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乘法口決教學反思範文

一、關注學生的學需要找準學習的起點,讓學生有效地參與數學學習。

乘法口決教學反思範文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是在教師組織、引導下的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而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意味着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把握好學生的學習起點,在學生原有認知水平的基礎上有的放矢地開展學習活動。

複習舊知,揭示課題。

師:(出示三組有聯繫的口算題)你能口答出它們的得數嗎?

生:(爭先恐後地回答)……

師:怎麼這麼快呀?

生1:它們是有聯繫的!

生2:根據上面的乘法算式,能馬上算出下面的兩道除法式子!

師:(出示缺空的乘法口訣)你能補充這些乘法口訣嗎?

生:(口中默默地試念)……

師:(生答後)請幫忙點亮這些星?你是怎麼想的?

生1:我想幾乘6得24呢?4乘6得24,所以這顆星是4。

生2:我想四六二十四,所以這顆星是4。

師: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比一比,看誰學得快。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說過:“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去教學。”學生在學習本課之前,已經有了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經驗,知道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是比較簡便,快捷的,課前也瞭解到學生對乘法口訣是相當熟悉,非常習慣用乘法口訣求商,可是學生在具體的計算時並不能想出相應口訣,並準確迅速地算出得數是幾,如計算12÷2時,由於數據“大”,學生一時想不起用什麼口訣,就順着背口訣,但此題如果背2的乘法口訣,並不能背到“二六十二”,而且對於學困生來說,有時找到相應的口訣,還並不能馬上寫出得數,如二六十二,得數是多少,還是有點迷惑。因此本節課開課,我透過複習口算三組有聯繫的算式,喚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回憶,再複習口訣,滲透用乘法口訣來求商的基本方法,並設計學生“點星”的變式的練習,讓複習階段非常有層次,爲後面的學生經歷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的形成過程做好鋪墊,同時,也能利用學習的正遷移,將前面學習過的內容進行類推,學生能有效地參與學習活動之中,符合學生學習的需求。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教學例1)

師:你們能解決這個問題嗎?(我們做了56面小旗,要掛成8行,平均每行掛幾面?)是用什麼方法解決的?

生:除法。

師:爲什麼?怎麼列式?

生:求平均每行掛幾面,就是要平均分,可以用除法:56÷8=7

師:你是怎麼算出56÷8=7的呢?先獨立試做,再和同桌說說是怎麼算的?

…………

師:誰來說說你是怎麼算的?

生1:想乘法口訣。

生2:等於7,我是想七八五十六。

師:還可以怎麼想?其他組也是這樣的嗎?比較一下,用哪種方法最簡便?

生:想乘法口訣。

師:求56÷8的商,想乘法口訣中幾八五十六?(齊答:七)所以56÷8的商是7。

…………

師:如果“要掛成7行呢?”怎麼列式?

生:56÷7=8

師:怎麼求出這個算式的商的?同桌交流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生1:還是想“七八五十六”這句口訣。

生2:我是在想“七( )五十六”呢?

師:仔細觀察以上這兩道除法算式,你有什麼發現?

生1:都用了“七八五十六“這句口訣。。

生2:用到的數字都一樣,被除數是一樣的,只是除數和商換了一下位置。

生3:用一句口訣可以算出兩個除法算式。

…………

新教材,將計算教學融入於解決問題之中,使得計算教學並不枯燥,同時,也讓學生感到,解決這一類問題可以用除法,除了可以感受除法的意義外,還可以促進解決問題的教學。本課主要講計算,因而將重點放在計算教學上。雖然學生在列式後馬上就能算出得數,但這個得數是怎樣得出來的,能否說出思考的過程呢?此處,讓學生之間交流,說出自己的方法非常有必要,可是當詢問幾名學生後,他們的回答都一樣:想口訣“七八五十六”。本節課的難點是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能說出口訣並不能突破難點,那如何讓學生經歷用乘法口訣求商的過程呢?是先想乘法口訣,再想缺幾,還是想“幾八五十六”,得出應填“七”呢?乘法口訣學生已熟爛於心,學生也知道用乘法口訣求商簡單,因此,要求學生想“( )八五十六”就是讓學生經歷了用乘法口訣求商的過程,這樣在遇到較“大”除數的除法時學生能輕鬆地口算出結果。另外,將56÷8和56÷7兩個算式進行比較,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了乘法口訣與相應的除法的聯繫,從而熟練地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由於教師在此處關注了學生的學,讓學生經歷了用乘法口訣求商的過程,可以說學生的學習活動是有效的。

二、關注學生的學需要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

用好教材就應明確教材內容的層次結構和重、難點及習題要求。教材是重要的教學資源,是聯繫師生的主要媒介。這就需要我們做智慧型的教師,靈活駕馭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元素,精心預設教學方案,發展課堂生成的空間。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解決主題圖中另外兩個問題)

師:主題圖上的另外兩個問題你是怎麼解決的?

生1:用除法。

生2:49÷7=7。

生3:27÷9=3。

師:怎樣求出它們的商?

生1:想幾七四十九。

生2:因爲七七四十九,所以等於7。

生3:想幾九二十七。

生4:因爲三九二十七,所以等於3。

師:同學們仔細觀察以上算式,我們是怎樣求出它們的商的?

生1:想口訣。

生2:用乘法口訣來求商。

師:對,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計算除法時想除數和幾相乘得被除數,就用幾的乘法口訣,一句口訣可以計算兩道除法算式。

課前備課時,感到教學時間很緊,其實教學內容很簡單,但由於對教材的鑽研不深,總想着要把主題圖中的問題都很好的解決,還要教學例1,如此一來,就相當於有三個例題了,給人感覺層次不分明,重點不突出,教學時間當然緊,前面講得過多,學生練習的時間就不夠了。課後仔細鑽研教材,其實此處提供多餘的資訊是供老師選用的,並不需要花過多的時間去研究,還是應該以計算爲主,不需要學生再次的研究,討論,對於計算方法應該是透過例1的教學就應紮實地掌握的,此處只需要學生口頭列式,口答出得數即可,這樣節約下來的時間就可以給學生充分練習,因此課前應加強對編者編寫意圖的解讀,這決定着老師對教材處理的方式,才能詳略得當,遊刃有餘。

另外,對於練習的處理形式與方法,我也做了些研究。分層遞進地設計練習,當完成課本上的做一做後,爲了讓學生能較熟練地用7、8、9的乘法口訣正確地求商,我加入了玩轉盤的遊戲,讓學生的參與面廣,擴大了練習的容量,密度;再完成課本P50頁第1、2題就非常容易了;最後設計拓展題,讓每名學生選一個寫出算式,放在相應的得數下面。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筆者也有如下一些困惑:

1、學生應該學到什麼時候爲止?本節課教學內容簡單,教師在處理例1時有點反覆迂迴,導致時間的浪費,但在教學中,有時又需要學生反覆地說,那麼教師應如何把握時間呢?

2、將計算教學融入解決問題之中,那麼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由於這是一節計算課,要讓學生能用7—9的乘法口訣進行計算,必須透過一定的練習才能到達要求。在教學例1之前,需要處理主題圖,從而引出計算的教學,那麼時間的安排上必然有一定的衝突,如何安排好時間成了一個問題。

3、計算課中的練習如何引起學生的關注,如何對答案?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需要調動,如果一味的是枯燥的練習,必然會讓學生失去計算的興趣,因而需要教師做一定的處理,但又會花大量的時間,而且有時效果也不一定很好,如何高效地及時完成練習,不加重學生的負擔,也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呢?

4、在低年級的計算教學中,計算方法要不要總結?在新教材中,在任何年級好像都沒有對計算方法的總結,而是比較強調算法的多樣化,讓學生在實際操練中感悟算法的優化,但這樣又會讓學生沒有了方向,雖然書中沒總結,老師是不是應該在適當的時機適時地幫助學生歸納整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