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會走路的樹》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會走路的樹》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會走路的樹》教學反思

《會走路的樹》教學反思1

在教學《會走路的樹》這篇課文時,學習第三節時,我穿插了想象說話,出示幾幅圖片,引導學生想象說話:小樹帶着小鳥去了,看(聽)到了。

這樣根據圖片或自由想象,進行說話練習,感受馴鹿和小鳥一起玩耍時的愉快,體會它們之間的友誼。引導學生勤于思,敢於說,能夠說出比較完整的一句話,訓練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條理性,讓學生在積累語言的同時,逐漸掌握表達技巧,慢慢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學完課文,我出示了一幅色彩鮮豔的圖片:小鳥來到小馴鹿的家。我先引導學生說一說:小鳥來到小馴鹿的家,它們會說些什麼,做些什麼?再讓幾個學生戴上頭飾入情入境地演一演。

整堂課,我努力改進教學策略,營造輕鬆的學習氛圍,重視在活動、遊戲中學習,指導學生透過讀、想、說、演、寫等途徑,紮實地練好學生的聽、說、讀、寫基本功,在這個想象說話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條理性和創造性得到了鍛鍊,同時也增強學生語言表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語用能力。

《會走路的樹》教學反思2

教學現象:

由“小鳥來到小馴鹿的家——”一句續講故事,由於開始我在課堂上缺乏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學生的表達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偏差:

1、思維過散,編出離奇的故事。如:小鳥來到小馴鹿家做客,晚上回家時誤把大灰狼碧綠的眼睛當作是會發光的樹,結果被大灰狼吃了。

2、受現實生活習慣的影響太大,故事落入了一樣的俗套。多學生設計小馴鹿一家用豐盛的晚餐,宮廷式的禮儀來招待遠道而來的小鳥,說着一些不着邊際的客套話。

3、沒有注意與課文有關內容緊密聯繫。比如:馴鹿曾經帶着小鳥去過許多有趣的地方,看到過許多有趣的東西,續講故事時沒有根據“有趣”的內涵,設計小鳥與馴鹿分別後的一年中又遇到的許多“有趣”,使續講與原文意思相一致。而是空泛地說“你好!”“我很想念你!”這些話,故事顯得太空洞敷衍了。

分析:

根據教學中出現的失誤我重新調整了自己的教學,制定了比較好的思路:

例1:小鳥給馴鹿一家介紹自己去了美麗的蝴蝶谷,看到那裏水源充足,花草茂盛,更有色彩斑斕的蝴蝶。向馴鹿介紹了蝴蝶的種類,顏色,並送一個漂亮的蝴蝶標本給他們。這樣的續編,是對已學課文內容的一個合理遷移,既鞏固了所學知識,而且使故事生動具體,有血有肉。與此相似,小鳥還去了美麗的西雙版納,踩着鮮紅的鳳凰花度過歡樂的潑水節;去了浩瀚的南海,海邊拾貝,其樂無窮。

例2:小鳥想馴鹿描繪了自己飛翔在廣闊的藍天,一望無邊的海洋上空的歡樂情景,並要像以前馴鹿帶她玩耍一樣,一起去馴鹿從沒去過的地方。

例3:設計一些很有童趣的'歡迎小鳥的儀式,如歌會、party、遊戲,更增馴鹿和小鳥的友誼。

續講故事對低年級學生來說是個難點,可能會有很多學生束手無策,可能有許多學生像以上例舉的那樣漫無邊際,教師一定要在教學前身處學生立場想想該怎麼樣續講下去,做到心中有底,再有的放矢地牽引,才能獲得滿意的教學效果。

《會走路的樹》教學反思3

這篇童話語言淺顯流暢,故事有情有趣,歌頌了自然界的和諧與美好,倡導了人與人之間要真誠和友愛、互助和團結。教學中,我認爲在這些方面做的不錯:

一、創設情境、演讀感悟

情境的創設在低年級兒童直觀形象的思維與心理狀態,旨在讓他們的積極情感貫穿課堂始終,只有調動起孩子們主動學習的興趣,才能達到學生愛學語文、學好語文的目的。所以課堂上我創設不同的、最能激起他們興趣的情境,讓學生在讀讀、演演、說說中感悟課文語言,使學生以積極的狀態投入學習。

二、拓展讀說、深化體驗

著名教育家誇美紐斯說:“一切語文,在實踐中學習比在規則中學習要來得容易得多,語文教學應該以寫字去學寫字,從談話中去學談話……”因此,在學生接觸感悟了本文大量鮮活得語言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說話練習:小鳥到了馴鹿家後,會怎麼說,怎麼做?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學會表達,同時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三、學出情趣

文學本是有情物。童話的字裏行間永遠充溢着情和趣。有了趣,才吸引孩子們注目,想讀,愛讀,讀中追根求源,讀後掩卷靜思;有了情,才使美好的故事、深刻的內涵、深遠的寄託走進孩子們的心靈,感動他們,激勵他們。

樹,是植物,它怎麼會走路呢?文題引發的有趣懸念,使課文有情有趣地展開故事情節。

“好”你懂嗎?小鳥見到了什麼感到好奇?

這棵會走路的樹,小鳥喜歡嗎?爲什麼?讀書,感悟,可以得出如下四點結論:

1.會走路的樹長得漂亮——“金色”。

2.會走路的樹勤快——“走來走去”。

3.會走路的樹態度和藹:“當然可以。來吧!”

4.樹與小鳥成了朋友:讀書,體悟,一篇只有263字的短短童話卻一波三折,有趣有情地演繹着,有起有伏地延伸着,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和多彩,彰顯了人世間的友善和和諧。

四、要學會感激

《語文課程標準》上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做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薰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還指出:“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教學時,我緊緊抓住這個題,讓孩子們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結合生活,結合實踐,學習語文,運用語文,在讀懂課文的字與詞、文與意的基礎上,進一步讀懂課文的情與感、頭與尾、內與外,從而豐富語言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切實提高閱讀與表達能力。 歡迎使用

《會走路的樹》教學反思4

《會走路的樹》是一篇清新優美的童話故事,敘述了小鳥和馴鹿一家純真的友情,歌頌了自然界的和諧美好。課文語言淺顯流暢,生動活潑,有情有趣。

故事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寫是第一年春天,小鳥和小樹的初遇,小鳥在小樹的陪伴下去了很多地方,看到了很多有趣的東西。第二部分是第二年春天,小鳥和小樹的重逢,馴鹿父子與小鳥再敘舊情。

故事比較長,感覺情節比較散,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體會文字所蘊含的情感,必須逐字逐句地理解揣摩。這樣就把好端端的文字分解得支離破碎的,缺少整體的美感,那怎麼纔能有更和諧更完美的設計呢?這似乎有點難度。但我想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說,踏踏實實地細緻到位地指導好朗讀纔是最重要的。品詞析句感悟情感、訓練語感是重點,細細的咀嚼、品讀、感悟也不錯了。

在教學本文時,我就簡單實在地順着文字原來的思路,帶領着學生一起朗讀,一起感悟。在朗讀中理解文字,體悟文字。在指導朗讀時,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了課文中的一些提示語、標點符號和重點詞語,如抓住“好奇”一詞,以及感嘆號等讓學生讀出小鳥以及小鹿的心情,從而感悟“小樹”的熱情大方,揭開兩者濃濃友情的序幕。學生讀得樂在其中。另外,抓住“好一會兒”“才……送回家”、“天天”、“許多”等重點詞句,感受小樹對小鳥的關心愛護,熱情喜愛。在這個基礎上反覆地指導朗讀,在多媒體創設的情境中讀,分角色表演讀,學生對文字情感的體悟逐步加深,朗讀也非常的好聽。

在教學第二部分時,小馴鹿和小鳥的對話是重點,用語言描述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入角色,理解小鳥叫了起來,以及小鹿也激動了起來其中的情感,爲指導分角色朗讀打下基礎。孩文子們一下子與文字拉近了距離,產生了共鳴,朗讀得生動又形象,好像坐在下面的就是一隻只小鹿和小鳥。這樣對於文字的理解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無需講解,無需分析,學生都能感受。

讀得美了,樂於讀了,孩子們自然對於文字優美的語言文字也潛移默化地積累內化了,語文教學需要這樣無痕地滲透。

另外,文字有很多留白,是學生想象能力、口語表達能力訓練的好搖籃。如“小樹帶着小鳥去了許多地方,看到了許多有趣的東西。”孩子們的想象力是豐富的,讀到這裏,他們肯定會浮想聯翩,他們到底去了什麼地方,看到了什麼東西呢?爲了降低難度,也是爲了不讓孩子天馬行空脫離實際地亂想,我爲孩子們提供了圖片,提供了語境,讓他們在語境中想象,並指導學生以兩種句式表達同一個句意:“小鳥跟着小樹來到了……,看到了……”和“小樹帶着小鳥來到了……,看到了……”。孩子們看到圖片就有話可說,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孩子們把話說好,把話說美,不但積累了語言,而且提高了表達能力。比如有孩子說:“小樹帶着小鳥來到了山腳下,看到了飛流直下的瀑布。”等。還有,小鳥要飛往南方去了,這對朝夕相處的老朋友要分手了。這時,我又抓住“告別”一詞,把自己想象成小鳥與“會走路的樹”進行道別,以引導他們進一步深體會小鳥與“會走路的樹”之間的深厚友誼和難分難捨之情。孩子們說得也頭頭是道。最後一段“小馴鹿帶着小鳥快步向家走去……”也是一個很好的想象說話訓練機會,只可惜孩子們在課堂上不夠活躍,不敢表達自己的情感,也許這樣的場景他們太陌生,說得有所欠缺。 也可能是時間倉促,引導沒有到位,以後遇到這類說話訓練要做足準備,把引導作細了,給予學生足夠的表達平臺。

或許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很多情感都比較淡漠,對於生活中很少有這樣充滿童話色彩的濃厚友誼的情感體驗,作爲我們老師,要儘可能地保護好未泯的童心,帶領他們在童話世界裏體味各種真善美,接受優美語言以及美好情感的薰陶,使得孩子們擁有更紮實的語文素養,擁有更完美的人格。不管外面的世界多麼嘈雜,不管家庭環境能給予他們怎樣的影響,我們都要用心教好語文這門學科。

《會走路的樹》教學反思5

國家“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一、二年級學生要能“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蘇教版小語教材把《會走路的樹》編進二年級下學期課本,正是把課文當載體落實這一目標的良好舉措。

這篇童話語言淺顯流暢,故事有情有趣,歌頌了自然界的和諧與美好,倡導了人與人之間要真誠和友愛、互助和團結。教學時,要讓學生學出情趣。

文學本是有情物。童話的字裏行間永遠充溢着情和趣。有了趣,才吸引孩子們注目,想讀,愛讀,讀中追根求源,讀後掩卷靜思;有了情,才使美好的故事、深刻的內涵、深遠的寄託走進孩子們的心靈,感動他們,激勵他們。

樹,是植物,它怎麼會走路呢?文題引發的有趣懸念,使課文有情有趣地展開故事情節。

“好奇”你懂嗎?小鳥見到了什麼感到好奇?

這棵會走路的樹,小鳥喜歡嗎?爲什麼?讀書,感悟,可以得出如下四點結論:

1、會走路的樹長得漂亮——“金色”。

2、會走路的樹勤快——“走來走去”。

3、會走路的樹態度和藹:“當然可以。來吧!”

4、樹與小鳥成了朋友:

“玩了好一會兒”

“把小鳥送回家”

“天天陪小鳥”

“去了許多地方,”

“看見了許多有趣的東西”

第二年春天,小鳥又見到另一棵會走路的樹,它提出了什麼問題?

小馴鹿說了哪些話?小鳥明白了什麼?

小馴鹿對小鳥好嗎?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來?

讀書,體悟,一篇只有263字的短短童話卻一波三折,有趣有情地演繹着,有起有伏地延伸着,如一出小戲張弛有度扣人心絃,如一卷卡通色彩斑斕、熠熠奪目,更如一本連環畫,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妙和多彩,彰顯了人世間的友善和和諧。,《會走路的樹》教學反思

《會走路的樹》教學反思6

這是一篇語言優美、蘊涵豐富的童話故事,跟隨作者的文字,你會走進一個和諧相處、充滿無限情誼的自然界的角落。題目本身就能引起人們很多的聯想,生活的經驗和文字產生的碰撞激起求知的慾望。

課文分兩部分,一根“情”線緊緊貫穿全文。第一部分是春天的早晨,小鳥和小樹的初遇。在小鳥看來,那“小樹”是金色的,又回“走來走去”,便產生了好奇,而小樹則表現了出乎小鳥意料的關愛之情,不但同意了小鳥的要求,還帶着它去過許多地方,看到了許多的故事。第二部分是小鳥和小樹的重逢。不過與前次不同的是小鳥長成了大鳥,它能感到出現在面前的不是金色的小樹而是美麗的小鹿,不是樹的枝杈而是金色的鹿角。小樹也變了,它是原來的大鹿的兒子。按理說,它們也是初識,但“會走路的樹”則勾起了他們的舊情,“你也是”、“你大概就是”這些話表現了他們隱藏在心中的懷念之情。接下來他們有一段對話,其中“叫起來”、“激動起來”,是感情的噴薄而出。完全可以想象,到了小鹿的家裏,重敘舊情,再生新情是必然的。本人透過上課發現了有如下反思之處:

一、“問題”牽引課堂

我在教學時力求突破課文的這兩個難點來進行的:一是感悟馴鹿和小鳥的“情”;二是理解“會走路的樹”到底是什麼?爲了達到目標、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一系列問題讓學生問答,理解。綜觀我的全課堂,都是以問題匯入,並用問題牢牢地牽住了整個課堂,同查也牽住了學生的思維。例如在學習第1小節時,我用這兩個問題匯入:小鳥在樹林裏看到了奇怪地一幕是什麼呢?小鳥爲什麼感到很奇怪?學習2、3小節時,用的是小樹答應小鳥了嗎?你覺得小樹對小鳥怎樣?學習5~9小節時問同學:小鳥回來後看到了什麼?它找到了“會走路的樹了嗎”?“會走路的樹”到底是什麼呢?

從這些問題可以看出,它們的作用都是我想來匯入下面的課文,讓學生去讀課文。其實這些問題有的小朋友在讀過一遍課文後就已經能回答了,而我還在這裏卻作爲課文研究的重點讓學生在讀中找答案。課堂上看似熱鬧了,但多是淺層次的“碎問碎答”,學生的思維品質、能力得不到鍛鍊,只會是高耗低效。不僅如此,仔細研究我的問題,發現有的問題意思都一樣的,而我還在課上要求了一遍又一遍。我的課堂已進入了專家們所說的新課程教學課堂誤區之一:以問題牽引全文。經過陳校長的評課點撥,我覺得我以後上課還是要多注意,儘量不要用問題來引入下文。其實有些問題完全可以換一種說話的方式,也可以達到引入下文的效果。問題上課並不是不需要,要善於設定牽一髮動全身的關鍵問題,提問應該能促進學生對重點、難點的理解,應該具有挑戰性,激起學生思維風暴:或豁然開朗,或浮想聯翩、或悠然心會,或怦然心動,或各抒己見,或敏於發現……從而培養它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開啓學生的心智。

二、說話設計脫離生活實際。

語文是生活的形式,生活是語文的內容。語文教學就是要教會學生憑藉語言文字理解、學習、享受生活,交流、記錄、表達生活。我在課堂中爲體現這一理念,在教學“小鳥跟着小樹到了許多地方,看到了許多有趣的東西”這句時,設計了這樣一個說話訓練:小鳥跟着小樹到了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這樣可以讓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激發他們的想象,把他們的生活中所見、所聞、所想透過文字來表述出來。根據一年級學生特點,爲降低難度我出示了一幅大海的圖畫,讓他們看着畫面說一說。備課時只顧重視自己的設計與理念相匹配,而忘了最根本的與生活實際相符合。馴鹿和小鳥生活在樹林裏,而且它們當時又那麼小,它們的生活範圍只可能是在那一片樹林,它們到達的地方也只有可能的樹林裏的小溪邊,可能看到小熊、小猴等……而我卻出示了一幅它們不可能達到的地方:大海,從而給學生以一個錯誤的導向,接下來有的學生說它們來到了草原,來到了沙漠等,這些都是錯誤的,脫離了生活的實際。

而我也在錯誤中也深深地體會到:教學是一項嚴謹的工作,來不得半點馬虎,我們在課上說的每句話,每個詞,出示的每一樣東西都要經過深思熟慮,因爲這些都有可能影響我們孩子的一生。

三、教學設計偏離重點

我在教學設計時把重點放在感悟小鹿和小鳥的友情和理解“會走路的樹”上,而忽視了低年級段的最重要的一個重點:識字和寫字。沒有寫字的閱讀教學不是低年級的閱讀教學。在我的課上只重視學生朗讀、理解、感悟課文,當一節課結束時還沒來得及識字寫字。試問,這樣的低年級閱讀課合格嗎?

一次公開課,讓我發現了我許多不足,也學到了很多很多。上課的過程真是一個提高的過程。

《會走路的樹》教學反思7

《會走路的樹》這篇童話語言淺顯流暢,故事有情有趣,歌頌了自然界的和諧與美好,倡導了人與人之間要真誠和友愛、互助和團結。 在課堂上我安排了讓學生續編故事:小馴鹿讓小鳥停在他金色的角上向自己的家裏快步走去,小鳥來到小馴鹿的家,會發生什麼故事呢?請你們想一想,看誰編的故事最吸引人。 那麼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如何引導學生將話說得充分而有序呢?“言爲心聲”,學生只有把自己要表達的意思在頭腦中先想周全想清楚了,說話的時候才能表達得充分而有序,所以講到底,這裏還涉及到如何訓練學生思維的豐富性和條理性的問題。對於低年級的學生,在課堂上言語表達往往不夠完整充分,也缺乏條理,此時教師的引導就顯得十分重要。

教師首先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將自己對“會走路的樹”的認識片言隻語地表達出來,然後啓發學生將這些“片言隻語”組織起來,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和語言同時豐富起來。在充分表達的過程中,學生思維和語言缺乏條理性的問題又暴露出來,此時教師靈活地引導點撥,讓學生髮現表述順序上的混亂,並按一定順序重新理順思維並組織語言,最後本課有很多精彩的發言和深情的朗讀,但是低年級品讀課文還只有部分學生來參與,還有部分學生不會感受,發言的同學也一直都是那麼幾個,所以精彩的課堂只是部分學生的課堂,怎樣讓所有孩子都來參與,還該反思。

標籤:反思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