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下面就是小編分享的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一起來看一下吧。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篇一

《品德與社會》作爲一門綜合性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讓學生學會認識社會,正確瞭解社會,同時還要養成良好品質,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交流、實踐,引導學生透過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爲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相互學習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資訊,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明理。

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和靈感,指導其行爲,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爲引導者、點撥者,學生真正成爲教學過程的學習主體,教學反思《《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

課程改革後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從關注學生智能出發,拓展有限的課程資源,從各個角度發展學生的智能。教學設計中,儘可能透過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來改善和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利用學生的智能的多元化特點創造多元的通道來改善學科教學。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弘揚學生個性發展入手,探索適合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教學過程,設計教師和學生的活動課改的目的是: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和研究性學習,使學生掌握終身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學習方法;教師由單純的教學者轉變成學習型、研究型的教師,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參與者和合作者。這兩種轉變需要“量”的積累過程。

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資訊,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總之,透過教學和課後反思把教學實踐中的“得”與“失”、成功與失敗,加以總結和昇華,變成自己的教學經驗教訓,這是難得的珍貴的財富。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和教學水平,爭取努力上好每一節《品德與社會》課,讓孩子們在娛樂中學到知識,在輕鬆中感到學習的快樂,在老師引導下學會如何做人處事,使我們每位教師都能從“教書匠”變成“教育家”。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反思篇二

《交通問題帶來的思考》一課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四課時,我給本課預設的教學目標是兩個關鍵詞:一是觀察,二是思考。具體說,就是讓學生了解交通給人們的生活和環境帶來的影響;懂得交通法規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自覺遵守交通規則;並運用恰當的方法蒐集各類資訊,瞭解現代社會人們是怎麼解決交通問題,並展開想像的翅膀暢想末來的綠色交通。

我認爲,品德課不是對兒童進行空洞的說教,而是要以兒童參與其中的社會生活爲基礎。課堂資源應來源於生活,透過課堂活動和思考,又運用到生活中去。我以《交通問題帶來的思考》這一課爲載體,綜合了許多孩子身邊有關的交通問題,來設計本堂課的教學思路,讓課堂更多貼近生活。

就本堂課,我想談談自己的幾點想法。

第一,着眼觀察。

我把“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這一指導思想貫穿於整個課堂,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深入挖掘學生的情感。

(1)我利用複習舊知匯入本課,讓孩子們用自己的真實感受認識到中國的交通發展迅猛給生活帶來方便,然後讓學生自學課文瞭解大意,並展示了一系列圖片資料,讓學生看到了交通給社會帶來的諸多問題。

(2)我運用本學校校門口“接送學生造成交通堵塞”的實例,讓學生真實感受交通問題就在我們身邊,引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有話可說。

(3)在教育學生要注意交通安全時,我展示了小學生在馬路中間踢球造成車禍、不滿12週歲上路騎車違反交通規則的課件,用貼近生活的事例,感染學生,讓他們更理智地看待安全問題。隨後,讓學生對安全問題暢所欲言,進而介紹一些身邊的交通標識。學生看到熟悉的路段,發言積極,十分投入。

(4)在談到治理交通污染、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時,我展示了政府在交通方面是怎樣治理和利用新能源的。讓學生進一步真實地感受到新能源帶給我們的實實在在的好處就在我們身邊。

第二,着力輕鬆。

我的教學對象是兒童,交通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對他們來說太過沉重。所以,我根據教材的特點着力營造、渲染一種輕鬆的氛圍,讓學生的活動有機地注入到學科知識的學習之中。

(1)在這堂課中,交通事故作爲一個嚴峻的問題,我不想太沉重地渲染,而是讓學生在快樂輕鬆的交談中懂得要遵守交通規則,樂意做一個遵守交通規則的.人。

(2)教師採用詼諧的語言,扮演了“主持人”的角色。

 第三,着重思考。

我的整個教學過程是採用活動化學習的形式進行,因而活動的全過程是動態發展的,所以提問也是開放性的,學生針對自己的實際查找相關的資料,充分體現了認知的多元化,感受的差異性,提高的層次性。如在小組討論如何減少尾氣危害時,學生能展開想像的翅膀,從能源、綠化、過濾等多個方面思考,從而解決汽車帶來的污染問題。

這堂課最後一個環節是“金點子徵集活動”,讓學生展望家鄉未來,爲家鄉的交通出謀劃策。學生充分的把自己的想法發揮出來了,我感覺到了孩子作爲社會的一員,也在承擔建設的重任。

限於本人水平與能力,總覺得有些不盡人意之處,還可以再加以改進。上完這堂課後,經過幾個老師的互相交流,我進行了歸納整理如下:

第一:所設計的環節太多了,整堂課的容量太大了。在出示交通事故數據後,我讓學生談談該對司機朋友說些什麼。學生很積極,我也沒來得及適時調整引入下一環節,所以後來在討論解決“尾氣危害”時,時間有點倉促。老師應該理性地掌握時間,後來想想其實這個環節可以簡單帶過,學生在討論自己平時要注意的交通安全時就已經達到了遵守交通規則的目的,再讓學生說說司機朋友要注意的交通規則,有點畫蛇添足。

第二:我在和學生一起觀看交通帶來的問題時,因爲要考慮下面的思路,沒有和學生一起觀看感受,沒有做到和學生共情。提高課堂駕馭能力和課堂從容清晰地思路,這是我以後要注意追求的。

課堂的追求是無止境的,我希望自己在教學設計時能化繁爲簡,從想得多到想得精,抓住精髓,我希望在課堂能有“勝似閒庭信步”般的從容淡定,讓課堂能收放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