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二年級《認識角》教學反思(精選6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自己,必須要讓自己抽身出來看事件或者場景,看一段歷程當中的自己。那麼你有了解過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二年級《認識角》教學反思(精選6篇),歡迎大家分享。

二年級《認識角》教學反思(精選6篇)

二年級《認識角》教學反思1

成功之處:

反思這節課,我能努力實踐着新課程的理念。這節課的嘗試主要體現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關注生活經驗,重視實踐操作,讓學生經歷角的含義的形成過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本節課先讓學生說說在生活當中看到過或聽說過哪些角,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然後在找角摸角畫角分辨角等活動中建立了角的表象,豐富了對角的認識,真正體現了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過程這一基本理念。使他們在做數學的過程中不僅獲取了知識,培養了動手操作能力,還發展了學生的思維,使他們在親歷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2、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及時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及時評價學生讓他們一起體驗成功的喜悅,使他們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3、利用學具和多媒體等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強調數學學習的實踐性、探究性和趣味性,注重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個性發展。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感受到幾何圖形的美,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過程,從而使課堂真正煥發生命活力。

不足之處:

1、時間把握不夠準確,預設的活動沒有按時完成。

2、教師的教學語言不夠精練。

二年級《認識角》教學反思2

本課教學透過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的學習內容,學生已經初步學會如何認識角,知道角的大小邊的長短無關,與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張口越大角就越大。

而在上課的過程中,我忽視了學生對生活中的直觀物體的依賴性強。在教學中,讓學生透過小組討論來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先讓他們自己感受直角。在此過程中花費了一些時間,在判斷直角時,老師應該先做出正確的示範和引導,再讓學生自己去比一比。

在動手摺直角的過程中,大多數數學都是用一張長方形的紙去折的,所以比較簡單,而我準備了一張不規則的報紙,用上下對摺再左右對摺的方法告訴學生折出來的一定是一個直角。

另外認識直角這一節課上,學生在三角尺上找直角是個難點,有部分學生找不到哪個角是直角,在課堂上應該多加以強調。

由於前面時間的把握不好,導致在畫直角這個環節中時間不夠,沒有完成本節課所預設的內容。但在課後又將此內容補充了,由於學生在認識中的出現圖形存在的偏差,導致在畫直角的時候,就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所以,需要學生能夠把直角的認識更加清楚才能畫出一個正確的直角,所以感覺對於我們的學生來說,一節課要解決所有的內容有些困難。

二年級《認識角》教學反思3

在教學匯入的環節,用一朵雲朵把他們遮住一部分,讓學生猜出他們各自是什麼圖形並說出理由。引發思考:你認爲角是什麼樣子的?學生猜想角是尖尖的、直直的。這樣的教學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對本課時的學習充滿期待。

在教學時,我故意畫出兩條不是從頂點出發的直線,問學生這是角嗎?由於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語言描述方面能力弱,學生知道卻無法用數學語言準確的描述,此時我引導學生問:這兩條直線從哪裏開始畫?學生頓時反應應該從這個點開始畫兩條直直的線。

在探究角的基本特徵的環節時,我創設了折角和比角兩個環節。在學生嘗試折角後,讓學生談談你是怎麼折的,說說角的各部分名稱。當我出示邊比角長的角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生都認爲邊長的角大,經過一番引導,讓學生說說哪裏是角,從中讓學生明白,不管邊有多長,角的弧度線沒有發生變化。其實在教學到這步時,可先匯入問學生角的大小究竟與什麼有關?引匯出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學完之後再來研究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更水到渠成,而不是教師強塞給學生的知識。

本節課自始至終貫穿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與實踐,整個教學過程是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爲基礎。在教學完本課時後,我覺得研究教材很重要,只要我們吃透了教材,我們教學設計纔可以有的放矢的進行設計,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接受能力。

二年級《認識角》教學反思4

一、遊戲引入新知,激起興趣

開課前老師問:孩子們你們喜歡做遊戲嗎?老師現在帶你們一起做一個擺小棒遊戲好嗎?請用四根小棒擺出一個我們學過的圖形。根據低年級學生年齡特點,遊戲引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動手操作活動開啓學生認識新知的旅途,讓學生對“角”產生濃厚興趣有了探究的慾望。

二、動手操作驗證思維假設

數學新課程標準的研究,都簡明扼要地總結了動手操作對小學數學學習的重要性。有利於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和學生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發現規律。在教學創造角這一環節中,老師說我們對角有了這麼多瞭解,請大家利用手中的材料動手創作一個角吧!

(1)折角:在小組內互相摸摸折出的角,(示範:用角的“頂點”刺刺自己的手心)談一談對角的具體感知。

(2)擺角:(可以用小棒擺、可以用水彩筆擺等)

(3)用釘子板和毛線拉出一個角

學生根據角的特徵動手創造角,鼓勵學生把頭腦中角的表象再現出來的過程,加深了對角的認識,也提高了動手實踐能力,課堂中學生參與到觀察、比較、交流的學習活動中體驗學習的快樂。

本節課不足之處教師對課堂的駕馭能力不夠強大尤其是對課堂的生成處理不好被教案綁架,不能靈活處理生成資源。如:有位同學講了一個關於角的童話故事,在這裏可以直接引入角的頂點和邊的知識,老師沒處理好生成浪費了寶貴的教學資源,讓有效的教學時間浪費了。

二年級《認識角》教學反思5

一、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

本節課從學生熟悉的國旗,鐘面,剪刀引入,將新知識的學習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上,從生活中引入,逐步確立“角”的表象,從而體現了數學知識來源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合理創造機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

教學中我注意聯繫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活動經驗,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經歷知識的形成和探究過程,爲學生創設了一個自主探索的空間,學生透過摸一摸、找一找、做一做,讓多種感官合作來初步認識角,建立“角”的表象。在初步認識“角”之後,讓學生透過拉一拉“活動角”進一步理解角是有大小的。透過親自操作,學生獲得了自己去探索數學的體驗,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

三、充分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烏申斯基說過:如果教師的教學充滿形象、聲音、色彩,就能爲兒童多種感官所接受,我們就能使講授的知識爲兒童所接受。我運用多媒體,演示去除實物中角的非本質的屬性,抽取角的本質屬性,引出角的圖形,幫助建立角的表象,向學生動態的演示“形物”的分離,促進學生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

在進行角的大小比較時,大小不明顯的角,透過使兩個角直觀地移動與重合,讓學生清楚地看出兩個角的關係,從而掌握比較方法,充分顯示了多媒體的優勢,達到了最佳的效果。

二年級《認識角》教學反思6

認識角是二年級下冊的知識,在學習這部分內容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平面圖形圓、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認識角是低年級學生對幾何平面圖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種認識飛躍,認識角教學反思。但是,低年級的認知規律是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爲主,抽象思維能力較低。爲了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角,形成角的表象。我採用以下一些方式幫助學生更好的完成對這部分知識的學習。

1、建構主義認爲,教學不能無視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而是要把這些知識經驗作爲新知識的增長點,引導兒童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教師不是知識的呈現者,而是引導學生豐富和調整自己的理解。所以本節課我創設了找平面圖形老朋友的情境,想幫助學生回顧舊知,然後讓學生透過動手擺三角形,拿走其中的一根小棒,剩下的圖形就是——角,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讓學生透過動手操作,感知三角形中有角,而且對角的樣子有了初步的感知。

2、《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情境,爲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本節課我也創設了圖形老朋友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在後面的教學中,透過讓學生指角、折角,充分的利用了情境,使整體的教學更加連貫,使情境的創設更具實效性,更好的爲教學的展開服務。

3、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髮展爲本,讓學生參與是新課程實施的核心。在教學中我力求體現這一核心,所以在教學中我充分開展操作活動,並與小組活動相結合。從最開始的擺角、指角、折角、畫角、標角再到後來的玩活動角等活動,我努力讓學生在自主體驗、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生成的過程。同時在教學中關注每個活動開展的實效性,及時與學生溝通,對學生予以及時的指導、評價、總結。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生的興趣更濃了,對知識的理解更深刻了。

4、新課改力求改變以知識傳輸爲主的`教學方式,要求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重點,建立新的教學方式,教具對學生興趣和思維的培養、知識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學習和生活習慣的養成都有很大的益處,教學反思《認識角教學反思》。本節課爲了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我也爲學生準備了很多教具,方便讓學生指角的平面圖形,邊長不一的活動角,三角板、兩張大小相近的透明的角等等,透過這些教具的使用,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尤其是活動角的使用,我設計了邊長不同的活動角,讓學生擺出同樣大小的角,再透過觀察發現不同之處,很好了幫助學生突破了“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一教學難點。而且在使用教具的過程中,學生聽教師的要求統一應用,很好的培養了學生的課堂習慣,爲學生滲透了社會規則的意識。

本節課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我做如下反思:

1、新課程改革倡導:藉助圖形概念形成的教學,使學生經歷“感知—觀察—比較—歸納—抽象”的概念建構過程。在教學中,第一個環節我透過讓學生擺三角形,拿走一根小棒,從而提出課題認識角,然後就讓學生快速的將小棒收起來了。這時學生腦海中還沒有對角有一個籠統的認識。應該先讓學生觀察一下這個角的樣子,然後還原小棒,再分別拿走另外兩小棒觀察那兩個角的樣子,這時學生對角這個圖形就有了初步的認識,再請學生說一說,就給了學生一個“感知—觀察—比較—歸納—抽象”的概念建構過程,這樣也爲學生後面能正確指出用圓折出的角做了很好的鋪墊。使學生頭腦中角的概念逐漸清晰。

2、同時新課程改革也倡導幫助學生形成對概念內涵的豐富認識,形成比較和分類、概括和抽象的能力,提升準確、簡練和嚴密的數學語言表達水平。在課上我對學生使用準確的數學語言能力的培養還很欠缺,學生很多時候意思正確,我就急於給予評價。應該在課堂上有意識的培養學生說完整的、準確的數學語言描述自己的想法,這樣不僅對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能培養學生嚴謹的學習品質和態度之外,還對學生清晰掌握概念有很大的幫助。

3、在課堂中要善於製造矛盾衝突、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沒有問題的課堂不是好課堂。在本節課中有一些讓學生質疑,產生矛盾衝突的地方,我沒有及時的抓住,而是按照自己的設計進行講解。如:在同桌同學用活動角造同樣大小的角的過程中,很多學生可能腦海中差生疑問“我們的角並不一樣”如果我透過引導讓學生提出疑問,然後讓同學之間互相討論,爭論,最後“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一重難點應該能被學生更好的介紹,而且學生的主動性更強,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質疑能力。所以教師在備課或教學中應該形成一種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意識。並且善於抓住教學中能令學生差生矛盾衝突的點。讓學生去探究、去合作,這樣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更強,教學也更高效。

4、教學中爲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我安排了很多活動,但是活動過多每次活動,都要組織一次教學,這樣就佔用了很多的教學時間。所以,有的活動是否必要,就成爲我要思考的問題。教學活動多,應該突出主線,進行簡化。所以在二次備課中,我將摸角的環節去掉,在鞏固練習中,將正例與反例結合,也能達到角的概念的強化和辨析的作用。同時在標角中將平面圖形和圓弧形放在一起,也能達到分層鞏固的目的。這次的經驗,也讓我對以後再操作活動比較多的課時有了思考,活動是否必要?活動與活動還能否結合達到相同的教育效果?力圖考慮更方面的因素使活動更有效,更有價值。

5、語言是表達思想、傳遞資訊的基礎,也是溝通感情的橋樑,在課程改革中,強調學生主體性發展,教師促進者的作用,要充分發揮教師促進者的作用,必須把握好課堂中的語言。小學教學語言,要注重多樣化的提問藝術,要善於鼓勵學生的積極性,要注意批評語言的方式的幽默化和評價語言的多元化。而反思我的課堂,雖然學生比較有序,但是似乎缺乏一種激情,少了一種活力。學生本應該學的、玩的很帶勁兒,但是似乎這種氛圍沒有被我帶動起來。所以以後我要加強這方面的實踐,多用熱情的表情和話語感染學生,多鼓勵學生,讓他們感受數學帶給他們的成就感,從而喜歡數學,熱愛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