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二年級《認識角》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纔好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二年級《認識角》教學反思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二年級《認識角》教學反思範文(精選5篇)

二年級《認識角》教學反思1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有以下幾個比較成功的地方:

一、聯繫生活實際,激發探索的動機。

課的開始,教師結合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尋找角開始,接着,透過摸一摸、說一說,尋找三角板的角,逐步抽象出角的形狀。密切注意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樣可以使學生有親切感,自然地就會產生了一種樂於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二、巧設數學活動,激勵積極參與。

這節課中,我爲學生的探索設計了一系列活動。首先,尋找生活中的角,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認識角的特徵;其次,畫角,透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然後從形式多樣的圖形中標出角,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最後,透過玩角,比一比角的大小、形狀,激發學生尋找角的祕密互相交流。整個過程,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興趣濃厚,學生一直處於積極思維的狀態,這樣獲得的概念,理解是深刻的,有助於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體現了課改中數學“活動化”的要求。

三、巧用多媒體,變抽象爲直觀。

在初步認識角時,我運用多媒體,先在實物上描出角,再去除實物中非本質的屬性,抽取出角的本質屬性,引出角的圖形,幫助學生清晰地建立了角的表象。

教學是一種遺憾的藝術,總是教然後才知不足,經過思考,總結如下:

1、畫角和比角前應給出操作的要求

在本節課對畫角的處理中,只是讓學生透過觀察出的角的特點來自己畫角,如果在畫之前有要求,比如,比誰畫得快,畫得多,在畫的過程中挑選畫的好的和畫的不對的,這樣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就會更積極,對角的認識就會更深刻。比角大小時應該給學生多加點思考性,比如,比誰做的角最大,比誰做的角最小,這樣既爲後面學習比較角的大小做了鋪墊,還讓學生在活動中鍛鍊了思維。

2、應該強調課堂教學的效率

本節課總體的課堂教學效率比較高,但是在一些細節上有欠考慮的地方,比如,在學生找角的時候,應該讓學生先集體找,再單獨彙報,這樣學生就全員參與了,課堂教學效率就會更高。

二年級《認識角》教學反思2

星期一匆匆從湖州趕回來,一堆棘手的事情等待去完成,包括星期四的公開課,這也是本學期數學組第一次教研活動。此次湖州執行學習了幾何畫板,因此此次開課選擇了《角的初步認識》,一節幾何課,也讓自己嚐嚐鮮。首次嘗試用幾何畫板上幾何課,也是很值得回憶的。

一、由熟悉的圖形引入

備課前翻閱各版本教材,多是由操場情境引出角,這樣安排確實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生動形象。但我的這幫孩子們,這個學期才見到素未謀面的操場,且生活經驗缺乏,能按老師的要求乖乖地、準確地找出角嗎?既然數學教學要摸清學生已有基礎,於是,我基於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三角形、長方形、五角星等有角的圖形的基礎,選擇以“露出角,猜出背後的圖形”爲切入口引題,並從圖形中抽象出角。

二、運用口訣,簡化難題

朗朗上口的口訣,有時可以將複雜的步驟簡單化,學生也喜歡。在本課中,我想了兩個口訣:①當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後,我出示“角有一個尖尖點,它的名字叫頂點;角有兩條直直線,它的名字叫做邊”,突出角的尖尖點和直直邊;②在畫角時,也出示了一個口訣,簡化步驟。平時在教學中我也常用口訣,比如在算進位加、退位減時,編出了一個順口溜,學生學得很開心。

三、巧用畫板,變不可能爲可能

以前在執教《角的分類》時,一直糾結於在PPT中如何讓邊旋轉起來,而今運用幾何畫板,一切都顯得輕鬆了。①兩條不相交的線,想要變成角,直接拖動來得更簡單,就不需要PPT的動作路徑;②利用不同角度旋轉,讓角不斷改變朝向,但始終是角,透過直觀對比感知,深化角的本質特徵;③設定旋轉,讓角隨意變大變小。透過兩角比賽,讓大小比較富有生命力,在幾何畫板的依託下,能讓學生大腦中建立角的大小觀念。

當然,遺憾總存在於課堂中,由於準備匆忙,課堂必備的語言沒有用心思考,思路也有些混亂。

①內容安排過密,學生學起來並不輕鬆。

②忽視學生獨立參與活動的細節。

③練習有些難,可能想讓練習設計的出彩,卻忽略了學生的能力。

反思也點到即止,匆匆而過,此次開課有歡喜亦有汗水。

首嘗畫板之喜悅,意猶未盡;

首見學生之配合,難能可貴;

首當其衝之課堂,猶爲珍貴!

二年級《認識角》教學反思3

在教學過程中,我透過讓學生經歷找角、摸角、認角、做角、比角的過程,使他們深刻認識角。找角是讓學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樣的角,由直觀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透過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頂點和角的兩條邊,爲認識角的特點做鋪墊;判斷所給的圖形是不是角?認角是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對角的認識,怎樣纔是一個角;做角是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動手做角,最後透過操作讓學生認識到角是有大小之分的,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

在教學之前,我仔細品味教材安排每一個環節的目的和作用,在教學安排中,爲了與教學目標相一致,不刻意拔高教學要求,但也要求每個學生都能夠達到這節課的基本教學目標,能夠了解角的基本特徵,能夠認識生活中的角,並舉例說明,體會角有大小之分,能夠直觀判斷角的大小。教學中,我透過課件將數學知識與資訊技術有效整合,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徵,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透過安排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材料來動手創造一個角的過程,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讓每個學生都有親自動手操作的機會,這一點符合現代課程標準的要求,讓所有學生都參與課堂,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總體來說,這節課在課前的精心準備下,已經基本達到課前制定的教學目標,所有學生都已經基本認識了角並瞭解了角的基本特徵和角的組成。找角,就是學生自己在生活或周圍環境中找到角,並指出角的頂點和邊給同桌看。這一環節,學生積極尋找,在教室中找到了許多角,然後老師出示與生活遠些但非常著名的圖片讓學生從中找到角。這一環節中,血紅色呢個可能因爲人多緊張等原因,雖然我要求了有需要的可以離開座位直接指給同桌看,但除了我請個別學生彙報時他們才離開座位指,其他學生只是在座位上籠統的說哪裏有角,包括在老師給的圖片上找角都是我指,因爲條件不行,沒有合適的東西讓學生在大屏幕上指,這就把指頂點和邊的過程沒有很好的凸現出來。雖然在後面的辨認角的過程中,學生都能夠正確判斷並說明理由。

教學中,“製作角和比較角的大小”這兩個環節是穿插在一起進行教學的。在創造角的過程中,因爲有大圖釘等學具,在操作中,我特意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讓學生在操作中注意安全,這對於低年級的學生是非常有必要的。學生自己可以親自動手操作,學生非常感興趣,學習熱情高漲,而且不同的方法和學具創造出了很多不同的角,因爲這一活動,學生心情激動,久久不能平靜,所以教室裏一時之間出現難以控制的`混亂場面。我想如果在操作完成和展示部分作品之後,讓學生在同桌或者小組中比一比自己做的角,看看誰創造的好?比比誰的角大?誰的角小?這樣安排不光可以讓學生比過之後恢復心情,而且將比較角的大小這一環節更好的穿插其中,將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一活動環節如此處理將顯得更爲合理和恰當。

這節課之後我體會很深的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融入到數學學習中來,使每個學生都參與活動,讓他們對數學產生更大的探索慾望。把數學知識融於生活中,並結合自己身邊的生活知識學數學是數學教學首先應該做到的。

二年級《認識角》教學反思4

《認識角》是我們低數組大組彙報課,對劉老師的這節課,我們有以下幾點學習的地方。

第一,貼近學生的生活,從生活的常見物品中引入新課,例如剪刀、五角星、扇子等等,進而把生活中的原型抽象成數學概念,在透過對教的認識尋找周圍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充分體現了數學知識源於生活、高於生活,讓學生經歷了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過程,將數學知識植根於生活的沃土。

第二,從直觀形象的事物入手,重視讓學生親自感知。教的概念比較抽象,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根本無從解釋、概括,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徵,劉老師多處讓學生親自感受、體會。例如新授前先讓學生觀察實物中的角,抽象出角的圖形後,讓學生在生活中找角,透過這樣不同層次的感知,初步加深了學生對角的認識。

第三,注重學習過程的動手操作,劉老師多次讓學生動手操作,做角、玩角、比角,這些活動不僅僅圍繞學習內容,讓學生在玩中學,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再認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第四,教學重點、難點突出,教學過程層次清晰。由認識角的形狀,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開始,接着用不同的材料做角,體會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並探索出多種角的大小和比較方法。這樣層層遞進,螺旋上升,把學生的學習狀態有被動變爲主動,讓學生學得輕鬆、愉快,在玩中學,在做中學。

二年級《認識角》教學反思5

上完本節課堂,收穫較多,感觸頗深。

在教學過程中,我透過讓學生經歷找角、摸角、畫角、認角、比角的過程,使他們深刻認識角。找角是讓學生找找生活中身邊的角,感知各式各樣的角,由直觀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透過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頂點和角的兩條邊,爲認識角的特點做鋪墊;畫角是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角;認角是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對角的認識,怎樣纔是一個角;讓學生認識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口的大小有關;比角是用活動的角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

透過這節課堂的學習,孩子們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識,其實我也在準備這一節課堂的過程中學到了不少。但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也有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較角的大小這一環節,其實這是本節課堂的重點也是難點。目的要讓學生學會怎樣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並能體會到角的大小和兩邊張口的大小有關係,而和角兩邊的長短是沒有關係的。雖然教學想法及教學思路還好,比如用老師的大三角板和學生的三角尺比較大小,爲了證實角的大小和角兩條邊的長短是沒有關係的。但是環節的設定不是很好。應該先出示老師的大三角板和學生的小三角尺,讓學生來比較任意兩個角的大小,引導學生用重疊的方法比(頂點和頂點重合,角的一條邊和一條邊重合,看另外一條邊),再用課堂件出示兩個大小不等的三角板比大小,課堂間演示的是重疊方法。使學生進一步更加直觀的看到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長短沒有關係。如果引導學生直接用重疊的方法來比是有困難的,此時應該借用一個活動的角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也就是借用其它的角來用重疊的方法比,可是這一環節完成的太短。如果這個環節放的時間再多一些的話,效果應該會更好一點。還讓我體會很深的是:要關注每一位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溶入學習中來,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學習,讓他們對數學產生更大的探索慾望,還要在課堂堂環節的設計上多下功夫,力爭把數學知識融於生活中,並結合自己身邊的生活知識學數學。

要讓學生從生活中學數學,並把數學知識應用於生活中,把現實問題數學化,把數學知識實踐化,真正體現數學的魅力。這要我們教師不斷的努力,相信只要我們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