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角的認識》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1

《認識角》是幾何知識的教學內容,本課結合生活情境來認識角,透過讓學生經歷找角、摸角、畫角、認角、做角、比角的過程,使他們深刻認識角。找角是讓學生找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樣的角,由直觀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透過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頂點和角的兩條邊,爲認識角的特點做鋪墊;畫角是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角;認角是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對角的認識,怎樣纔是一個角;做角是讓學生在組長的安排下選擇自己的材料動手做角,讓學生認識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比角是用活動的角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教師透過這六個過程,使學生逐漸認識角,而且每一步的教學過程和銜接都處理得恰到好處。

尤其是比角的教學,我覺得教師處理得很好。比較角的大小這一環節,其實這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目的要讓學生學會怎樣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並能體會到角的大小和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係,而和角兩邊的長短是沒有關係的。教師能承接前面的內容,先讓學生比較黑板上所展示的學生做的角,學生馬上想到用已準備好的學具“活動角”來比較,在比較的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用重疊的方法比(頂點和頂點重合,角的一條邊和一條邊重合,看另外一條邊)。

透過動手比較,學生知道角的叉口越大角越大。接着,教師又用自己兩邊比較長的活動角做成與黑板上某一角一樣大,然後問同學“現在是我的角大些嗎?”,同學們透過剛纔的學習進一步知道角的大小和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係,而和角兩邊的長短是沒有關係的。從而使得這節課的重、難點迎刃而解了。

這節課還有一點讓我體會很深的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溶入學習中來,使每個學生都參與,讓他們對數學產生更大的探索慾望。把數學知識融於生活中,並結合自己身邊的生活知識學數學。 要讓學生從生活中學數學,並把數學知識應用於生活中,把現實問題數學化,把數學知識實踐化,真正體現數學的魅力。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2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學習的。由於角對二年級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第一次接觸難以理解,因此在教學時,爲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所學知識,我先透過單元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角,逐步抽象出角;透過觀察、操作、演示、驗證、討論等活動,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稱,初步建立角的概念;透過摸一摸、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玩一玩、畫一畫等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去感悟,去體會“角”;透過直觀感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並讓學生初步學會畫角。此外,在教學中,我力求爲學生創設愉快、和諧的學習環境和氣氛,使課堂教學成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廣闊天地。

整個這節課,比較成功的有以下幾點:

1、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本節課我注意了讓學生動手操作、小組討論、全班彙報交流,讓學生在操作中感受、認識角;在小組討論中,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學會去聆聽別人的意見並作出適當的評價和補充。學生在交流中相互啓發,在不同觀點、創造性思維火花的相互碰撞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2、教學思路設計清晰。

在設計本節課的時候,我充分研究了教參,懂得了本節課有三部分的教學內容,第一部分是角的認識,第二部分是比較角的大小,第三部分是畫角。然後再精心設計每一部分的教學,爭取做到讓學生在快樂中學會每一個知識點。

3、採用現代教學技術。

比較角的大小是本次教學的一個難點,爲了讓學生理解角的大小與邊張開的大小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我在PPT中插入了視頻動畫“紅角與藍角的爭論”,這樣會更有助於學生的學習。

4、給每個學生機會,尊重每個孩子的發展。

在這節課上我儘量調動每個孩子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尤其是在畫角的時候,讓每個學生都拿起筆來畫角,並一一指導,展示部分學生的作品。

雖然,這節課有以上成功之處,但也有很多不足,現就自己教學過程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如下:

整個教學設計顯得過於累贅。在情景圖中讓學生找角指角,在生活中讓學生找角指角,在做完角之後還是讓學生找角指角,雖然這樣的設計會加深學生對角的認識,但是顯得過於繁瑣,找角指角的部分適度即可。

在講解角的特點這一部分的時候,除了讓學生上到講臺上指一指角,還可以讓學生表達一下在哪裏找到了角,比如情景圖中,就可以引導學生說:“我在鐘錶上發現了角,鐘錶的時針和分針組成了一個角。”這樣子,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不僅僅停留在學生用手指指說那有角,只會指不會說。

在比較角的大小時,學生自己動手做了角,教師拿學生做的角和老師三角板上的角去比較,不夠明顯。可以拿出學生做的兩個角去比一比誰大誰小,得出角的大小與邊叉開的大小有關係。在講解本節課的難點“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時”,也可以搜尋一些網上的動畫演示,讓一個角的邊加上,再加長,縮短,再縮短,讓學生觀察這個角的大小是否變化,這樣學生更易於理解,也不會產生視覺疲勞,相反,學生學習的興趣會越來越高。

在練習的設計上,也可以更新穎一些。這就需要備課的時候下功夫,從網絡上、各種資料上查找或者自己設計,新穎的設計可以吸引學生的眼球,調動學生做題的積極性,讓枯燥的練習變得生動有趣。

5、評價語言相對單調、機械。

對於學生的每一次發言或操作練習,我的評價相對而言比較單調,缺乏教學藝術,有些評價語言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還需要學習。

聽了導師的課,我感覺自己的課設計得不夠理想。“教學是遺憾的藝術”,我想因爲有遺憾,纔會不斷反思,纔會有所發現,纔會逐漸進步,所以,我會一直努力。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3

本節課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角的初步認識》的第一節。本節課的教學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幾何圖形的基礎上進行的,本節課的教材是按照“先由實物抽象出圖形並辨認圖形—————再做角並認識角的大小——————最後體會兩條邊叉開得越大角就越大”這個思路分層次編排的,以引導學生逐步深化對角的認識。

關於這節課,我也聽很多老師上過。如何上好這節課,如何讓學生真正理解本課的重點,突破難點。課前,我也做了很多工作。我上網搜尋了關於這節課的一些優秀教學設計,觀看了一些教學視頻。並參照教學指導用書,把本節課的教材從頭到尾看了幾遍,翻看了以前關於這節課的聽課記錄,從中吸取經驗。針對本節課,我的設計如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讓學生觀察例圖,找出物品的形狀有什麼不同,讓學生說出角的個數不同。從“角”匯入,讓學生聯繫生活,看到角這個字,你想到了生活中的什麼?牛角,牆角…這也是教參中提醒我們老師在教學中特別要注意的地方,在認識角的過程中,要注意區分作爲日常生活中的角和作爲數學概念的角。

二、組織活動,探究新知。

在這個環節中,我首先讓學生觀察這些角,找出共同的特徵,引導說出尖尖的,直直的,抽象出圖形。接着,透過摸一摸、畫一畫、瞭解角的各部分名稱;再透過找一找、辨一辨,使學生在比較、判斷中進一步豐富對角的幾本特徵的認識和體驗,學會辨別一個圖形是不是角的方法。透過數角,發現幾邊形就有幾個角。

三、動手操作,鞏固認識。

在做角、比角的活動中,體會角是有大小的,角的大小跟兩邊叉開的程度有關,學會直觀和重合法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在活動中讓學生體會角的大小跟兩邊的長短無關。最後透過折角的活動,強化學生對角的認識,還幫助學生進一步豐富對角的大小的認識和體驗,體會比角的方法。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4

1、大膽放手,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

在課一開始就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給圖形分類,使學生能夠更直觀形象的發現角,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俗話說的好“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爲教授新課做好了鋪墊。在學習新知這一大塊,又精心的設計了四個環節的學生活動,由淺入深,環環相扣。本節課自始至終貫穿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與實踐,這不僅僅貼合低年級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特點和幾何初步知識直觀、操作性強的知識特點,更重要的是充分體現了以活動促發展的教學思想,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探索、在活動中發展,整個教學過程是以學習者爲中心,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爲基礎,學生真正動了起來,課堂真正活了起來。

2、合理引導,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帶給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忙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始終堅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的生命潛能和創造精神在豐富多樣的自主學習中獲得充分釋放,讓課堂真正煥發生命活力,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教師成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師生共同體驗了學習進程中的苦與樂。

3、利用多媒體優勢,把抽象知識直觀化。

一位數學家以前說過:“數學這一學科是如此的嚴肅,最好不要失去機會把它弄得趣味化”。若利用課件在數學課中創設情景,能夠營造出歡快的課堂氣氛,能讓學生有強烈的學習動機,能夠直觀形象的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稱,畫法,這樣就能更好地完成學習過程。

在教學環節中,值得我們思考的有很多,比如:怎樣把握整個教學環節和有限課時的衝突,有沒有更合理的環節設計……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5

《角的認識》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低年級學生對幾何平面圖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種認識飛躍。由於學生對角的認識生活經驗不多,教學有一定的難度。“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本節課透過學生的主動探究和合作交流,讓學生經歷了學習的全過程。《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課堂上,教師的作用在於組織、引導、點撥。學生要透過自己的活動去獲取知識。在數學課堂教學上,教師應給學生留下一片空間來,讓學生去看、去想、去說、動手操作、討論、質疑問難、自學、暴露自我,以取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本節課在教學中充分的體現了這一點。透過幾個開放性問題的設計,如:移動角的一條邊,你發現了什麼?觀察這三個角你發現有什麼共同的特點?給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小組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同時拓寬了學生的思路,體現了數學學習的個性,學生透過操作、觀察,經歷了認識角的過程。正是因爲有了教師的放手,纔有了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機會,讓學生真正會成爲學習的主人。

本課中,我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透過用實物(紅領巾、三角板、紙扇、長方形、不規則圖形等)的演示,匯出生活中的角。並讓學生觀察,讓學生觸摸,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營造生動、鮮活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從生活中的角到平面的圖形去追索,去發現,去總結,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然後讓學生觸摸三角板上的角,有什麼感受。同時討論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再利用課件演示畫角的步驟,並要求學生親自動手畫角,在畫好的角上標上邊和頂點,並聯系實際說說你在生活中還發現哪些物體有角?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在教學角的大小與角的張口有關與邊的大小無關時,我利用學生的三角板與老師教學用的三角板中一樣大的兩個角,先讓學生猜猜它們的大小,然後再透過演示,驗證角的大小與角的張口有關與邊的大小無關。這一情景的創設爲後面的體驗活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發散了學生的思維。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6

3月22日在德培有幸聽了三位老師的課,不敢說學到了很多東西,但對我有着很大的啓發。三節課都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先進理念。

虞棋健老師教授的《角的初步認識》一堂課,匯入有心意,整堂課思路清晰,過渡自然,以開放題收尾使課有了延續。

教師以表演節目《剪五角星》匯入,從上課的一開始就牢牢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然後提問“怎樣的小朋友才能得到五角星呢?”透過學生們的積極回答又提出了希望,“老師希望我們班的小朋友人人都能得到五角星”從而又一次“騙取”了學生的心。看似簡單的匯入卻激發了學生強烈的“虛榮心”或者說“好勝心。”接着很自然的過渡到,“爲什麼叫五角星呢?”切入正題。

因爲角的概念對兩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很抽象的,或者說學生是很模糊的。虞老師首先讓學生指五角星上的角,透過學生的思考、合作,教師的啓發、講解明確了角是由一個點,兩條直直的線組成的。在這個形成概念的過程中教師並沒有正面指出學生的錯誤認識,也沒有直截了當告之,而是透過學生自己探究,同桌討論,進而得到教師的肯定來得出的。可以說整個過程,問題的發現,以及解決都是由學生自己完成的,教師只是充當了一名組織者。這裏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教師的角色轉換。

在初步建立了概念以後,教師在讓學生找生活中的角時又反覆強調了指角的正確方法:從一點引出兩條線。這爲今後學習角的形成打好了基礎。之後回到了“數學“領域中研究的角,從實物中分離出了角。明確了角的各部分名稱及組成。判斷角這部分加深了學生對角的組成特點的認識。在製作角這個環節當中,虞老師先提出了活動的要求,之後再讓學生動手,在整個過程當中適當參與其中加以指點。使學生的合作交流更有目的性、實效性,讓小組合作學習真正落到了實處。

虞老師設計的練習,從“足智多謀——火眼金睛——七十二變”三個練習題層層緊扣,很有梯度性。最後的開放題更是昇華了本堂課,使課得到了延伸。

對於本堂課讓我產生疑問的是,課上的太順利了,反而覺得上這堂課的真正價值不是太大。學生上了這堂課以後好象學的東西不是太多。所以我覺得是不是對學生的知識起點了解的不夠深入。

以上只是本人的一點體會,不妥之處難免。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7

角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較爲困難,因此爲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我在整堂課中將觀察、操作、演示、實驗、自學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採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等教學手段,讓他們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並充分發揮現代教學多媒體組合的優勢,透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動手中思維、在觀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見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大腦裏。從而進一步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探索新知的過程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又充滿着數學,正如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重視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爲了達到這一要求,我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在活動中做數學。在數學教學中體驗現實生活,把數學知識融於生活實踐,給學生創設身邊的生活情境,把現實問題數學化,把數學知識生活化。這樣,有利於讓學生覺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加了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應用數學的意識。在拓展中激發興致,獲得體驗。透過數圖形的角到長方形剪去一角還剩幾角?要求逐步提高,課堂上學生迫不及待展示自己的剪法,興奮得歡呼鵲躍。教師爲學生提供廣闊的操作空間,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

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展,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在有趣的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訓練學生思維,培養學能力。

總之,課堂中將觀察、操作、演示、實驗、討論等方法有機貫穿於教學各環節中,從生活中實物感知角加以抽象,在大量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知識教學與學生學習方式及能力的培養兩條脈絡交相輝映,學生學的紮實,學的有趣,確實是一節生動活潑,效果明顯,有創意的好課。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8

在本節教學過程中,我透過讓學生經歷找角、摸角、畫角、認角、做角、比角的過程,使他們深刻認識角。找角是讓學生找找日常生活中的角,感知各式各樣的角,由直觀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摸角是透過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感知角的頂點和角的兩條邊,爲認識角的特點做鋪墊;畫角是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角;認角是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對角的認識,怎樣纔是一個角;做角是讓學生在組長的安排下選擇自己的材料動手做角,讓學生認識角的大小與兩條邊*開的大小有關;比角是用活動的角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孩子們掌握了角的一些知識,其實我也在準備這一節課的過程中學到了不少。但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也有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比如在比較角的大小這一環節,其實這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目的要讓學生學會怎樣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並能體會到角的大小和兩邊*開的大小有關係,而和角兩邊的長短是沒有關係的。雖然教學設計及教學思路還好,比如用老師的大三角板和學生的三角尺比較大小,爲了證實角的大小和角兩條邊的長短是沒有關係的。但是環節的設定不是很好。應該先出示老師的大三角板和學生的小三角尺,讓學生來比較任意兩個角的大小,引導學生用重疊的方法比(頂點和頂點重合,角的一條邊和一條邊重合,看另外一條邊),再出示鐘面上兩個相差不多的兩個角,引導學生直接用重疊的方法來比是有困難的,此時應該借用一個活動的角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也就是借用其它的角來用重疊的方法比。如果這樣安排的話,效果應該會更好一點。還讓我體會很深的是:要讓每一個學生都溶入學習中來,使每個學生都參與,讓他們對數學產生更大的探索慾望。把數學知識融於生活中,並結合自己身邊的生活知識學數學。

要讓學生從生活中學數學,並把數學知識應用於生活中,把現實問題數學化,把數學知識實踐化,真正體現數學的魅力。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9

前幾天,在校內上了"三角形的認識"一課。當我選定這一課之後,如何備課,如何上出新意,幾天都困擾着我。手中的教材是浙教版的,這一課時安排的內容是認識三角形,瞭解三角形的穩定性,掌握根據三角形角的特徵進行分類,並畫三類按角分的三角形,而第二課時是認識等腰,等邊的三角形,學習畫三角形的高。當我着手備課時,我總是想着如何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如何將課堂還給學生。因此,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中,我考慮了許多學生在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情況,特別在將三角形進行分類時,我想到放手讓學生透過小組合作學習,根據自己的觀察,按照不同的標準來給三角形進行分類,而學生必然會出現根據三角形邊的特徵來分類,那我豈不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本節課的教材進行處理,將三角形按角、按邊分類的內容都在本節課完成呢?主意打定之後,經過兩三天的思考,與他人完全不同的教案出爐了!

在本節課中,第一環節我先讓學生透過小棒擺三角形,來理解並試着自己歸納出三角形的定義,而且着重讓學生理解了什麼是"圍成";讓學生舉生活中三角形的例子,從中抽象平面圖形的三角形,自己概括出三角形的共同特徵,從而瞭解三角形的的各部分名稱。第二環節從生活中發現問題,透過拉動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的學具,來體會三角形穩定性的特性,並用三角形的穩定性來解釋生活中發現的問題,進而解決"凳子的腿搖晃了,該怎樣修理"的問題。第三環節就是分類的環節,實踐證明,我的想法是正確的,學生課堂上生成的都在自己的預設之中,學生將三角形按角的不同,邊的長短進行了分類,因此教學效果是挺不錯的!

在本節課中,某些細節之處處理得還欠到位,比如三角形按邊的長短分類中,對不等邊的這一類的特點強調不夠些等等。

總之,一堂公開課,讓我收穫了不少!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10

在認識角一課中,我首先讓學生透過摸一摸袋子裏的東西,找出這些物體的共同點,就是都有一個尖尖的角。然後,每人用一張圓形的紙折出一個角來,藉此認識每一部分的名稱。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對角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即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圍成的圖形就是角。

接下來,用活動角和兩個形狀相同但大小不同的三角板,小組一起合作找出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同學們參與的熱情很高,也找到了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無關,而與兩條邊張口的大小有關。

再引申到實際生活中,從大屏幕的幾幅圖片中,辨別哪些是直角、銳角和鈍角,學生找得也很好。

最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身體創造出角來,學生的情緒達到了高潮。有的用胳膊,有的用手,有的用腳,有的用腿,各種各樣的角都出來了,一節課就在這樣歡樂的氣氛中結束。

美中不足的是,老師講得還是太多。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11

《角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內容。本課我從學生最熟悉的校園入手,在考察學生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還複習了以前學習過的簡單平面圖形,並從一部分圖形中引出本課的主角:角。

接下來是很多師生互動的環節,如讓學生上講臺,大屏幕的圖形上指一指哪裏有角,調動學生積極性,使他們很想自己找一找角。由組長分發已經準備好的三角尺,孩子們每人都有機會找角。透過觀察、討論等活動,學生自己探究出一個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在反覆說清角的組成以後,透過一個簡單的判斷題,考察了全班的掌握情況還是非常不錯的。

第二個動手操作是讓學生自己做一個角,並嘗試把角變大或者變小,學生操作起來沒有問題,但是問他們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時,由於二年級孩子所瞭解的詞彙有限,他心裏很明白但是表達的並不清楚,這對孩子來說是個難點。我透過反覆操作,讓學生體會角的大小和兩條邊的張開的大小有關,並在兩個邊長不同但是張開大小一樣的角的幫助下,完成了另一個難點的學習,再透過小手錶和大掛鐘的對話,使學生在生活情境中體會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第三個活動是用紙自己折角,還有畫角,整節課下來,我透過四個比較大的活動,讓學生充分感知角,瞭解角,到最後可以畫出角。這節課上下來,我覺得很舒服,孩子們可以在我的引領下,把學具按照要求收放整齊,語言表達也還不錯,最重要的是,我沒有把知識強加給他們,我們是在互相探討中學會了關於角的知識,回到班級裏,我得到的反饋也是不錯的,孩子們對這部分內容學的很紮實。

這也給我一個啓示,很多常態課是需要給孩子充分發揮的機會的,老師不能嫌麻煩就剝奪了孩子的動手學習的機會,要知道,他們自己動手探究來的知識,遠比我們直接告訴他,要學的紮實的多,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儘可能多的給學生髮揮的機會,讓他們儘可能展示自己。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12

三角形的認識是學生初步認識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的,平時生活中學生又經常接觸三角形,對三角形有豐富的感性認識積累。上課開始,我就出示主題圖,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發現三角形、感受三角形,並且設定疑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上學生主動地去思考三角形的特性。在學習三角形的定義時,我讓學生透過小棒擺三角形、判斷出示的圖形是不是三角形,透過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學生理解三角形定義中的關鍵點“線段”和“圍成”,進而讓學生總結出三角形的定義。接着,引導學生認識三角形的高和底,猜想每個三角形有幾條高,然後透過驗證找到答案,指導學生們學會三角形高的規範畫法,並展示學生畫的高。鞏固練習這一環節,我設計成了闖關遊戲,孩子們興趣十足,在挑戰——成功——收穫的過程中,鞏固並深化了本節課知識點。

一節數學課,不僅僅是讓學生記住知識點,掌握知識點,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感受數學的魅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不僅要讓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更要去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當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也有一些不足。例如,課堂教學出現預想之外的情況,不要輕易否定學生,要順着學生的思維,努力引導,鼓勵學生去思考、去發現、去創新。要重視課前準備,儘可能的爲學生提供學習用具。對學生的關注不夠,更應該對學生加大鼓勵的力度,讓學生的學習更有動力。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13

本節課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角是一個抽象圖形,爲了幫助學生更好的認識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設計了一個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動手做中發現數學的課堂。透過讓學生感知角、找角、畫角、做角演示角、欣賞角一系列活動來進行,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回顧本節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感悟:

一、數學離不開現實生活

“角”這一內容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在我們生活中學生都能找出角,“陌生”是到底什麼樣的圖形是角,在學生腦中的表象只留在生活中的實物上,沒有一個具體的幾何圖形的概念。因此我結合教材內容從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物體出發,讓學生來初步感知角,並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生活離不開數學。這一節課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中的角”逐步提升爲“數學上的角”。因此,在喚起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透過動態的過程把這些角抽象出來,學生感知數學上的“角”的形象。

二、數學離不開細心觀察

在從具體物體上抽象出角後我引導學生及時的觀察、對比與發現,組織學生討論:“這些角有什麼共同的地方?”引導學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稱頂點、邊(邊是直直的)。逐步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個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然後再來指導學生正確的指角的方法。然後及時完成“判斷”練習,透過辯認與說理,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

三、數學離不開有序活動

透過“找一找、指一指、說一說、畫一畫”的體驗活動,讓他們在身邊的書本上、三角尺上尋找角,並透過同桌互相指一指、說一說的活動過程,再次加深了學生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動手做一活動角”是本課一個重要的環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透過做一個角,然後再來指一指這一個角,這裏鞏固了角的各部分的認識,然後再透過引導學生想辦法把手裏的角做得大一些或變小一些來體會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最後再透過觀察生活中的`活動角:即扇面(或剪刀)上角的大小與扇子(或剪刀)的開啟與合攏有關。

本節課我始終堅持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悟,不僅主動獲取新知,堅持以活動促發展的教學思想。當然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也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

一是在角的大小比較中我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與語言來描述比較的方法,沒有特別強調和總結,當學生在個別問題的回答上語言表述還不完整不精確時,老師沒有及時指出和糾正,因此這部分的內容有些學生表達不夠清晰,理解的不是很透徹。

二是教師要作一名好的引導者、組織者並不是那麼容易,個別同學比較活動角時學生思考、交流組織不夠高效,因此在今後組織教學活動中一定要能夠靈活調控,緊緊抓住數學本質性的東西進行交流,要引導好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活動,讓學生有思考、有觀察、有交流,同時要保證學生的參與面要廣。

三是教師的數學語言不夠精煉嚴謹,這些都有待於今後的不斷積累和探索。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14

《認識角》是蘇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一課,這部分內容主要引導學生透過觀察和操作,初步認識角。角是一種最基本的幾何圖形,認識角是進一步認識其他幾何圖形的基礎。本節課我主要突出三方面的教學設計。

1.認識角

這部分知識的教學,首先是讓學生觀察實物,透過指一指的方式從實物上找到角,把這些從實物上找到的角移下來就是我們數學中的角,這一過程中學生經歷一個從實物到幾何圖形的抽象過程,直觀認識了物體上的角。接着,學生透過摸一摸的方式,感受角的特徵,知道角有一個尖尖的地方和兩邊是直直的,教師演示畫角,提醒同學可以在角里面畫一條弧線來表示這個角。再透過學生自學書本84頁瞭解尖尖的地方是頂點,兩條直直的線是邊,從而得出角是由一個尖尖的頂點和兩條直直的邊組成的。最後,由學生自己來畫一個角,並能正確指出自己所畫角的頂點和邊。緊接着,完成判斷角和在圖形上找角的相應練習,鞏固對角的認識。

這一部分的教學,有些遺憾的地方是,在教師演示畫角時,採用多媒體演示,如果改成自己黑板上板演畫角,學生對角的組成印象會更深刻些,圖形展示要比文字的表述來的更形象直觀。形成角的表象是重點知識,如果只是多媒體演示一帶而過,學生對角的表象可能體會的也不夠。

2.認識角的大小

這裏我主要分成三個環節來教學,第一個環節是做角:先由學生利用事先準備好的材料來嘗試做一個角,然後,請幾位同學上講臺介紹自己做好的角,能指一指自己做的角的頂點和兩條邊的位置,加深孩子們對角的組成的認識。第二個環節纔是認識角的大小:這裏,我拿了兩位同學做好的大小不等的角提問:這兩個角一樣嗎?引發學生去觀察比較,可以發現這兩個角是不同的,接着追問:哪裏不一樣呢?引導學生思考兩個角不同在哪裏,原來是大小不同。從而得出“角是有大小的”這一結論。第三環節是學生活動,透過操作手中做好的活動角,要使角變大一些,你該怎麼做?要使角變小一些呢?學生先在下面自己操作,再上講臺展示自己的操作過程,邊說邊展示。學生回答後總結出: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張開的大小有關,兩條邊張開的大,角就大;兩條邊張開的小,角就小。再透過想想做做3三個鐘錶時針和分針所形成的三個角的比較,鞏固“對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大小有關”的認識。

這裏,由於時間的緊張,第二個環節並沒有較好地展開,教學上有些倉促。第一個環節做角,可以多提供給學生一些材料,讓學生自由創造角。

 3.比較角的大小

在比較角的大小這一部分知識的教學中,我設計了兩個教學環節,第一個環節我先出示兩個大小比較接近的角,請同學們觀察,比較出兩個角的大小關係,學生一下子不能馬上回答出結果,設定了一個思維障礙。從而,引出比較兩個角的大小的一種比較準確的方法——重疊法。首先由教師介紹重疊法的操作過程,然後同桌兩人用這種方法來比一比誰做的角大,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在操作中掌握重疊法。第二個環節是比較兩把形狀相同、大小不同的三角尺上的同一個角,先提問學生這兩個角哪個大?哪個小?學生受三角尺大小的影響,很直接想到大的三角尺上的角比較大,小三角尺上的角比較小。當學生得出這樣的結論時,我並沒有很快告訴他們正確答案,而是帶領他們一起來觀察,用重疊法來比較這兩個角的大小,當操作最後兩個角的兩條邊和頂點完全重合時,學生表示很驚奇,從而得出結論:角的大小與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角的認識》教學反思15

《角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已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習角的初步認識,既是實際生活的需要,也是學生後面繼續學習幾何知識的需要。在具體編排上,教材結合生活情境,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引領學生經歷由具體到抽象的認識過程,使學生初步認識角,同時透過多種活動及動手操作,調動學生多感官的參與,使學生從多角度認識角。

根據學生情況及本課的要求,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技能目標:結合生活及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稱,初步學會用尺子畫角,體會角是有大小的,感悟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程度有關。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豐富多樣的活動中,豐富學生對角的直觀認識,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3、情感態度目標:使學生能積極地參與觀察、操作、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並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透過學生自己製作角,增強學生的數學的應用意識。教學重點: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難點:引導學生會畫角,使學生透過直觀感知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有關。

一、反思教學的優缺點透過教學演示,本人感覺教學任務的完成情況應該是理想的,下面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具體談一談:

1.情景引入,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由於角在實際生活中有着豐富的“原型”,學生對此也有一定的經驗積累,因此我呈現了學生非常熟悉的校園生活情境圖,進而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由此引出角的教學,讓學生了解到角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對生活進行觀察的能力。

2、注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形式,讓學生看到數學知識形成和發展過程,親身體驗如何“做數學”

兒童的理解來自於他們作用於物體的活動,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學生往往缺乏感性經驗,只有透過親自操作,獲得直接的經驗,才便於在此基礎上進行正確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數學的概念和法則。因此在本節課中我透過找找、看看、摸摸、畫畫等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從直觀到抽象的理解什麼是角,角有什麼特徵,讓學生親歷數學知識的形成,從而建立起表象,突破教學難點。

3、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力爭讓學生的數學學習和活動是一個生動的,主動和具有個性的過程。本節課中,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教學中,教師精心組織課堂教學,有效地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真誠地與學生合作,共同創造一種新的課堂文化。

二、反思問題,及本次教學實踐的收穫及悟出的道理透過本節課的教學實踐,可以說讓我收穫多多,而教師只有積極主動地把握臨時生成的環節,及時反思和調整教學內容,才能更有效的來調控課堂!首先談談我的收穫:

1、做爲一名教師,要主動駕馭教材,從整體着眼,優化教學內容,爲學生主動學習提供條件,增強知識建構的有效性。

由於製作課件時,教學素材有限,所以只能讓學生觀察課本上校園圖,並沒有採用學生實際生活的校園圖,並且不能從其中的實物中抽象出角,使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抽象過程,感受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如能採用學生自己生活的校園圖,應該可以大大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由被動學習,變成了願意主動去探究新知,讓學生理解數學就在身邊。

這也讓我領悟到:教材只是教師教學的一個憑藉,而不是惟一的標準。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合理的加工,改造,重組出具有遷移性、思考性,再生力的教學活動。因此,我們要樹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觀念,從而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要讓學生暴露認知的障礙,使數學學習成爲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長久以來,我們的教育往往只重視知識的傳承,而忽視了學生動手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現代教育要求我們必須創設一種環境,有意識地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知、感悟和體驗,進而上升至智慧。

本節課我設定了讓學生指角的活動,在此活動中,有部分學生指出的角就是一個點,在教學中,我並沒有急於糾正學生的錯誤認識,而是充分利用了學生認識過程中的這一知識“盲點”,讓學生暴露認知的障礙,巧妙地引導學生自己正誤,把學生對角的認識自然地從生活實際過渡到數學知識,這樣學生並不是被動地接受資訊,而是主動地構建新知。

3、提問要抓住學生的思維方式,要促使知識逐漸深化這也讓我領悟到:教師在設計提問時,要抓住學生的思維方式提問,這是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刺激素。提問時,要特別注意方法和技巧,語言要生動、形象、具體,有一定的啓發性,同時要針對學生掌握知識的實際和接受能力來提問,讓學生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能跳着摘桃子,讓學生學習能力弱的學生也能跳着摘桃子。

三、對不足之處的改進策略及設想。

透過本次的教學,本人也增加了幾點小設想:

1、能否增加有現實意義的內容,使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得到發展內容的選取應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在學生在處理練習時,能否增加有現實意義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將所學知識能運用到生活中去,讓學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

2、增加課堂的預見性透過本節課的教學,我發現在上課前,教師要能預見學生會在哪一個問題上出“意外”,本人對課堂的預見性還不夠。這也是本節課的問題之一。但是也讓我領悟到:在教學應該沿着學生髮展的路徑來進行。科學的教學過程是一個開放的、不斷生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許多不確定性和非預定性的因素。課前時,教師要能預見學生會在哪一個問題上出“意外”,教師就應該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當面對突如其來的“意外”時,教師就應該及時地抓住並納入教學內容之中,使之適應學生的需要在這方面我還很欠缺,還有待我在教學去實踐去探索!

經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更注重了自身知識的拓展,注重學生“學會學習”能力的培養,鼓勵其積極瞭解更多的有關知識,獲得進一步學習的能力,教育學生學以致用。

標籤:教學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