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關於原子結構教學反思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原子結構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原子結構教學反思

原子結構教學反思 篇1

本節課內容是人教版教科書九年級化學上冊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本課題在教材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本節課的難點是知識太抽象,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知之甚少,爲探究活動製造了困難:哪些地方可以引導學生探究,怎樣引導探究。爲此,我選擇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例如:多媒體展示原子結構模型的發展歷史,匯出“原子的結構”,多媒體展示原子結構模型動畫,便於學生理解抽象的原子結構。多媒體輔助教學圖文並茂,形象生動,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複雜的知識明瞭化,幫助學生領略和體驗微觀世界,使微觀抽象的原子變爲直觀,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輕鬆愉快地接受這些較爲抽象的知識,同時也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同時,我還精心準備了學生討論活動,讓學生自主的尋找構成原子的各粒子間的數量關係,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思考。

不足之處:本節課最大的缺點就是沒有引導學生質疑。對於這樣的純理論課,如何協調“講清”和“探究”之間的關係需要進一步學習探討。同一個內容,多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知識點的闡述,習慣性地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自己預沒的教學情境中,卻不敢在原子模型建立過程中讓學生反覆質疑,只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經常給予學生鍛鍊的機會,才能逐步提高質疑能力,才能在質疑中求疑,在求疑中發展思維。

原子結構教學反思 篇2

首先複習提問:

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還可以再分嗎?

引入,然後引出探討原子內部結構的話題。由學生自學課本並講解“原子內部有一個體積很小但質量很大的核”。讓學生想象原子結構像什麼?引起了學生很大的興趣有的說像地球,有的說像蘋果,有的說像太陽系,然後引導學生比較它們的異同,效果較好!交給學生講解是成功的,而且以後還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把課堂交給他們,讓他們做主人,效果會更好。

數據分析環節學生不是很活躍,主要原因是學生對於兩個等式的結論已經有所瞭解,所以討論和交流的並不熱烈。這也是本節課一個難以突破的地方,因爲問題挑戰性不強,所以學生的積極性不高。

課後,有老師提出本節課懸念不足,總是有一個固定的結論引導着學生,使他們不能展開想象和開啟思維;也有老師提出學生活動還不夠。其實這兩個問題是一類問題,就是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由於原子的構成是抽象和微觀的,所以不能由學生進行動手實驗,生動性和趣味性減少了很多。不過我利用一些圖片和動畫來模擬展示,在一定程度上做了彌補,但總的來說值得繼續探討的地方還很多,有收穫更有遺憾。

原子結構教學反思 篇3

《原子的結構》這節課要求學生掌握原子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質子和中子構成的原子核位於原子的中心,而電子圍繞原子核做高速運動,並且是分層排布的;瞭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學會計算。

原子的構成比較簡單,所以我採用了先學生自學,再教師講解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課本上有原子構成的圖片,學生結合圖片和文字,透過填寫練習冊的空格,可以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原子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的。結合課本上的表格回答練習冊上的問題,學生自己分析得出構成原子微粒之間的關係,如:不是所有原子都有中子,原子中質子數一定等於電子數,不一定等於中子數等。

從微觀粒子的性質引出相對原子質量,這部分內容採用了講解與練習相結合的方法。原子的質量很小,書寫和記憶很不方便,所以引入了這個概念。相對原子質量是一個比值,可以用公式去表示。讓學生利用公式,自己計算,加深對概念的理解。我認爲是可行的,但透過學生的反應和課下反饋,這個概念仍不太理解。分析原因:課堂上給學生留的計算的時間過少,有時間都在記筆記,因而沒有起到練習的`作用。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提醒學生記筆記,並且根據學生的計算情況多預留些時間。透過總結表格中的數據,相對原子質量還等於質子數加中子數。掌握這個後,馬上進行練習,效果較好。

原子核質量大,體積小,電子在較大空間做繞核的高速運動,引出電子的分層排布和原子結構示意圖。也採用講解和練習相結合的方式。在課堂上讓學生寫原子結構示意圖,基本上都能掌握。原子序數也就是核電荷數,寫示意圖時要用到,原來要求學生記過元素週期表,但要求不嚴格,所以掌握情況不好,在直接讓寫某原子的示意圖時就有困難。所以佈置的任務,一定要嚴格要求,並且把檢查落實,讓學生打下紮實的基礎,方便以後的學習。

整節課的氛圍較好,問答時學生互動較多,但是在單獨叫學生在黑板上寫的時候都不太積極。應該多鼓勵學生,對積極的學生給予很大的表揚,引起其他學生競爭,創造爭先學習的良好氛圍,提高課堂效率。

原子結構教學反思 篇4

對於原子結構的教學,應正確發揮模型的作用,因爲:

1、物質的結構與性質模組,利用科學史的素材,是建立模型認識的很好的方式。

2、可以進一步挖掘科學史中的科學方法的價值

3、可以讓學生參與模型建構的活動。

因此,講原子結構模型的發現史,可以把重要的假說模型思想與原子結構知識綜合起來,在覈外電子排布知識的講解上將知識技能,方法技巧,情感態度價值觀三位目標共同體現。在這部分知識上既有講解也應有質疑,比如用多電子原子的光譜來質疑玻爾模型可不可以解釋多電子原子光譜?讓學生自己思考玻爾模型是否正確。這樣的過程也符合科學發展的歷程,讓學生體會科學家研究的歷程,讓學生體會我們所有的這些知識實際上是有實驗的依據,不是科學家自己隨便的創造出來的,由這樣的依據構建出假說,在由假說構建適合的模型,但是當實驗條件變化,模型就會被質疑,人們就會構建新的模型。這樣的教學設計就是要讓學生體會到假說模型是科學發展過程必然的過程,如果今後他們做科研也必須要經歷這樣的過程,這是爲了學生的終身發展負責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