調控措施

1、變語文教學目標爲學生的主體需要。學生學習語文之所以出現種種消極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學認爲憑着自己積累的老底夠了,“我不需要學了”,如果能讓他們自己發現知識上的“空洞”,產生“我想學,我要學”的心理,他們就能付諸行動。教者要善於把教學目標轉化爲學生的需求,因爲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

2、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教者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才能真的化“壓力”爲“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3、分解大目標,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自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自信心對於正在學習中的學生尤爲重要。學生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考試“滑坡”,馬上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爲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專題性的競賽,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對高分獲得者及時表揚和獎勵,因爲教師的“表揚和獎勵”代表着一種“權威”的認可,它能夠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獎勵可以提高學習效果,至少不會降低其效果”,“獎勵是人的一種本能性的追求”。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穫感、成就感,嚐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6

“以學生髮展爲本,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爲主”的研究性學習因其致力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而日益受到師生的歡迎。而將其作爲一種學習方法引入到自己的教學中輔助教學,應該說還是挺有成效的。首先學生上語文課的興趣濃厚了,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其次學生學會了查尋資料的方法,加強了小組之間的凝聚力,小組內交流和在全班交流,增強了表達能力;再次在全班交流時對學生儀表、表達的高要求,加強了她們自我發展的意識;小論文的寫作使學生鍛鍊了寫作能力等。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了許多問題,現把它和自己對它的思考一併提出來,以期待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去探索、研究。

問題一:學生停留於資料收集層面,不善分析、提煉。

在進行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教學過程中,收集和分析、處理資訊是實施過程中的必要環節。收集資訊是指學生能夠從不同渠道獲得資訊,並且能夠熟練掌握各種獲取資訊的工具,對所需資訊的指向比較明確。而分析、處理資訊則是指學生能對所收集到的資訊進行整理、分析、概括並運用到自己的研究中去,能根據所佔有的資訊提煉出別人所沒有的觀點,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互相促進的。但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收集資訊比較容易,因此積極性也較高,收穫也較大;但一旦進入分析、處理資訊階段,學生就顯得相對低沉,不善於發現問題,因爲,這一階段比較困難,屬於高層次的思維能力。

問題二:學生真正的參與面不廣,旁觀者較多。

一般來說,真正對語文有興趣,認爲語文對自己將來的發展很重要的學生對學習內容較爲熱心,她們積極查找資料,深入鑽研,廣泛地和學習組成員進行討論,在個人鑽研和討論中,不斷獲得新知識,發現新問題,她們承擔了學習內容的大部分任務,甚至包攬了全部研究任務,成爲學習小組的頂樑柱。應該說,她們的能力在語文研究性學習中得到了充分的鍛鍊和提高。但是,組內那些或者性格內向,或者對語文興趣不濃的同學對學習內容研究的參與度不大,頂多是查尋一些資料,至於其它的比如進行分析比較,形成自己的觀點等就不太積極,可以說成了學習內容研究的旁觀者,故出現了“一些人忙而勞累,一些人閒而無聊”的局面。

問題三:課堂交流平乏,被動接聽者多。

語文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最後程序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將取得的收穫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提煉,形成書面材料,爲了鍛鍊她們的口頭表達能力,要求學生在形成書面材料之前進行口頭彙報,將自己的收穫和同學進行交流研討,以便加深對所研究內容的理解並繼續修改。但是由於大部分學生只是將收集的內容剪貼、拼湊,沒能融入到自己的知識中,且採用的形式比較單調(只是單純地將所收集的資料一股腦兒地讀給大家聽),再加上她們表述時不講策略,沒有老師講得生動,同時各組只注重本組的內容,對其他組的內容一般不太感興趣,因此形成了彙報組的同學在上面講得很累,而其他組的同學卻只是被動地接受、傾聽,形成了死氣沉沉的狀態,課堂上成了變相的滿堂灌,沒有了思維的碰撞。久而久之,本該充滿活力的研究性學習變得單調、枯燥、乏味。

針對以上問題,在今後的語文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可採用以下策略,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1、加強師生“對話”

從問題一中可以看出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必須加強。這就使得教師和學生“對話”顯得非常重要。因爲學生正處於心智成長階段,知識結構也並不完善,親切的交流對於情感或思想易於激發,它可推動學生思維的發展,幫助她們深入思考。有的老師認爲採用研究性學習方法可以讓自己省力,一旦將任務分配給學生,和她們講清楚怎樣做,就無須再多過問,在學生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幾乎和學生沒有交流。這一種做法是不對的。在語文研究性學習中,學生比平時更需要和老師進行交流,她們認爲,在她們這一層次,所學的知識不是很紮實,閱讀面不廣、量不大,碰到問題有時是束手無策,不知該從何下手,思路堵塞,這時和老師的交流就可以幫助開拓思路,加大思維深度。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研究性學習中教師的引導作用。

2、強化羣體參與意識。

首先在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前,教師就要做好宣傳工作,指出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強調共同參與。其次,及時聯繫,做好協調、指導、激勵工作,增強她們的參與意識。教師要勤於與各學習小組聯繫,瞭解各小組的任務分配狀況,研究進展狀況,產生的疑點等等,並督促小組成員輪流將每次討論分析情況記錄下來,以便將來成文時使用。這樣,有助於教師及時瞭解學生的疑難,從而及時幫助、指導、協調,也有利於教師在學生碰到困難時及時激勵她們,以免學生被困難嚇倒,打退堂鼓,出現旁觀者。

3、學會寬容,注重思維碰撞。

思維的碰撞在語文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時時、處處存在,這也是教師在指導過程中應特別注重的地方。而在班內的交流,既可以讓其他小組的同學分享自己小組的勞動成果,又可以聽取她們的意見,使自己組的研究能更進一步,是一個思維碰撞的大好機會。爲了很好地利用這個交流的機會,激起學生思維的碰撞,筆者針對學生交流中出現的狀況,從兩個方面着手:首先,參與學生的討論,給學生一點建議,讓各組學生明確,交流並不僅僅是完成任務,重要的是讓其他組的同學能從自己的講解中獲得東西,並從中激起思維的火花,從她們那兒獲得啓迪;其次讓學生學會理解、寬容,學會客觀地分析和辨證地思考,讓學生共同分享收穫的喜悅。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7

一、激發興趣,快樂學習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動力。上課伊始,我出謎語讓學生猜,學生在猜出謎底收穫成功快樂之時出示課題,讓學生結合課題質疑,喚起了求知的積極性。接着告訴學生答案就在課文中,學生想一探究竟,迫不及待捧起書,教室響起了朗朗讀書聲。

二、結合生活,識記生字。

語文來源與生活,反映生活,生活本身又蘊涵着豐富的語文知識。生活與課堂密不可分,讓學生在生活中識字是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加識字量,鞏固在課堂上所學生字的有效途徑。當學生讀一遍課文回答:“誰在畫風?”時,我出示文中插圖,採用與他們打招呼交朋友的方法,記住“宋、濤、”等六個字。學生在問好中認識了生字後,學生做青蛙跳傘的遊戲檢查生字讀音。輕鬆愉快的識字氛圍,學生學得快,記得牢。

三、抓重點詞句,以讀爲本。

《畫風》一課,內容淺顯,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理解、感悟、思考。以“三個小朋友是怎樣畫風的呢?”爲主線,學生帶着問題讀,並動手劃出相關句子。透過飄動的旗子、彎彎的小樹、斜斜的雨絲,讓學生去感悟風的存在,找到風的影子。並相機指導朗讀,讀出趙小藝的自信,陳丹、宋濤的興奮、驚奇。在多次閱讀中,讓學生理解宋濤、陳丹、趙小藝動腦筋學畫風的過程。認識到風與其它事物之間的聯繫,懂得遇到問題要善於動腦、學會合作、勇於創新。這一過程提高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讓學生有更多的學習空間。

四、讀寫結合、訓練寫作。

我合理地利用課文中三位小朋友透過動腦筋畫出風的故事,提出“你會畫風嗎?你想怎樣畫風?”的問題,鼓勵孩子們積極開動腦筋,把自己在生活中觀察到的風中的景物說一說,畫一畫,孩子們畫出了彎了腰的小草,飄在空中的氣球,被風吹起的花裙,煙囪上歪了的煙等等,每個同學都能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表達不同的內容。尤其優先讓後進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圖畫,既滿足了學生口頭表達的慾望,同時使每個學生(尤其是後進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很好的訓練和發展。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8

在本學期中,我所帶的兩班語文,在期末考試中均未考好,在反覆思考後,現總結如下:

一、雖然重視語文基礎,但未能及時跟上檢查。

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我較爲注重的語文的基礎知識,但是雖有佈置,但是沒有及時跟上檢查,以至於不少學生的作業也做了,但是質量不高。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會及時檢查,當天作業當天完成,今天需要掌握的知識絕不拖到明天。

二、過分注重語文基礎知識,忽視了閱讀、作文的教學與指導。

語文的基礎知識很重要,我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佔用過多的時間,不僅語文基礎沒有提上去,反而導致學生的語文素養降低。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我將會把語文的基礎知識在平時語文教學中,在教學中帶領學生學好基礎,課後檢查、督促。把更多時間用來幫助學生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在下一學期,我將制定較爲完善的語文課外閱讀指導計劃和作文寫作指導計劃,切實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

三、由於對教材較爲熟悉,反而造成課堂的隨意性嚴重。

對教材熟悉是好事,但是忽略課堂的嚴謹性卻是大忌。教材是熟悉了,課堂嚴謹性忽略了,其實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對教材的不熟悉。下一學期,我會靜下心來認真研讀教材,認真研讀學生,把每一節課都當作公開課來上,真正的去上好每一節課。

四、重視師生關係,但過猶不及,造成了放任自流。

我教育學生向來來注重平等,對學生寬而有餘,而嚴之不足。以“寬”對待學生是對的,但絕不能因“寬”而不“嚴”,在平時教育學生時因該做到“寬而有度,嚴而有格”。在下學期中,我不僅會平等對待學生,但我會注重對學生的“嚴”要求。明確什麼時候應該寬,什麼時候應該嚴,要努力做到該寬時寬,該嚴時嚴。

總而言之,我將會在下一學期,傾盡心力把一(2)一(5)兩班語文教好。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9

而今,隨着資訊業的發展,現在的孩子與以前相比是無法比擬。只要教師引導得當,以前覺得可望而不可及的東西,現在就可以變成現實。現在是隻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的。

幸虧我一時的靈感,讓學生討論:假如小壁虎媽媽在身邊,結果會是怎樣?我這一舉動更讓我吃驚,不少學生說媽媽在身邊,也許,小壁虎的尾巴就不會斷了,但是他就得不到這麼多知識了。

我趕緊追問,從這裏你體會到什麼道理?孩子們沉思了片刻,有幾個忽然舉起了走,說:“我們也要向小壁虎一樣,自己去做自己能做的事,這樣,即使受點傷害,但可以得到經驗,增長見識。

上此可見,教育孩子,你不要怕孩子不能理解,只要你引導得當,孩子們都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例如:在學該課時,我問孩子們,這課屬於什麼童話?告訴我們什麼?同學們的反映之快,當上我感到驚奇。我原本想,這一課是沒有注音,學生讀起來,肯定有難度,對內容的理解就更難了。透過上課,我引導學生看圖後,不少同學都能猜讀,實在不會讀地,就主動地翻看生字表,主動地向老師請教。用一課時的時間,學生竟把課文內容了入指掌。這是我第二課時學課文內容。瞭解相關動物尾巴的作用時才發現的。學生們這一舉動,竟把我的第二課時計劃打亂了,而變成了被動。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0

場景一:某市級賽課現場,一位執教《背影》的教師,特地穿一件長袍馬褂到教室,引得學生鬨笑不已,後又兩手扒住黑板上的邊框作上爬狀,彷彿文中父親翻越火車月臺時的艱難情狀,這並不高明的表演,只讓學生覺得老師好玩和有趣,根本沒有實用性可言。

場景二:某君講《故鄉》時,從頭至尾表演起楊二嫂的賣弄風情、尖酸刻薄,閏土的呆滯恭敬,至於環境渲染的特色,人物對照的匠心則全給這手舞足蹈沖淡了,衝散了。

場景三:有一青年才俊教學《雷電頌》,在朗讀那大段的獨白時,全身顫動,雙目圓睜,末了仿效京戲舞臺上人物把頭連旋好幾圈,直累得頭暈眼花、氣喘吁吁爲止。

以上種種,集中展示了目前在我們層層級級的語文教學大獎賽、優質課評比、基本功競賽中的突出現象,課堂中花樣翻新的教學技巧,精美的課件滿天飛、老師學生上竄下跳,令人熱血沸騰,讓人瞠目結舌,回過頭仔細研究,在這些課堂中真正能起到示範作用的實在太少。卞幼平老師曾在《江蘇教育報》上發表過一篇文章,對這以上這三類課作了歸類:一是做作表演式;二是放膽演劇式;三是即興發揮式。在我看來這三類課概括起來一個詞,即做秀,華而不實,沒有實用性。讓這些做秀課到處示範、展示,去秀一把,其副作用是不會小的。長期下去,我們的語文教學能一天天好起來嗎?

面對現實,做爲一名語文教師在今天課堂教學中應該把精力和時間真正用在解決實際問題上,放在語文教學的實用性研究上,在語文教學的實功上多琢磨,在學生學習的實效上動腦筋,讓語文課堂教學更加實用。

一、教師素質要提高

紮實的理論基礎、熟練的專業技能、全面的業務能力是教師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到課堂中,一位優秀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始終保持風度、自信的講解、流利的使用各種教學方法。所用這些對學生的影響很大,這些會帶動學生進入學習的狀態,增加心裏暗示(接受教師)並專注於教師的講授,很多名師就是這樣,如魏書生、王崧舟、張思明老師等,他們就要個人很高的個人魅力和素質。當然這種個人魅力和素質源於教師的秉性修養、知識儲備、業務水平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而是要經過不斷的實踐和時間的洗禮,才能逐步內化成自己的東西,爲我所用。

二、學生髮展要關注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要對學生學習能力、知識水平現狀、技能水平情況等的現實狀況進行深入瞭解;對處於學生的心理需求要了解清楚;對學生對學習效果的掌握情況有一定的心理準備等。另外,要將自己的角色定位於服務者,將學生當作自己的服務對象,在課堂教學中要換位思考,以檢驗自己教學方法是否有效、是否可行,學生的是否在不斷的進步的。學生對我課堂有多少了解、興趣到關注,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所學知識與現實緊密結合,自己的收穫等。

三、吃透教材要實幹

當代著名特級教師霍懋徵老師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她40多年從教的主要精力就是放在教材上的。特級教師孫雙金曾這樣對論述專研教材:唯有吃透教材,才能設計出好的教路、學路;唯有吃透教材,課堂上才能關注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唯有吃透教材,教師才能應對學生各種疑難問題;唯有吃透教材,教師才能在課堂上揮灑自如,瀟灑走一回。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備課時,對知識點需標註清楚;分清教學內容的主次,對於教材的內容並不需要全部講授,學生重複學習易產生厭倦情緒;對如何講述要點應做到心中有數;對各個知識點之間如何承接貫連做好準備。上課前,要對以上方面進行回顧和檢查,準備充分後再進行授課。

四、課堂提問要技巧

提問對幫助學生理清思想和概括知識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過於簡單地直接將問題拋給學生,並馬上提問,一般學生沒有準備和引導的情況下,回答往往不盡如人意。錢夢龍教師教《愚公移山》,不問遺孀之子是什麼意思,而問:這麼小的孩子去移山,他的爸爸同意嗎?這問題問得巧,問得妙,問得絕,這樣的提問就具有實用價值,既提出了問題,又達到了知識傳授的目的。另外,在提問的過程中,要與學生站在同一個水平面上,以免給學生過多的壓力。聆聽學生的回答時,要求自己走近學生,要將愛灑向學生,學生在回答時會以肯定的目光注視這學生,並面帶微笑,以表示對學生的關注和鼓勵;學生回答錯誤時,不要用批評的語氣指責學生,而應先認同學生回答正確之處,呵護他,再提出自己的理解和期望;學生回答不出來時,會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鼓勵,最終達到課堂教學的目的。

五、課堂傳授要實在

在講解知識的傳授過程中,儘量以學生生活貼近的事作爲引例,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讓語文課堂更加實用。如王崧舟老師教《圓明園的毀滅》時,在進行教學拓展時師的情形:

師:請大家再默讀課文,關於圓明園,關於圓明園的毀滅你還想知道什麼?

生:(提問,主要內容是對強盜的質疑,對清政府的質疑,關於圓明園的其他一些問題5—6個)

師;王老師這裏有一份關於圓明園的資料,這是我在網上下載並整理的,能解決大家的部分問題。

生(讀課外材料)。以下爲師生就一些讓人震撼的數字進行對話交流。比如,圓明園生肖塑像的銅首,拍賣價將近一億人民幣。比如圓明園是世界上化時最長的園林151年。在交流的過程中,好多學生神情激動。這個板塊,王老師也處理得甚爲巧妙。課堂知識的傳授,源於文字而非節外生枝,要實實在在,基於需要而非生吞活剝,要以學生所在的學校、居住環境、人際交往、情感流露,學習中的感悟等爲例子進行講解,並能結合實際情況對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檢驗。語文課堂的傳授是不脫離現實,而是讓學生了解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是很貼近的,是有用武之地的,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

六、情感交流要真誠

語文教學之所以具有激動人心的魅力,主要在於它自身融入了豐富多彩的情感。許多著名的特級教師就是情感交流的高手,如斯霞、魏書生、吉春亞等。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如果教師不能開啓學生的情感交流之門,使之與教師、與文字、與作者之情產生情感交流,那麼,這教學活動便是乾癟空洞,枯燥無味的`軀殼,這樣的教學活動,臺上臺下死水一潭,教學效果必然不盡如人意,這樣的課堂就不會有實用的價值。因此,只有把教學情感交流、溝通得恰到好處、和諧真誠,才能克服枯燥無味的說教,才能防止出現壓迫強制式的教學,才能產生最佳的教學效果,達到課堂實用的目的。

教學藝術是處理教材的藝術,更是善待學生的藝術。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除吃透教材,做好課堂傳授,重視師生情感交流以外,還需多參與課堂實踐,運用先進的媒體教育工具,這樣的課堂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內容才能更加豐富,講解纔能有說服力,學生才能學到知識,才能讓語文課堂更加實用。

參考文獻】:

①張慶奎,周春燕《大學生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江蘇高教》2004年

②蔡明《少談虛,多務實》

③孫雙金《讓語文課充滿勃勃生氣》

④吉春亞《語文味即語文字色的迴歸》

⑤吉春亞《讓語文課走在回家的路上》

⑥於永正《教學藝術來自對學生的理解和尊重》

語文課堂教學反思11

作爲一名青年語文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形成屬於自己的鮮明的個性乃至獨立的風格。當然,這種個性和風格的形成是建立在對教材的完整理解和透徹把握上,建立在對課堂教學過程的熟練操作和具體教學技能上的巧妙掌握上,建立在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準確估價和學習目標的正確定位上,除此之外,還要不斷地充實自己的業務知識,磨練自己的語文能力專長,發展自己的道德修養和人格魅力。

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課堂教學反思自從新課程改革以來,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語文課堂煥發出活力,涌現出一大批新課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振奮。但是在教學實踐中,也會出現一些問題。我認爲表現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與思考。

一、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

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我們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訓練爲代價。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紮紮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於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纔有可能實現。

二、合作學習不能忽視獨立思考合作學習作爲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被老師們廣泛採用。

但實施合作學習是有一定條件的,要以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爲前提。語文課堂少不了品讀,感悟,玩味,思考,有時“沉靜”比“活躍”更有效。我們要倡導在自學、自悟基礎上的各種形式的合作學習,透過互相啓發,共同探究,培養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

三、探究性學習不能無度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透過自主的嘗試、體驗、實踐,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昇華認識,學會學習。

課堂上探究性學習主要體現在探究性閱讀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文字的深層含義進行開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閱讀活動。語文的探究學習不同於科學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講究科學性,隨意探究只會浪費時間。教師在進行開放性教學時要把握一個度:開放要有利於師生在閱讀實踐中與文字發生深層的有價值的對話,有利於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有利於進行科學方法、健康情趣、積極向上的人生觀的滲透,有利於學生體驗母語的優美和運用母語的實踐。

四、“對話”不能遠離根本《語文課程標準》引進了對話理論,認爲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字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

“對話式閱讀”應該是對話主體間視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但是實踐中卻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話語霸權嚴重,對話機會不等。二是注重發表和說話,忽視傾聽和交流。三是不重讀書,只重對話。往往學生只讀了一兩遍書教師就展開議論、組織交流。四是對話到底,方式單一。整堂課討論接討論,交流接交流,學生個體閱讀、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太少,特別是學生的默讀、靜思、寫作時間多被擠掉,最終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傳統語文教學的弊端必須革除,但我們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在新課程的語文教學改革實踐中我們只有不斷地深入學習,冷靜地思考、反思,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真正的走進新課程。但如何具體來做呢?我認爲,要做到好,應該得抓好兩點:一是學生怎樣學;二是教師如何教。

語文學習的任務無非是讀書,寫字,寫文章和語言交際。但幾乎所有的語文教師都知道,對照未來社會的要求,從學生的長遠發展考慮,我們的語文教學存在着一定的問題:一是字寫不好。這與訓練不足指導不到位有關。二是不會寫文章怕寫文章,到初中畢業的時候有不少人還是不會寫作文。到了高中畢業,有將近1/3的學生的寫作水平達不到高中的基本作文能力要求。三是不願讀書不會讀書。以前有人作過統計,學生考上大學還沒有讀過中國古典四大名著,有的學生做習題可以,但是給他一篇文章往往總結不出要點,更說不出自己的親身感受。我們不禁要問:應該讓學生讀書寫作的時間都哪裏去了?

新課程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倡導師生、學生間的交流、合作、探究。明確了語文學習的五大目標: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首先要考慮學生的學習狀況,怎樣讓學生興致勃勃地參加學習活動,而不是我要講什麼,我要交給他們什麼。具體的做法是:

第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消除學生學習的緊張恐懼心理,讓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參與課堂活動。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要不斷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發問的興趣和熱情。要有意識地營造一種寬鬆和諧的氣氛。關於課堂寬鬆和諧氣氛的營造有很多典型的課堂教學實例可以借鑑,比如徐州特級教師於永正老師在課堂上讓學生隨意稱呼自己,當有的學生直呼其名時,於老師一聲“到”,縮短了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這樣,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先生和稚氣未脫的孩童之間真正做到了“零距離”,後面的課堂教學,師生之間就再也不會有陌生感和距離感。

第二,要提供學生合作學習的機會和活動空間,設計好討論方案,讓每一位學生有效地參與討論。一位老師在閱讀教學的課堂上,一開始就設計了小組合作學習方案,把全班學生分成6個小組,圍坐在老師的周圍,並且按照一到六號作了明確的分工。每次討論有學生主持,有學生彙報,有學生記錄,有學生代表其他學生交流發言。避免了有些討論課上看着熱鬧但實際上流於形式的弊端,也不會有出現有學生充當旁觀者的現象。

第三,要讓學生自己認識一堂課的學習目標,自我定位,自我檢查,教師指導督促實施。制定過多的學習目標,會“貪多嚼不爛”。有的老師在一節課中僅詞語畫出了20多個,花費了將近20分鐘的時間。有些詞語根本就是無關緊要,不但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反而把必須掌握的內容也遺忘了。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識字教學應當隨文教學,不要過於集中,有些詞語要透過學生自己的多次語境學習慢慢掌握。還有的老師讓學生討論問題,一下子設計了10多個問題,學生討論了半天,還沒時間交流就下課了,更不用說自己再質疑、探究了。記得魏書生有一次上課,只讓學生自己畫了三四個詞語,先揣摩其意義用法,後又讓學生造句,再共同評價是否恰當,看上去很簡單的教學設計,但是可以使學生能夠學一個掌握一個,效果很好。因此很多有經驗的老師總是讓學生確定學習目標,確定必須讓學生解決的一兩個問題,集中解決,這樣比佈置一大堆任務而完不成效果肯定要好得多。

第四,要立足語文能力的培養,在課堂學習的細微之處注意積累。語文能力和素養不一定透過考試反映出來,也往往體現在平時寫字、讀書、回答問題和課堂交流等等的小的環節上,也只有在這些細微之處講究起來,才能使大多數學生磨練語感。有的青年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很粗心,學生讀錯了字不糾正,寫錯了字沒有發現等等。而我們知道,語文的學習就是在這些細小之處的“較勁”中培養學生的能力的。

很多時候,我們觀摩語文課,不禁爲教師的語文教學藝術魅力所折服,對此有人認爲這是落伍的表現,但也有人執著地堅持:教師自身的功底和魅力展示是教學成功的關鍵。

那麼,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充當怎樣的角色呢?

第一,一堂成功的語文課,離不開教師精心備課和對教材的深刻理解。有的老師說:深文要淺教,淺文要深教。這些都離不開教師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所反映的時代特點與學生有一定的距離,掌握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有的老師偏偏沒有從時代背景出發,而是從標題入手,重點體會景色描摹,透過反覆朗讀、如果老師自己的理解很膚淺,就不可能在學生初步感受文章時講解透徹的。

第二,設計和創造適宜的教學情景,是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飛向自由王國的必要手段。課堂首先要有民主、自由、寬鬆、平等的教學環境,纔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的學習。但僅僅停留在此是不夠的,語文學習的廣度和深度決定了語文課堂教學要向橫向和縱向拓展,很多有經驗的教師會充分利用直觀教具、校園文化、多媒體設備等開拓學生的思維廣度,幫助他們更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建立新舊知識聯繫;有創造性的教師更善於創設相關情境,引領學生的想象力向未知領域飛躍。正如劉勰所說的“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有的老師在講授古典詩詞時,並不去一詞一句地疏通,而是藉助自己的主觀優勢比如朗讀,帶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在反覆吟詠之後,伴之以恰當的動作,聽這樣的課,我們怎麼能夠指責老師的表演代替了學生的學習呢?

第三,教師的評價反饋應是啓迪課堂生成的有效手段。課堂中,教師決不僅僅是課堂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而應在恰當評價學生髮言的同時適時點播,促進課堂教學的新的亮點的生成。我們當然不是說老師都要滿腹經綸,講起課來滔滔不絕,學生只有記筆記聽講的份。但是如果老師腹中空空,怎麼奢望學生才華橫溢?作爲語文教師應有紮實的基本功,較爲寬泛的閱讀面,纔可以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才能真正成爲指導學生學習的領路人。有的教師有很好的先天條件,下功夫練習朗誦,範讀課文酣暢淋漓,令人傾倒;有的潛心研究板書藝術,每一堂課結束都留下一張精美的板書,令學生久久難以忘懷;有的教師對寫作頗有心得,經常在報刊發表作品,講解作文之道忘乎所以,這樣的老師的學生怎麼會視作文爲畏途?當然,教師不能夠以教代學,要激發學生的興趣,不能代替或者包辦學生的學習,不能因爲自己讀得好而捨不得給學生讀的時間,這實際上是一個只要耐心把握所有的教師都可以完成的尺度問題。說到底,課堂教學活動時必須有教師、學生雙方合作完成的一項創造性的勞動,學生應該成爲課堂學習的主人,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學習,質疑討論;而教師決不是旁觀者,愉快而高效的學習旅程來自於教師高超的設計組織,教師深厚的文化底蘊肯定能夠不斷地引領學生走進別有洞天的新天地。

怎樣上好屬於自己的語文課?是每位語文教育工作者在任何時候都要思考的問題。讓我們遠離功利,遠離亦步亦趨,遠離浮躁做作,爲孩子們、爲語文,在新課程改革的實踐中平心靜氣地、聰慧睿智地探索適合本地實際、適合學生實際、獨具特色的、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課改之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