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2010年高考複習之《《論語》選讀》(教師版)(蘇教版高三選修教案設計)

戴小帥

 一、試情分析

   考試說明中沒有明確針對《論語選讀》的內容,只有在古詩文背誦參考篇目中提及《論語》(《學科指導意見》中規定的篇章),但在浙江省第一次適應性考試試卷古詩文閱讀第(三)大題(24小題)中,出現《論語選讀》的內容(知其不可而爲之),分值爲4分(第一小題1分,第二小題3分)。

    按照浙江省高考要體現文化味的特點,不出意外的話,《論語選讀》一定會考到。試題位置大致同第一次適應考試,分值大概6分(默寫2分)。

    2009年高考試卷上果然出現了論語題目--“子曰:不憤不啓……天何言哉?”分值6分(包含默寫題中的“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2010年浙江考試說明中的論語題:(三)閱讀《論語》中的兩則文字,然後回答問題。

    子曰:“由之瑟奚爲於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論語先進》)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1)請從上述文字中提煉出一個成語。(  升堂入室   )

(2)從孔子對子路兩次評價的共同點中概括出孔子的教育特色,並加以評析。   

(  共同特點:孔子對子路的評價有抑有揚。教育特色:針對性(或“一分爲二”、“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亦可)。評價:略。)

   從09年高考真題到10年參考試卷上的論語試題比較,大概可以得知,2010年論語題目會適當降低難度,這是個很好的暗示。

二、分值分析

1、默寫2分(8分、6選4,其中5題課內,1題課外。課內5題包括論語默寫1題)

2、論語閱讀4分(開放性評析題或探究題)

三、真題回顧(2009年浙江高考語文真題)

(三)閱讀《論語》中的兩則文字,然後回答問題。(4分)

    子曰:“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子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24.(1)有不少成語源於《論語》,例如“不憤不啓”“ 不悱不發”,請再寫一個出自上述語段的成語。(1分)(舉一反三)

(2)根據孔子與子貢的對話,概況出一條教學原則,並加以評析。(3分)

   教學原則:學生主體原則(答“自主學習原則”亦可),注重身教原則(答“無言之教”或“教是爲了不教”亦可)。評析:略。

四、答題存在問題分析:

 1.審題不清楚,答題不規範

 2.不能充分利用題幹中的所有資訊

 3.解題思路混亂

 4.理解、把握不全面、不準確

 5.以文解文,沒有分析

 6.文字表達不通順

五、課堂例題

   1、閱讀《論語》中的文字,然後回答問題。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爲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1)面對子夏帶有刁難性的問題,孔子是如何啓發教育他的?

(2)本來是孔子在啓發子夏,可爲什麼孔子卻說“啓予者商也”?

(1)孔子說再好的畫也是要畫在潔白的底子上,告誡子夏再好的文學也應建立在德行之上,切勿捨本逐末。

(2)孔子這裏就是在教育學生做人要樸實,要以內在德行爲務,少一些外在虛僞的花裏胡哨的東西,他一啓發,子夏就明白,接受老師的教誨並且能舉一反三、啓發老師,而老師肯定並謙虛地接受他的這種理解,這是一種讓人羨慕的和諧的師生關係。

2、閱讀下面的文字,然後回答問題。(4分)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

    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

    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16.13)

1.選文中“問一得三”中的“一”和“三”在文中分別是指什麼內容?請用自己的話概括。(2 )

2.本章說明了孔子怎樣的教育原則?(請用一個成語概括。)請談談你對這一教育原則的認識。(2分)

1.“一”指的是先生有否對自己的兒子進行偏私的教誨。“三”指的是:得知學《詩》的重要性,得知學《禮》的重要性,得知孔子對自己的兒子無所偏愛。

2.有教無類   人有差別,如貧富、貴賤、智愚、善惡、親疏之類。就教育來說,應該進行平等的、一視同仁的教育,因材施教,感而化之、循循善誘,其背後滲透着一箇中庸的理念。

六、答題策略

1、仔細審題(問什麼,答什麼)

2、知章論題(來自哪篇課文,回憶主題)

3、謹慎答題(要有必要的分析)

4、過程探究(要能自圓其說)

七、《〈論語〉選讀》中包含的孔子的主要思想內容:

《爲政以德》:爲政以德思想,均貧富含義;

《克己復禮》:禮與仁的關係,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爲之》:知其不可而爲之的責任感;

《仁者愛人》:仁愛的基本含義;

《君子之風》:義利觀,君子自我修養的主要內容和要求;

《周而不比》:人際交往觀;

《誨人不倦》:有教無類、啓發誘導、因材施教的原則、方法及思想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教學原則: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教學態度:誨人不倦 教學方法:啓發誘導,注重身教 

治學原則:述而不作)

《高山仰止》:孔子與弟子之間感人的師生關係;

《沂水春風》:禮樂文化(禮樂治國);

《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什麼是中庸之道?以中道行事,不走極端;執兩用中,實行穩健的主張;符合社會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寬容包納,和而不同。--禮之用,和爲貴。(善惡分明))

八、鞏固練習

1、閱讀《論語》中的文字,然後回答問題。(4分)

   叔孫武叔①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②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A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B之雲,不亦宜乎!” (19.23)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爲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19.24)

1.上文中畫線詞語“夫子”在文中具體指誰?(1分)

   夫子A:孔子          夫子B:叔孫武叔

2.從中表現了子貢對孔子怎樣的態度?請作簡要分析。(3分)

2.表現了子貢對孔子的高度敬仰之情、尊重老師的嚴正態度,斥責了叔孫武叔的詆譭,諷刺了其淺薄無知。

2、閱讀《論語》中的文字,然後回答問題。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1)曾點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理想生活圖?

  (1)描繪了一幅師生暮春郊遊的太平盛世的和樂景象。

 (2)你贊同曾點的理想嗎?

  (2)贊同:因爲曾點勾勒的是一幅太平盛世和樂景象圖,他的理想反映了儒家所向往的“禮治”的社會境界,表現了曾點安詳自得的人生態度。

  不贊同:曾點缺乏濟世大志,反映了他消極避世的思想,而儒家講究入世,講究積極進取。

3、閱讀《論語》中的幾段文字,然後回答問題。(4分)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11.9)

   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爲慟而誰爲?” (11.10)

   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9.11)

   1.上文第一章和第二章,運用疊句和反問句表現出孔子怎樣的感情?(1分)

   1.哀傷欲絕的感情,足可催人淚下。

   2.請結合第三章,簡要分析顏淵喟嘆的內容。(3分)

   2.顏淵對孔子的讚歎,共有三嘆。一嘆孔子學問之深,二嘆老師善教,三嘆“入門之難”。

4、閱讀下面的文字,然後回答問題。(4分)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

  (子)曰:“賜也亦有惡乎?”(子貢)曰:“惡徼以爲知者,惡不孫以爲勇者,惡訐以爲直者。”

 1.請用自己的話,解說孔子的“中庸之道”。(不超過40字)(1分)

  1.“中庸之道”是一種行事的道德標準,指做人處事要守正不偏,無過不及。(1分)

 2.孔子、子貢的言論是否符合“中庸之道”?請簡要分析。(3分)

  2.孔子、子貢的言論符合“中庸之道”。(1分)孔子“惡”人違背仁德,偏離“中庸之道”。(1分)子貢“惡”人混淆仁德,假託“中庸之道”。(1分)

5、閱讀下面的文字,然後回答問題。(4分)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13.24)

   一鄉之人,宜公論矣,然其間亦各以類自爲好惡也。故善者好之而惡者不惡,則必其有苟合之行;惡者惡之而善者不好,則必其無可好之實。(朱熹《四書集註》)

  正義曰:言鄉人皆好之,是善善不明;鄉人皆惡之,是惡惡不著。若鄉人之善者善之,惡者惡之,則是善善分明,惡惡顯著也。(何晏《論語集解》、邢昺《論語註疏》)

    1、閱讀選文和名家評點,結合選文,自選角度寫出你的閱讀感受。(100字左右)

示例一:一鄉的人都喜歡他,他可能是一個好好先生,不一定是好人。一鄉的人都厭惡他,他可能是個特立獨行、鶴立雞羣的人,不一定是壞人。只有當好人喜歡他,壞人厭惡他時,我們纔可以肯定他是一個好人。

示例二:對於一個人正確評價,並不容易,但孔子把握住了一個原則:即不以衆人的好惡爲依據,而應以善惡爲標準。聽取衆人的意見是應當的,也是判斷一個人優劣的依據之一,但決不是唯一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