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社戲》課後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謂跳出自我就是經常地開展聽課交流,研究別人的教學長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透過學習比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異,從而提升自己。下面小編爲大家分享《社戲》課後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參考借鑑。

《社戲》課後教學反思

《社戲》課後教學反思 篇1

《社戲》是學生在初中語文學習中接觸到的第一篇魯迅先生的文章。這是魯迅小說中爲數不多的充滿溫情的一篇,從理解難度上來講也不艱澀。教材做這樣的設定,我認爲有利於減輕學生對魯迅文章的畏難情緒,讓他們在文章的學習中,看到魯迅深刻冷峻背後溫情的一面。在此基礎上,引導他們進一步閱讀《朝花夕拾》,從這些對往昔生活的回憶中,讀出一個有血有肉的魯迅。這將爲以後學習魯迅的文章打下良好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社戲》的教學成功與否十分重要。所以,這篇課文我用了4個課時,備課也下了工夫,整體上到達了預期的教學效果,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值得反思。

其一,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小說體裁的基本文體知識不紮實。普遍認爲小說中的我即作者本人。這可能和這篇文章體裁特徵不鮮明有關。所以我又結合文章將小說的虛構性這一知識點講解了一下,對這一知識點個別同學的理解程度不高,具體體此刻答題的時候,還是用作者二字來作答。所以在以後的小說學習中,還是要反覆強化文體特徵。並且許多學生的作文也存在着文體不清的問題,例如在記敘文中穿插很多議論,本末倒置,文章所以變成大雜燴。由此看來,目前淡化文體界限、按資料來來編排教學資料的做法還是值得商榷的。我認爲教師在教學過程,應當有意識地強化這些知識點,引導學生按照行文規範來寫作。

其二,《社戲》這篇文章的教學,最終一個自然段十分重要。這一段既是文章的切入點,也是文章的題旨所在。我設計教學過程時,安排學生在第一課時先談談自我對這一段落的理解,在第四課時學完整篇課文以後,再重新來談這一問題。經過比較考察學生對課文關鍵點的理解程度。實際教學過程中,大多數學生能就真正懷念的不是豆和戲這一點闡述自我的觀點。由此,在教時上我做出了調整,較快地引出人生經驗通感這一深層次的概念,引導學生結合自我童年生活的回憶,聯繫自我以往歷過的事、相處過的人、吃過的東西、聽過的歌等等,談一談對再也沒有看過那夜似的好戲、卻並沒有昨夜的那樣好吃兩句話的理解。這一環節的設定使課堂氣氛活躍了起來。課堂氣氛也是我在之前的教學中比較忽略的問題,有時爲了趕進度或者想盡快地將學生引到正確的答案上,自我講解和灌輸的部分所佔比例偏大,學生容易走神和倦怠。所以多設定一些活動和討論環節我認爲還是很有必要的。緊之後學生在交流中大致能體會這樣一種感覺:物是人非,每每回憶卻再也找不到那時的感覺,令人悵然若失。因爲即使一切都沒有變,但歲月無痕,當時的情感和體驗已一去不復返了。就在學生若有所悟的時候,趁熱打鐵點出魯迅作品的高妙之處,就

是能喚起大家人生經驗的通感,寫到每個人的心裏去。這樣使學生在認識到魯迅溫情一面的同時,對他思想的深刻性和強大的洞察力也有了感性的直觀的認識。水到渠成地到達預期的教學效果。

《社戲》課後教學反思 篇2

教完《社戲》,我又找到了舊課新教的途徑,那就是教師不應拘泥於教學參考書供給的那些資料,也要獨立思考,頓悟教材尚未被挖掘又有利於學生健康成長的人文元素。

我以爲,在教法上,教師要勇敢打破傳統的那一套教法,爭取找到最佳的突破口,除舊佈新,給保守迂腐的思維定勢注入新的血液,讓語文課堂煥發出勃勃生機,讓教材不再是學生死記硬背的工具,而是變成促進學生語文素養全面發展的階梯或柺杖。

過去,我教《社戲》經常是從課文分段和歸納段意入手,而這一次,我是從縮寫課文開始,段落劃分和歸納意思隻字不提,學生反而更能整體把握文章的主體,我說到後面,學生能立刻聯繫到前面。

過去,我講課從介紹魯迅開始,而這一次我從提問爲什麼說平橋村是我的樂土開始,魯迅介紹等結束課文之前,聯繫文章末段深刻含義與中心意思的時候再聯繫起來一齊說。

過去,我極少注意文章對一系列兒童心理的細微刻畫,此次異常關注了,還挑出來板書於黑板:鬱悶――興奮――急切――煩躁――依戀――歡暢――回味,併合理提議學生應正確調控課堂情緒,聯想到人是情緒動物,不管大人還是小孩,點撥引領學生對生活現象的正確理解。

最高興的一點是,我能聯繫身邊的生活實際,給學生適機的點撥:小孩的性格往往是家長教育的結果。本文雖然只寫小孩和老人,不寫一般成人,但讀者能夠推想到大人的爲人態度與孩子一樣是熱情好客、真誠純樸的,於是,我們才那麼堅信平橋村的的確確是個民風淳樸、風光優美的江南水鄉了。由此我們能夠推廣來聯想,你們在學校的言行表現,等於是從另一個側面暗示教師:你們的家長是怎樣在家對你們進行辛勤引導的。

有句歌詞唱得好,只要一點點改變,生活就變得更完美。沒錯,教師創造性勞動,主要就表此刻隨時隨境改變自我教學思路,去適應不一樣背景下的學生更快的發展需求。

《社戲》課後教學反思 篇3

在上《社戲》這篇課文時,我也是這樣做的。

一、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充分研究教材特點。

本篇文章是鄂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的話題是《幸福的滋味》,單元閱讀要求是閱讀本單元課文,揣摩描述人物心理活動的語句,並結合自我的生活體驗理解課文資料。但這篇文章,就體裁而言,它屬於小說;就資料而言,它是以社戲這一江南水鄉文化活動爲線索,表現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經歷。課文經過我和少年夥伴們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月下歸航等情節的描述,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經歷,表現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完美回憶和對故鄉的眷戀之情。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體現了語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關係。所以教學本文除教會學生使用語文工具外,還有就是結合自我的生活體驗理解課文資料,培育學生對課外生活的關注。

二、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上,充分研究文章特點。

有人說教《社戲》課文最終一段是理解本文的鑰匙。在備課的.時候,我也在研究,作者爲什麼把文中的戲和豆說的那麼好?我們明白,這篇文章是作者對童年生活回憶。大抵來說,回憶的總是完美的事物。那麼,該如何來引導學生來理解這篇文章呢?從《社戲》文章來看,那晚的戲並不好看,豆呢也僅僅是水煮豆。而作者呢,卻說是:我實在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爲什麼作者如此難忘呢?

三、在教學過程的落實上,充分引導學生參與。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這堂課我十分注重讓每個學生全員全程參與。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教學時,我抓住課文的文眼,即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引發學生去認真讀書,充分地和文字進行對話,去思考、討論、交流。

我嘗試在教學中放手讓學生質疑,讓學生成爲知識的發現者和研究者。如果經常有意識的讓學生質疑,我相信,學生質疑的本事會得到充分的提高。會使課堂成爲一個充滿創造和發現的樂園。

當然,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

一是對學生的課前準備沒有足夠的重視。雖然有要求,可是學生是否認真落實沒有認真的去檢查,也沒有去細緻的去搜集學生的疑問,以致於在課堂上不可能很好的解決學生中很有價值的問題。

二是對學生的實際情景沒有進行很好的分析。沒有研究到學生的生活與作者的生活的時代差異,整個教學過程中感覺有些教學要求有些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