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小學美術學科教學反思(精選5篇)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小學美術學科教學反思(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美術學科教學反思(精選5篇)

小學美術學科教學反思1

我一直在思考:什麼樣的教學纔是真正適合學生髮展的呢?什麼樣的美術課稱得上好?怎樣上好美術課呢?在思考的同時,我一次次試圖在實踐的檢驗中尋找答案。藝術教育有不同於科學教育與思想教育的特殊作用,藝術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它的這一特點決定了藝術課堂教學所採用的方法要有別於其他學科。藝術更爲講究的是情感的投入與心靈的交流,否則如無根之木,無源之水。但情感教育是一種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教育,那又如何才能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接受到這種情感教育呢?

學校安排我擔任一、四、六年級的美術課教學。然而,又正逢一年級是新教材,我如覓知音,便傾注了較多的精力,各種各樣的教學思路也充分地得到實踐。經過前一段時間的實戰實施,我大致地整理了以下幾點:

一、富有趣味和情趣,充滿美感體驗的學習活動是培養興趣的關鍵。

每個人都會對其感興趣的事物給予優先關注和積極探索,並表現出心馳神往的狀態。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對某項工作有興趣,就有可能發揮他全部才能的80%-90%,並長時間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勞。相反,只能發揮出20%-30%,也容易精力疲勞。興趣還可以開發智力,是成才的起點。後來,我嘗試把課本以外的內容滲透到教材中。借鑑課標的理念,我幾乎把大部分的教材題目改成學生所感興趣又容易理解的主題,讓他們進行自由大膽地創作。有時還甚至先創作再引題,也就是說根據學生的作品自由取名。這樣的方式普遍受到各班學生的歡迎,效果也不錯,也可讓學生從中樹立自信,發展個性!

二、關注時間、地域以及個性差異。

由於班級不同,學生性格各異,同樣的教學手段所顯現出來的效果也是大不相同的。這時,在課堂紀律的組織還有提問方式等方面應該因人而異,防止一樣畫葫蘆!否則,學生鮮明的個性又會被再一次地抹平,乃至同化。注重培養每個學生的發散思維和豐富的想像力。

三、賞識教育:

哲學家詹姆士精闢地指出:“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實踐使我懂得,教師一句激勵的話語,一個讚美的眼神,一個鼓勵的手勢……往往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教師對學生小小的成功,點滴的優點給予讚美,可以強化其獲得成功的情緒體驗,滿足其成就感,進而激發學習動力,培養自信心,促進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和發展,有助於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營造一個奮發向上的班集體氛圍。我在孩子作業本的背面都會寫幾句激勵性的評語,比如:“你真棒!”“進步了!”“小畫家”等。學生畫的更認真了,還會經常和別人比“誰的星星多”。教師的讚美越多,學生就越顯得活潑可愛,學習的勁頭就越足。教師的讚美就像是一種無形的催化劑,能增強學生的自尊、自信、自強,更是實現以人爲本的有效途徑之一。

四、以愛爲基礎,拉近師生距離:

蘇霍姆林斯基有句精彩的話: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幼小的心靈。孩子們稚嫩的心靈需要老師用心地呵護。透過一個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我體會到作爲一名科任教師,要增進師生之間的互相理解、支援和配合,建立友誼,產生凝聚力,向心力,有利於形成良好的學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這一切目標的實現,必須以愛爲基礎。或許在這方面對一年級的學生我表現地更加小心細緻。結果一年級的學生比高年級的學生更喜歡上我的美術課,每當我走進教室,孩子們便會興奮地歡呼“耶”!在孩子們那活潑又充滿稚氣的話語中我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幸福和快樂!他們的反應讓我瞭解他們在學習中也能體驗快樂。然而,面對高年級我卻似乎常常犯着一個錯誤,喜歡從個人感受和專業的角度去設想每個學生都會像我那樣關心和熱衷於美術學科的學習,我也希望每位學生都能儘可能多地掌握美術知識和技能。但事實上,學校美術課向來被大家認爲是“副課”,不受學校學生和家長的重視。很多學生認爲“美術又不要統考,不必認真學美術”的觀念使得學生也不願學。老師沒勁教也形成惡性循環。因此,我們必須減輕學生心理上的學習負擔,在教學過程中避免一味地追隨權威。

小學美術學科教學反思2

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實施合作學習,設定合作的主題,調動學生的合作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本事。

設定課堂的學習主題,教師引導學生小組共同完成課堂任務。以《春天的暢想》爲例,教師以朗讀朱自清的散文《春》,引導小組探討對於春天的暢想,播放舒緩的音樂引導學生遐想。小組共同交流對於春天的暢想,並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

每個小組準備繪畫工具,共同商討設定如何把文字的記錄轉化成繪畫的形式,傳授一些繪畫的技巧,使學生在繪畫的過程中掌握必須的繪畫技巧,培養學學生的團隊意識。

引導和小組形式的結合,打破了傳統的以講課爲主的教育模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主動性和學習的興趣被進取的調動起來,學習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團隊意識,增強了與他人交流的本事和自我的表達本事,灌輸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習慣。

教學過程中,也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和師生的配合。教師的引導決定着課程進展的情景,駕馭課堂的本事。怎樣控制課堂的突發事件,以及如何妥善的處理。

此刻一向在提倡“教師終身學習”的理念,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總結和反思教學中的各種問題,做到不犯二錯。爭取再學習的機會,進取培養自身再學習的思想和習慣。

小學美術學科教學反思3

美術課向來都是簡便愉快的課,在一節美術課上,孩子的畫都是雜亂無序,亂七八糟。大人看了,往往都會搖搖頭,但仔細一看,在無序中又會發現兒童天然的童真,爛漫稚拙的雕琢,豐富多彩的心理世界。有的孩子喜歡色彩,有的孩子畫畫喜歡用線條。還有的孩子只喜歡畫抽象的形狀,就是這些點點滴滴都足以讓大人相信,孩子所擁有的優點,是很多大人所不能比的。所以對每個小孩子,我都十分喜歡和尊重他們的畫。

結合美術科特點,發揮其特殊優勢,發展學生的智力,學生的素質如何,與其本身智力有着莫大的關係。智力,包括了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等幾方面,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藝術教育對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和創造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許多著名的教育家對美術教育的功能有着共識,他們認爲美術教育直接的目的是尋找種種機會,用種種方法訓練兒童身心和各種感官,使他們的各種感官及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創造力及道德情感等本能漸漸地自由生長髮育。

美術教育是基礎教育的一部分;也就是素質教育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有着特殊意義。把藝術教育由專門傳授技法技能轉爲培養素質這是美術教學的革新。貼合現代教育思想與規律,在基礎教育中,學生應具備的基礎素質主要是思想品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勞動技能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審美素質等,學生的素質是一個和諧的整體。忽略和缺少哪一方面都不健全。

美術教育的定義是將人類在視覺藝術方面創造的理論,技法及成果,按照教育規律再創造成適合不一樣對象的教學材料,用科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來培養公民對美的認識、確定、創造本事的教育活動。可見美術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公民的素質,也是立足於提高學生的文化層次,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本事上。

《美術教學大綱》明確了美術教學的目的、性質、任務,並要把美術教學的重點放在提高全體學生的美術素質、審美修養和培養本事、發展智力上。在教學中利用本學科的特點,根據不一樣的教學資料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學習基礎知識進行簡單訓練的同時,進一步加強美術欣賞、藝術原理、美學知識的教學,變單一的知識技能爲多元的知識結構,使美術教學真正落實素質教育。

那麼,學生學習美術興趣的差異是怎樣構成的呢?

主要體現在教師的影響。

一個班級的教師,異常是班主任教師,能夠從很多方面影響學生,如教室的佈置是美術的綜合應用,這些應用是很具體的美術基本爲支援的,這樣影響的結果,學生美術的學習是很踏實的。美術教師能夠採取比較“正統”的方式組織美術教學。相對的,如果這個班級的教師是以文藝爲特長的,那我們美術教師會覺得這個班級的學生比較“浮”,往往不能靜下心來做需要耐心做的事兒,這就需要美術教師改變教學方式,只要方式得當,你會發現這個班的學生也有特長,比如想像大膽,不拘成法等。

學生學習經歷的影響來自這個班級體中相當一部分學生曾參加過社會上的美術學習班或部分學生有較好的美術天賦,他們道德得到教師的肯定同學的崇拜,這就是所謂“榜樣的力量”。只要班級體中有這樣的學生存在,那麼這個班的美術教學必須是比較容易開展的。以上學生美術興趣差異的構成客觀上構成了不一樣班級不一樣的美術興趣點,作爲美術教師,要深入瞭解,善於發現,然後有針對性地組織教材,纔能有效地調動學生上美術課的興趣。新接手一個班級,我們要從師、生兩個方面去調查瞭解這個班的美術學情。教師方面,這個班有哪些任課教師,他們的興趣愛好是什麼,特長是什麼,經常爲班級體開展一些什麼活動,怎樣樣開展的;也能夠直接向學生了解美術學習現狀,採取問卷調查,交一件最滿意的美術作品的形式得出結果。那麼,之後的教學應當是發揮學生的長處,讓學生感到美術既好學又趣味,使他們的興趣找到生髮點,步步推進,不斷生髮新的興趣,構成一個良性循環,從而完成學期美術目標。

書法是我最擅長的一項,但要談教學,又是覺得最難的一項。書法的學習,是要有天賦的。有書法天賦的人,雖然沒學習過書法,天生就要能把字寫得端正。一個天生就不能把橫寫平、豎寫直的人,學習書法會很折磨人。在小學教學書法,其實主要就是圍繞後者做文章,是教學的重難點對象。這部分人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沒有靜下心來寫,那麼好了,經過學習書法,讓這部分人的心靜下來了,就是書法教學的.功勞。

小學美術學科教學反思4

小學生學美術,很多人認爲只要學會畫幾個人,畫幾隻動物,塗塗顏色就行了,其實不然。如果學生不喜歡學或學得很累,就會以致於一見上美術課就頭痛,甚至在美術課無聊地打發着時間,美術教學就很難順利地進行下去。在課前和課後,我千方百計地讓學生既能學習美術基礎知識,又能激發他們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繪畫創作本事,下頭就談談我的一些體會。

一、造就生動活潑的課堂學習氣氛。

小學美術教科書上,每一課都僅有幾張插圖,其他的資料就比較少,所以我們上一堂課就需要很多的準備。在備課中,我力爭以充實的資料來吸引學生,經過聽聽、說說、玩玩來培養學生的興趣。

比如,六年級“紙工飾物”這一課中,我結合此刻的天氣情景,說說青蛙是因爲冬天到了,它要去冬眠,所以分外的着急,它要到小石洞去冬眠了。學生製做好了以後,我讓學生思考小青蛙能否站立呢,請他們發揮想像力。問他們如何做到這一點?他們爭先恐後地發言,並且將好幾種方案都列了出來,然後我再讓他們將自我認爲最好的方案製作出來。

小青蛙做好後,我們又能夠做其他要冬眠的動物了。這些作業,所花的時間不多,但都是跟現實有關的事物,在學習的同時也幫他們解開了心中的迷霧,所以學生很感興趣,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最終,我叫他們都帶領動物去冬眠,童趣一點的語言原先以爲六年級學生難以理解,但我的顧慮卻是剩餘的了,一堂課,既簡便歡樂又嚴謹地完成了。

二、增加練習的趣味性。

六年級的美術課有一部分是關於“戲曲人物”方面的訓練,我們南方的孩子,普遍對京劇感到陌生、遙遠。在進行授課時,學生會對京劇人物的“老生”、“花旦”、“小生”等等主角覺得陌生而枯燥。

我給他們講了楊門穆桂英這位女將的故事,及時放了一段穆桂英掛帥的京劇影片給他們看,並把講臺變成舞臺,學生們爭先恐後地模仿着京劇英雄人物的動作,一個個表演得十分認真,進取性高漲。我當場示範了一幅“武生”的戲曲人物圖,故意弄得比較幼稚,讓他們也勇敢地進入了創造領域,到達了較爲夢想的教學效果。

這樣的課安排得當容易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也使他們開闊了視野,激發起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從而促進了小學美術的教學效果,提高了他們自覺的藝術創造力。

小學美術學科教學反思5

美術是一門異常的學科,它能讓學生學到繪畫與製作的本領;能培養學生的綜合本事,發揮學生在各個方面的才華;能使學生感受美;能使學生熱愛學習。新課程標準下的美術課已不再是從前那樣,教師在上頭畫,學生在下頭畫。素質教育已滲透到了美術教學中,在課堂中以學生爲主體,使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在作業過程中,更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探究,讓學生學得簡便、學得歡樂。而美術課堂就好比一個樂園,讓學生樂在其中。

美術課要想上好,其實還真不是那麼容易。不論是課前的精心準備,還是教學中課堂的情景創設、多樣評價,以及課後的反思等等一樣都不可少,都需要美術教師下工夫來思考、推敲。

一、課前的準備

美術課的準備絕不單單是教具的準備那麼簡單,它還需要有更爲廣泛的資料。如在,教具是製作好的各種各樣的剪紙作品。爲了讓課堂更有氛圍,我在課前準備了一些民族味較濃的曲子,這些曲子在課堂氣氛的烘托上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除了充分的課堂資源之外,更要準備的是教師多方面的知識、深厚的文化底蘊。在講課之前我自身就必須先要明白剪紙是怎樣的一種民間藝術,有什麼樣的特點,剪紙都分爲那些類型等等。這些不光是靠臨時抱佛腳得來的,還要靠教師長期的一些積累,才能將別人的東西轉化爲自身的一種文化素養。

二、課堂的教學

課堂的教學是重點,很多問題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在那裏我想談我一向在思考的一個問題:課堂教學的有組織性和引導學生自由創作可能會出現的無序性的矛盾。所有教師都明白,課堂教學的有組織性是上好一節課的必要保證,這也是大多數教師認可的一個原則。可往往有些類型的美術課卻不需要孩子們規規矩矩、端端正正地去完成要求的作業。比如一些手工課,也需要幾個學生去共同合作完成。幾個同學湊在一齊共同創作難免會各抒己見。並且他們也不會像成人那樣有剋制力,這樣勢必就會造成紀律的不好。就比如,不僅僅要剪的像樣,還要分清楚陽刻與陰刻的區別,這樣勢必就給此課增加了難度,授課教師就會研究小組分工合作,相應的課堂紀律也會混亂。還有一些課加入了遊戲、舞蹈等活潑的形式,課堂也會顯得“雜亂無章”,問題是這樣形式上的“亂”卻並非無效。我曾看過一片文章說,國外的教師在上美術課時不需要孩子們坐得端端正正,他們給了孩子足夠的空間去想象、去創作,學生甚至還能夠畫在桌子上,還能夠“亂塗亂畫”。

德國紐倫堡丟勒中學的謝爾先生以往說過:“在丟勒中學,學生作畫時能夠戴耳機聽音樂,邊聽自我喜歡的音樂邊作畫。”我想這在國內肯定是禁止的。學校要求的是課堂必須要有秩序,但一味的整齊、安靜,往往會抹殺孩子的自由發展的個性,限制孩子的創造性。可怎樣才能使兩樣兼顧呢那就要求教師在組織教學上既要收放自如,又要做到不放縱,不壓制。例如:,能夠嘗試採用比較開放的教學資料。教師能夠藉助一些外界的媒體,引導學生走向自然、走向社會,投身於五彩繽紛、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能夠帶領學生去博物館參觀一些剪紙作品展;有同學說他(她)的奶奶(姥姥)很會剪紙,還能夠把這些老人請來當成他們的課外輔導員。而作爲教師的我也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中學到更多關於剪紙的一些知識。能讓學生在不一樣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知識、學到知識。並且我認爲,有時候把公園、田野、村莊等一些環境作爲學習美術的大課堂,反而獲取知識的效果會更好。大家能夠想想,在大自然中學美術,感受生活中的紅、黃、藍,感覺是那樣的貼近自我,其實是一件十分愜意的事情。更何況這種學習方式還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本事以及在生活中發現美、表現美的本事。我覺得是一件一舉多得的好事情。

以上所述,是在上完《剪紙中的陽刻和陰刻》那一課之後的一些感想,一些我個人的心得體會。其實不論是一年級還是六年級,我們上美術課的目的就僅有一個,經過美術教學活動去喚醒他們對於生活的感受,引導他們用基礎的藝術形式去表現他們內心的情感,陶冶情操,提高審美本事。但在美術課堂教學這條道路中,我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還將會繼續不斷提高自身的美術素質,不斷的改善自我的教學方法,爭取認真上好每堂美術課。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掌握必須的繪畫基礎知識以及一些基本的技能技法。更要注意培養學生具有必須觀察本事、思維本事、構圖本事和辨別、調色本事的同時,努力爲學生營造一個簡便愉快,趣味味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氛圍,使學生感到學習沒有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