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二年級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二年級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年級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二年級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

角的初步認識”雖然內容簡單,但由於學生年齡較小,加上生活經驗不足,在教學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講清楚,尤其是“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係”這一教學難點,學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備課的時候,我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讓學生動手操作並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在活動中加深了對角的認識,重點是讓學生掌握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不僅獲得了知識,更爲重要的是獲得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認識角。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匯入,容易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透過找身邊的角,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環境中抽象出角的圖形,使學生對角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在“折角”部分,先放手讓學生去折,他們會利用手中的紙,折出很多大小不一的角。然後以小組爲單位,把他們折的角收集起來,讓他們自己來分類。透過小組討論,彙報、演示,初步感受角有大小之分。(二)比較角。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在這一環節的設計上也是下了大力氣的。教學中我組織學生用活動角開展了邊操作邊思考的活動:“怎樣才能擺出一個大一點的角?怎樣又能擺出一個小一點的角?”透過活動,使學生體會到:(1)活動角的兩條邊的長短始終沒有變,所以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係。(2)張開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張開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開的“口”的大小有關。學生在活動中把本節課的難點輕而易舉的突破了。(三)畫角。畫角尊重了學生的認知基礎。首先讓他們用自己的方法畫角,從畫出的角可以看出學生畫的角都很規範,因此對他們畫角的過程不做正確與否的點評。看完學生畫的角之後,我再傳授規範的畫角方法,對以後學生進一步認識角打下基礎。數學課有很多的內容可以透過實踐、操作來學習,我們要讓數學從實踐活動中來,再回到實踐活動中去(即,學會運用數學的本領),這是我們現在的新課程教學所提倡的,我也要努力從這方面來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

總之,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做到不打無準備之戰,也就是說我要力爭做到每節課都要認真備課,認真鑽研教材,另外我還要不斷的給自己充電來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使自己感覺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學生更對得起家長。

二年級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2

“角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內容,我在教學設計中,利用學生在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教學的。因角在生活的應用非常廣泛,但是二年級的小孩子對角的認識大多還停留在“尖尖的一點”這一個層面上,很難抽象出數學中角的形象。因此本節課的重點就放在幫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確表象,利用展臺出教材的這幅校園學生活動圖,因孩子對圖非常感興趣,在興趣中不知不覺就發現角,然後讓孩子們把角用筆畫出來,逐漸滲透了“角是從一點引發的兩條射線組成的”這一知識,爲學生以後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做好了鋪墊。然後讓學生從剪刀、紅領巾、鐘錶上找一找角,給了學生一個抽象知識的過程,準確過渡出角的幾何形象。我還藉助學生熟悉的三角尺,讓學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這裏學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時指的是角的頂點處,然後在教室裏找角,孩子們找了很多,在他們有趣時,我又引到用紙折角,小組交流,並認識角的形狀和各部分名稱;並與各部分取名;認識後,又引到小組把自已的做的與大家的比一比,在該子發現角有大的、小的,大多數學生傾向於邊長的角大,這時我透過重疊法把兩個角重疊在一起,引導學生髮現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無關。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知道角分有直角、銳角、鈍角。透過開放性的操作活動,使學生在操作活動中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徵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變化特點;會畫角。

在整堂課中,我創設了直觀、生動且富有挑戰性的數學活動,透過“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進學生將豐富的感性認識上升爲理性認識,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刻,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

二年級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3

上完課後,我自己整體的感覺是頭重腳輕。雖然課前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進行了課前測,對統計的數據進行了分析。也在6班和三班進行了兩次試課。尤其是三班試課效果非常好,本以爲能上的非常順利,但是在我們班上課卻出現了很多問題。

最大的問題是在第2個找角的環節,學生不能從實物中準確找出,並說清楚角的頂點和兩條邊。原因在於在認角的環節沒有讓學生對角的特徵進行鞏固,對角的特徵認識的不夠透徹,這部分沒有打紮實,所以在找角的時候,就不能準確找到角。另外,學生的表達能力還需要培養,明顯的看出學生不能按照老師的話進行復述,說明平常此方面訓練不夠。此環節處理不好,結果嚴重影響了整節課的時間,導致後面的幾個環節都很倉促的處理。

找角找的不順利,還有一點就是頭沒有帶好。第1個同學馬愉宸沒有示範好,本來以爲挑個最好的學生能給大家示範好,或者是說經過我的引導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怎麼說。誰知她再也說不明白了,結果後面就都不是很完整。

另外,在三班上課的時候,其實也出現了一個問題,當時我並沒有注意到,就是在鐘錶上去指角的時候,有個孩子也是指的一根針的尖,我當時就簡單的認爲是他指錯了。現在想想,他也是和我們班的馮羿默那樣,把一根針當成一個小小角。這個原因有三:第一說明學生觀察的很仔細,能看到小小的角,但是同樣也看得出不能看到我們一眼看到的兩根針所形成的圖形是角,說明學生把實物抽象成角還是很難的。第二就是我選擇的這個教具不是很好,最好拿那種指針是一根線的那種,指針上沒有角,也許就會避免這個情況。第三:在試課的時候沒有把這個問題仔細分析,沒有想好解決的策略。這就造成了下面的問題,當我肯定了馮羿默指的鐘表上的一根錶針上的小角。在後面剪刀中去找角,就出現了把剪刀的一個刀刃或者更小的地方看成角的情況。這裏肯定不太合適,因爲有些剪刀的刀刃是圓弧的,不是尖尖的,所以說這個地方不是很嚴謹!

由於前面的這個環節,佔用了大量的時間,所以後面的環節都沒有按照計劃完成。對於難點角的大小,原來準備用橡皮筋去綁鉛筆形成活動角,讓學生親手操作之後,感受角的大小和角兩邊的張開的程度有關,也沒有讓學生充分的去體會,只是讓他們簡單的把角變大,變小。然後就讓學生只根據老師手裏的這個活動角去感知,沒有經過一個時間的等待,沒有讓學生充分發現,缺乏小組探究合作。

另外呢,在3班上課的時候,其實賈老師也告訴我說,他們班回答問題的基本上不是平常學習非常好的孩子。這一點也沒有引起我的重視,因爲在我們班上課的時候,我也是把注意力關注到了非常好的表達能力強的孩子身上,結果他們的表達卻不是那麼完整。所以說有時候我們認爲的,會回答問題好的、能起引領作用的`,反而還不如那些平時不太說話但是也有自己想法的孩子。所以說這也給我了一個警示,就是我們不能帶着任何的有色眼鏡去看每一個孩子。要公平的對待任何一個孩子。

關於細節問題我注意的也不是太好。比如在進行完口算之後,我沒有讓學生把口算本收拾好,就開始上課了。學生桌面上了鋪了一堆東西,這樣會影響他們的聽課效果。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還要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

課雖然結束,但是思考一直在路上。

二年級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4

《角的初步認識》這節課是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的基礎上學習的。由於角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時,爲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我將觀察、操作、實驗、自學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本節課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主要環節:認識角、找角、折角、比角、畫角。針對這幾個環節,我做了以下思考:

首先,在教學匯入的環節,我從學生認識的三角形,長方形和圓形出發,用一朵雲朵把他們遮住一部分,讓學生猜出他們各自是什麼圖形並說出理由。從而引發學生思考:你認爲角是什麼樣子的?學生猜想角是尖尖的、直直的。從而引出課題:角的認識。這樣的教學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本課時的學習充滿期待。

其次,在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的環節時,我讓一學生指三角板中的角,學生指出三個點。我趁機在黑板上點一點問“這是角嗎?”“怎樣才能是角?”。讓學生進行猜想教師再進行引導,把學生想象中的角表示出來。設計這環節時,我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沒有從物體上找角,抽出角。而是直接透過引導把學生想象中的角展示出來。以學生的已有經驗出發,學生對角並不是一無所知的,學生在生活中已經對角建立了表象,只是對角的表象模糊,也不知道怎樣準確的描述。在點出一點後,問學生這是角嗎?學生很肯定的回答,這不是角,只是一個點。

當教師問學生怎樣才能是一個角的時候,學生紛紛指出還有兩條直直的線。當教學到這裏時,教師故意畫出兩條不是從頂點出發的直線,問學生這是角嗎?那怎樣纔是。由於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語言描述方面能力弱,學生知道卻無法用數學語言準確的描述,此時我引導學生問:這兩條直線從哪裏開始畫?學生頓時反應應該從這個點開始畫兩條直直的線,當我完整出示一個角後,我清晰的聽到了幾個呼氣的聲音,忙着答道這是角。顯然學生對完整出示的角顯得很興奮。在指角的時候,我不單單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稱,更注重請學生指出,兩邊之間形成的大小就是角,用角的弧度表示,讓學生初步感知,弧度的長就是角的大小。以便於高段的數學接軌。

最後在探究角的基本特徵的環節時,我創設了折角和比角兩個環節。在學生嘗試折角後,讓學生談談你是怎麼折的,說說角的各部分名稱,及標出角的符號,讓學生知道角在哪裏?初步感知角的大小。當我出示邊比角長的角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生都認爲邊長的角大,經過一番的引導,讓學生說說哪裏是角,從中讓學生明白,不管邊有多長,角的弧度線沒有發生變化。由於在引導的時候,沒有讓學生清楚明白角的大小就看角的叉口。所以在教學時,不管老師怎麼引導,還是有部分學生一知半解,而我就直接出示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度無關,不管學生懂與不懂。其實在教學到這步時,教師可以把這一環放在一邊,可匯入問學生角的大小究竟與什麼有關?從而進行教學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學完之後再來研究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更水到渠成,而不是教師強塞給學生的知識。

本節課自始至終貫穿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與實踐,這不僅符合低年級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特點和幾何初步知識直觀、操作性強的知識特點,更重要的是充分體現了以活動促發展的活動教學思想。我把原來的知識傳授設計成了一連串的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探索、在活動中發展,整個教學過程是以學習者爲中心,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爲基礎,學生真正動了起來,課堂真正活起來。

在教學完本課時後,我覺得研究教材很重要,只要我們吃透了教材,我們教學設計纔可以有的放矢的進行設計,更加符合學生的學情,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接受能力。

二年級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5

這節課的內容主要教學角的初步認識。透過教學,使學生初步感知角的基本特徵,並能正確識別角,判斷角的大小。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低年級學生對幾何平面圖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種認識飛躍。由於學生對角的認識生活經驗不多,教學有一定的難度。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在數學課堂教學上,教師應給學生留下一片空間來,讓學生去看、去想、去說、動手操作、討論、質疑問難、自學、暴露自我,以取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我設計了以下環節:

1、抽象角觀察感知,建立表象。

本課中,我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透過用實物(紅領巾、三角板、紙扇、長方形、不規則圖形等)的演示,匯出生活中的角。並讓學生觀察,讓學生觸摸,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營造生動、鮮活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從生活中的角到平面的圖形去追索,去發現,去總結,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然後讓學生觸摸三角板上的角,有什麼感受。同時討論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

2、判斷比較,深化表象。

在感知角之後,學生基本已經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體會到角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再由教師逐步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瞭解角的各部分名稱,學生書空畫角之後,及時設計判斷練習,透過辯認與說理,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透過多種方式的參與體驗,引導學生深化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學生由感知建立完整表象的過程。

3、製作角提供材料,操作內化。

動手做一個角是本課濃墨重彩的部分,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爲: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繫,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這裏,提供給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材料:小棒、吸管、毛線等,學生可以藉助這些材料透過合作交流做出角,這中方式不僅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生活化,也讓加深了學生之間的數學情感。學生也能透過製作角這一活動,由對角表象的認識,抽象出角概念。

4、比大小自主探索,意義建構。

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小組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同時拓寬了學生的思路,體現了數學學習的個性,學生透過操作、觀察,經歷了認識角的過程。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去感悟,去體會角,初步瞭解角的大小與兩邊之間的關係這一特徵。

整節課下來,學生不僅積極參與主動獲取新知、同時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鍛鍊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也得到了提升。不足之處:個別同學比較活動角時學生思考、交流組織不夠高效,以後需加強。本人的數學語言不夠精煉嚴謹,以後多學習加強鍛鍊。

二年級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6

作爲第三單元的第1課時,角這部分知識比較簡單,而且教材的設計完整地呈現了角從實物中抽象出來的過程、角的特徵、角的變化、角的畫法,所以對於學生來說,教材就是一個很好地自學材料,所以這節課我就放手直接交給學生自主進行了。

課堂一開始我就直接點明本節課利用10分鐘自己閱讀課本,然後我來提問,完成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們一聽特別興奮,還沒試過這種完全放手的學習方法呢,一個個認真地閱讀起來。我開始將問題板書在黑板上:1。什麼是角?2。角有什麼特徵?3。怎麼畫角?4。你能利用手中的物品做一個角嗎?

學生們獨立學習完成,一個個地舉起了小手,迫不及待地回答問題,並且說出從課本那句話找到的答案。很快我們就總結出了角的特徵:1個頂點2條邊。在畫角環節,選取學生上臺展示,邊演示邊說過程,重點一起分析了先畫什麼,爲什麼強調必須是兩個不同的方向,爲什麼必須是筆直的線,學生們認真閱讀教材後都能回答到點子上,而且因爲是自己的發現,成就感頗高。

最後再讓學生們找一找生活中的角,因爲明確了角的特徵,孩子們你一嘴我一嘴地說起來,異常興奮。

很多時候我們不敢放手將課堂交給學生,總是害怕學生學不會、學不透,有的時候真的是我們太過憂心,把主動權交給學生,你會發現學生總能給你驚喜。

學習歸根到底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方法交給學生之後,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越強,主觀能動性越強,學生的學習力就越強,而學習力正是我們目前所缺的技能。所以不放在課堂上放放手,你少講點,讓學生多思考、多說說。畢竟學生自己能夠學會的我們就不用講了,在備課時一定要善於甄別那些課程內容能夠放手交給學生,如果是學生獨立學習有困難的課時,你這樣放手,那效果可就差了,說不定還會打消學習積極性呢。所以該放手就放手,不該放手千萬不要放手,度要把握住。

二年級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7

一、遊戲引入新知,激起興趣

開課前老師問:孩子們你們喜歡做遊戲嗎?老師現在帶你們一起做一個擺小棒遊戲好嗎?請用四根小棒擺出一個我們學過的圖形。根據低年級學生年齡特點,遊戲引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動手操作活動開啓學生認識新知的旅途,讓學生對“角”產生濃厚興趣有了探究的慾望。

二、動手操作驗證思維假設

數學新課程標準的研究,都簡明扼要地總結了動手操作對小學數學學習的重要性。有利於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和學生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發現規律。在教學創造角這一環節中,老師說我們對角有了這麼多瞭解,請大家利用手中的材料動手創作一個角吧!

(1)折角:在小組內互相摸摸折出的角,(示範:用角的“頂點”刺刺自己的手心)談一談對角的具體感知。

(2)擺角:(可以用小棒擺、可以用水彩筆擺等)

(3)用釘子板和毛線拉出一個角

學生根據角的特徵動手創造角,鼓勵學生把頭腦中角的表象再現出來的過程,加深了對角的認識,也提高了動手實踐能力,課堂中學生參與到觀察、比較、交流的學習活動中體驗學習的快樂。

本節課不足之處教師對課堂的駕馭能力不夠強大尤其是對課堂的生成處理不好被教案綁架,不能靈活處理生成資源。如:有位同學講了一個關於角的童話故事,在這裏可以直接引入角的頂點和邊的知識,老師沒處理好生成浪費了寶貴的教學資源,讓有效的教學時間浪費了。

二年級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8

在教學匯入的環節,用一朵雲朵把他們遮住一部分,讓學生猜出他們各自是什麼圖形並說出理由。引發思考:你認爲角是什麼樣子的?學生猜想角是尖尖的、直直的。這樣的教學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本課時的學習充滿期待。

在教學時,我故意畫出兩條不是從頂點出發的直線,問學生這是角嗎?由於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語言描述方面能力弱,學生知道卻無法用數學語言準確的描述,此時我引導學生問:這兩條直線從哪裏開始畫?學生頓時反應應該從這個點開始畫兩條直直的線。

在探究角的基本特徵的環節時,我創設了折角和比角兩個環節。在學生嘗試折角後,讓學生談談你是怎麼折的,說說角的各部分名稱。當我出示邊比角長的角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生都認爲邊長的角大,經過一番引導,讓學生說說哪裏是角,從中讓學生明白,不管邊有多長,角的弧度線沒有發生變化。其實在教學到這步時,可先匯入問學生角的大小究竟與什麼有關?引匯出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學完之後再來研究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更水到渠成,而不是教師強塞給學生的知識。

本節課自始至終貫穿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與實踐,整個教學過程是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爲基礎。在教學完本課時後,我覺得研究教材很重要,只要我們吃透了教材,我們教學設計纔可以有的放矢的進行設計,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接受能力。

二年級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9

《角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學習的,但透過前測學生對於角這個圖形只有3個學生知道,有3個學生認爲是直角,所以在教學中我透過讓學生擺一擺、找一找、說一說、畫一畫、玩一玩等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實踐操作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

首先我透過擺學過的圖形讓學生初步感知一下角,再讓學生找找生活中的角,在學生敘述找到的角時,由於自己沒有規範的引導學生怎麼來表述找到的角,學生在指角的時候有點雲裏霧裏,指的都是一個點。

然後從實物中抽象出角,讓學生小組合作找角的特徵,透過練習判斷角讓學生鞏固對角特徵的認識。

在畫角環節中,我先提醒學生畫角用到的工具,還有是要畫清哪些東西,其實沒必要,只不過自己不放心,可以放開讓學生同桌交流畫角的方法後自主畫角,在電腦演示畫角的正規方法後,可以讓學生去畫和第一個方向不同的角。玩角意圖是讓學生理解角的大小指兩邊張開的大小而不是學生印象中的哪個角面大,角就大。然後再讓學生理解和邊的長短沒有關係這個知識點,自己在教材處理上超過了教材本身的難點,所以在設計中自己只要點到數學上角的大小指什麼就可以,沒必要讓學生理解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沒有關係。這個空出來的時間可以透過練習讓學生去感知角的大小。

如從正方形上剪下一個角,讓學生去選擇會是哪個角,在找的過程中學生體會角的大小。還可以安排學生創造角,讓學生花更多的時間去感知角。

二年級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0

從中學到小學,就必須轉換教學思考方式,必須努力化解數學的理性與學生感性之間的矛盾,其中,研究學生是非常關鍵的,“角的初步認識”內容雖然簡單,其實簡單的東西往往不簡單,學生的年齡較小,生活經驗不足。怎樣在孩子的感性基礎上讓孩子學習到感受到數學的理性,是非常重要的。本章內容的教學,需要設定生活化的情景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情情景性和直觀性應該是本節課的有效教學手段和教學策略。適當的選取現實素材,讓生活實例、生活經驗成爲學習的支撐。所以,儘可能讓學生動手去發現其中的道理。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一開始,透過用不規則的紙片遮住三角形、四邊形的部分。只漏出三個角、四個角。讓同學們來猜,被遮住的兩個圖形是什麼圖形,從而引入本節課課題。

二、引導探究,建構新知

二年級學生思維正處於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逐步過渡的階段,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十分重要。在對角的認識過程中,先透過認識角---判斷角——畫角---製作活動角---比較角的大小的過程,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分析。形成對角的認識。

在認識角的基本特徵時,我透過舉同學們都熟悉的三個例子,三角板,鐘錶,剪刀。從這三個物體表面的一個角來認識角的共同特徵,例子貼近生活,學生較爲熟悉。透過摸一摸三角板上的一個角,形成對角的直觀認識,如:頂點是尖尖的,有兩條直角邊,之後抽象出角的幾何模型。同學們都能很快總結出角的特徵。熟悉角的特徵後,注意讓學生把數學知識和生活知識相結合,找一找班級都有那些角,知道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有前面的知識維基礎,再讓學生判斷角就較爲容易。透過判斷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角的概念的理解。另外,數學學習中,有時候還需要畫角,先提醒畫前的注意事項,演示標準畫角一般步驟,強調畫角內容後,在讓學生畫角。對學生畫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一一展示並糾正。評講後,再總結前面講過的內容。

接下來,透過利用吸管做不同角度的滑梯,來展示角有大有小,在動手中,發現角的大小與角的兩條邊張開的大小無關,與邊的長短無關,給同學們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題材來源於生活,激發同學們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不至於感受到數學課的乏味。在瞭解角有大小的前提下,提出問題:怎麼判斷一個角的大小呢?拿出已經剪好的兩個不同顏色的手工角,讓同學們獨自嘗試比一比。在探索中發現比較兩個角的大小。

利用這一環節,引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就這樣,把本節課的重難點給突破了。

三、總結

根據這節課所學的知識點,讓學生說一說: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對本節課的學習進行系統總結與回顧。

四、拓展延伸

回顧整個備課到上課的過程,個人感到不足的地方是:說話不夠簡練,數學語言不夠精準。另外畫角活動中,對角的展示時間沒有合理的掌控,導致最後角的比較大小的活動中時間不足,較爲倉促。我以後將更加認真的學習課改精神,積極參加各種教研活動,像優秀的老師進行請教,不斷反思,在教學中探索,不斷學習及時反饋,打造有效而充滿活力的課堂。

二年級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1

在教過《角的初步認識》後,幾乎大多老師都有同感:教學角的大小是這節課最不容易突破的難點。其原因,可能與之抽象化有關吧。因而,每位老師在教學角的大小時,總是想盡一切辦法把比較角的大小這一環節演繹的更加形象、直觀,以便於低年級學生更好的理解。不同的時期,人的思想也會發生不同的變化,在突破這一難點上我幾經思考,終於找到了一種既省時又簡便,實效高的好教法(到目前爲止)。下面我用對比的方式,談一下自己的切身體會:

記得最初教學這一難點,當時極爲推廣採用小蜜蜂課件來幫助學生形象演示抽象化知識:電腦會同時出現兩個一樣大的角,但有所不同的是其中一個角的兩條邊非常的短,當學生一口認定兩角一大一小時,電腦便會形象演示兩角透過移動重合,讓學生感受兩角是一樣大的。這看似非常形象的電化教學方式,在今天看來,未免有些強加於學生了,因爲這還是兩個抽象的角,始終會有一部分學生疑惑爲什麼兩邊長的角會和兩邊短的角一樣大呢,所以很難向學生說服: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短無關。

而後,教學這一難點,由於當時教育思想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所以我深鑽教材,又有了新主意:同桌倆分別用一個圖釘和兩個硬紙條做個角,由於我事先在紙條上做了手腳,所以他們做出來的角,一個的角的兩邊很短,一個角的兩邊很長,當我要求他們想辦法使兩角一樣大,大多同桌倆都能將之重合,但仍會有部分學生堅持說這重合的倆角不等,原因兩邊長的角大,這時我會剪掉長出的那段邊,學生則說這回倆角相等了。然後,我用手撥動這對既重合兩邊又相等的角其中的一個,使之兩邊張開的角度變大,趁機問學生倆角一樣大嗎,學生馬上說不一樣大了,因爲張口變大了,我便反問說可這倆角的邊一樣長啊,學生說可張開的口變大了啊,我說這回你們可知道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短無關了吧。因該說這種直觀的操作方法非常有說服力,但對於小部分後進生而言,仍顯的比較複雜,很難理解。

今天提倡生活數學,我驚喜的有了新的發現。“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角度有關”這一點學生比較容易消化,而“角的大小與兩邊長短有沒有關係”學生很容易發生爭執,下面是我在課堂教學上的一段實例:師:其實,在大家的身上也藏着角呢!誰發現了?生:兩條腿叉開來是一個角。師:下面咱們就做個遊戲,看誰的反映靈敏?師:把你的角變大。(學生兩腿叉開的角度變大)師:你的兩腿變長了嗎?生:沒有。師:把你的角變小,再變小。(學生把兩腿叉開的角度變小,再變小。)師:你的腿變短了嗎?學生哈笑:沒有啊,老師!師:遊戲好玩嗎?剛纔,你的角一會變大,一會變小,那你的腿沒有變長或變短?全體學生鬨笑:沒有。師:那你們說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短還有關係嗎?生異口同聲:沒有!師:對了, “角的大小隻與兩邊張開的角度有關,與兩邊的長短無關。” 這樣,透過從生活中捕捉最直接的、最有說服力的角,輕輕鬆鬆的很容易解決了這個教學多年的老大難。從而也啓發了我,生活中的數學到處都有,只是我們的眼睛缺少發現。今後,我會利用自己敏銳的洞察力,儘可能的挖掘、開發生活中的數學,讓生活更好的爲數學服務,讓數學更好的應用於生活!

對於“角的初步認識”這一部分的知識,新課標中只要求學生初步認識角,直觀建立角的表象即可,所以在設計時,我沒有過多的加深知識難度,而是透過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有關角的初步知識。

1、在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建立角的表象。

學生在生活中接觸過很多的角,但對於數學意義上的角,還很模糊、抽象,因此,在教學中,爲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角,我設計了以下環節:

⑴找一找,先從主題圖中找出角、找出教室及周圍的角;

⑵折一折,讓學生參與體驗創造角;

⑶摸一摸,感性體驗角的特徵;

⑷說一說,將角的知識還原於生活,應用於生活;

⑸做一做,進一步把角形象化,把感性認識昇華爲理性;

⑹畫一畫,對角的認識的提升,能力的培養。

在找——折——摸——說——做——畫幾個步驟中,學生調動了生活經驗,充分的運用感知覺,饒有趣味的自我建構了角的概念。

2、創造有效的數學學習方式。

我從多方面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每一位學生主動從事數學活動,積極探索自己未知領域的知識,自己去發現、去創新。如:在讓學生自己製作角的過程中,有些學生用兩條硬紙條做出三種不同情況的角,一種是常見的只有一個角,另一種是十字形的角,還有的是T字形的角。這裏學生做的時候有的並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幾個角,只認爲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則是自己知道發現並創造出來。我在這時因勢利導,先讓學生說出他說的角是指哪個,問就這一個角嗎,還有嗎,能比畫出來給大家看看嗎?並及時給予表揚,這樣既能鼓勵其積極性,又能鞏固對角的認識,一舉兩得。透過這些數學活動的設計,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二年級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2

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這部分內容是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角的重要基礎,也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內容之一。“角的初步認識”雖然內容簡單,但由於學生年齡較小,加上生活經驗不足,在教學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講清楚,尤其是“角的大小與兩條邊的長短沒有關係”這一教學難點,學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備課的時候,我精心設計每一環節,儘可能讓學生自己動手去發現知識,感悟其中的道理,用興趣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其主動地參與到數學活動之中。

在對角的認識過程中,先透過觀察主題圖,找出角。再讓學生觀察具體實物上的角,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從實物中抽象出來的角,形成對角的初步認識並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再透過摸一摸,形成對角的直觀感受如:頂點是尖尖的,有兩條直直的邊等。最後還注意讓學生把數學知識與生活知識相結合,透過找身邊的角,使學生知道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

回顧整個備課到上課的過程,我深深地感到,只要老師能根據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和已學知識及需要來備課、上課,相信他們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放手給他們一個能自由發揮空間,也許他們會學到更多超越書本的知識,勇於探究新知的自學能力也能夠得到有效鍛鍊。

二年級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3

《角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個獨立段的教學內容。對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角有一定的生活經驗,然而卻不會用規範的數學語言來指、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課時的教學目標這樣設定:“結合生活情景及實踐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透過各種學習活動,領悟角的一些特徵,感受角的生活原型;會用尺子畫角,並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動手操作能力。”同時把“角的大小的決定因素—與兩條邊叉口張開的程度關,張得越開角越大,反之越小;與邊的長短無關”作爲本課的難點來進行突破。作爲低段數學教研組的第一堂教研課,多少感覺有些壓力。上完課之後,自我感覺這節課基本達成了教學設想期望的目標,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

1、能夠做到環節緊湊,思路清晰,從而形成一個較好的教學框架:首先是開門見山由“角”字帶給你的想法到情景圖中找、指角再到揭示課題,其次是放手讓學生在猜、折、做、畫等各種數學活動中認識角,再拓展延伸,最後是歸納交流。各環節過渡比較自然,而且自我感覺流暢。

課堂教學中,我始終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教學方案,考慮課堂結構。注重豐富的教學情境的創設,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注重對學生開展探究活動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爲能力,實現課堂中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使學生主動活潑、主動有效的進行學習。讓全體學生自始自終積極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並不斷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學習。

2、注重語言表達。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等心理特點,引導他們敢想敢說。凡是透過思考能說的我從來不包辦代替,留給學生充分發言的機會。

但不足之處也有幾點:

(1)在時間上分配的不夠好,以至於討論時間稍長,影響了後來學生的畫角和相應的練習,這部分內容,學生還沒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結束了。原訂討論角的大小時爲第一個高潮,練習之後透過巧妙剪角遊戲再出現第二次學生情緒的高潮,很可惜,沒有達成。

(2)對學生備的不夠。在做活動角過程中,我拋給學生的問題是:“你發現了什麼?”我的意在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兩邊叉開越大角越大,可是有的學生就是不能明確我的意思,不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說不到點上。後來我引導說:從大小上看,它們和什麼有關?學生們這才能夠說出來。這也難怪,學生對角的本質特徵的理解有一個過程,很多時候我太着急。而且,對教學語言的把握我得再用心些。

二年級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4

成功之處:

角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圓、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基礎上學習的。角是一個較爲抽象的圖形,與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見到的角不盡相同。因此本節課的側重點就放在幫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確表象,從而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標號角以及畫角。爲此,我將整節課分爲三個環節:

一是透過指一指活動,初步感知角的形狀;

二是透過找一找活動,引導學生從生活角中抽象出數學角,認識角的形狀和各部分名稱;

三是透過開放性的操作活動,使學生在操作活動中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徵,學會給角進行標號以及畫角。

在認識角時,先讓學生感知生活中的角,然後讓學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充分利用學生認知過程中的這一知識盲點,透過兩次指角,使學生逐步建立了正確的角的表象;而且指角逐漸滲透了角是從一點引發的兩條邊這一知識,爲學生以後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做好了鋪墊。然後讓學生從剪刀、紅領巾、三角板上找一找角,給了學生一個抽象知識的過程,準確過渡出角的幾何形象,從而介紹角各部分的名稱,接着再回到生活中,找一找教室中的角,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最後再用一組判斷題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徵,這樣的設計既體現了角來源於生活用充滿了數學味。

畫角這個環節中,我先讓學生回顧剛纔見到的角都是怎樣畫的?因爲有了剛纔畫角的過程,學生紛紛敘說自己的畫角的步驟,學生在比較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看法,都比較喜歡先畫點再畫邊的方法。因爲學生對於畫角都有了切身的體驗,所以能夠認同比較好的畫法,所以,我覺得建立在學生體驗的基礎上的教學,對於發展學生的正確的認識是很有好處的。

不足之處:

例如在每個環節結束之後,我的小結語不多,沒有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使得環節與環節之間過於零碎。在動手實踐之前要求提的也不夠明確,使得某些同學不知道該幹什麼,標號角的時候,裏面不應該加角的符號,應該多加強調。

還有在帶學生指讀、強調頂點和邊的感覺這些地方花費的時間太多,導致後來拖堂,其實直接可以透過做題讓孩子們自己說出來,只是語言會不太規範,但是這時候我再進行總結就不會顯得這麼囉嗦。

另外沒有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比如在處理剪尖是不是角的時候有些倉促,應該在練習之後再回過頭來看,就比較容易了。還有學完之後去指教室中的角的時候,應該提前加一句:能不能指一個大家都能看見的角?這樣就不會顯得特別亂。標號角的時候,讓學生說一說誰知道怎麼標號?沒有人說,這時候應該讓大家開啟書自己先看看再說,落實每一步環節,不要着急。

二年級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15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本課教學透過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的學習內容,學生已經初步學會如何認識角,知道角的大小邊的長短無關,與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張口越大角就越大。

而在上課的過程中,我忽視了學生對生活中的直觀物體的依賴性強。在教學中,讓學生透過小組討論來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先讓他們自己感受直角。在此過程中花費了一些時間,在判斷直角時,老師應該先做出正確的示範和引導,再讓學生自己去比一比。

在動手摺直角的過程中,大多數數學都是用一張長方形的紙去折的,所以比較簡單,而我準備了一張不規則的報紙,用上下對摺再左右對摺的方法告訴學生折出來的一定是一個直角。

另外認識直角這一節課上,學生在三角尺上找直角是個難點,有部分學生找不到哪個角是直角,在課堂上應該多加以強調。

由於前面時間的把握不好,導致在畫直角這個環節中時間不夠,沒有完成本節課所預設的內容。但在課後又將此內容補充了,由於學生在認識中的出現圖形存在的偏差,導致在畫直角的時候,就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所以,需要學生能夠把直角的認識更加清楚才能畫出一個正確的直角,所以感覺對於我們的學生來說,一節課要解決所有的內容有些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