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學反思

社戲教學反思(通用6篇)

作爲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社戲教學反思(通用6篇),歡迎大家分享。

社戲教學反思(通用6篇)

社戲教學反思1

這篇課文我是分三個課時完成的。

第一課時從樂土入手,讓學生找找迅哥兒在平橋村經歷了哪些他感到“樂”的生活,同時概括文章詳寫的看社戲是一個怎樣的過程。目的是讓學生理清文章的電路,學習文章詳略得當的寫作技巧。進而總結出平橋村的生活,自由,無憂無慮,生活美好。體會作者波瀾起伏的情緒變化。

第二課時的主要環節是探討平橋村的“景美”。主要探討文章的兩處集中寫景的段落(月夜行舟,月夜歸航)學習作者綜合運用多種感官寫景,以及從字裏行間體會出人物的心情,感受,學習情景交融的寫法。

第三課時首先探索討平橋村的“人美”,以“運用‘我喜歡文中的——(人物),因爲他——(評價其性格品質),比如——(人物表現)’的句式,說三言兩語,勾勒人物形象”的方式揣摩個性化的人物,詳細分析雙喜,阿發,六一公公,最後概括出平橋村的人具有的寬厚純樸,熱情好客的民風。下半節課由文章的最後一段切入,由討論“戲好看嗎”“豆好吃嗎”(回到前文找答案,重在學習文章,用正側面相結合的手法寫戲的不好看)引向文章主旨,既然戲不好看,豆也很普通,那主人公爲什麼如此懷念?他懷念的到底是什麼?引導學生思考:那夜的戲,豆與之後的生活是的一場戲及吃到的豆有如些不同?

在整個教學中感到自己備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基本完成,欠缺的是朗讀不夠,對文章精彩段落沒有反覆誦讀,沒有讓學生在充分的朗讀中感悟深化,也對今後長久的記憶有影響。另一方面,由於分三個課時,時間比較充裕,能夠兼顧一些分析反映比較慢的學生,也給他們提供了展示的機會,提高了他們課堂參與的積極性。

社戲教學反思2

有人說教《社戲》課文最後一段是理解本文的鑰匙。在備課的時候,我也在思考,作者爲什麼把文中的戲和豆說的那麼好?我們明白,這篇文章是作者對童年生活回憶。大抵來說,回憶的總是完美的事物。那麼,該如何來引導學生來理解這篇文章呢?從《社戲》文章來看,那晚的戲並不好看,豆呢也僅僅是水煮豆。而作者呢,卻說是:“我實在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爲什麼作者如此難忘呢?

我想,作者在寫社戲的時候,也僅僅是把社戲作爲一個引子而已,真正要寫的是他們自我表演的戲,自我演的戲那纔是真正難忘的好戲。

趙莊的戲在文章中只是一個引子,他們的戲纔是文章的主體,在這齣戲裏,主角是一羣十二、三歲的孩子。戲臺是大航船。戲份是月下行船、趙莊看戲、歸航偷豆。舞臺背景是月下河流、豆、麥田。(我把這個板書在黑板上)在這樣的背景中,再這樣的舞臺上,一羣朝夕相處的孩子,他們心裏是快樂的!

小時侯,我們也有過類似的經歷。那時侯,臨村放電影,村裏的夥伴們老早就明白了。相約晚上一齊去看。夜裏,爸媽一般是不會讓我們出去,更何況是去臨村。但看到一大羣夥伴一齊去,也就沒說什麼了。月夜,一羣人,唧唧喳喳,有說有笑直奔二三裏外的臨村。一路上,腳下高低不平,但也沒能阻止我們的興致。有時候,等我們跑到的時候,電影都快散場了,又跟着人羣往回趕,在人羣中東奔西突,快活無比。當然了,在路上也會埋怨今萬拖後腿的那個夥伴,相約下次必須早些出發。早到的時候,大夥擠在一齊,席地而坐,很興奮。看着看着,銀幕上的人物就漸漸依稀了。等到人聲鼎沸的時候,才明白電影散場了。揉揉模糊的眼睛,把還在睡的夥伴推醒。路上照舊快活。此刻才明白,看什麼電影無所謂,看電影那只是一個藉口,關鍵是大夥在一齊。

在社戲裏也是如此,到趙莊看戲也只是一個藉口,一個引子。骨子裏,他們是期望能大夥一齊去。只要大夥在一齊,就是快樂無比!

你看那月下行船,大夥搖擼的搖櫓,陪我說話的說話,不亦樂乎!船外,月色如水;夾岸,豆麥清香。當真令人心曠神怡了!至於在趙莊看的戲那就不用說了:我看不清、聽不見,只覺得戲子的臉都漸漸的有些依稀了。夥伴呢,年小的在大哈欠,大的在說各自的話,都沒心思看戲。而回去的時候,大家又象來時一樣踊躍,拔櫓、搖櫓,大船快的就象一條大白魚揹着一羣孩子在浪花裏躥,或笑或罵,又都興奮了!

至於那水煮羅漢豆真的好吃嗎?未必,只但是是夥伴們自我動手做的罷了,才覺得食之如飴。小時侯,在家鄉放牛,荷花塘乾涸了,許多的小魚小蝦,都躲在一個個水窟裏苟延殘喘。我們找來幾個大的河蚌殼,洗淨,再舀上些水,架在土塊堆的竈上。把那些抓來的小魚小蝦放在蚌殼鍋裏煮,等魚變白了,蝦變紅了,沒鹽沒油的抓起來就吃,而且還你爭我搶的,好似什麼龍肝風膽似的。吃完以後,發現手上全是黑灰,臉也成了大花臉。此刻回憶的時候,覺得那時侯真快樂!

這篇文章,我象這樣講的時候,同學們都很活躍,都回憶說他們都有個類似的經歷。書中的故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以自我的生活經歷來感悟書中的資料,比起我們空洞的說教好得多了!

《社戲》其實就是孩子們自我演出的一出快樂的夜戲。

社戲教學反思3

學習《社戲》一文,在分析“雙喜”這個人物形象時,我要求學生們找出對該人物的有關言行描寫的語句,進行討論評價。有個同學對這句話“阿阿,阿發,這邊是你家的,這邊是老六一家的,我們偷那一邊的呢?”中的“阿阿,阿發,”的說法提出疑問,問該怎麼理解?我當時便以“表示說話時正在思考中”回答了。可過後細細一想,又覺得不妥。

經查閱,原人教版課文和《吶喊》中的《社戲》原文也都是說“阿阿,阿發”。

那麼,不妥何在呢?

首先,既然有學生提到這個問題,看來它也是代表了部分學生的疑惑。編者、審查者可能爲了保持原作,對此未做改動便選入教材。筆者揣測,原作或許表達的是作者本意,但選入教材,需要多從學生的角度去審視課文,去認知、感悟和學習。爲避免造成學習的誤區,是有必要對需更改的地方做出適當改動的。課文是學習的範例,在教材中出現這樣的說話方式,對學生是有消極影響的.。難道能讓學生學習這樣說話嗎?

其次,從文中“雙喜”說的話語來看,都是直言快語,表達流暢的。惟有此句說話吞吐,前後語句對照,也顯得不夠協調、一致。

《社戲》敘寫的是幼時的“我”與農村小夥伴們看社戲的往事,抒發了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之情。在這些淳樸可愛的小夥伴中,雙喜可謂是個當之無愧的“領袖”。你看:在衆人都爲“我”沒能看上戲都嘆息表同情時,是“最聰明”的他提議,“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嗎?”解決了看戲難的問題之一,工具;又是機警的他,在外祖母和母親的遲疑中,看出了底細,大聲地許諾,“我寫包票!船又大;迅哥兒向來不亂跑;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點點想到,言之鑿鑿,有理有據。解決了看戲難的又一問題,陪客。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微笑了”。能幹的他,“跳下船”“拔前篙”擔負起舵手的重任,點開船,前進。完全是他才促成了小夥伴們前往趙莊看社戲。

看戲中,他解說人物和表演的精彩處。在“我”看不到鐵頭老生翻筋斗時,善解人意的“雙喜”解釋說,“晚上看客少,鐵頭老生也懈了,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呢?”也是他,在大家吁氣、打呵欠的時候,提議“還是我們走的好罷”得到“大家贊成”。

偷羅漢豆時,心細的他提醒倘阿發的娘知道哭罵,又各人到六一公公的田裏各偷了一大捧。吃完豆,他又顧慮到了八公公的罵,想好了對策。

“都回來了!那裏會錯。我原說過寫包票的!”他向在橋上等候的“我”的母親報平安。有始有終,順利完成任務。

第二天,面對六一公公的責問,機智的“雙喜”又坦誠而氣壯地說:“是的。我們請客。我們當初還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蝦蝦跑了!”句句有所指對。又“狡猾”的追究“蝦跑了蝦”的責任。

從以上表述中,我們看到了一個鮮活、明亮的形象。在“雙喜”的話語中哪裏有“思而後答”的呢?哪一句不是乾淨利落,展示了他的聰明機智。

筆者以爲,將“阿阿”改爲“阿發”好。

一方面,語言表述流利,不給學生以誤導。符合原文人物語言先後的一致性。

另一方面,“阿發,阿發”也以反覆的修辭,體現出一種急迫語氣,合乎原作實情。

“偷豆”的情節發生在返航途中,因爲划船太用力,夜晚了許久沒有東西吃,正是“又飢又乏”,所以對桂生的“偷豆煮吃”的提議,“大家都贊成,立刻近岸停了船。”相信返航中,“雙喜”也是划船賣力氣最多的一個,自然也是吃豆的積極擁護者,並且還一馬當先。因爲他“先跳下去了”。“雙喜”自會知曉“阿發”和“六一公公”的田,是不會也不用顧及“阿發”的面子,先考慮考慮再問。再者,都是常在一起的夥伴,他還能不瞭解“阿發”的爲人嗎?但由於擋不住“飢乏”之苦,吃豆的願望強烈,纔會有急切的心情,喊出“阿發,阿發”。以便在徵詢“阿發”的意見後,可好馬上動手。

社戲教學反思4

一、本課“學習目標”確定爲:

1、品味作者“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中留露出的真淳感情。

2、品味語言,賞析小說清新、細膩、優美的景物描寫。

3、感受農家老人少年的淳樸善良。學習透過神態、動作、語言等描寫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設計的主要問題爲:

1、小說圍繞“社戲”寫了幾件事?

2、在文章的結尾,作者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實際上,那夜的戲好看嗎?作者爲什麼要這樣說?用以下句式說話:“我認爲,那夜的戲好看/不好看,你看課本,(闡述理由)”舉出示例:我認爲,那夜的戲不好看,你看課本第18段,鐵頭老生並沒有表演絕活,那夜的戲並不精彩,不好看

3、社戲講述了“我”小時候在鄉村和農家少年看戲的一次經歷,透過激烈的辯論,我們得出結論,其實那天的戲本身並不好看,一場並不好看的戲何以讓“我”念念不忘,以至於幾十年後還在說“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到底是哪裏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了呢?

⑴月夜行船、船頭看戲、月下歸航,多麼詩意的畫面!作者是怎樣把這份詩意、這份美展現出來的呢?把自己認爲精彩的詞語、句子和語段勾畫出來,然後多角度進行賞析,旁批在課本上。

⑵再美的景色也需要和舒服的人在一起才感受得到,閱讀文字,你喜歡和誰在一起?爲什麼?請把你的理由闡述旁批在課本上。

問題1目的是爲了理清思路和主要事件,從整體上了解故事內容,感知文章。問題2、3的設計是爲了從這個悵然若失的結尾裏,解讀隱藏了整篇小說的密碼:戲、豆、夜、人。當我們沿着作者的情感脈絡逆行,在文中再次行走,我們才由衷地感嘆:我們難忘的、留戀的,其實往往不是社戲本身,而是由社戲所連帶出來的種種情感歷程。一切的人、景、事、情都由戲而起,戲不好看,但是“我”卻感受到夥伴們的熱情、關懷、體貼、照顧;豆不好吃,但是“偷豆”卻“偷”出了淳樸、童趣、真誠和無私的友誼。詩意的風景美,淳樸的人情美,從而使那段童年生活成爲“我”的精神故鄉。

閱讀教學中,切入點的選擇至關重要。切入點就是教師引領學生進入文字的角度、方式、方法,也就是教師對如何走進文字、解讀文字、完成教學目標的選擇。好的切入點使課堂衍生着意外和精彩,本課的設計使得學生在閱讀、思考、討論、交流的過程中理解了教學目標。

社戲教學反思5

《社戲》的體裁是小說,我放棄了小說教學的傳統模式,因爲傳統的教學模式只是找人物的肖像、語言、行動描寫,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徵,學生的思維得不到發展,不能明明白白說出學生在《社戲》中到底學會了什麼。

教學設計中,我始終關注對課文內容的學習、感悟和運用,注重發展學生的思維。在課堂教學中,我主要是注意了五個方面:一是找準切入點,抓住文章敘事藝術,引導學生深入文字理解敘事美的特點;二是尊重學生的認知實際,開啟學生的思維通道,引導學生走進文字,進入作者的精神世界,自主、大膽地探究;三是準確地把握教學動態,敏銳捕捉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及時給予評價,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化解課文的重點和難點;四是拓展學生個性發展的空間,充分發揮學生個性,強化學生的思維訓練,培養學生創造性探究能力;五是及時抓住教學的有利時機,把知識轉化爲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漲,顯示了較高的思維、探究潛力。這給了我們深刻的啓示:學習文字,就是要讓學生走進文字,在對文字的浸潤中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能運用。因此,如何引導學生真正走進文字,品讀文字,在學習文字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探究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陶冶學生的情感,真正體現二期課改中的“三維”教育的精神,確實是語文新課程教學值得好好探究的問題。

社戲教學反思6

本單元爲我們展示了斑斕多彩、充滿濃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第一篇是魯迅先生寫的《社戲》。在他的帶領下,我們共同感受到了湘西人民端午日“賽龍舟”、“搶鴨子”的熱鬧氣分,也使學生欣賞到了作品中所展現的優美畫面和語言風格,並初步認識了魯迅的寫作風格。

在大學時我們最怕講的就是魯迅的文章,因爲他的文章最深奧、最艱澀、最難懂,所以總是敬而遠之。現在,沒有了退路,只得硬着頭皮去啃。只有把它啃透了,纔敢站在講臺上講給學生聽,也才能對得起魯迅先生。還好,魯迅的這篇文章並不艱澀,寓意也不是很深刻。相反,文章的語言充滿了童年的活力,爲我們展示了一幅湘西特有的水鄉美景圖,讀來令人陶醉。

這篇課文我所設計的導語是透過“解題”來實現的。我們來看一下:同學們,大家看過戲沒有?那麼你們所瞭解的中國戲種有哪些?(學生答:京劇、豫劇、越劇、黃梅戲、秦腔等)那請問:有沒有人看過這樣一種戲“社戲”?(教師板書,學生回答)好,待會老師會帶領大家去看看“社戲”是個什麼戲。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社戲”。大家來看這兩個字,前面是個“社”字,請大家迅速開啟字典檢視這個字的解釋。(學生查:社,古代指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好,“戲”的前面的那個字該是用來修飾和限制“戲”的,那麼大家猜一猜“社戲”應該是用來幹什麼的戲?(學生藉助課下注釋進行理解)

之所以這樣設計導語,目的是激起學生對“社戲”的興趣,並理解社戲的含義。有助於實現讓學生了解風土人情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