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雲霓》教案

目標的確定

《雲霓》教案

特級教師鄧彤老師曾說現在散文教學存在四大弊端,其中包括機械化,無序化爲避免這些問題,還原真實的語文課堂,我重新審視本文教學目標《課標》中曾說“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字之間的多重對話”,“閱讀中的對話和交流,應該指向每一個學生的個體閱讀”,因此教學內容的確定必須關照學情和板塊重點筆者所帶的兩個理科普通班對文學作品的藝術表現手法缺乏系統性把握,也很發怵,作爲選修課文,本文所在的板塊重點是“散文中的實和虛”,這幾乎滲透了所有散文鑑賞的共性,它又像一把鑰匙能爲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開啟一扇門所以我以爲本文教學的重點應是:品味語言藝術,分析實寫的場景和故事,從而探究鑑賞作者所寄託的“虛”的情理領會作者大愛的情懷

教學流程

一、匯入課文

宋徽宗趙佶喜愛書畫,常出題考畫家有一年“高考”,選拔畫博士,他所出題目“深山藏古寺”當時有許多考生要麼畫寺廟,要麼是菩薩,還有的畫香客,徽宗都不如意,最後只有一幅畫讓他眼睛一亮,繼而拍案叫絕,連聲大叫“好!好!”這究竟是一幅怎樣的畫呢?連綿起伏的山巒,一泓清泉飛瀉而下,溪水孱孱,岸邊有個老和尚在汲水同學們你們知道這幅畫好在哪裏嗎?

明確:

1.給人以聯想和想象的空間;

2.沒有直接畫古寺,但能感受到古寺的存在,畫意很好的體現了“藏”;

3.體現了虛實相生的道理

師總結:虛和實是在繪畫藝術中比較常見,其實我們的文學作品離不開它,今天就讓我們插上鑑賞的隱形翅膀,一同走進國畫大師豐子愷先生的文章《雲霓》

【用意】豐子愷先生是漫畫大師,而本文與漫畫有關;以畫來匯入,恰當巧妙;並且此問容易調動學生興趣,並自覺地引出本課所教的對象

二、檢查預習情況

明確:豐子愷簡介及作品風格,本文寫作時代背景,有關生字生詞用ppt展示出來

【用意】培養學生預習的習慣,知人論世,以便解讀課文

三、初讀課文,整體把握,理解主旨,初步瞭解虛和實在本文中的運用和關係

(一)師問:文章有哪些段落提及雲霓,邊讀邊思考,它們的意思一樣嗎?

明確:第4節:夏日天空的幾朵雲霓?搖驅除大旱的一絲希望

第6節:書名號的雲霓?搖一幅漫畫的題目;一本畫集的篇名;爲這畫集做的序文的題目?搖一詞三題

第6節:雙引號的雲霓?搖僅僅指天空中的雲嗎?它象徵了什麼,文中哪句話間接地告訴了我們的答案

明確:“而且也有幾朵“雲霓”始終掛在我們的眼前,時時用美好的形態來安慰我們,勉勵我們,維持我們生活前途的一線希望”

追問:結合寫作年代、時代背景討論:這“大熱似的苦悶和大旱似的恐慌”指的什麼?幾朵“雲霓”又指什麼?明確:大熱和大旱,應該指上世紀30年代混亂不安寧的時代、百姓艱難的生活;作者特地加上引號,因爲這裏的雲霓具有象徵意義,與大旱年間天上自然的雲霓一樣,能夠安慰、勉勵艱難處境中的人們,給人們帶來希望的事物,它可以是像豐子愷的漫畫、散文一樣的文學作品,也可以是擴充到人間的'真情等等

(二)適度拓展結合平時生活學習經歷讓學生談談在困境中哪些事物會給自己帶來希望?

明確:座右銘、美好理想、師長的鼓勵、優異成績、家的溫情等等

【用意】讓學生聯繫實際,調動了學生主觀參與性,貫徹學生對散文作品個性化的解讀,因此作者所傳遞的思想有了現實意義,爲下面理解實和虛的表現手法做好準備

(三)師小結:雲霓由空中看得見的雲彩,到藝術作品的題目,再到它的象徵意義,再到我們個性化的理解,慢慢地發覺這是一個由實到虛的過程,師問:如果把文題直接改成《希望》,好不好,爲什麼?

明確:太直白,沒有文學玩賞的意味,可讀性不強;以雲霓爲題,讓人聯想、深思,給人以蘊藉之美

(四)師結合本板塊知識重點,用ppt補充相關知識:虛和實的定義,有者爲實,無者爲虛;有據爲實,假託爲虛;客觀爲實,主觀爲虛;具體爲實,抽象爲虛虛實的關係,虛由實生,實仗虛行;以實爲本,以虛爲用虛和實的運用:常見有借景抒情,託物言志運用效果:烘托形象,化無形爲有形,以形象來感人,引發想象和聯想等

四、再讀課文,鑑賞語言,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虛和實的有機結合

(一)實是根本,散文中它往往有對人、物生動形象的描寫,精讀2.3.4三小節,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語言描寫?這些描寫的背後寄託着作者怎樣的情和理?

【用意】此環節以合作探究爲主,四人一組,安排組長、記錄、發言者各一位,目的是使閱讀鑑賞真正落到實處

明確:1.句式上善用對舉的整句如室內凳子、桌子的溫度給人的感覺,蠟燭、薄荷在高溫中的變化,狗、人們對抗高溫的表現,細緻而生動地傳達出“大熱的苦悶”

2.筆調是平實而親切的,如話家常一般,輕鬆而有趣味,不乏幽默,如“揮得手腕欲斷,汗水還是不絕地流”但這輕鬆幽默的語言中體現了人們生活的艱難和無奈,包含了作者對民生艱難的體恤和無限辛酸

3.動詞準確細膩、形象生動文中寫雲霓的變化,“它們忽浮忽沉,忽大忽小,忽明忽暗,忽聚忽散,向人們顯示種種欲雨的現象……”“它們在炎陽之下漸漸地下去,少起來,淡起來,散開去……”一連串動詞的運用傳神地表現出雲霓的變化同時,作者並沒有直接寫人們的心情,但云霓的起伏波動牽動的是求雨若渴的人們的心,雲霓的變化過程就是人們心理的變化過程,高超非凡的語言恰當地表現了這一切

3.多種修辭的運用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的形象性是文學語言的首要特徵,擬人、比喻、誇張、對比的應用,深刻地再現了在乾旱中人們掙扎的苦況,也寄託了作者對民生疾苦的擔憂

4.對雲霓描寫的安排前文用大量的筆墨寫大熱時的苦悶和大旱時的恐慌,對雲霓卻不着一筆,其實也是間接地烘托雲霓對受難中的人何等重要,爲下文雲霓的到來呼之欲出作者要表達的情感也就不言而喻了

【用意】學生橫看成嶺側成峯始終抓住描寫的語言,結合前部分對主題的理解,就容易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情感的暗流,避免了對於語言藝術貼標籤式的理解

師鼓勵:大家都談得很好,從你們的合作探究中,我發現了你們的投入與自信;從你們的積極發言中,我感受到了你們的熱情與睿智,我更看到了你們頭頂上的那朵燦爛的雲霓,在它的牽引下,我相信大家的語文學習之路一定會走得更遠!

【用意】對學生良好的表現,教師要相機肯定和鼓勵

師總結:剛纔透過鑑賞文中“實”這一系列形象生動的語言描寫,我們收穫到許多的“虛”的存在,感受到其中隱藏着的人們苦悶與恐慌、災難中人們對美好希望的執着,更感受到作者對民生疾苦的深深地憂慮雖然別人都已“不再回憶過去的舊事了”,而作者卻要舊事重提;這是一種文人悲憫情懷的體現,是一種“大愛”的可貴精神,文章的背後站着一位充滿了社會良知與責任感的可敬的藝術家社會歷史當中,敢於在人民受苦之時披露時代醜惡,用文筆給人以希望,這樣的藝術家還少嗎?

(二)帶領學生回顧學習過的課文,再次加深對文字主旨的理解明確:1.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2.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杜甫《茅屋爲秋風所破歌》)

3.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艾青《我愛這土地》)

【用意】爲了避免對散文主題平面化的解讀,而學生認知能力有限時,就必須以教師能力來做鋪墊,引導學生向“青草更深處漫溯”引申當中,緊扣文字,避免鄧彤老師所說的散文教學“往外走”的誤區,並達成共識:文學不是萬能的,就像雲霓一樣不能解旱文學藝術家們也都是在希望與絕望線上掙扎着的人,比如魯迅,比如豐子愷現實和理想的矛盾永遠圍繞着他們早在青年時代,豐子愷就受老師弘一法師的影響,皈依佛門他的思想既有超塵出世、靜觀人生的一面,又有愛國憂民、面向現實的一面他厭惡人世間的虛僞、悲俗、自私,讚美兒童的真誠、純潔、聰明在小結之後,教師再向學生展示豐子愷的這兩類漫畫代表作品,讓學生深入體會他的兩面性教師也可以適當聯繫社會現實進行拓展,我們的社會正是需要一些不爲自己專爲大多數人的利益而行動吶喊的有“大愛”的人們

五、總結全文(略)

六、佈置作業

拓展:根據對本文虛實藝術的理解與鑑賞,對學過的文章進行分析,任選一題,寫一篇近400字的短文

1《虞美人》如何化虛爲實,以實爲虛;

2《蘭亭集序》由實到虛的運用;

3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實虛的妙用

七、教學反思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緊扣教學重點“實和虛的表現藝術”,力求達成學生對其深刻領會但我深知自己的學生限於知識概念化的瞭解,看似熟悉,實際是夾生飯;所以在掌握學情的基礎上,我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認知規律,立足文字,重在引導;首先以對文題的理解來作爲切入口,牽一髮而動全文,整體把握,在逐步歸納中,已形成對實和虛的初步理解;在教師連結、鋪墊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再次帶領學生走進文字,並放手學生合作探究,透過形象藝術性的語言的表達縫隙來尋覓、加深理解作者大愛的情懷當然,爲了避免生硬教學,我有意識地貫穿“與作品對話·閱讀感知”“與作者對話·情感共鳴”“與自身對話·個性解讀”“對社會對話·薰陶養成”的四原則,不知不覺中讓探究文學藝術表現力和學生閱讀實踐有機地融合,最後整個課堂氣氛活躍,教師也達成了教學預期效果!

七、板書設計:

飛向藝術的天空

——鑑賞《雲霓》中的實和虛

標籤:雲霓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