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谷

位置:首頁 > 教師之家 > 教案模板

《荷塘月色》 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教學設計)

 雙城市兆麟中學 鞠海俠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提高對情景交融的意境的鑑賞能力。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運用,動詞疊詞的精心選用。

2、過程與方法 :誦讀鑑賞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瞭解作者不滿社會現實,嚮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揣摩精美的語言,領會作者的情感傾向

教學難點:

把握作者“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交織的情感

教學方法:引導法 美點追蹤法

輔助手段:多媒體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匯入:

“盼望着,盼望着,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多年以後,我們依然能記起《春》的美麗;“父親穿着青布棉袍,黑布馬褂,蹣跚地爬過月臺”爲我買橘子,多年以後,我們依然會看到那偉大的背影,那濃濃的父子深情。今天,我們就來欣賞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散文佳作《荷塘月色》。

二、 賞析:

聽配樂朗讀錄音,同學們思考: 文中主要寫了哪些景物?在這些景物描寫中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主要寫了:荷塘 月色 荷塘四周的景色

我們先看作者對荷塘的描寫,同學們齊讀第四段,思考:作者在荷塘的描寫中,具體寫到哪些景物?

荷葉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荷葉:田田,荷葉相連的樣子。古人有“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詩句,它還像什麼?舞女的裙,“荷葉”和“裙”之間的相似點:碩大舒展。

荷花是一種什麼形態(選用多媒體打出兩幅圖景,讓同學們在文中找出對應的句子後齊讀。

有嫋娜地開着的 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      運用了什麼修辭?

擬人,嫋娜地開着的  寫出盛開的柔美;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  可以換成一個成語“含苞待放”,有一種“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嬌羞;這種或開或合的情態如什麼?如明珠,如星星,美人。如明珠,抓住了月下荷花晶瑩光亮的特點;月色之下,人在綠葉叢中行走,葉多花少,白花在綠葉叢中隱約閃爍,一眨一眨,忽隱忽現,又如天上的星星;值得一提的是,人們多將美人比作出水芙蓉,而這裏作者反其道而行之,將“荷花”比作了“剛出浴的美人”,寫出了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並且是纖塵不染,美麗出衆。

荷香 :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運用了什麼修辭?

 

清香,這是嗅覺感受;歌聲這是聽覺感受,兩種感覺器官的交錯移用,這種修辭我們稱爲通感。通感是一種特殊的比喻,那麼清香和歌聲之間的相似點是什麼?

若有若無,時斷時續,香甜,錢鍾書先生曾這樣解釋通感:顏色似乎含有溫度,聲音似乎含有形象,冷暖似乎含有力量,氣味似乎含有鋒芒。

作者寫荷波,突出其什麼特點?先用大屏幕打出畫面,找對應句子後齊讀這句。

快   如閃電般   霎時

而流水又是怎樣的呢?先看大屏幕上的畫面,找對應句子後齊讀。

“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人們常說:“落花有意,流水無情”但這裏的流水卻是恰恰相反的,流水是脈脈含情的,含情脈脈的,含情脈脈的,映襯着荷葉的風姿。

 以上是作者爲我們描繪的月下荷塘 的美麗景色,那麼荷塘上的月色又有怎樣的一番風情呢?

同學朗讀第五段,同學思考:

    你覺得這段文字那些詞語用得好或哪句話寫得好?

“瀉”傾瀉,一瀉無餘,寫出月華有形而無聲的特點

“浮”(給畫面學生齊讀這句)深夜水氣自下而上輕輕升騰,慢慢擴散,瀰漫的情狀,描繪霧的輕飄狀態(給畫面,同學齊讀這句)

給出一個畫面,讓同學在文中找出對應的句子後齊讀

在煙月的籠罩下,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洗”寫出了月光下的葉子和花的潔白柔和,鮮豔欲滴。

“籠”籠罩。古語有“煙籠寒水月籠紗”,我們化用以下就是“煙籠荷塘月籠花”。籠着輕紗的夢,寫出了清淡朦朧,如夢似的特點。

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象是畫在荷葉上,

畫:楊柳投在荷葉上的影子之真之美,美如畫

“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課件展示畫面)

 

光與影是所見,視覺感受,名曲是所聞,聽覺感受,這也構成通感的修辭。兩者相似點是和諧,優美;烘托出溫馨幽雅的氛圍。

同學再一次齊讀第五段

     這裏的荷塘是美麗的,這裏的月色是朦朧的。那麼周圍的景色又是如何的呢?同學們朗讀第6自然段

     樹: 樹色陰陰

     遠山:隱隱約約

     路燈光:無精打采(擬人)

     蟬聲蛙聲:熱鬧是他們的

               我什麼也沒有

詩云“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作者用蟬噪蛙鳴反襯出荷塘四周的清幽。這裏的景色非常朦朧,但總有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這是爲什麼?

這是由作者的情感決定的。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那麼作者當時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和心境呢? 

請同學們從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情感變化的語句,並做具體分析。

1、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1)黑暗的社會現實。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白色恐怖籠罩着中國大地,作者看不到光明的前途,苦悶彷徨,正直的知識分子在黑暗的社會中的精神苦悶。

(2)作者的家庭陷入深刻的危機。父子、母子、婆媳間的矛盾日益激化,作者爲了應付這些矛盾在事業和感情上做出了巨大的損失。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實在不易。生活的煩惱,“內憂外患”。

2、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自己是個自由的人,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裏。

這是暗示作者精神極度苦悶的一段重要文字。“便覺自己是個自由的人”反襯出作者在現實生活中很不自由,爲物質生活所累,精神生活所累,精神生活的苦悶,都可對入哲學意義上的不自由。

家庭矛盾的激化,生活的貧窮,加上社會環境帶來的許多煩惱,使得作者生活很累。那種精神苦悶和人生感傷只有在這不寧靜的月色下得到撫慰,而這種撫慰又是暫時的。

3、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暫且、暫時,在無邊的荷香月色中獲得片刻逍遙。自由、寧靜,也給他帶來喜悅。

4、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一聽到樹上的蟬聲和水裏的蛙聲,一股愁思猛地襲上心頭,其可謂“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剪不斷,理還亂是“憂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人生的多少憂傷,多少無奈,多少孤獨,多少寂寞,多少喟嘆,盡在此言中。

5、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告訴我們,採蓮的熱鬧,採蓮的盛況,採蓮的歡樂只屬於過去,只屬於記憶。現實生活中無法找到快樂,只能在記憶中追尋。

6、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作者生於江南,作者想到了自己的家鄉。白居易有詩“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霜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江南生活這樣的美好,表達了作者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嚮往。“這樣想着”表明作者沉醉在對過去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憧憬中,但憧憬畢竟是夢,夢早晚是要醒的,“猛一擡頭,不覺已是自家的門前”,醒過來面對的仍是無可奈何的現實。

家門出來,又回到家門,充滿了人生的感傷和無奈。李白是“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作者是“借景消愁愁更愁”。

總結:

作者一路寫景,也一路抒情,醇香中帶有苦澀,喜悅中帶有憂傷,或許這種人生憂傷雖輕猶重,孤獨苦悶似淡還濃。

希望多年以後,我們依然會記起美麗的荷塘,朦朧的月色!

附  

景--交融--情

荷塘       不靜

           

月色         暫得寧靜

四周       失靜

 

liuyan