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青島版三年級數學上冊《統計與概率》教學反思

透過幾天的培訓發現在“統計與概率”這一部分,教材中出現了很多問題,不知道各位同仁是否有同感,下面就簡單說一說:

青島版三年級數學上冊《統計與概率》教學反思

一、關於“分類與統計”

一般說來,分類是爲了使事物具有秩序,分類是爲了更深入地瞭解總體。進行統計則是要根據數量上的結果做出決策,指導行動。總之,不能爲分類而分類,爲統計而統計。

教材中這幾個案例我覺得目的不明確:

1、統計“換了幾顆牙”作爲主題引入,很有新意。但是統計出來做什麼用呢?換得早好?快好?目的性不夠明確;

2、讓學生統計穿的鞋子的尺碼,學生了解也沒有用處。這隻有班級爲每人訂購一雙鞋子時才需要。賣鞋的老闆可能也需要;

3、有些情景設計的目標不妥當。例如設計學校借書的種類,結果是喜歡“漫畫”的多,喜歡“文學”的最少,於是建議圖書館多賣一些“漫畫書”。這就不大妥當。不喜歡文學書,恐怕需要多作介紹宣傳,而不一定是少買。

二、關於分類的判斷

一堆東西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分類,即分類的判斷可以很多。但是,要循序漸進,先是一個判斷,然後是兩個判斷,逐步培養。

一堆幾何圖形,可以按顏色分,形狀分、大小分,一步步來,不要一下子就用3個判斷分類。對一年級學生問:“你還可以怎樣分?”問題太寬泛了.

分類不是單獨的知識點,把分類當知識點展開,會增加學生的負擔。分類作爲一種數學思想方法,蘊含在數學情景決策之中。隨着知識內容的加深,分類的難度會增加。

分類的種類可以很多,而許多分類是沒有價值的。例如,在一堆幾何圖形中,我可以分爲兩類:一類是“紅三角形”,一類是“非紅三角形”,我們需要這樣的分類?再如,一批東西中吃的穿的都有,其中有一隻冰淇淋。然後,我分類,一類是冷的,一類是不冷的,這樣分類有意思嗎?雖然分得並不錯。

分類不是分得越多越好,分類貴在分得“好”,即有價值,能夠幫助決策。有需要才分類,不是分得越多越好。看見對象就要分類,無目的地分一通,只會把事情搞亂。無目的地追求各種分類,是誤導。

三、關於收集數據

現在強調聯繫學生的`日常生活,教材要求學生做許多調查,收集數據。但是出現的問題也不少。例如:統計班級同學的睡眠時間,學生自己並不知道每天的準確睡眠時間。

四、關於“可能性”認識

現在的中低年級教材,不斷地重複“必然、可能、不可能”的判斷,往往是原地踏步。

學習“分數”之後,對古典概率可以進行簡單的認識和計算。此時概率才能定量分析,體現數學的價值。

一般可能性的認識,不教也會。華東師範法學數學系李俊調查:20世紀的中國小學課程裏沒有概率,但是和其他有概率內容的國家相比,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大體相同。

綜上所述,我們在教授《統計與概率》這一部分的知識時,一定要吃透教材,有選擇的使用教材,分析好學生的現狀,從而更好的學生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