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他得的紅圈圈最多》教學反思

作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他得的紅圈圈最多》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他得的紅圈圈最多》教學反思

《他得的紅圈圈最多》教學反思1

對於一年級閱讀教學第一課時落實讀通、讀順,主要體現在讀準生字字音、讀通讀順長句子。這是一個知識和能力所要達成的目標。同時還需要引導學生樂於識字、感受識字的樂趣,樂於讀書,感受讀書的樂趣,完成喜愛閱讀這一情感態度目標。

就本課時來說,需要學生熟練認識16個生字,如何幫助學生達成這一目標呢?首先需要增加孩子與這些生字見面的機會。在教學中主要體現在讀前認、讀中認、讀後認。

1、讀前集中認,在孩子自由讀課文後,小黑板集中出示這16個生字,讓孩子藉助拼音自由讀,激發其識字興趣,培養自主識字能力。在孩子認讀時,老師要有意識地指導孩子讀準下列字音:熟、鄧、功、蒙等。這一遍讀,如何激發孩子識字興趣?可以指名孩子當小老師帶領大家讀,也可以打亂順序指名讀,也可以藉助拼音讀與擺脫拼音讀相結合。

2、讀中有針對性指導。在孩子讀課文時,老師應是一個傾聽者,聽清孩子每一個字音,這時還包括一些不易讀準的輕聲,如紅圈圈、先生等。

3、讀後讀,這一遍讀是寫字之前讀,鞏固識字效果。

讀準長句子節奏,是防止孩子唱讀、頓讀,培養其語感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學中,有必要將長句子單獨指出,做有針對性指導。

認識生字也罷,讀通長句子也罷,這一切都要融於孩子反覆讀課文中。如何讓孩子一遍有一遍讀的興趣?本課時,可設定四遍讀。一遍讀,以讀課題激疑匯入: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然後讀課文,讀後說說自己知道了什麼。二遍讀自由讀,要求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順長句子。三遍讀,指名讀,結合讀給以具體指導。四遍讀,比賽讀,師生比賽讀,激發孩子讀書興趣。

《他得的紅圈圈最多》教學反思2

課文結構簡單,淺顯易懂,教學時,我讓學生多讀書,在讀中感悟體會,抓住字詞來指導朗讀體會。

在教學時,我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展開聯想與想象,豐富課文的內容。比如,教學第一自然段,我從插圖入手,透過簡要介紹,讓學生對鄧小平有個大概瞭解。根據“經常”、“誇獎”兩個詞語,我引導學生聯想自己受到誇獎時的心情,然後,讓學生分別把自己當成先生和鄧小平,入情入境體會先生和鄧小平的心情。這樣不僅讓學生有了身臨其境之感,而且豐富了課文的情境。因此,在進入情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讀好課文,也顯得遊刃有餘了。

教學時,我儘量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關於第二自然段“先生要孩子們先用紙蒙着字帖描,等練熟了,再照着字帖寫。”學生朗讀這個句子時,總是疙疙瘩瘩的,甚至還有把句子讀破的。儘管我跟他們解釋了,“描”就是拿另一張紙放在字帖上寫字,“照着字帖描”就是看着字帖上字的樣子,在本子上自己寫。前者簡單,後者難,所以先描,等練熟了,才能照着寫。儘管苦口婆心,還範讀了一遍,又帶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學生讀得不連貫。我採用了實物示範的方法。拿來了字帖放到黑板上,告訴學生字是字帖,然後用一張薄一些的白紙蒙在上面描,讓學生明白這是“描”,接着拿掉字帖,再照着它寫,讓學生明白,“照着字帖寫”是怎麼回事。學生都聚精會神地看我演示,比起開始我講解的認真上百倍。這樣示範過後,再讓學生來讀,他們就在想着場景理解的基礎上,比較順利且流利地讀出來了。

《他得的紅圈圈最多》教學反思3

《他得的紅圈圈最多》一課中的重點句子是“每次寫字,鄧小平爺爺都能按先生的要求去做,所以,他得的紅圈圈最多。”我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本班學生朗讀方面的不足,指導學生朗讀好這個長句子:讀好句子中的停頓和字詞的發音。

在教學時,我先聯繫孩子的生活實際來進行提問:“我們平時寫字,老師對你們都有什麼要求?”學生很快就說出了:“身要正,肩要平,臂要開,足要安。握筆姿勢要正確,眼睛離書和本子一尺遠。”接着我引導孩子回憶懷素是怎樣寫字的呢?大家立刻對我的提問做出了有效的回答。最後我再讓大家想一想:那麼我們課文中的先生又是怎樣教鄧小平寫毛筆字的呢?學生很快找出:“先生要孩子們先用紙蒙着字帖描,等練熟了,再照着字帖寫。”經過這樣的點撥和引導,學生終於走出理解的誤區,真正理解了“先生的要求”的真正含義。

教學時,我儘量讓學生自主學習。在理解“先生要孩子們先用紙蒙着字帖描,等練熟了,再照着字帖寫。”這一句的時候,我原來準備直接告訴學生這句話的意思。幾經思考,我把教師的“示範”改爲讓學生親自實踐。所以,我讓每位學生準備一張薄薄的白紙,再讓學生“先用紙蒙着字帖”,然後按照我平時的描紅要求,照着字帖描。最後再拿去白紙照着字帖臨寫。在這一過程中,我相機進行點撥,告訴學生什麼是“用紙蒙着字帖描”,什麼是“照着字帖寫”,學生很快便心領神會了。

教學過程中的方法和策略是層出不窮的,只要運用恰當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他得的紅圈圈最多》教學反思4

我在教學一年級語文下冊第十課《他得的紅圈圈最多》這一課時,其中出現一個長句子“先生要孩子們先用紙蒙着字帖描,等練熟了,再照着字帖寫。”學生朗讀這個句子時,總是疙疙瘩瘩的,甚至還有把句子讀破的。儘管我跟他們解釋了,“描”就是拿另一張紙放在字帖上寫字,“照着字帖描”就是看着字帖上字的樣子,在本子上自己寫。前者簡單,後者難,所以先描,等練熟了,才能照着寫。儘管苦口婆心,還範讀了一遍,又帶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學生讀得不連貫。真是有點手足無措了!

這時,我又採用了實物示範的方法,拿來了一本字帖放到黑板上,告訴學生這是字帖,然後用一張薄一些的白紙蒙在上面描,讓學生明白這是“描”,接着拿掉字帖,再照着它寫,讓學生明白,“照着字帖寫”是怎麼回事。學生都聚精會神地看我演示,比起開始我講解的認真上百倍。且這樣示範過後,我又讓學生親自實踐。因此,我給每位學生髮了一張薄薄的白紙,我讓學生“先用紙蒙着字帖”,然後再照着字帖描。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便心領神會了。學生對文字有了更進一步的體悟了。這樣再讓學生來讀,他們就能比較順利且流利地讀出來。

《他得的紅圈圈最多》教學反思5

教學這課文時,我總擔心學生不感興趣。因爲這樣的課文不如童話故事精彩,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大。如何讓學生對文字產生興趣呢?我想,最好的辦法就是引導學生進入文字,引導學生走近課文的主人公,嘗試着讓學生成爲課文的主人公,激起學生親身的體驗,來激起學生對課文描寫人物的'親近感,從而激起學生學習興趣。

在教學《他得的紅圈圈最多》一課時,有一個長句子“先生要孩子們先用紙蒙着字帖描,等練熟了,再照着字帖寫。”學生朗讀這個句子時,總是疙疙瘩瘩的,甚至還有把句子讀破的。於是我拿出字帖放到黑板上,告訴學生這是字帖,然後用一張薄一些的白紙蒙在上面描,讓學生明白這是“描”,接着拿掉蒙着的紙,再照着它寫,讓學生明白,“照着字帖寫”是怎麼回事。學生都聚精會神地看我演示,這樣示範過後,再讓學生來讀,他們就在理解的基礎上,比較順利且流利地讀出來了。然後,我讓孩子們用“先……再……”造句,起先孩子們不知道怎麼說,我就出示了例句“下課鈴一響,我先(),再()”,思維的火花一下子被激發了,說了好幾個句子,接着孩子們不由自主地都想到了自己放學後回到家裏先做什麼再做什麼,有的孩子說:“放學回家後,我先寫作業,再吃飯。”“放學回家後,我先寫作業,再看書。”“放學後,我先寫作業,再幫助奶奶幹活。”……當孩子們說到這些時,我就趁機滲透思想教育,表揚他們的良好的習慣。

在這課中,“每次寫字,鄧小平爺爺都能按先生的要求去做,所以,他得的紅圈圈最多。”這句話也是重點句子,不但要指導學生朗讀好這個長句子,還要理解鄧小平爺爺寫字是怎樣“按先生的要求去做”的。

在教學時,我提出了問題:“我們平時寫字,老師對你們都有什麼要求?”(這是聯繫生活實際來領悟。)

學生很快答出:身要正,肩要平,臂要開,足要安。握筆姿勢要正確,眼睛離書和本子一尺遠。”

“那麼懷素是怎樣寫字的呢?”(這是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來理解新知識。)

“懷素寫字非常認真,他總是先看清字的形狀,記住字的筆順,再一筆一劃照着寫。”“那麼我們課文中先生又是怎樣教小學生寫毛筆字的呢?到課文中找一找。”(這是聯繫上下文進行理解。)

學生很快找出:“先生要孩子們先用紙蒙着字帖描,等練熟了,再照着字帖寫。”

“同學們,這就是鄧小平爺爺寫字時,先生對他們的要求。”

學過課文之後,我們知道鄧小平爺爺能寫一手好字的原因是他能夠能按先生的要求去做。那麼,我們以後在練習寫字的時候該怎樣做呢?

“我們也要像鄧小平爺爺學習,在寫字時要按照老師的要求認真書寫。”

學習完這課後,孩子們最大的收穫就是:孩子們在寫字方面注意了,並不斷在進步中。

《他得的紅圈圈最多》教學反思6

《他得的紅圈圈最多》我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本班學生朗讀方面的不足,指導學生朗讀好長句子:讀好句子中的停頓和字詞的發音。

在教學時,我先聯繫孩子的生活實際來進行提問:“我們平時寫字,老師對你們都有什麼要求?”學生很快就說出了:“身要正,肩要平,臂要開,足要安。握筆姿勢要正確,眼睛離書和本子一尺遠。”接着我引導孩子回憶懷素是怎樣寫字的呢?最後我再讓大家想一想:那麼我們課文中的先生又是怎樣教鄧小平寫毛筆字的呢?學生很快找出:“先生要孩子們先用紙蒙着字帖描,等練熟了,再照着字帖寫。”經過這樣的點撥和引導,學生終於走出理解的誤區,真正理解了“先生的要求”的真正含義。

教學時,我儘量讓學生自主學習。在理解“先生要孩子們先用紙蒙着字帖描,等練熟了,再照着字帖寫。”這一句的時候,我原來準備直接告訴學生這句話的意思。幾經思考,我把教師的“示範”改爲讓學生親自實踐。所以,我讓每位學生準備一張薄薄的白紙,再讓學生“先用紙蒙着字帖”最後再拿去白紙照着字帖臨寫。在這一過程中,我相機進行點撥,告訴學生什麼是“用紙蒙着字帖描”,什麼是“照着字帖寫”,學生很快便心領神會了。

教學過程中的方法和策略是層出不窮的,只要運用恰當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他得的紅圈圈最多》教學反思7

教學這樣的課文,我總會擔心學生不感興趣。因爲這樣的課文不如童話故事精彩,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大。如何讓學生對課文產生興趣呢?我想,最好的辦法就是引導學生進入課文,引導學生走近課文的主人公,嘗試着讓學生成爲課文的主人公,激起學生親身的體驗,來激起學生對課文描寫人物的親近感,從而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時,我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展開聯想與想象,豐富課文的內容。比如,教學第一自然段,我從插圖入手,透過簡要介紹,讓學生對鄧小平有個大概瞭解。根據“經常”、“誇獎”兩個詞語,我引導學生聯想自己受到誇獎時的心情,然後,讓學生入情入境體會先生和鄧小平的心情。這樣不僅讓學生有了身臨其境之感,而且豐富了課文的情境。因此,在進入情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讀好課文,也顯得遊刃有餘了。

教學時,儘量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關於第二自然段“先生要孩子們先用紙蒙着字帖描,等練熟了,再照着字帖寫。”這一句的教學,我原先有這樣一步設計——出示白紙、字帖,教師示範“蒙、描”的動作,告訴學生這個過程就叫“仿影”。再演示“照着字帖寫”告訴學生這就叫“臨帖”。幾經思考,我把教師的“示範”改爲讓學生親自實踐。所以,我給每位學生髮了一張薄薄的白紙,我讓學生“先用紙蒙着字帖”,然後再按照我平時的描紅要求,照着字帖描。在這一過程中,我相機進行點撥,學生便心領神會了。讓學生的親自實踐,代替了教師的分析和“示範”,此時,學生對課文有了更進一步的領悟。

《他得的紅圈圈最多》教學反思8

在教學《他得的紅圈圈最多》一課時,有一個長句子“先生要孩子們先用紙蒙着字帖描,等練熟了,再照着字帖寫。”學生朗讀這個句子時,總是疙疙瘩瘩的,甚至還有把句子讀破的。於是我拿出字帖放到黑板上,告訴學生這是字帖,然後用一張薄白紙蒙在上面描,讓學生明白這是“描”,接着拿掉蒙着的紙,再照着它寫,讓學生明白,“照着字帖寫”是怎麼回事。學生都聚精會神地看我演示,這樣示範過後,再讓學生來讀,他們就在理解的基礎上,比較順利且流利地讀出來了。然後用“先……再……”造句, 起先孩子們不知道怎麼說,我就出示了例句“下課鈴一響,我先( ),再( )”,思維的火花一下子被激發了,說了好幾個句子,接着孩子們不由自主地都想到了自己放學後回到家裏先做什麼再做什麼,有的孩子說:“放學回家後,我先寫作業,再吃飯。”“放學回家後,我先寫作業,再看書。”“放學後,我先寫作業,再幫助奶奶幹活。”……當孩子們說到這些時,我就趁機滲透思想教育,表揚他們的良好的習慣。

《他得的紅圈圈最多》教學反思9

這篇課文內容較爲淺顯,以一年級孩子的認知經驗,透過自讀,應該能夠理解潛藏於文字中的情感。所以在整篇課文的教學中,我都是以讀貫之,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文字中的情感。從課堂教學的情況來看,學生在讀熟、讀通課文後,在理解文字的能力上也大進了一步。當我提出“先生的要求是什麼?”這樣一個書本中的問題時,學生們都能很容易作答。當我問及“回到家,媽媽會怎樣表揚鄧小平爺爺?”好多學生都面露難色,此時我就引導學生聯繫到生活實際,想想當自己取得好成績時,自己的媽媽是怎麼誇獎自己的?有了這樣的引導,學生們就很容易回答出來了。

從本課的課堂實踐可以充分看出來,對學生的課堂引導一定要聯繫到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他們現有的生活經驗,這樣他們才能深刻體會到文字中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