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解決問題的策略—假設》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假設》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解決問題的策略—假設》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解決問題的策略—假設》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

解決問題的策略(假設)是在學生學習了一些解決問題的策略和用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爲學生具有相當的基礎知識和知識遷移的能力,教學中可以儘量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去探索、去獲取知識。

首先,我注意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爲基準,把握好教學的起點,精心創設了兩個複習題目,這兩個複習題目是從例題改編過來的,爲教學例題做了很好的鋪墊,讓學生養成尋找數量關係的習慣。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接着,出示例題,讓學生比較例題與複習題的相同與不同之處,分析題意和找出數量關係,學生交流各自方法,嘗試解決問題。學生會聯繫以前的知識解決這個問題,也會根據複習題的鋪墊想出一種新的思路。簡單複習一下以前學過的兩種方法,着重講解第三種策略。這樣教學,旨在讓學生複習舊知,體會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且透過不同方法的比較,找出假設策略的本質。從而真正理解假設策略,掌握運用假設策略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教學“運用假設策略”的重難點時,讓學生形成解題思路,學會怎樣從假設出發思考問題,根據這樣的思路列出算式,並體會檢驗的好處。這樣學生不但體驗到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又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練習內容迴歸生活, 桌子和椅子這一學生熟悉的事物,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深刻感受生活與數學的密切聯繫,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周圍事物、想身邊的事情。聯繫以前曾經使用假設策略的地方,拓展學生數學學習的領域。實踐證明:結合生活,可以使學生深刻感受假設策略解決問題的應用價值,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總之,整個過程體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互動模式,讓學生透過自身的思考、體驗、理解、吸收、內化等過程進行知識建構,讓學生在體驗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知識的應用能力。在實踐中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仍存在一些不足:

①對學生的解題過程應力求規範,比如個別列算式不規範,不能很好的體現思考過程,所以應加強學生的養成教育。

②評價語言和方式過於單一等。總之,我將不斷反思總結教學實踐中的經驗和教訓,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

《解決問題的策略—假設》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

新課標指出:學生透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經歷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發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推理能力。” 學生在具體的解決問題過程中,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在合作交流學習的過程中,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根據《新課程標準》在課程設定中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學習過程中儘可能多的爲學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間,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透過創設的現實情境,讓學生投入解決問題的實踐活動中去,自己去研究、探索、經歷數學學習的全過程,從而體會到假設的數學思想的應用與解決數學問題的關係。透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數形結合的重要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習中應注意鼓勵每個學生參與學習過程,注重學生之間交流,使學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共同提高,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用數學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事物,體會數學的價值。

這節課課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交流,最後全班共同研究討論。使同學們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開拓了思維,實現了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目的。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2.關注每一個同學的發展。

在交流探討中,不同學生採用不同的解題方法,最後優選出一種方法,即當學生在瞭解不同解題方法的同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向學生重點介紹他們都能接受的一種解題方法——假設法,使學生明確解題時掌握一種基本的解答方法。

3.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透過學習,使學生知道了假設的數學思想不僅可以解答古代趣題——雞兔同籠問題,還能解答我們身邊的問題。

4.提高了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探究中學生髮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得到培養,提出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表達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學會利用多種有效手段,透過多種途徑獲取資訊的能力都有所增強。

透過解決問題的策略的教學,使我更加明白了 “數學方法是數學的靈魂。”數學的學習,對學生來說,能使其終身受用的,絕不僅僅是知識,數學思想方法獲得是更重要的。

《解決問題的策略—假設》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3

這一課是新教材中的比較有難度的一節課,以前策略的叫法是替換,現如今改成了假設,雖然叫法不同,但是課的本質是一樣的,要求學生能夠學會假設這一策略將兩種未知量轉化成一種未知量,使得原本比較複雜的問題變得簡單一些。

選擇這一節課也算是一種挑戰,可以說,在課前準備的時候,覺得如果按照教案中的流程來應該來說還是比較清晰和流暢的。可是,預想的總歸是和實際有一定得差距。接下來,就第一次磨課的感受來談一談。

首先,在新課教授前,有一個預習反饋,這一個反饋最主要的就是要讓學生初步感受轉化的數學思想,因爲轉化是本節課中的一個重要思路,假設就是以這一思想爲基礎的。同時,也讓學生認識到,在以前的學習中,我們大多碰到的問題是解決一種未知量的題目。可是,在這一環節結束後,沒有對其進行一個小結過度,這就使得預習反饋的內容與新課沒有聯繫起來。

其次,新授過程比較凌亂。原因很大程度上我被學生的思維牽着走了,並且回不到我之前預想的方案中。然後感覺是越來越亂,自己也沒有在一些小的問題上處理好,使得有時候自己的思路出現了混亂。課堂中對老師的考驗還是很大的,對學生要會及時引導,對學生課堂中生成的問題及時利用和處理等等。

《解決問題的策略—假設》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4

12月11日教研室成員來我校常規調研,汪主任聽了我的一節《解決問題的策略》,課前我是這樣思考的:學生在例題1中初步體驗了替換的策略,教學例題2時要主動應用這些策略解決實際問題。教材鼓勵學生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化,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我要注意把握。如:提出的假設可以是多樣的。教材呈現了兩種比較典型的假設,即假設10只都是大船和假設大船和小船各5只。另外開展替換活動的載體可以是多樣的,圖畫枚舉和列表枚舉等,這些都是已經教學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學生有能力應用這些策略。結合使用畫圖、列表、枚舉,也體現瞭解決問題的策略是綜合而靈活的。

教學例題2時,一是組織猜想,引發假設,拓展思路。在創設情境後可以讓學生猜一猜可能是10只怎樣的船。透過猜想啓發學生思路,引導學生指出自己的假設,激發解決問題的積極性,營造解法多樣化的氛圍。二是驗證假設,引導替換,有序思考。每一個學生都要對自己的假設進行驗證,看這些船是否正好能坐42人。如果學生的假設多樣了,那麼大多數假設都不是問題的答案,需要調整,即進行相應的替換。學生的替換活動逐步進行, 培養學生有序思考的習慣。三是交流解法,尋找共性,體驗策略。可以先交流各種假設與替換的方法,以及採用畫圖或列表的策略,發展思維的開放性與靈活性,再尋找這些方法的共同特點,進一步體會解決問題的策略。

例題2是綜合運用多種策略解決實際問題,所以學生思考的空間大了,難度高了。對於教材上出現的畫圖假設,列表假設,等等,都可以肯定,在教學中不必要求學生掌握每種方法,可選擇自己最合適的方法理解。並且要讓學生體會到,例題2中介紹的畫圖假設、列表假設比較直觀,利於學生的思考,但我們的思維不能一直停留在直觀的畫圖列表等具體方法,要逐步抽象,並用計算的方法體現假設的思維過程。

課後經過汪主任的評點,使我對教材有了更深層次的領悟。特別是對假設這個策略,最後提煉出經典的4個詞假設比較調整檢驗4個步驟,這是我課上沒有概括出來的。雖然我是按照這幾步來做的。但沒有概括出來,學生僅僅停留在解決問題上。學生還處於模仿狀態。

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單元是新課程的一個創新,以前所沒有涉及的,我在教學中也是努力在學習。往往是拿到教材,先翻閱教師用書,看看前人是怎樣總結的,他的意圖怎樣,但往往會框住我們的思維,所以汪主任鼓勵我們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創新。這是我要努力的方向。讓我以三個學來勉勵自己:教學也;始於自學學也;終於教人,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