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一年級品德教學反思

《品德與生活》是一門以兒童的生活爲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爲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下面是關於一年級品德的教學反思,一起來看看吧!

一年級品德教學反思

《品德》教學反思1

《品德與生活》是新課程改革中的一門課程,它作爲一門獨立的綜合型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爲基礎,以密切聯繫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爲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回顧以往的教學過程,感到自己有很多的不足之處,尤其在教學時常會遇到這樣的苦惱,學生不理解的內容,自己還教得特別累。拿到了新教材時,一開始還很茫然,不知如何去教。細看時覺得新教材與以往的思想品德教材相比,新教材更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更生活化、大衆化,每一課的插圖都很新穎,很有趣。慢慢地,我就感到新教材一定要用新的觀念去理解它,要用新的方法去教學生。接下來我就談一談我用了新教材之後的一點感受。

《手拉手,交朋友》是小學一年級《品德與生活》中的一篇課文,一年級的兒童是剛從幼兒園進來的,此時的兒童是懷着渴望與不安的心情跨進小學大門的,他們將面臨許多的問題與挑戰,其中首先要碰到的是如何熟悉環境,認識老師和同學,並和新老師、新同學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體驗學校生活的愉悅。於是,我採用了他們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遊戲,在“找朋友”的遊戲中,小朋友一邊唱兒歌,一邊做遊戲,在遊戲中,讓小朋友懂得班內每個小朋友都是自己的好朋友,同學之間應該和睦相處,見到老師和同學應該主動打招呼,做一個講文明、懂禮貌的好孩子。同時,我適時表揚守紀律的小朋友,提醒違紀的小朋友,從而讓小朋友養成懂規則、守紀律的好習慣。在整個遊戲中,我始終把自己放在與孩子處於平等的地位上,與孩子共同參與活動,活動氣氛熱烈融洽,讓兒童感受到學校生活的愉快。

《我與春天在一起》這一活動教學時,我則是站在尊重學生學習獨立性的立場上,積極鼓勵學生獨立學習,並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獨立學習,從而讓學生髮揮自己的獨立性,培養獨立學習的能力。課前,我先讓學生自身去感悟春天,讓學生透過找找、看看、讀讀、寫寫、畫畫、唱唱跳跳、剪剪貼貼,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帶着獨立學習的成果進課堂與師生交流、探討、合作。學生們有的帶來了找到的資料,有的帶來了自己畫的春天圖畫或剪貼的作品,有的邊歌邊舞。與此同時,學生們還說到了春的節氣,春天裏的節日,春天的草木花鳥,整堂課洋溢着濃濃的春的氣息,顯現着獨立學習的魅力。

上完這些課,我反覆琢磨,總結出幾條小經驗:第一,活動的開展不僅要大膽放手讓學生做,教師也應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和指導者。因爲老師的參與,會讓學生感到他們所做的事不是一件隨意的小事,而是一件值得他們去重視、去認真體驗的一件大事;老師的指導又使他們少走彎路,可借鑑我們已有的經驗幫助他們更快地享受成功。第二,對學生有創意的一些想法或做法,老師應給予讚賞,讓他們的才能充分發揮,促使他們形成再研究的願望,形成良好的“願學”行爲。當學生在活動中遇到挫折時,老師應嘗試用“挫折教育”讓學生品味人生,鼓勵他們勇於面對失敗,培養良好的“抗震”心理素質,爲築起他們的人生之塔奠定堅實的基礎。第三,課後要反思。不論是老師或學生在每一次活動的結束時,都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所得與所失,讓反思成爲下一次課取得成功,進步的前奏。第四,讓評價體系貫穿於活動全過程,並採取生生互評及師生共評等多種評價方式,爲完善活動方案提供最直接的幫助。

品德與生活課的產生,確實向老師提出了挑戰,我們要讓它成爲通往成功殿堂的又一途徑,讓它真正成爲服務於學生和讓學生喜歡的學科。而我們面對的學生是活生生的,要實現這一點,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學生“動”起來,接受“活”的教育,閃爍“活”的思維。在“動”中去體驗,在“動”中獲得真知,培養能力,養成勇於創新、勇於探索的品質,也讓課堂成爲學生髮展個性的舞臺,在學習中掌握知識、體驗快樂。

《品德》教學反思2

一年級的《品德與生活》課教學要以學生的生活爲基礎,在學習中體驗生活,在學習中體驗道德,才能實現有效的課堂教學。

一、抓住教育契機,培養學生道德意識

一年級學生自控能力差,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抓住教育契機,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他人的言行,使他們既是對自己言行進行評價,及時自我調節,又能積極投身於學習活動中,發展自己的個性。當然,再小的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應選用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啓發、教育他們。

例如,一位同學在聽課過程中坐姿很標準,我向全班詢問哪位同學的坐姿最標準,同學們紛紛用食指指向那位學生,這時我對同學們說,“如果我們把另外的四根手指也展開是不是比只用食指要有禮貌的多呢?”大家在聽到我的提醒後全都伸平了手,在這以後的課上很少再有同學用食指指向他人。

二、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爲基礎,設計富有童趣、易爲學生接受的教學活動

對於一年級品德與生活課堂,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在課堂教學中不僅僅侷限於講解課本,學生也不是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而是要透過觀察、實驗、探索等活動,真實地去感受、體驗、發現、理解。根據一年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需要,教學時將教學活動的設計放在重要的位置。透過講故事、猜謎語、觀看教學視頻、畫畫、動手製作等活動,提高學生的參與性。

三、用集體的力量解決問題

一年級的孩子對身邊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在課堂遇到理解不到位的問題時首先應請同學們集體討論,在討論中教師適時的給予啓發,在討論結束時你會發現,同學們討論的結果已接近正確答案。

在討論時,教師要注意尋找能獨立思考且回答思路接近正確答案的同學,這些同學通常知識面廣,因而在教學中要適當的提升教學內容的難度,使學生的知識得到提高。

在教學過程中,也要珍惜學生在參與課程時產生的問題,對於他們提出的在我們看來是“錯誤”的想法時,不能一味否定,要讓他說出他的理解,之後尋找解決辦法。一年級學生的心靈是稚嫩的,他們稚嫩的心靈就像荷葉上的露珠,是需要我們用心去呵護,小心翼翼的對待的。所以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個人對自身力量的.認識,它可以激勵人們積極行動,從而大膽展示、大膽探索自己,形成良好的個性。

《品德》教學反思3

《品德與社會》作爲一門綜合性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讓學生學會認識社會,正確瞭解社會,同時還得養成良好習慣品質,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生活情感,更是要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正確瞭解祖國,透過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交流、實踐等活動,不斷修煉自己,教會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本書內容大多取自生活,都是些尋常事,且恰恰符合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生活實際,而孩子的思想很單純,在同伴之間要進行社交。如何才能最有效地交到更多的朋友呢?但是在交友的同時,應要分辨清楚什麼是好人?隨着社會的發展,外面的世界也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像我校的孩子,他們還小,不怎麼懂事,很容易受外界的影響,正處於摸棱兩可的階段。若在昏沉的引誘下,會導致學生不愛學習,不僅自己不學,還會影響他人,甚至逃學,出現這種情況,需要有正確地引導,關鍵是老師要起帶頭作用,做好學生的引導者,指路人。如何把學生從坑裏拉出來,重新振作精神,揚眉吐氣。培養堅持不懈的精神。但不是叫你孤軍奮戰。因而在遇到困難或壞人的時候,及時尋找朋友或老師來幫助,齊心協力,互相合作,堅持到底把困難解決好。

對於這些浮於表面的現象,大多能感知到,可有些卻不知不覺地隱藏在知識的背後,雖然學生的知識豐富,頭腦中或多或少保持清醒狀態,但迷信活動依然存在,比如看風水,算命,看手相等。不過像我們有點知識頭腦的人一般不會輕易相信。可現在出現更爲進階的,比如電腦算命。偶而個別學生還很重視星座。這時老師要指導學生不要踏出科學之門,用科學來揭穿這些迷信活動的真面目,不僅自己學會了,還要回家後如何跟親朋好友談科學知識來拯救那些精神迷惘的人。

在這紛繁複雜的社會中,打架鬥毆已成家常便飯,要讓學生分清黑白是非,任何一種小小的行爲就是屬於欺負行爲,嚴重的會導致犯罪。且像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很講哥們義氣,動不動一大幫人打一架,老師要引導如何處理這樁小事。首先正面面對錯誤,其次,承認錯誤,最後道歉。別小看,就因學生平時不注意纔會最終導致一發不可收拾的場面。

《品德》教學反思4

一年級《品德與生活》的教學,真讓我感悟和收穫不少,使我深深地體會到一年級的孩子接受能力還很薄弱,理性思維的發展非常緩慢,如果教育者用簡單枯燥的說教方法,是無法從根本上讓孩子接受你的教育,只有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思維規律和採用形式多樣的方法,才能讓學生樂學。同時,對一年級學生來講,良好的行爲習慣養成是我們的重要任務,任何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不可怠慢。

伴隨着新課程改革的整體推進,《品德與生活》也承載着新理念步入了校園與課堂、迴歸到學生真實的生活世界中來。在低年級《品德與生活》教學實踐中,我們注重憑藉新教材所呈現的一個個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精心構築生活化、有童趣、多形式、開放性的活動平臺,引導學生走進生活,獲取富有個性的真切體驗,提取蘊涵多重價值的生活經驗。

一、課堂生活化——融入生活,激活真情

《品德與生活》課標指出:“道德存在於兒童的生活中”。作爲一門綜合型課程,《品德與生活》以現實的生活爲背景,圍繞低年級學生生活中“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積極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動腦筋有創意地生活”四個主題向學生呈現了活生生的思想品德、生活常識、社會常識、科學常識、手工製作等生活素材,爲學生迴歸生活、體驗感悟提供了清新的源頭。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大膽地從教材出發,透過創設鮮活的載體來引導學生真情地走進並“點擊”生活的精彩、享受生活的情趣、體驗生命的價值。

1、融入生活——真心參與

新教材從低年級學生的生活層面設定學習內容,爲學生創設了真情擁抱生活的時空,如《我們的校園》《春天來了》《我們和太陽做遊戲》等。在教學中,我們鼓勵學生放開手腳,透過考察、調查、訪談、服務等自己樂於參與的方式去熟悉生活環境、體驗生活情趣、感受內在價值。在教學《春天來了》一課時,我們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融入校園、田野找春天——在溝崖迎春的嫩黃中、在山坡清新的草香中、在小河潺潺的流水中、在舒展腰姿的柳條上、在鑽出泥土的小芽中,學生聞到了春天、聽到了春天、看到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他們情不自禁地用歡笑親吻着大地、用歌聲迎接着春天、用畫筆描繪着春天……在生活氣息濃郁的自然環境中,學生率真無忌地展露着情感、充盈着心靈、飛揚着個性——這就是生活化的課堂。

2、影像回放——激活真情

由於時間和空間的變換,某些生活中完全逼真的場景往往難以遷移到學習中來,如《祖國媽媽的生日》一課中的“開國盛典” “國慶節天安門廣場大閱兵” “各族人民歡慶十一節”等。我們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藉助直觀、形象、動態、多維的聲像資訊的回放來刺激學生的感官、撞擊學生的心靈——學生“親臨其境”般回到了開國大典和國慶盛典的歷史性時刻,聽到了毛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莊嚴宣告,看到了海陸空三軍將士的颯爽英姿和中華兒女的歡慶振奮以及祖國處處花團錦簇的場景,學生感受到了作爲一個炎黃子孫的由衷自豪,並紛紛情緒飽滿地投入到下面的“我們也來用實際行動來慶祝祖國媽媽的生日”這個環節中來。

二、教學活動化——超越文字,碰撞生成

“兒童對於活動的需求往往比食物更強烈”。作爲一門活動型課程,《品德與生活》以低年級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真實情形作爲場景,從兒童與自我、兒童與社會、兒童與自然三個方面,爲學生融入生活、體驗內化構築了寬泛的平臺。

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努力衝破“先借助虛構的生活故事的演繹(激情、學文字)來闡釋某一道德觀念或價值規範(明理),後聯繫實際並透過虛擬的場景和情形來調節並考察行爲效應(導行)”的傳統的思品課教學模式,以真實性、多元化的生活實踐活動爲紐帶,十分順暢地將空乏的道德價值、生活常識等的說教和訓誡融化爲低年級學生自主的、內在的“親歷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