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精選22篇)

作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學反思範文(精選2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反思(精選22篇)

教學反思 篇1

《古詩兩首》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其中《小池》一詩作者透過對小池中的泉水、樹陰、小荷、蜻蜓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根據教材的特點和低年級的認知水平,設計了以下幾點。

一、談話匯入,激發興趣

這節課我是這樣匯入的:同學們,當風景如畫的春天過後是什麼季節啊?(夏天)對,就是美麗的夏天,夏天你最喜歡幹什麼呢?在這裏引導學生說完整的話。之所以這樣匯入,主要是想從孩子的情感入手,爲之後古詩中體會詩人的喜愛之情做鋪墊。

二、多方法識字,提高學生識字能力

本首詩識字教學採取隨文與集中識字相結合的方法。集中學習的生字有:陰、晴、柔、露。而裏面又涵蓋了多種識字方法,比如加一加、換偏旁、編順口溜、藉助反義詞和組詞等方法。這些方法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根據以前的積累由學生自己說出來的,孩子的識字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鍛鍊。

之所以把“惜”作爲隨文識字,主要是考慮到這個字放在詩句中理解更有利於孩子理解詩句,由生活中的“我們要愛惜書本”等引申到本首詩中的“泉眼愛惜它的細細的水流”,孩子們會理解得更加到位。

三、以字帶句,加深理解

在識字環節過後,就是深入學文。本首詩一行詩描寫一個景物,思路很是清楚。在這一環節,首先我引導學生透過聽朗讀找出詩中所描寫的四種景物:泉眼、樹陰、小荷、蜻蜓,然後逐個景物地學習詩句。先帶孩子看泉眼的圖片,瞭解泉眼就是泉水的出口,之後在圖中找樹陰在哪裏,然後分別抓住“惜、細流、晴、柔”等字逐句理解。適當的理解之後,孩子們體會到了泉眼對泉水的愛惜,體會到了樹陰對美景的喜愛,更體會到了詩人對小池景色的喜愛之情,爲之後的背誦全詩做了較好的鋪墊。

四、角色扮演,入情入境

在學習“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時,我設計了讓孩子們親自扮演小蜻蜓,說一說自己落在尖尖的小荷上再幹些什麼,孩子們有的說“我停在荷葉上休息”,有的說“我在和荷葉說悄悄話”,有的說“我在荷葉上看風景”,還有的說“我在和荷葉做遊戲”等等,孩子們的想象力很豐富,想出的答案充滿童趣和喜愛,孩子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投入了自己的感情,爲背誦奠定了感情基礎。

五、適當拓展,加強識字,激發情感

在整節課的最後帶孩子們欣賞了盛夏荷花池圖片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誦讀兩個環節。在看到一張張美麗的荷花圖時,孩子們不禁發出一聲聲的讚歎,不禁開拓了孩子們的視野,同時也給了孩子一次欣賞美景的機會。

但是縱觀整節課,同時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1、全詩的朗讀形式較單一,應該讓形式再多樣一些。

2、在理解詩句含義的時候,應該引導孩子發揮想象,透過看圖想象畫面,然後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自己所看到的畫面,加深理解,利於背誦。

3、課堂上有一個問題第一講和第二講時我是這樣問的:詩人描寫了哪些景物?孩子們的回答既準確又快速。在第三講中,由於我的疏忽,問題變成了這樣:詩人描寫了那幾處景物?孩子們就回答不上來了。看來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要儘量的兒童化,提出的問題要精準,使用一年級孩子能夠理解的詞語進行提問。

教學反思 篇2

一、反思成分

教師應反思的以下三種重要成分:

1、認知成分指教師如何加工資訊和做出決策。在人的頭腦中,大量的相互關聯的有關事實、概念、概括和經驗的資訊被組織成一定的網絡,成爲圖式,可以有效儲存和快速提取,構成了個體理解世界的基礎。有人對專家教師和新教師對課堂事件的解釋做了對比研究,結果表明,專家教師在教學決策過程中體現出更深刻的、具有豐富聯繫的圖式。這些圖式使得他們能夠準確判斷哪些事件是值得關注的,並從記憶中提取出有關的資訊,以便選擇最恰當的反應策略,這是使得他們能夠自動化地處理各種問題的基礎。

2、批判成分指驅動思維過程的基礎,包括經驗、信念、社會政治取向以及教師的目標等,更強調價值觀和道德成分,比如教育目標是否合理,教育策略和材料中所隱含的平等與權力問題等。它影響到教師對情境的理解,影響到關注的問題以及問題的解決方式。研究者發現,反思過程中,教師不再像以往只關注解決問題,而是更關注提出問題,他們對這些沒有確定答案的、非線性的問題更感興趣。

3、教師的陳述。有人提出,要反映教師自己的聲音,它包括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寫作、交談的方式,他們用來解釋和改進自己課堂教學的解釋系統,這些就是教師的陳述的基本成分。它可能包含一些認知成分和批判成分,但重點是指教師對做出各種教學策略的情境的解釋,這種解釋可以使教師更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教學決策過程。

二、反思方法

有以下五種反思的方法:

1、反思日記

在一天的教學工作結束後,要求教師寫下自己的經驗,並與其指導教師共同分析。

2、詳細描述

教師相互觀摩彼此的教學,詳細描述他們所看到的情景,對此進行討論分析。

3、實際討論

來自不同學校的教師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課堂上發生的問題,然後共同討論解決的辦法,最後得到的方案爲所有教師及其他學校所共享。

4、行動研究

爲弄明白課堂上遇到的問題的實質,探索用以改進教學的行動方案,教師以及研究者合作進行調查和實驗研究。它不同於研究者由於外部進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則的研究,而是直接着眼於教學實踐的改進。

5、學生反饋

課後深入到學生當中去,透過特定的問題和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找出一些實際存在的問題,把握學生的學習程度,瞭解學生的知識結構,制定出相應的教學預案。

教學反思 篇3

本節課透過操作實踐活動,學生初步理解了幾十幾的意義,會數100以內的數,會用學具表示這些數,知道這些數的組成。

學生經歷了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數的過程,學生在數數的過程中進一步掌握了計數單位“個”和“十”。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孩子們的動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討論“二十九添上一根是多少根?”這個問題時,使學生明確9根添上一根是10根,和原來的幾個十合起來就是接着數的數。

圍繞“數學來源於生活”,讓學生從“幾十幾”的數的廣泛應用認識到學習本課的意義。最後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幾十幾”的數,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有:在數教室裏課桌椅數量時,沒有用到十個十個地數,而是從一數到最後(四十二),也沒有利用好本班的優勢,每小組正好10人,數完10個數之後應該停一停。這樣就能和本課結合,充分結合本課內容。

在複習1根小棒,1捆小棒的過程中,用來略多的時間。在播出的生活中與數有關的場景時沒有讓學生說說感想。這些都有待今後的反覆琢磨和改進。

教學反思 篇4

《月球》是粵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第3課,主要透過讓學生觀察月相變化,瞭解月相變化的規律,進一步透過模擬實驗,初步瞭解月相變化的成因,最後透過模擬登月活動,讓學生透過現有資料思考月球和地球環境差別,登月需要準備什麼。反思這節課的教學有不少的收穫,現總結如下:

科學課應該多一點人文色彩,這樣的科學課學生也纔會更加喜歡。因此,在匯入課題時,讓學生了關於月亮的詩詞和神話,並順勢將課本的任務驅動頁中的內容展示在學生面前,我朗誦帶一點情感,以情動人,以境感人,讓學生直面問題“這到底發生了什麼?爲什麼探長說他在撒謊?”使學生對這節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成了探究的第一步。有一個學生直接說:“探長很聰明,他知道他是偷牛的。”我接過話題說:“同學們這不是探長聰明,而是探長知道,牛被偷的這天晚上晚上根本就沒有月光的,你看這是那一天呀?”這讓學生充滿了疑惑,隨後展開教學。

在研究月相變化的規律這個環節,第一次試教的時候,只是讓學生自己展示觀察月相的記錄,沒有出現標準讓學生進行對比,結果效果不理想,學生沒有完整的月相變化概念,要找出規律就很難。我想還是要給與學生一個完整的概念,就在課件中呈現了一個農曆月中的月相的所有圖片,並在相應的月相圖片下標註好是農曆的那一天的月相,這樣一來學生很容易,將自己觀察的和月相的實際情況聯繫此起來進行研究和判斷,學生很輕鬆地找出了月相變化的規律了。學生也能自己用自己的言語來表達月相變化的規律了,爲下一個環節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在透過實驗理解月相變化原因這個教學環節中,我讓學生先將月相變化的原因讀了兩遍,便於學生對抽象的概念有一個先期的認識。再次變做示範變講解月相變化的成因後再讓學生進行自我實踐,學生透過讀、看、聽,再實踐,一下子就突破了教學中的難點,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上課前預先佈置了收集月球的其它資料,這一步很重要,可以讓學生再次對月球的其他知識進行一個學習,爲“登月探索”做好了鋪墊。這在教學中將教與學的直接或間接關係體現的很深刻,學生交流和設想登月時可以準確的說明攜帶設備的作用與意義。使我們的教學過程真正成爲學生主動探究的過程,引導學生對問題歸類,使研究朝着有效的方向進行,這是一種很好的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方法。

透過學生一一的交流彙報,集思廣益,分享他人的智慧,體驗合作的愉快,讓學生感受到我國登上月球的一幕,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鼓勵學生不斷地探索,爲人類將來的“月球定居”做出自己的貢獻。

教學反思 篇5

接下來進入正題,很自然的引出主題圖,圖上畫着什麼呢?學生很活躍的回答了圖上畫着的東西,讓學生看着圖來說一說誰在誰的上面,因爲學生已經能說了,所以我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然後學着當小老師請其他小同學來回答問題,學生們個個提出了好問題,還很自信的當起小老師來,評價起小同學回答得好不好,回答問題完不完整。學生們個個興趣十足,提了好多問題。

在主題圖中還有一個關鍵的問題要問,就是爲什麼一會兒說火車在上面,一會兒又說火車在下面。由這個問題導引導學生理解“上下”位置關係的相對性。這樣設計,不僅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而且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

接着我又設計了一系列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繫的數學活動,比如:、說生活中物品的上下位置關係、老師說口令,學生聽口令擺一擺。組織學生進行多樣化的練習等等,在這一個個具體活動中讓學生充分感知體驗上下的位置關係。

課堂上,我安排了一些小遊戲,如拍手遊戲:請你跟我做“上拍兩下,下拍兩下;左拍兩下,右拍兩下;一支手在上,一支手在下,反手轉。”教學中我發現,這些小遊戲學生非常喜歡,全班學生都非常高興的和我一起做。這些小遊戲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更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學習的快樂,又使學生學到了數學知識,真是一舉三得,以後要多開展這樣的遊戲。

當然也存在不足之處,比如讓學生體驗由於參照物不同,上下位置關係的相對性,知道上下是相對的,學生掌握起來有困難,請老師們提出寶貴意見。

教學反思 篇6

這節課學生興趣高漲,進行了充分的活動,並且自主探索,在充分的體驗中,感悟到了周長的實際含義。教學過程比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標的“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這一理念。

首先,我給學生提供充分地進行實踐活動的機會,是他們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空間與圖形”這部分知識,更要注重學生在實際觀察、操作等活動中獲得直接經驗。這節課中,我讓學生透過一連串的活動,自己感悟、獲取周長的`概念。從“描”到“量”,又到“摸”、“選”,最後再“量”。

其次,我爲學生創設開闊的、自由的學習時空,讓他們在充滿操作性、探索性、愉悅性的實踐活動中自己探索未知,解決實際問題。數學活動的設計要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特徵。我讓學生選——選班級物品摸周長;選身體部位摸周長;選喜歡的方法量周長。選一選活動,能讓每一位學生產生對活動的興趣,同學們爭先恐後地跑到前面摸桶、摸小黑板,再張揚個性的活動中,同學們體驗到了學習的成功或愉悅,增加了學習數學的信心。

再次,好的實踐活動能讓學生主動合作與交流。我在這節課中設計了兩次“量一量”,一量樹葉的周長,二量四個不同形狀物體的周長。學生自己量樹葉的周長,可有的同學覺得兩隻手不夠用,主動請求同桌的幫忙。他們是那麼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當中,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在這樣主動的合作與交流中,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交際能力得到高度發展。他們還相互幫助、取長補短。即使學困生也不感到困難,輕鬆學會了“周長”。

總之,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經歷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掌握知識。當然,在教學中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1、由於個別學生動手能力比較弱,在活動描一描及量一量中比較慢,爲了照顧到這些孩子,使教學的最後一環“拓展練習”只好佈置爲課後完成。

2、由於孩子收集的樹葉形狀的單一性,在彙報及展示量出樹葉的周長時,沒能顯示出面積小而周長大的情況。

教學反思 篇7

今天上午我上了一堂音樂活動《糖果真好吃》。我在上課前,想讓幼兒透過感知巧克力是香香的,棒棒糖是長長的,糖果是甜甜的,然後在唱這首歌曲時能以愉快情緒演唱這首歌曲,能想象出糖果真好吃的感覺。

我發現幼兒透過聞一聞巧克力的味道,看一看棒棒糖的形狀,嘗一嘗糖果的味道能感受到糖果香香的氣味和甜甜的口感,我覺得這裏上的還是很好的。可是在唱歌時,在唱“巧克力香香,棒棒糖長長”時,幼兒不能很好的唱對這一句歌詞的旋律。

剛剛我思考了一下,爲什麼這一句會幼兒會唱不好呢?我發現,可能我在示範時,沒有考慮到這句歌詞對幼兒有難度,應該在示範時要着重示範,讓幼兒演唱時,可以在這句演唱時,着重演唱,或是幼兒第二次演唱時,給幼兒提要求,給幼兒再範唱一遍,這樣幼兒才能對這句歌詞才能又理解又唱的完整。

我覺得下次再上音樂課事,應該要給幼兒在演唱歌曲時提要求,和對幼兒可能會覺得難唱的部分做一下更充分的準備。

教學反思 篇8

爲了上好《江南》這篇課文,我的教學設計前前後後大改了三次,每一次改動對於我來說都是一次進步,下面我先就我三次改動來談談對這節課的設計及效果:

第一次:我自認爲這首詩語言比較簡單,孩子們學起來應該是輕而易舉,於是,爲了拓展閱讀面,提高識字量,我設計了單元整體識字課型,讓孩子們讀課外美文,選自《主題閱讀》的《荷葉雨》,並且認識裏面的生字,從認生字中還要發現押韻的奧祕,當然拓展讀還加入了師生對讀的美讀方式。想法是美好的,結果在我們學校一年級八班試上了下,時間遠遠不夠,孩子們的識字量也遠遠沒我想像的大,好吧,把以文帶文《荷葉雨》簡單化,師帶生讀吧,其他全部省略!

第二次,導課稍微簡單明瞭了,讀文(範讀、看圖讀、拍手唱着讀、)識字、作詩,順利上完了,可是大家聽完以後,都一致認爲好像少了什麼,細細一想,對了,一節語文課主要有四方面的能力訓練,那就是“聽、說、讀、寫”,而我的課裏就恰恰少了“寫”這個環節的能力訓練,好吧!我平時訓練寫字喜歡放在第二課時,光寫字我就得花20多分鐘,爲了讓這節課更加完美,我就加入寫字環節吧,考慮到時間問題,我就加入一個字的寫法訓練。

第三次:這次我把這節課帶到外校去上了,或許是換了別班的學生,許多習慣不熟悉,時間又遠遠不夠了,居然超出了十分鐘,可能是我的環節過度語有點天馬行空,不受約束了,又因爲知道時間不夠,朗讀教學指導就不敢細究了,導至這節課還是不成功,於是,決定把開課活躍氣氛的對對子環節省去了。

上了這節課,我才發現課堂設計和我們的文章一樣,不厭其改,雖然每次上課、改課,費時費力費神,但我卻很高興,因爲我覺得每次的改動就是對我語文業務能力的一種提高,感謝各位領導和同仁對我指導和幫助,我會繼續努力,爭取給孩子們呈現更精彩的課堂!

教學反思 篇9

《彩虹》一課是小學科學四年級《光》單元的第3課。本課的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對光的各種現象(光的傳播、反射、折射等)已有了初步認識、對日常生活中色彩有所瞭解的基礎上的,讓學生嘗試做一系列光的合成和分解色光的實驗,以感受光與色彩的無窮奧妙。讓學生認識到日光是由不同顏色的光混合成的,沒有光,也就沒有顏色。透過這些既貼近生活,又引人入勝的科學探究活動,引領孩子們去探索光與色彩的祕密。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依據學生已有的關於光的知識和學生對七色光的經驗,緊緊圍繞動手做、動腦想對光的色散和合成現象引導進行認識和分析。

一、動手製造彩虹。

彩虹本身就是美好的象徵物是個美麗的自然景觀,本課以製造彩虹的活動做爲開頭,必然會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熱情,一定會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光和色彩的研究中去。透過課件向學生介紹展示製造彩虹的實驗方法,也就是分解白光的方法:

1、用三棱鏡分解陽光——光線射進三棱鏡後,光線發生了折射,由於組成日光的七中色光的折射角度略微不同,各種不同顏色的光就被分解開了。

2、用斜放在清水盆中的鏡子分解陽光——調節鏡子和水面,使它像是一個三棱鏡,產生與三棱鏡相同的效果。

3、用噴霧器背對着陽光噴霧的方法。

二、分析彩虹認識光的色散透過彙報總結。

認識組成太陽的光七色光——紅、橙、黃、綠、藍、靛、紫;瞭解白光經過三棱鏡或小水滴等進行折射、反射產生色散現象。利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

三、不同顏色光混合,把七色光合成白光。

在手電筒上蒙上紅、綠、藍三種顏色的玻璃紙,兩兩混合,觀察混合後的顏色。第一次試教時我發現這個實驗做得很失敗,因爲手電筒光的強度不同,而且蒙上顏色玻璃紙後顯現的顏色也不夠明顯。所以學生很難判斷光色混合後的顏色,結果要我來告訴他們。在第二次試教時,我先選取相同型號的手電筒,充足電,然後蒙上兩層玻璃紙,效果好多了。透過這實驗,學生可以知道紅、綠、藍三種顏色兩兩混合可以合成其他所有顏色,它們是光的主要顏色,三種混合就是我們見到的白光。透過視頻介紹光的三原色,並引出彩色電視機的色彩工作原理的拓展活動。

在科學教學中,當學生把探究作爲一種學習的需要,逐步成爲學習的行爲習慣時,課堂教學就會化被動爲主動,學習就會成爲學生的一種內驅動力。在本堂課的教學中,我根據小學中年級學生年齡小、好玩的心理特徵,引導學生在“玩”中學,在“玩”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在“玩”中經歷探究七色光祕密的全過程,在“玩”中激發繼續探究的興趣,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教學目標。

四、擴展最後我播放了《顏色》視頻讓學生觀看。

學生可以瞭解我們生活中見到的顏色除了和物體本身有關還和光有關。爲了使學生更集中精神認真聽,我要求學生一邊聽一邊做筆記,播放完後讓個別學生上講臺提出問題,其他學生回答,能提出問題的同學除了認真聽之外還證明他在認真思考問題,一舉兩得,許多同學也想做小老師,提出問題,他們也就更集中精神聽了。

透過《彩虹》這一課例的教學實踐過程,我覺得我的教學設計還不夠完善,如教學語言不夠精煉,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沒有充分地讓學生思考,放手給學生做,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思維能力培養還不夠,個別學生在課堂上還做不到主動思考問題等,這些都值得我在今後得教學中不斷反思、改進、積累。

教學反思 篇10

九年級教材上的化學用語是中招考試的重點,也是難點。它包括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離子符號,化合價符號等內容。有人形象地把它稱謂第二門外語。這些內容又恰好都集中在第四單元。學生一下子接觸一連串的化學符號,難度有點大。每年在講這些內容時我下了很大功夫,讓學生背、記、默寫。但是學生記起來仍然感覺困難。而且考試出錯機率也較大。近兩年來,我採用了分散難點,強化重點的方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第一堂緒言課上涉及到了物質的組成,我就簡單介紹物質組成的基本成分是元素。然後拓展開來,說“鐵”是由鐵元素組成的。“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就這樣讓學生記幾個元素符號,連續一週學生能把主要的元素符號記住,以後可以不間斷提問鞏固。從第二單元開始,講空氣、氧氣時,也分散讓學生記氧氣、氮氣、氫氣、碳、硫、鎂等物質的化學式及化學反應的化學式表達式。以後的每堂課在提問基本知識的同時,把化學式也連帶提問。這樣學生就無意識記住了好多重要物質的化學式。講第三單元時,把原子符號、離子符號也分散講解,並讓學生強化記憶。這樣就把第四單元的重難點分散到前四個單元中。學生記起來也感覺輕鬆,並且天天強調,堂堂提問,學生也記的牢固。等到學第四單元時學生已經掌握了好多化學用語了,這樣他們並不感覺難了,學起來也興趣盎然。

這種方法我覺得比較得心應手,但是也不能粗心大意,如果不落實學生背默,只課堂上強調還是無濟於事。這次月考前,我就忽略了化學式的複習,誤認爲他們掌握的好,結果這部分失分也比較多。化學用語比較空洞抽象,學生容易記憶也容易忘記,最好的方法還是要多次重複記憶。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要繼續帶着激情上課,帶着溫情落實到位,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掌握的更好。

教學反思 篇11

《家有喜事》,習俗來源於生活,是人們在長期生活中的積累與沉澱。古人道:安居樂業。人只有安居才能更好的樂業。千百年來,無論是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還是不同時期,搬新居都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是家常重要的喜事。

由於是喜事,所以,在辦喜事時就會有許多習俗,但是這些習俗又因地區、民族、時期的差異而不同。家庭中的喜事有很多,如搬新居、迎新娘、祝壽等等。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時期,人們的喜慶習俗也有所不同。農村蓋新房的習俗有:一般蓋磚瓦、混凝土房;對於新房上頂非常重視,不僅要隆重的宴請蓋新房的師傅們,在新房上樑時,還要燃放鞭炮、禮炮等等。那麼搬新房的習俗有:親戚好友帶禮物前去祝賀,搬新房時鳴放鞭炮等等。透過提問少數民族蓋新房、搬新居有哪些習俗嗎?先讓學生們讀課本上的資料,傣家人搬新房,雲南傣家人習慣住竹樓,現在有的雖已改住木結構的建築,但是建築的形狀不變,所以還稱竹樓。

傣家人對竹樓的建設非常重視,把它作爲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生活中還有哪些喜事呢?可以給學生補充:“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這是人間的四大喜事。在《迎新娘》這一節,透過圖圖相連,從內容看,貫穿着一條主線,即時代在不斷前進,婚慶習俗與方式也發生了大的變化。從畫面內容上來說,早期婚慶習俗比較簡單,也比較古老,延用擡轎的方式迎新娘;後期迎新娘用的工具改爲交通工具——拖拉機,從人們的精神狀態和牆頭上的玉米可以折射出當時人們的生活發生了大的變化,真是“五穀豐登糧滿倉”,呈現在一種文明向上的新風尚。

世紀之交的婚禮改變過去,更趨於文明節儉,體現了新世紀新人的精神風貌。勸喜酒的行爲更爲文明,一改過去強迫鬧房爲文明敬酒,同樣不失其鬧意。像如:草坪婚禮:在春光明媚或秋高氣爽的季節,新郎、新娘在郊外或戶外的草坪上和親朋好友共進野餐。氣氛歡樂,形式活潑。簡易酒會婚禮:新郎、新娘和家人略備幾桌酒菜,宴請親朋好友。大家在席間親切交談,期間舉辦一些小型活動,簡樸而不失熱鬧。透過這兩節課的學習,學生們的興趣,學生們積極踊躍回答問題,集思廣益。

教學反思 篇12

優點:

整個活動中孩子們參與的氛圍非常的好,對於老師的迴應也非常的強烈,說出了很多很好的答案。在孩子們的創編過程中,說得也非常的不錯,說到了小水滴、小草、小花。

不足之處:

1、教具的準備:一個教學活動中,教具的準備是非常的重要的,能讓孩子們有一個直觀的感受,而這個活動中缺少了教具。整個活動就光讓孩子們說顯得非常的空洞,所以導致大多數的孩子在最後還是沒有把這麼簡單的詩歌學會。

2、沒有把握重難點:在這首詩歌裏有重點與難點“不管我到什麼地方,您總是給我溫暖”沒有讓孩子們正確的領略到太陽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這裏就涉及到了課。就像詩歌中“讓露珠晶瑩”,孩子們對於晶瑩這個詞,孩子們理解了嗎?而顯然孩子們對於這首詩歌理解得還是特別的清楚。像這樣的詞教師應該要拿出來讓孩子們理解這個詞。

3、環節之間缺少遞進關係:整個活動中有三個環節,而這三個環節只是讓孩子們一遍遍的回答教師的問題“詩歌中你聽到了什麼?爲什麼我們要感謝太陽”而缺少層層遞進的東西,一個環節與環節之間應該要讓孩子們學到了不一樣的東西,有一個更深入的理解,而不是一遍遍的複述。

4、創編過程:在創編過程中孩子們幾乎沒有用到詩歌中的句式,孩子們說得非常的多,創編的也非常的多,但就是因爲教師在提煉的時候沒有按照句式來進行講述,所以導致孩子們也沒有用到詩歌中的句式。如果孩子們在說出來的時候,教師及時地用詩歌裏的去說,那麼慢慢地孩子們也會跟着教師來進行講述,這樣就能使孩子們學到了真正的創編。

教學反思 篇13

《頤和園》是一篇遊記,課文不但文字優美,而且條理清楚,特別是本課的寫作順序很明顯,寫作方法很值得學生學習。在教學時,我讓學生以遊者的身份走進文字,感受頤和園的美麗風光和作者精美的語言文字。

一、自瀆課文,整體感知,理清遊覽順序

學生已經有了一些學習遊記課文的經驗,因此在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找出“課文寫了哪幾處景點?你從哪些句子知道的?”這樣學生透過讀書很快就找到了每個自然段的第一個句子,並且從中知道了作者些了哪些景點,本文的寫作順序也就很清楚了。

二、以導遊的身份自主、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教學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合作學習,一個當遊人,一個當導遊,選取自己喜歡的課文段落,把課文讀美,把景點特點介紹出來,然後在班上交流。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高漲,很快投入到學習中去,在展示時,很多同學不僅把課文讀美了而且還根據自己的理解,向遊人介紹了頤和園景點的特點。在分段學習展示時,我發現學生能夠把自己選取的段落清楚的介紹出來。

透過分小組自主、合作學習,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學生充分發揮了同伴互助的作用,他們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更充分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也使學生資源共享了。

三、課後延伸,鞏固學習。

在感知了頤和園的美之後,我讓學生對全文寫一篇導遊詞,並加以此來達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目的。透過這節課教學,我覺得懂教師不僅自己要讀懂課文理解課文,而且還要引導學生怎麼樣走進文字,讓學生自己讀懂課文,理解課文,昇華情感。

教學反思 篇14

《“0”的突破》這是一個激動人心而又令人振奮的故事。許海峯從小酷愛射擊運動,立志要爲祖國爭得榮譽。經過長期的艱苦訓練,在第23屆奧運會上,他沉着冷靜,力挫羣雄,終於以優異的成績爲中國奪得奧運史上的第一枚金牌,實現了中國奧運金牌“零”的突破

一、在第一個環節中,讓孩子說說自己蒐集到的奧運資料,整個過程中學生特別的活躍,說得也特別的豐富,課堂的氣氛也熱鬧起來了。然後,我出示福娃圖片,更活躍了課堂氣氛。

二、在學生自學這一環節,我先讓自由朗讀,帶着問題去讀。這樣就充分地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然後,我讓學生代表彙報自己的收穫,給了學生展示自己的平臺,同時,也很巧妙地檢查了學生自課文的情況。讓學生在一種很輕鬆的情況下交流了自己對課文內容的初步感知。

三、接下來就是討論和展示環節,在各組進行準備的過程中,我特別的忙碌,我在各組中穿梭,看看他們解決問題的情況,以及各個小組長的分工情況,是或有做到在課堂前我給他們培訓時提到的一定要讓每個孩子都有任務

四、時間把握上,我沒做好,四十分鐘的課被我上多了10分鐘。但是我卻覺得時間過得可真是快啊!以後在課堂中,我還是得把握好時間,在課堂中儘量讓孩子們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快樂!

教學反思 篇15

每次上完一節公開課,心中總有波瀾蕩起,那些遺憾總在心頭跳躍。

《鄉愁》是一首遊子思鄉的深情戀歌。這節課上,我採用“聽讀、朗讀、品讀、仿寫”四個環節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品味詩歌的意象美,發現詩歌的結構美。因爲本單元是“活動探究”單元,活動任務三就是引導學生創作詩歌,仿寫的目的不在於他們能寫出多麼富有韻味的詩句,而重在表達自己對人生真切的體驗。

有了前兩課詩歌學習的鋪墊,孩子們讀詩、品詩、寫詩的熱情很高,但是“熱鬧”的課堂結束了,孩子們的詩歌學習真的提升了嗎?我不禁反思自己,透過靜心梳理,歸納問題有二。

表面接受新教材,課堂實際還是“老套路”。統編教材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是“活動探究”單元,那麼我們的重心就是引導學生去讀詩、品詩,而我則喧賓奪主的忽視了孩子們蒐集資訊的能力,就連最簡單的作者簡介也是在課堂上給孩子們出示。

課堂角色“狹隘化”。品析詩歌內容時,在情感昇華這一環節處理上,過於心急,答案不是引導學生慢慢領悟出來的,而是自己半推半就給出來的。在評價學生創作的詩歌時,評價語言缺少感染力,沒有給學生以提升的空間。再者,填空式的提問,沒有任何意義,沒有起到點撥、引導的作用。

作爲一名教師,課堂上的每一次評價都要緊扣教學內容和學生活動,每一句評價語都要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擲地有聲,而不是無病呻吟。

教學反思 篇16

在我個人看來,《泉水》真的是一篇很美的課文,無論是文字還是內容,都像一股清泉,潺潺地流淌着,灑下一路愛心。教授起來也讓人很喜歡,很能融入課文。

因爲是臨時接班,在教學本課時,我主要是透過創設情境讓學生自讀自悟。這樣便於對課堂的整體把控。透過引導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欣賞,並且根據課文進行發散思維訓練,從而受到情感的薰陶,並且積累了詞語。另外,在本節課的教學我力求做到以讀爲本,讓學生透過各種形式的讀(自讀、生生合作讀、小組合作讀、品讀等),去體味課文的語言美,感受泉水樂於助人、無私奉獻的精神。

這樣,透過一遍一遍地讀,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初讀了課文,你都有什麼體會?”“同學們喜歡泉水嗎?”“透過讀課文,你知道這是一股什麼樣的泉水?”在學生互動交流、互相評價的過程中,教師抓住時機進行點撥,使學生感悟泉水的奉獻之美。對有感情地朗讀進行有效的指導。最後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能力,使學生獲得了情感的體驗,達到了審美的情趣。

還有一點需要思考的是: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學會聯繫上下文去尋找答案?比如在說到泉水姑娘是衝出來時,我提問泉水姑娘“衝”出來時心情是怎麼樣的,有很多同學都只會說快樂,可是爲什麼快樂呢?就說不上來,但是如果在平時閱讀教學中能教會他們聯繫上下文來回答的話,那麼從“原來是一股清泉從石縫裏衝出來,來到這陽光燦爛的世界。”這句話中或者僅僅只是“陽光燦爛”這個詞,能感受到的又何止是高興啊!本來在平時教學中我爲學生的回答總是不得我心感到苦惱,後來上完這堂課,跟我的師傅趙向紅老師進行了一次討論後才知道,原來問題都出在老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沒有不斷地、巧妙地引導以及示範,致使學生在閱讀中無法可尋,那麼回答問題時當然也便有所缺了。

所以啊,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精心設計問題的引導與示範,讓學生學會用聯繫上下文來尋找答案,這樣學生在自己閱讀時也便有法可尋,其語言的感受也會更加出色。還是應該多上課,多接觸各類學生來提升自己啊。

教學反思 篇17

經過這節課的學習,基本達到了以下幾個目標:

1、在感受生命的可愛、寶貴的同時,引導學生從具體的語言文字中去感受生命帶給我們心靈上的震撼。

2、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和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

3、學習誦讀的要領,感知課文內容,概括文章要點,在探究活動過程中獲得一些蒐集資料和研究問題的方法。

4、能聯繫時代背景,理解文章關鍵詞語的含義,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感受文章的中心,激發學生熱愛生命的激情,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索精神。

但是再精心的設計,在具體的教學中,還是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我的這堂課。

首先,由於開課之初的緊張,沒有很好的把握住孩子回答問題的契機,導致失去了很多深入交流的機會。

其次,也是由於忽略了孩子的回答,沒有對問題整合、提煉,所以問題瑣碎,拖拉,浪費了時間,細節處理不當,反而沒有達到預期想象的結果。

第三,因爲前面過於拖拉,時間不夠,所以對第六自然段的品讀不夠,顯得膚淺,學生的自讀自悟也不夠,自主理解也不深入。

總的說來,這堂課由於老師的引領作用發揮的不好,或者說是引領不及時,所以預設和生成差別很大。由此可見,老師的主導作用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老師只有真正起到了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發揮得更好,能力才能得到更大的提高。

教學反思 篇18

在這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裏,我們來到了魚圻塘這個美麗的新園舍,聆聽了兩個精彩的教學活動,許老師執教的語言活動《啊嗚啊嗚吃得香》和顧老師執教的科學活動《好朋友夾心餅乾》。

許老師選用的語言活動《啊嗚啊嗚吃得香》主要是針對剛入園的幼兒進入集體生活,對家人還有強烈的依賴心理。平時在家裏衣食都是大人包辦,兒歌《啊嗚啊嗚吃得香》短小、簡單,表現了各種動物自主獨立的心理,並藉助學說“啊嗚啊嗚吃得香”這句話,鼓勵幼兒在園在家都能自己吃飯,養成獨立進餐的良好習慣。

活動從教師帶領孩子念,到孩子看圖集體念,再到分角色自己念共三個環節,環節安排由易而難,層層遞近,過度自然。整個活動教師教態親切、自然,肢體動作豐富,始終牽引着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學習積極、主動,課堂氣氛活躍,在邊念兒歌邊做動作的過程中,孩子逐步懂得了要養成獨立進餐的好習慣。活動的最後一個環節角色表演,把整個活動推向了高潮。許老師請幾位小朋友扮演兒歌中的小動物,然後念兒歌,唸到某小動物時,請扮演該小動物的小朋友去籃子裏找相應的食物。在第二組小朋友表演時,“小兔”沒根據兒歌中的句子拿蘿蔔,拿了魚,“小貓”卻拿了蘿蔔,許老師馬上說:“小兔覺得一直吃蔬菜不好,要吃點葷的,小貓也認爲一直吃葷的不好,要吃點蔬菜,葷菜蔬菜搭配着吃營養才均衡,我們小朋友也要向小動物學習。”孩子的一個小小失誤,卻給老師帶來了一個很好的隨機教育機會,由此也可以看出,許老師有着很好的課堂應變能力,這也是我要學習的地方。

今天的魚幼之行讓我看到了執教老師的課堂智慧,也讓我感受到了魚幼小朋友的聰明可愛。

教學反思 篇19

今天課上,我們正講到《少年閏土》,講到閏土名字由來的時候,同學們回答:“因爲是閏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親給他取名叫閏土,”“大家知道什麼是“五行缺土”嗎?”我問道。“老師,就是命裏缺土。”“還有命裏缺金的,給孩子直接取名叫金,太土了,家長就給孩子取名叫鑫。”“大家七嘴八舌地說着。”“你們懂得還不少呢?”大家的回答實在出乎我的預料。“五行缺土這是封建迷信的說法,就像閏土一樣,父親給他取了這麼好的名字。也沒有改變他的命運,我們大家不必當真。”

“老師,我命裏缺愛。”突然的一聲大喊,使原本熱鬧的課堂安靜下來,原來是調皮鬼王伯之。這個學生兄妹兩個,姐姐在山東大學上學,父親在濟南高校工作,母親在微山上班,父母都忙於工作,對他的照顧少了些,但對他的關心和愛肯定也不少,王伯之學習成績沒問題,是個上進心、自理能力都特別強的孩子,但是在他眼裏始終認爲父母愛姐姐不愛他,以前我也和他交流過多次,他告訴我,父親看他的眼神和姐姐的都不一樣,今天正好趁此機會,教育全班的孩子,“同學們,我們都是幸福的孩子,因爲你們都有爸媽的呵護,有爸媽的孩子都是寶,怎麼能說缺愛呢?只不過爸媽愛你的方式不被你接受而已,爸媽的愛你沒感受到而已。”聽了我的解釋,下面的同學紛紛點頭。“一個感受到愛的孩子,他是幸福、快樂、上進的,和同學們的相處是友好的,而那些缺乏愛的孩子,就像一個渾身長刺的刺蝟,脾氣暴躁,和同學鬧矛盾不斷,大家看看我們周圍的同學,是不是這樣?所以大家不要輕易發脾氣,那些脾氣暴躁的、經常和大家矛盾不斷的學生其實是很可憐的,因爲他們得到的愛少,所以也不會去愛別人,今後我們對他們要多包容,多給他們一點愛,讓他感受到生活的溫暖。”是啊,平時班內總有個別心胸特別狹隘的孩子,過於在意別人的說法,容易受到傷害,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小心眼”。即使是與自己本來無關的事情,也總會覺得是指向自己的,課下和同學們玩鬧,容不得別人,自尊心強,還特別敏感,喜好猜疑,常常無中生有,捕風捉影,或小事變大,甚至有的學生還因此而引發出一些攻擊性行爲,所以同學們都對他敬而遠之。

今天的語文課雖然跑題了,但是作爲班主任,時時刻刻都抓住機會育人,對每一個孩子來說,首先是明白做人的道理,教會學生學會愛別人,纔會得到別人的愛。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我們的世界充滿快樂平安。

教學反思 篇20

現在的學生很多都不喜歡古詩文,或者說根本就不喜歡古典閱讀,這樣下去,便會導致淺薄和輕浮,另外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真正進入文化層面探究,也是有一定難度,所以在課堂上首先想辦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動他們展開聯想,體會詩詞的語言美和意境美。在教學中堅持誦讀、品味,思考相結合原則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詩詞的意境美和內涵美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詩詞教學,教會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詩詞的方法,也是教學的關鍵。我這節課在這幾個方面都做得很不錯,其中我覺得以下幾點特別值得我學習。

一、教學設計簡約不簡單

從課始的音樂《一剪梅》的匯入到了解所學過的一些詞牌的由來,從回顧學習詩詞的三讀法到小結理解詞句意思的幾種方法,從檢查詞義的理解到朗讀指導,從指導讀到帶領悟,這一些教學環節貌似簡約,實不簡單,時時處處都在緊扣教學目標,紮紮實實地在爲落實教學目標服務,體現出我巧妙靈活,簡練明快的教學風格。

二、注重朗讀,凸顯詩詞教學的語文味

在本課中,我採用讀的方法很多:讀得字正腔圓,句句通順;讀得抑揚頓挫,琅琅上口;讀得意味深長,聲聲含情。在讀的過程當中,不僅教學生做到眼中有景,還要求學生做到心中有情。如在理解上闋詞的意境時,我首先讓學生自由朗讀然後自己範讀並問學生:“說說你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在學生初步理解的基礎上,鼓勵學生用你的朗讀來將你眼中,心中的景緻表現出來。本節課讀的次數、形式也很多,有個別讀,齊讀,師範讀,師生合作讀。老師的範讀也給孩子很好的示範作用,特別是配樂貫穿課堂,使學生朗讀詩詞更有感情,創設的情境非常好,幾個梯度下來,學生已經把這首古詞讀得餘韻悠長了。學生在不同要求的朗讀之中實現了由讀準到讀通到讀出韻味再到讀出感覺的層層遞進。不難看出學生的朗讀已經有了質的飛躍,課堂的語文味十分濃厚。

三、注重學習方法的滲透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語文工具性目標落實地紮實而有序。既有朗讀方法的細緻指導,如:音調的問題,語速的問題,邊讀邊想象等,還有學習詩詞的方法指導。我在指導學生二次閱讀時問道:“怎樣才能達到讀得抑揚頓挫的境界呢?”接着就引導學生回顧幾種理解詩詞的方法,並在接下里的學習中,要求學生學以致用。

四、注重積累拓展

爲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下闋詞中作者所表現出來的積極的鬥志、豁達的胸懷,更多的瞭解蘇軾的豪放,我還出示了的蘇軾和其他詩人一些代表這種人生態度的詩句,如《卜算子》《念奴嬌赤壁懷古》《龜雖壽》《將進酒》等,這些詩句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文字的理解,更爲學生走出課堂,走進詩詞世界奠定了基礎。

總之,我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很多。對這堂課,我也有一些個人的看法,我覺得在最後的引讀昇華主題這個環節處理得不好,教師的語言鋪墊不到位,事先設計好的沒完成。學生的情緒沒有帶動起來,導致課堂上的氛圍沒有達到高潮。再者時間的分配不夠科學,前面的匯入課題花時間過多,教師在導學過程中的語言也較繁瑣,浪費了一些時間,導致檢測、仿寫這一環節沒有得到落實。

教學反思 篇21

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透過實驗、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促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着重強調教學要以學生爲本,以學生合作學習來獲取知識,要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對在新課程教學成果展示活動所執教的《透鏡》課反思如下:

我們知道透鏡一節內容簡單,實驗器材比較生活化,探究問題也和生活有關,爲了激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我在設計導課時採用了激情匯入;透過視頻放映“神七”點火到計時的情景。把學生一下子拉進課堂。告訴學生這個歷史是由透鏡給我們記錄下來的。既然透鏡對我們生活有用,那我們有必要把它學好。透過視頻展示學習目標,學生帶着學習目標自讀教材,並完成自讀題卡(我在課前精心設計的有助於學生認識的循序漸進的問題)。

採用讓學生自己討論學習,自己總結規律,對習題學生小組討論、合作交流、自己解決的形式。目的是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體,在老師的指導下,對所要學習內容進行歸納,鞏固提高。按照新課程的要求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在學生了解凹凸透鏡後,讓學生體驗實物元件並進一步指出近視眼鏡是屬哪種。透過演示實驗驗證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的發散作用。在第二輪練習中要求學生大膽質疑,有一學生提出:凸透鏡只對平行光有會聚作用。我馬上想到用激光分別正對凹凸透鏡照射比較透過去的光圈與原光束的大小。結果否定了學生的判斷。又一個學生提出疑問:能否利用凸透鏡得到平行光?我有意感到爲難,突然有名學生奮勇站起來說:“老師,我來給他解決。”學生講得有理有據。之後,教室裏掌聲響起,課堂氣氛陷入高潮。學生在學習中感到獲取知識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興趣。

在第三目標學習中。學生查閱課本積極性高了,分組討論更熱烈了,這樣不僅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合作能力,而且開發了學生的發散思維。最後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出規律。並利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教學理念。討論交流是高效的學習方法。經驗告訴我們,對於相同背景的識記材料,透過聽教師講一遍掌握30%,自己寫一遍可掌握70%,而經過討論自己說出來能掌握90%。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大膽發言,積極討論,勇於表現。討論甚至爭議是學生最投入,精力最集中,思維最活躍,效率最高的學習方式,也是培養髮散思維與創新精神的有效途徑;交流益於學生合作學習,實現優生幫差生(兵教兵)。因而這節課我給學生盡限提供討論交流的機會,引導他們探究研討,自我獲取知識。當堂批改對激勵學生自主學習、集中精力、爭先恐後、活躍思維作用明顯,當即發現問題當即解決,有“短、平、快”之效果。

透過本節課教學收穫多多:除了課前備好教材和學生外,還要注重課堂上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使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思想觀點,參與師生討論;充分信任學生的探究能力放手讓學生大膽思考、討論、質疑、激發學生潛能。不可越俎代庖;形成以激勵爲主的評價體系,要對學生的答案給予熱情的鼓勵和積極引導,不求全責備。

教學反思 篇22

“愛護書籍”是本單元主體課文,寫了魯迅小時候愛護書籍的故事。課文從“愛讀書、儲存書、愛護書”幾個部份再現了魯迅先生的愛書好德。課文旨在引導學生樹立愛護書籍的意識,養成用功讀書,珍惜工夫的良好習慣。

目前孩子的家庭生活生計前提皆很優越,家長儘可能知足孩子對學習用品的要供。多數孩子不懂得珍惜、庇護學習和生活生計用品,孩子們缺乏治理自己工具的意識,“愛護書籍”中魯迅從小愛護書籍的做法給學生樹立了學習的榜樣,是一篇很好的教育素材。講授時,以讀爲主,讀中感悟,讀中理解。品詞賞句,抓住人物愛讀書、儲存書、愛護書的好品量、好習慣來學習魯迅愛書的精神和幹事認真的態度。使學生樹立愛護書籍的意識,主動愛護書籍。

學完課文後,引導學生此後你怎樣庇護書,愛護書?把自己的設法寫下來與同學交流。這樣既培養了寫話能力,又進一步學會了愛護書、庇護書的方法。

在初讀感知課文首要內容時,引導學生找出概括課文首要內容的句子:“魯迅小時候,把書看得比什麼皆寶貴。”以此爲主線貫穿學文的始終。在品詞析句,理解感悟課文內容時,引導學生抓住魯迅愛讀書、愛護書的事例來學習魯迅愛書勝過親情,勝過財寶,勝過生活生計中的統統。使學生從中感悟到我們應當愛護書,學會儲存書。

本節課存在不敷之處,由於教師籌辦不敷,課堂說話缺乏連貫性。在當前的講授中我會努力專研,與長補短,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標籤:反思 教學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