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小學二年級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精選7篇)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二年級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精選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二年級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精選7篇)

小學二年級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1

“角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教學的。角在生活的應用非常廣泛,但是二年級的孩子對角的認識大多還停留在“尖尖的一點”這一個層面上,很難抽象出數學中角的形象。因此本節課的側重點就放在幫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確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爲此,我將整節課分爲四個環節:一是透過指一指活動,初步感知角的形狀;二是透過找一找活動,引導學生從“生活角”中抽象出“數學角”,認識角的形狀和各部分名稱;三是透過開放性的操作活動,使學生在操作活動中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徵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變化特點;四是角在生活中的應用,鞏固角的知識。在整堂課中,我創設了直觀、生動且富有挑戰性的數學活動,透過“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進學生將豐富的感性認識上升爲理性認識,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刻,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

本節課的優點:

1、角來源於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在認識角時,我藉助學生熟悉的三角尺匯入,先讓學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這裏學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時指的是角的頂點處。充分利用學生認知過程中的這一知識“盲點”,透過三次指角,使學生逐步建立了正確的“角”的表象;而且這三次指角逐漸滲透了“角是從一點引發的兩條射線組成的”這一知識,爲學生以後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做好了鋪墊。然後讓學生從剪刀、紅領巾、鐘錶上找一找角,給了學生一個抽象知識的過程,準確過渡出角的幾何形象。再用一組判斷題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徵,這樣的設計既體現了角來源於生活用充滿了數學味。

2、動手操作,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徵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創造角的環節首先是對“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的進一步鞏固,而且讓學生在拉動活動角的過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變化的。但是關於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仍然是無法確定的,因此我設計了比角的環節。當課件出示兩個大小一樣但是角的邊長不一樣的角,大多數學生傾向於邊長的角大,這時老師透過重疊法把兩個角重疊在一起,引導學生髮現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無關。這巧妙的一比,不單幫助學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邊的長短無關,還讓學生學會了怎麼樣比較兩個角的大小。隨後的畫角也是對知識的不斷鞏固——畫一個和第一個角大小不一樣的角。

本節課有待改進之處:

1、在每個環節結束之後,我的小結語不多,沒有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使得環節與環節之間過於零碎。

2、沒有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比如在鐘錶上找角時,有學生比劃出了一個圓形,我預設時沒有想到,因此我只是問了一句:“這是角嗎?”然後讓其他學生來找角。其實我可以在學生認識了角的特徵後再回過頭來看看,說說爲什麼圓形不是角,可以幫助進一步鞏固角的特徵。再比如在反饋用毛線創造角時,預設是同桌合作拉出一個角,讓他們說說角的頂點和邊分別在哪裏,然後鬆開其中一條邊,讓學生判斷這還是角嗎,體會角的邊必須是直直的。但實際反饋時,上來展示的第一組用毛線拉成了一個三角形,第二組用毛線和吸管拉成了一個“T”型,實在是出乎意料之外,我只是匆匆就走了個過場。後來在其他老師的指導下,我發現其實這是很好的生成資源,可以和練習中的數角聯繫起來。我沒有好好利用,實在是可惜。

小學二年級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2

《角的初步認識》是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個獨立段的教學內容。對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角有一定的生活經驗,然而卻不會用規範的數學語言來描述角,所以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這樣設定:結合學生生活情景和校園具體實踐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透過各種學習活動,讓學生領悟角的特徵,感受角的生活原型;會用尺子畫角,並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掌握角的畫法。讓學生感受角的大小取決定因素的是兩條邊叉口張開的程度有關,張得越開角越大,反之越小;與邊的長短無關。作爲本課的難點來進行突破。

1、在教學中讓學生透過看,動手摺出不同的角,指角再到揭示課題,其次是放手讓學生在猜、折、做、畫等各種數學活動中認識角,再拓展延伸,最後是歸納交流。各環節過渡比較自然。

課堂教學中,我始終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教學方案,考慮課堂結構。注重豐富的教學情境的創設,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注重對學生開展探究活動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爲能力,實現課堂中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使學生主動活潑、主動有效的進行學習。讓全體學生自始自終積極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並不斷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學習。

2、注重語言表達。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等心理特點,引導他們敢於動手。讓學生透過思考,留給學生充分發言的機會。

(1)在時間上分配的不夠好,以至於討論時間稍長,影響了後來學生的畫角和相應的練習,這部分內容,學生還沒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結束了。原訂討論角的大小時爲第一個高潮,練習之後透過巧妙剪角遊戲再出現第二次學生情緒的高潮,很可惜,沒有達成。

(2)對學生備的不夠。比如:一開始我在板書完“角”字問學生,你對“角”的理解是什麼?結果學生回答:“角,是人民幣的單位,象1角錢、2角錢。”這一情況就出乎我的預料,我只預設到孩子們會說:角在我的眼裏是尖尖的,比如黑板的角、桌子的角等等。所以,提醒我在設計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語言,我想,如果這樣問:在你的眼裏,角是什麼樣子的?這樣問應該會更好些。

在活動過程中,我問學生“你發現了什麼?”我的意在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兩邊叉開越大角越大,可是有的學生就是不能明確我的意思,不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說不到點上。後來我引導說:從大小上看,它們和什麼有關?學生們這才能夠說出來。這也難怪,學生對角的本質特徵的理解有一個過程,很多時候我太着急。而且,對教學語言的把握我得再用心些,再多讓學生動手。

小學二年級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3

《角的初步認識》選自人教版教科書第三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時,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學生對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等平面圖形已有初步的表象,但角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生觀念中的角大多是生活中的“角落”,而不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組成的圖形”,因而要讓學生建立正確的表象很不容易,學生接受起來也有一定困難,所以本節課我把重點定位於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難點是讓學生透過直觀感知理解角的大小與邊叉開的程度有關。

教學時,爲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整個課時將觀察、演示、操作、小組討論等方法有機貫穿於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以學生活動爲主體,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同時,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喜歡做小動作,因而我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透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注意力,把靜態課本材料變成動態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動手思維、在觀察中分析,建立起角的表象。這節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聯繫生活實際,實踐操作並抽象出角

課堂教學不僅僅是傳授,更多的是學生的自主、探究和體驗,我首先讓學生透過摸一摸、指一指的方式,從實物中感受角的樣子,在指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邊指邊說,不斷強化角的特徵,然後出示生活中的物品,讓學生小組合作找一找、描一描,直觀感知角的樣子,接着讓學生自由地在教室內找角,拍照上傳,從生活出發,讓學生體驗到知識來自於實際生活,有的找到了數學書上的角,有的找到了臺階上的角,有的找到了背景牆上的角,教師及時把握學生課堂上生成的素材,並請學生來指一指,角在哪裏,把學生頭腦中對角的認識從“角落”的誤區中牽引過來。

認識角的特徵以後,我引導學生動手創造角,學生利用不同材料,創造了不同的角:有的組將吸管對摺做出了角,有的組用小棒擺出了角,有的組用兩個鉛筆盒擺出了角,還有的組做了正方形、三角形,角就藏在圖形裏。在創造角以後,我讓學生嘗試着畫角,引導學生把角的重要部分畫出來,並透過示範畫角,指導他們正確的畫角方法。

透過這些數學活動,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學習經驗,樂在其中。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造高效課堂

匯入新課時,我運用hiteach搶權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順利地把他們引導到課堂教學環境中。

探究新知時,我先播放一小段微課,透過演示的方式教學如何指角,接着讓學生試着在三角尺上指一指,再透過特殊筆的功能用直的線在白板上把角描出來,利用選中拖動功能,把所描的角拉出來,加深學生對角的印象。找完三角尺上的角後,我把生活中物品推送到小組平板中,讓學生透過小組合作找出角,並在平板中描出來,把作品飛遞給老師,透過作品觀摩,能清楚呈現學生的多元想法,對比不同的作品,推動生生互動。接着,我讓學生找一找教室內的角,找到後拍照飛遞給老師,將生成的素材及時、充分的呈現和反饋,體現了生本理念,大大節省了時間。在學生找完角後,利用聚光燈聚焦這些角,讓學生觀察總結角的特點,突出重點,效果較好。認識了角的各部分名稱後,我出示了不同的圖形,讓學生判斷它們是不是角,利用搶權功能,學生的主動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答題熱情高漲,課堂氣氛活躍;利用即問即答功能,及時反饋,透過統計圖、餅狀圖,及時瞭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進行精準教學;還利用計分板進行加分,促進小組的團體意識,也調動了學生的答題積極性。

操作中鞏固新知:在認識了角的特徵以後,我讓學生小組合作利用學具創造角,用計時器進行倒計時,並透過手機拍照功能及時上傳小組作品,實現素材的共享,讓課堂變得更豐富。

藉助現代教育手段的應用,使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生動、直觀、高效和精準。

三、捕捉生本,把握生成

本節課,我從多方面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每位學生主動學習,學有所獲,積極探索新知,自己發現和創新。同時,我將學生課堂上生成的素材及時呈現,推動了多向互動和立體式交流。我透過作品觀摩,反饋每組同學找到的實物中的角,清楚呈現學生的多元想法,推動他們的交流和小組互評。不過這裏也有我需要反思的地方,在有小組指出鐘面中心的和兩根指針形成的角後,我請代表來具體指一指,該學生還是沒有指清楚,讓其他同學產生異議,我也沒有進行很好的把握和引導,再請另外學生來指時,學生指出了另外的角,我便予以肯定,但是錯過了之前那個很具代表性的角。如果當時我能及時抓住契機,適時引導,將那個角呈現出來,教學效果會更好。

我讓學生找一找身邊、教室內的角,一下子激發了他們的熱情,他們找到後拍照上傳,教師在第一時間捕捉到了學生的課堂生成,使課堂顯得活潑生動,也實現了資源的共享,把握了學生的生成。

在創造角的環節,我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他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集合小組同學的智慧,創造出來不同的角,很有創意。但這個環節我給學生的時間還是不夠多,用教師提供的學具束縛了他們的創造手段,以致於呈現出來的作品不夠豐富,這一點還需要進一步改進。

本節課的教學令我感覺到:課堂中多創設機會,放手讓學生體驗和操作,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的教學會更流暢,學生的學習會更愉悅,課堂的基調也會更和諧。教師放低姿態,放鬆心情,和學生一塊融入到新知的探索和實踐中,互相傾聽各自的想法,互相交流和分享,學生的數學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纔會獲得有效培養,我們的數學教學纔會有新的突破和發展。

學無止境,作爲新教師,除了對教學方式和教學的實踐思考外,我還要與時俱進、不斷嘗試,將現代教育技術和課堂教學更好地融合,推動創新性課堂、智慧課堂的發展,讓現代教育手段更好地促進課堂高效、生動地開展。

小學二年級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4

角的初步認識是二年級上冊的內容,由於需要用電子白板進行教學,首先設計教案如下:

以“結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動,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尺畫角。”與“結合生活情景能辨認角。”爲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重點是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尺畫角。將初步學會用尺畫角設計爲教學難點。同時準備好白板課件,教具、學具等。將教學過程設計如下:首先開門見山,揭示課題,用白板出示課題“角的初步認識”同時板書課題。接着情景匯入,實踐探究。設計的第一個環節是認識角。透過出示實物圖,提問觀察這幾幅圖,你能找到角嗎?由學生觀察圖,並且交流資訊。接着教師用線標出角。隱去實物,再讓學生仔細觀察,請學生說一說這些角有什麼共同的特徵,並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在教學時發現這一環節對白板的操作運用不足。用自己的身體擺出角。設計的第二個環節是活動角。請學生用學具製作出一個角。教師展示將角的兩條邊張開大和小的兩個角。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與什麼無關?在這一個環節中對學具的運用不足。設計的第三個環節是畫角。教師示範畫角,並說明:先畫一個頂點,再從這個頂點向不同的方向畫兩條筆直的線,就畫成了一個角。學生練習畫角。課後覺得可以讓學生先畫。

接下來是鞏固練習,拓展延伸部分。銜接回顧環節。透過兒童歌謠回憶所學知識。最後找一找,和同桌說一說你周圍哪些地方有角?由於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到最後一步時明顯時間還有很多,還需改進。

這節課,比較成功的有:本節課我注意了讓學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全班彙報交流,讓學生在操作中感受、認識角;在討論中,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學會去聆聽別人的意見並作出適當的評價和補充。學生在交流中相互啓發,在不同觀點、創造性思維火花的相互碰撞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同時也有所欠缺:在教學時,教師講解稍多,學生的主體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在教學過程中,我不能做到完全的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完成教學任務,害怕學生弄不懂,理解不了,導致我在課堂上學生在動手操作,而我在旁邊不停地講。今後,我儘量做到放手去鍛鍊學生,相信學生,真正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小學二年級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5

“角的初步認識”雖然內容簡單,但由於學生年齡較小,加上生活經驗不足,在教學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講清楚,尤其是“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係”這一教學難點,學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備課的時候,我精心設計每一環節,儘可能讓學生自己動手去發現知識,感悟其中的道理,用興趣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其主動地參與到數學活動之中。

(一)認識角。

教學時採用小組活動形式進行,每四位同學一組合作學習。教學過程中,在引入部分,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中抽象出角的圖形,讓學生對角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在“折角”部分,先放手讓學生去折,他們會利用手中的紙,折出很多大小不一的角。然後以小組爲單位,把他們折的角收集起來,讓他們自己來分類。學生會按角的大小來分,會按角的開口朝向來分,或者會按邊的特點來分等等;透過小組討論,彙報、演示,初步感受角有大小之分。我還注意讓學生把數學知識與生活知識相結合,透過找身邊的角,使學生知道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

(二)比較角。

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在這一環節的設計上也是下了大力氣的。教學中我組織學生用活動角開展了邊操作邊思考的活動:“怎樣才能擺出一個大一點的角?怎樣又能擺出一個小一點的角?”透過活動,使學生體會到:

(1)活動角的兩條邊的長短始終沒有變,所以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係。

(2)張開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張開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開的“口”的大小有關。學生在活動中把本節課的難點輕而易舉的突破了。

(三)畫角。

畫角尊重了學生的認知基礎。首先讓他們用自己的方法畫角,從畫出的角可以看出學生畫的角都很規範,因此對他們畫角的過程不做正確與否的點評。看完學生畫的角之後,我再傳授規範的畫角方法,對以後學生進一步認識角打下基礎。

數學課有很多的內容可以透過實踐、操作來學習,我們要讓數學從實踐活動中來,再回到實踐活動中去(即,學會運用數學的本領),這是我們現在的新課程教學所提倡的,我也要努力從這方面來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

《認識角》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直觀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習的,是低年級學生對幾何平面圖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種認識飛躍,是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角和其它幾何圖形的必要基礎,也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內容之一。教材結合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開始,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圖形的過程,逐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初步體會:“角在圖形上”。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能正確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圖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教學難點是讓學生了解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在生活中,由於學生已經具備了有關角的感性經驗,所以聯繫生活實際開展教學有助於他們更好地學習。教學時,我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從常見的物體出發,多組織學生進行一些活動,豐富學生對角的認識。我讓學生結合生活情景認識角,建立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學會比較角的大小,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創設生動活潑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興趣

有這樣一句話:“聽過了,就會忘記;看過了,就會記住;做過了,就會理解”。所以在這節課,我力爭讓學生去做數學,玩數學,注重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體驗,理解和反思的過程。

小學二年級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6

“角的初步認識”雖然內容簡單,但要讓學生建立正確的`表象並不容易,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了“找角——說角——比劃角——創作角——畫角”的活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充分的活動起來。

這節課的難點就在於讓學生建立起角的空間觀念來。學生已有的對角的認識往往是片面的,事實上學生所認識的只是角的頂點,卻不知角還有兩條邊。要使學生建立起角的正確觀念來,我認爲首先要打破學生的錯誤觀念,有破纔有立。在此思路上,我在學生指給我看三角尺上的角就在尖尖的地方上時,我順勢利導把那點印在黑板上。學生看到那一點才意識到,其實他們剛纔指的不是角,只是一點。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建立起角的正確觀念來。

學生從觀察實物中抽象出角時,我讓學生先閉上眼睛想物體上的角的樣子,然後讓他把想象中的角的樣子畫出來,透過讓學生想角,在腦海中建立角的表象。同時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抽象的過程。在學生形成正確表象後,我讓學生互相交流,探究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使學生經歷“具體”到“抽象”的過程。當然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之處,在備課中對學生備得不夠,在讓學生摸角的兩條邊時,我問她感覺怎樣,她回答感覺很舒服,癢癢的。他的回答讓我當時無所適從,但我對於自己備課時沒有預料到的情況及時做出了靈活處理,沒有生硬地把學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設計的思路。而是接着問她,爲什麼會感覺很舒服?他回答因爲它很平、很直。還有在學生動手操作中指導得還不夠細緻和到位。這些,都是我在教學中需要注意和加強的。

總的來說,本節課是達到了最後的教學目標。在以後的教學中還要提醒自己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活動經驗,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經歷知識的形成和探究過程。讓學生真正成爲了課堂教學中重要的參與者和創造者。

小學二年級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篇7

二年級的孩子們,已經初步接觸了基本的幾何圖形,而這節課也是在一年級學生學習了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之後進行教學的,可以說學生具備一定的認知經驗和生活經驗。但是孩子們對角的認識大多還停留在“尖尖的一點”這一個層面上,很難抽象出數學中角的形象。經過對教材的反覆研究,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我把本節課的的側重點放在幫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確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兩個層面上。對於本節課設計分成了3部分:課前的微課學習(主要是讓學生學習畫一個普通角,在畫角的過程中體會角的特徵,爲抽象角的模型奠定基礎。);課上在活動中感知建立角的正確表象,並在操作中體會角的大小;課下拓展提升(找一找家裏的角,並摸一摸、說一說)。有了這樣的整體構思,使得這節課突破了教學的重點難點,課後的感悟也有些許。

1、從生活中找角,在活動中建立角的表象。

教學中從學生熟悉的—五角星引入,在學生初步講解角的基本特徵之後,讓學生指角,充分利用學生認知過程中的知識“盲點”(指角時指的是角的頂點處),結合角的特徵,不斷反覆的指角,最終建立了正確的“角”的表象;在過渡到生活中找角、指角,給了學生一個抽象知識的過程,準確過渡出角的幾何形象,體現了角來源於生活用充滿了數學味。

2、動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在學生建立角的初步表象之後,讓學生利用自己做的活動角進行體會角的大小是可以變化的,由2個大小相同,邊的長短不同的角,課件演示透過重疊法把兩個角重疊在一起,引導學生髮現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無關。引發學生的思考探究,到底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小鴨嘴巴大”的活動,更是幫助學生突破了難點,明確的角的大小與角開口的大小有關,得出結論順其自然。學生在活動中成長。

3、每一節課都不是完美的,留有缺憾才讓我不斷反思進取。

(1)學生已經進行了微課學習畫角,但是課堂我在這個環節用時較多,導致後面探究活動比較緊張。

(2)學生建立了角的基本表象,但是指角的練習較少,不夠紮實。

(3)對於活動角的利用還比較侷限性,個別學生的活動角做的不夠規範,沒有提前整改。

一次備課、一節課、一次反思、一次提升,只有在這樣的過程中才能不斷豐實我的臂膀,讓我的教學之路走的更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