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資訊技術教學與教材取捨

兩個概念

資訊技術教學與教材取捨

有兩個概念是理解我們這一學科的基礎,一個是“資訊”,一個是“資訊技術”。

人類主要是透過感覺器官(包括眼睛、鼻子、舌頭、面板等)直接從周圍環境中獲取各種資訊的。那麼,資訊究竟是什麼呢?資訊論和控制論的奠基人之一——美國已故數學家維納的定義是:“資訊就是我們在適應外部世界和控制外部世界的過程中,同外部世界進行交換的內容的名稱。”

資訊技術是研究資訊的獲取、傳輸和處理的技術,由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微電子技術結合而成,有時也叫做“現代資訊技術”。也就是說,資訊技術是利用計算機進行資訊處理,利用現代電子通信技術從事資訊採集、存儲、加工、利用以及相關產品製造、技術開發、資訊服務的新學科。

資訊技術主要包括傳感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縮微技術等。

理解何謂資訊技術學科

在這兩個概念的基礎上,如何理解資訊技術這門學科呢?從我們的教材的編排可以發現,內容主要涉及到資訊技術四大技術中的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Internet),而又以計算機技術爲主。傳感技術、縮微技術以及通信技術的大部分,不是小學生足以掌握的內容。因此,計算機技術佔據小學資訊技術內容的主體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雖然是以計算機技術爲主體,但學科的名稱卻是“資訊技術”。這是否是掛羊頭賣狗肉呢?當然不是。小學資訊技術學科的主要內容是研究如何用計算機去處理各種資訊,如文字、圖像、聲音。而計算機學科的核心問題是計算機的原理。兩者關注的方向不一樣。資訊技術學科面向的是生活,而計算機學科面向的是計算機本身。作一個類比:語文學科的主要處理工具是筆和紙,但我們不會把語文學科稱之爲寫字學科。書寫只是語文學科的一部分,而語文學科關注的是更廣闊的內容。同樣,在資訊技術學科中,學習計算機的使用也是爲將計算機應用到生活中服務的。

小學資訊技術學科的基本任務

由於小學生剛剛接觸計算機,我們不得不將大部分精力花在如何讓學生熟練掌握計算機的基本操作上面,而對於更廣泛的應用着力不多。但我們要看到,小學資訊技術教育並不是資訊技術教育的全部,而是資訊技術教育的最底層,也就是最基礎的部分。很多現階段實現不了的想法,將是初中、高中資訊技術學科的任務。

在小學階段我們希望學生達到什麼程度呢?資訊技術學科的成績很難量化,我先談一談可以量化的這一部分。在資訊技術學科中,可以量化的也就是學生輸入文字的速度。這又分兩個方面,一個是英文輸入速度,一個是中文輸入速度。

鍵盤是計算機最重要的輸入設備,熟練地掌握指法是學習資訊技術所必備的能力。鍵盤不僅僅要會用,而且要快。而要快,掌握好指法是極其重要的。所謂英文輸入就是一個訓練指法的過程。根據幾年來教學的實際,我發覺如果進行一個學期的指法訓練,學生絕大部分可以達到每分鐘輸入20個字母以上的速度,大部分可以達到每分鐘30個字母以上。國家計算機一級所要求的英文輸入速度是達到每分鐘60個字母以上,這是成人的標準。個人認爲,可以採用以下標準作爲我們的任務。即學生畢業時達到每分鐘輸入30個字母以上,正確率98%以上(輸入過程中允許修改錯誤,計算最終的正確率),指法正確。

我一般是在第一個學期學習指法,而漢字的輸入是放在第二個學期。經過一個學期的訓練,學生一般能達到每分鐘5個漢字以上,也是國家計算機一級所要求的每分鐘輸入10個漢字的一半。以此爲標準的話,學生畢業時應達到每分鐘輸入5個漢字以上,正確率98%以上,指法正確。

這兩個標準並不是很高的要求,我心目中的理想要求是達到國家一級的輸入標準。但考慮到目前計算機的普及率不算太高,學生家中計算機的擁有率太低。據我的統計,全校各班中,計算機擁有率最高的一個班有19人擁有計算機,佔全班人數的41%,最低的一個班無一人擁有計算機,比率爲0%。全校共156人擁有計算機,比率爲16%。在這種情況下,資訊技術教學的效果完全*課堂40分鐘來支援,自然不能要求過高。況且一週一節課,本身對於教學效果的鞏固是極爲不利的。

除文字輸入之外的內容,都是無法進行量化的。只能針對具體的作品進行具體的評判。那麼什麼是我們應當達到的最低標準呢?我想,至少應當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範例的製作。範例之外,就是學生海闊天空的想象了。學生依自己的能力能夠達到什麼程序都可以。從面向全體學生的角度來講,我們首先要把握是一個最低的尺度,所有學生才能達到的標準。

《中小學資訊技術課程指導綱要》中指出,小學階段的教學目標是:

1、資訊技術的`應用環境和資訊的一些表現形式。

2、建立對計算機的感性認識,瞭解資訊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

3、在使用資訊技術時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使用與年齡發展相符的多媒體資源進行學習。

4、能夠在他人幫助下使用通訊遠距離獲取資訊、與他人溝通,開展直接和獨立的學習,發展個人的愛好和興趣。

5、知道應負責任地使用資訊技術系統及軟件,養成良好的計算機使用習慣和責任感。

這是一個寬泛的標準,難以應用到具體的評價中去。所以我考慮是否能在教學中引入一點具體的標準,這樣在評價教學和評價學生時也就有了具體的依託。

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兩條標準:

1、掌握指法,英文輸入達到每分鐘30個字母以上,中文輸入達到每分鐘5個字母以上;

2、使學生能夠獨立完成教材中範例的製作。

一種教學原則,兩種教學方法

資訊技術教學中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教學原則就是任務驅動。將一堂課的內容分解爲一個個任務,由易到難,由教材到擴展,由模仿到創作。這樣易於構建有序的課堂,學生與教師之間易於形成互動。教師可以透過前一個任務的執行情況來針對性地設定下一個任務,靈活度大,實踐性強。

任務驅動可以透過兩種教學方法來實現。一個是自主探究,一個是演示法。這兩種方法各有利弊。

自主探究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造能力,這對於資訊技術而言是至關重要的。計算機的軟硬件發展極快,不具備自學能力則難以跟上時代的節奏,不具備創造能力則無法將資訊技術運用到生活中去。但其弊端則在於對學生的能力要求太高。小學生的自學能力本身就弱,個體差異又大。根據本人的教學經驗,採用自主探究的形式,會比較明顯地出現兩級分化的現象。其中的部分學生對計算機的掌握程度很快就超過了普通成年人的水準,所製作的作品經常令我歎賞。但同時,另一部分學生則什麼也沒學到,一堂課下來無所事事。這種差異不僅出現在同一個班的兩類學生之間,同時也出現在不同班級的對比之中。

學生的學習習慣不是一門課程可以培養的,如果學生本身沒有養成自主探究的素養,採用自主探究的形式就很容易變成放任自流。這時,就需要利用演示法來進行糾正。

所謂演示法,其實質就是由教師提供一個操作的範本,而學生透過對教師操作的模仿來獲取知識和能力。這種方式對學生能力的發展而言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其優勢在於面向全體學生,所有學生的能力都將得到增長。

這兩種教學方法都有其可取之處,在具體運用時要根據學生的情況來選用。也就是根據學生完成任務的情況來決定是繼續自主探究,還是由教師來做一個示範。以個人的意見,在課堂上多做些演示是有益的。因爲計算機的普及問題及學生的年齡問題,學生的基礎大多較弱。演示法有利紮實學生的基礎,同時也有利於控制課堂秩序。對於剛從事資訊教學的教師或是學生基礎薄弱的時候,追求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式,常常會產生南轅北轍的效果。這時候,由傳統的教學方法入手會有益一些。

教材的取捨

《中小學資訊技術課程指導綱要》中,將小學資訊技術劃分爲6個模組。

模組一資訊技術初步

模組二操作系統的簡單介紹

模組三用計算機畫畫

模組四用計算機作文

模組五網絡的簡單應用

模組六用計算機制作多媒體作品

其中前面四個模組是基本模組,後面兩個是拓展模組。湖科版的教材基本上是按照這6個模組編排的,只是多出一個電子表格模組。

在對教材進行取捨時,可以採用“注重基礎,發揮特長”的原則。

注重基礎

注重基礎是要重點保障基本模組的教學,課時安排多一些,內容深入一些。教師對教材要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弄清楚各個模組之間的關係,各知識點之間的關係,在教學過程中才易於把握前後關係,理順思維的邏輯關係。

個人認爲比較重要的知識點有兩個,是在前期要着重解決的。一個是文字輸入,一個是檔案與檔案夾。

英文輸入安排在教材第一冊的7到11課。如果按照教材去上,也就是到下半學期纔開始指法的訓練。個人認爲可以把指法的訓練進行一些處理。從第一堂開始,就每堂課安排15分鐘左右進行指法的訓練。而到了下半學期,則每堂課安排25分鐘左右的指法練習。這樣,指法可以得到長期、持續的訓練,而同時也無礙於其它內容的教學。指法訓練初期可以使用“英打練習”進行。到了後期,爲了防止學生對指法訓練的厭倦,可以採取更換軟件的方式來保持學生的耐心。也可以採用一些指法遊戲軟件,如“瘋狂五指”一類。

漢字輸入安排在教材第二冊的第五課,在教學中也可以採用類似的方法,將練習時間分散到每堂課中。只有這樣才能保障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入文字輸入的練習,才能夠爲後面進行的“用計算機作文”模組打好基礎。

檔案與檔案夾是教材第二冊的第一單元。這一單元對於學生理解Windows操作系統很重要。同時,其中還可以培養學生利用檔案夾分類管理檔案的習慣。這對於學生而言,是和衣冠整潔注重個人衛生相類似的習慣。這一單元涉及的概念很多,又很抽象,是小學資訊技術教學中最大的難點。教學中一個可以使用的方法是類比,如用現實中檔案和檔案夾的關係來說明計算機中檔案和檔案夾的概念。一個是用舉例。對於各種不同類型的檔案,給出實例來讓學生看一看、聽一聽。另外,還可以在四冊書全部學完以後,學生畢業之前,再一次回過頭來把檔案和檔案夾作一個研究。這時,學生已經接觸過了多種類型的檔案,能夠有更深刻的理解。畫圖、Word、PowerPoint的操作中都有涉及到檔案和檔案夾的地方,可以隨時加強學生對檔案、檔案夾、路徑這些概念的理解。

發揮特長

注重基礎的目的是紮實基礎,使學生牢固掌握基礎性、概念性的東西。發揮特長則着眼於讓學生獲得創造性。

特長有兩層含義,一個是指學生的特長,另一個卻是指教師的特長。順應學生的特長去指引是教學中常用的,有效的方法。這需要對學生的操作進行細緻的觀察,在瞭解學生的基礎上,進行鍼對性的指導,提升其水平。引導學生參加一些比賽也是一種方法。

教師的特長也可以成爲教材取捨的重要因素。小學資訊技術的各個模組,實際上是橫跨了資訊技術應用的很大的一個領域。很少有教師能夠對於這些內容完全精通。這時候教師應當根據自己的特長來選擇一些模組來進行拓展。資訊技術是要應用到學生生活中去的,在紮實基礎的同時,教師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長來進行有效的拓展。

從小學資訊技術教師的組成情況來看,有不少教師都同時兼有其它科目。如美術、語文、科學、體育。對於一個同時兼美術課的資訊技術教師而言,在“用計算機畫畫”模組中就很有拓展的潛力。把美術學科中的佈局觀念、繪畫常識結合到畫圖工具中來,學生的作品必然會有飛躍。而語文學科對於“用計算機作文”有天然的指導作用。科學學科與網絡學習有密切的關係。在多媒體作品中介紹體育運動、體育明星也大有可爲。

教師在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一些自己擅長的模組進行拓展,多安排課時。而對於自己的弱項,則以使學生達到最基本的要求爲目標。此則爲揚長避短。

根據學校條件取捨教材

這個主要是指模組五:網絡的簡單應用。網絡學習很熱門,利用網絡無疑是一項有益的能力。但要想同時承擔幾十臺機器上網,對於網絡帶寬的要求是較高的。如果出現滿教室的學生等待一個網頁開啟的情況,就要對教材有所取捨。

如果有條件建立網頁服務器的學校,可以讓學生透過訪問學校網頁服務器來學習瀏覽網頁、BBS、E—mail等內容,這樣可以解決外網速度太慢的問題。

至於有的學校,本身機房沒有上網又沒有網頁服務器的,自然是不可能讓學生親手體驗上網的感受。那麼模組五也只能看些教學課件和安排學生回家自學了。

另外,湖科版的教材中,第三冊第二單元是電子表格,這不是《綱要》中的模組。教師在處理時可以自由一些,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來予以安排。本人一般是略講或安排幾個課時讓學生自學的。這樣一來,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用於模組四的教學。

推薦兩種教材使用安排

湖科版的教材一套四冊,而很多學校是從四年級課,一共是六個學期。這就要對教材的使用作一個安排。

第一套方案是陳凱斌老師是上個學期的教材分析中提到的:

四年一期:第一冊

四年二期:第二冊

五年一期:第三冊第一單元

五年二期:第三冊第二單元

六年一期:第四冊第一單元

六年二期:第四冊第二單元

但目前學校訂教材一般是一期一冊,同時很多教師希望能夠跟學生講一些教材以外的內容,所以我推薦一下我所使用的方案。

四年一期:第一冊(重點解決指法訓練)

四年二期:第二冊(重點解決漢字輸入)

五年一期:第三冊(重點培養用計算機寫作文的習慣,如指定題目,讓學生象作文課一樣在一堂課內完成一篇作文,當然字數要少一些)

五年二期:第四冊(重點放在PowerPoint上,多讓學生做諸如自我介紹、同學錄等與生活關係密切的幻燈片)

六年一期:教師自選內容(本期我選擇的是Pascal,因爲正好買到一本小學版的Pascal教材。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諸如PhotoShop、Flash、網頁製作一類的內容,也可以講解一些諸如Winrar等常用小軟件的使用)

六年二期:教師自選內容

小小總結

總的來說,個人認爲,在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注重基礎知識、基本能力

2、發揮自己和學生的特長

3、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調整教學方法,不爲教學理念所束縛

4、只有透徹地理解了教材,才能作出有效的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